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后花园点灯

董桥

香港阴雨,台北晴朗。飞到台北,公事包上的水渍还没有全干。心中有点感伤,也有点文绉绉。公事包不重,记忆的背囊却越背越重,沉甸甸的;二十多年前的波罗面包、绿豆汤、西瓜、排骨菜饭、牛肉干、长寿牌香烟、大一国文、英文散文选、三民主义、篮球、乌梅酒、《文星》杂志、《在春风里》、黑领带、咔叽裤原来都给二十多年烈阳风霜又晒又吹又烤的,全成了干巴巴的标本了,现在竟纷纷幻起来,眨眼间复活的复活,还原的还原,再版的再版,把中年风湿的背脊压得隐隐酸痛;止痛片止不住这样的舒服的酸痛。

感伤的文学,文绉绉的乡愁。薄暮中漫步敦化的南路附近的长街短巷,深深庭院变成摘星的高楼,但是,琼瑶的窗外依稀辨认出琼瑶的窗里;于右任的行草舞出“为万世开太平”的线装文化;金里描红的风铃摇晃出唐诗宋词元曲;仿古红木书柜上的一盆幽兰错错落落勾出墨色太新的笺谱。台北是中国文学的后花园:商业大厦里电脑键盘的噼啪声掩不住中文系荷塘残叶丛中的蛙鸣;裕隆汽车的废气喷不死满树痴情的知了。

郑愁予诗中的诗人于右任死了,郑愁予却在武昌街化作童话里的老人……就在这样古典的气氛里,林文月的十六岁儿子问妈妈说:“这个暑假,我想读《唐诗三百首》好不好?”妈妈打着哈欠说:“当然好啊,但是千万别存心读完。”“哦?”“因为那样子会把兴致变成了负担。”那个深夜,儿子还问妈妈说:“你觉得进入理工的世界再检修人文,跟从事人文研究再兼修理工,哪一种可能性较大?”妈妈说:“研究理工而兼及人文的可能性是比较大。”“那种心情应该是感伤的”,读来“却反而觉得非常非常温暖”,像林文月到温州街巷子里薄暮的书房中看台静农先生那样温馨:“那里,台先生也刚失去了一位多年知交。我没有多说话,静静听他回忆他和亡友在大陆及台北的一些琐细往事。仿佛还记得他把桌面的花生皮拨开,画出北平故居的图形给我看。冬阳吝啬,天很快就暗下来。台先生把桌灯点亮,又同我谈了一些话。后来,我说要回家,他也没有留我,却走下玄关送我到门口,并看我发动引擎开车子走。我慢速开出温州街巷口,右转弯到和平东路与新生南路的交叉处,正赶上红灯,便煞车等候信号志指示,一时无所事事,泪水竟控制不住地突然沿着双颊流下来。”

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注定是一口枯井。经济起飞科技发达纵然不是皇帝的新衣,到底只能御寒。“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境界还是应该试试去领会的。聪明人太多,世间自然没有“信”之可言了。方瑜说:“有小偷光顾台大教授宿舍,教授们灯下开会商量对策,议论半天最后达成协议。不久,宿舍大门口挂起书法秀丽的一块告示:闲人莫进!”多么无奈的讽刺!多么有力的抗议!经济、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国人必须努力建造的圣殿,可是,在这座大堂的后面,还应该经营出一处后花园;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著述、聊天的后花园。

鬼节那天,计程车司机说:“该到基隆去看。那儿最热闹,善男信女在水上放纸厝,有好多灯!”灯是传下来了,暖暖的最相思,最怀旧,像红豆,点在后花园里也好看。

注:①纸厝,用于寄托哀思或消灾解厄的金银纸屋。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有很多的引用、故事,但并非枯燥的堆砌和“掉书袋”,他们是作者的情感寄托,有着真切的生活内容。
B.作者对于现在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民族文化格外怀恋,因此他对当今社会追求经济发展和科技繁荣是持批判态度的。
C.作者的叙述抒情细致风趣,笔端总带情感。词语的活用、叠用,比喻的巧妙,显示了董桥散文的特殊风韵。
D.本文最为突出的情感内容,就是作者浓厚的“文化感伤”或者说“文化怀旧情绪”。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划线句中“灯”“后花园”分别指什么?这个结尾有什么好处?
【小题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6 08:0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二十年,却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中国现代文学主张“人的文学”“活的文学”“真的文学”,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刻画“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大,小说风格滞重、沉郁、苍凉。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网络小说对接的是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等正能量价值观。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网络故事的场景设定是虚拟的,但人物的精、气、神是当下的。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这是网络小说面临的困境。但是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适当沉潜,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2017年 12月 1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以当代的现实社会为背景,描写真实生活中的情节、展现现实矛盾的小说,部分故事情节中可以加入少量幻想类情节。

(摘编自《2017年中国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
材料三:
网络文学的兴起很大程度源自对读者群体多样化阅读需求的捕捉和满足。但是,敏锐捕捉并不代表一味迎合,对创作者而言,既不能落入“写书人抄不算抄”的自我欺骗,也不能被点击量、更新频率甚至作品字数等牵着鼻子走。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不排斥商业逻辑,但并不意味就要屈从盲从。那些披着商业运营外衣,唯点击率至上,将“流水作业”代替原创,夹杂色情、暴力、媚俗等“精神鸦片”的行为,只能是自我陶醉的泡沫,泡沫消散,未来将难以为继。
事实上,网络文学目前急需构建一种成形的社会逻辑。内容扎实、笔触精致,关注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关怀人的生命和心灵,好的作品各有其出彩之处,但没有一种出彩是以抛弃文学作品应有的正向社会意义得来的。
今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通过客观指标和量化标准对网络文学进行社会效益考核。有了指挥棒,还需自念紧箍咒。对于网络文学创作者而言,理应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大潮中少一些浮躁逐利、多一些伏案定力,转变唯点击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回归对所处时代和生活本身的关注。唯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在量的高原上继续打造质的高峰,让更多作品走进人心。
(摘编自《莫让网络文学被资本绑架》,2017年 11月 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类题材网文读者有强烈的分享意愿。超半数的读者会直接推荐给周围的人;近半数读者会以打赏投票等方式让作品排名前列,间接推荐给更多的读者。
B.现实类题材小说独有的生活感和代入感,容易让读者产生更多共鸣,因而这两个选项的占比最高,均超过六成。其次读者也很看重情节的曲折、新颖。
C.近四成的现实类题材网文读者会为喜爱的作品撰写书评,甚至会有少数读者进行同人创作,可见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已经让读者成为网络文学的再创作者。
D.网络文学创作更面向读者。推荐、投票、打赏这些阅读之外的相关行为,或者对作品类型进行评价都意味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将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分析了它的艺术特点,也指出其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破解之道。
B.材料一和材料三立足于网络文学的发展,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必须立足于向读者传递正向的社会价值观念。
C.大多数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读者希望故事背景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这正是读者对网络文学时代性的要求。
D.《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为网络文学的社会效益考核制定了客观指标、量化标准和奖惩方案,是创作者的指挥棒。
E. 随着网络文学市场与影视、游戏等众多娱乐市场的结合,网络文学体现出巨大的营销价值,因而创作者应更加看重经济效益。
【小题3】网络文学的商业运营是一把“双刃剑”,创作者们如何在商业化和艺术性中间找到平衡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的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而《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仁”“智” “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仁”,未达无忧;“智”,未达无惑;“勇”,未达无惧。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仁”智” “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 “情感” “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这种人性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说,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是同类,因而同自己一样也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并且自己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的文明生活。在后一种意义上,人性自觉包含着对他人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对他人的责任感,才会有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识。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
⑤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践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天下归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智” “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⑥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儒家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仁”“智”“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对“君子”人格的界定,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具体的描述。
B.《宪问》“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
C.儒家学说倡导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因此君子和圣人是没有区别的。
D.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为人处事层面上,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①段明确了君子文化在儒教文化中的地位,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关键词:君子文化。
B.文章②③段中,作者结合《论语》,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重新解读了孔子对君子的评价标准。
C.文章④⑤段中,作者具体阐释了儒家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的本质内涵。
D.文章大量运用对比论证,从“君子”“小人”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深刻地揭示两者不同本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从“无惑”“无忧”“无惧”三方面衡量,孔子尚有欠缺,不是真正的君子。
B.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C.有了对他人的爱和与之产生的责任感,才会有和他人共创人类文明的道德意识。
D.特定实践条件下君子的“为仁”转化成“为圣”,君子境界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同类题3

一、论述题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说“士节”
王学泰
“士节”这个词有点“古”,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最初“士”就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士节”也就是“士”所应该有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用现代语言来说,“士节”实际上是士人的角色意识的自我认定,士人在严守士节中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士。
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的形成于贵族社会,士在那个社会里是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人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了,只是此后的士节的张扬不再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守了。
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导致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
秦代以后,士节外部条件总倾向是越来越恶劣,士人在皇帝眼中越来越像奴仆,他们用刑罚和名利双向消解着士节。
士节是士人的灵魂。这在两汉很突出,给后世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两汉有的士人竟敢触动皇权专制制度下最为敏感的帝位问题。他们看到国家动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遵循原始儒家的“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理论,要求皇帝下诏“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这种做法简直就是与虎谋皮,表现出坚挺的士节。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争”中广大士人面对宦官的镇压与迫害,前赴后继,宁死不屈。两汉之所以士节高涨,这与汉朝初年,士人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定了秦朝的绝对专制,以及士人有意识师法先秦密切相关,另外汉代皇帝经常提倡与褒奖气节,于此也有一定的效用。
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虽然也有较安定的时候,但毕竟很短暂,社会动乱是主流,士人也像普通人一样把保持生命为第一要务,诸葛亮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颇有代表性。而竹林七贤,兰亭雅士,则是当生命稍有保障时便是抓紧时间享乐的典型代表。乱世的残酷现实与求生的强烈欲望交织促进人性的觉醒,士人感觉到纯粹的“本我”更重要,所以属于角色意识的“士节”被淡化了。
到了清代,争着抢着做忠臣的现象不多,没有了忠臣,“士节”无由表现,晚清是士节全面低落时期。士风的颓靡完全暴露出来。 当然,清末不是完全没有坚持士节的士人了,自海寇西来,欧风东渐,传统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士农工商这种传统的社会分层也已动摇,这样有别于士人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出现。最典型的像为变法自觉献身的谭嗣同、献身于反清的烈士如徐钖麟、秋瑾、邹容等等。他们既是封建传统士人,也是最早思考自己权利和义务的人们,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有了初步独立公民意识的人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最初指成年男子,周至春秋时期指贵族最低一个阶层,后来指进入官僚阶层的有一定社会管理知识的人群,再后来指读书人。
B.“士节”是社会对士人操守和尊严的看法态度,是士人角色意识的自我认定和社会认可,这种角色意识形成于贵族社会。
C.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士人对如何保持自己的节操感到茫然,但由于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守,士节仍得以张扬。
D.两汉时期,有的士人,依据儒家的有关理论,要求皇帝招贤纳才,禅让帝位,表现出坚挺的士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以来,因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真正符合最初标准的士人渐渐消失了,但士节却保存下来。
B.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生逢乱世,士人往往把保存生命视为第一要务,或者抓紧时间及时享乐。
C.乱世的残酷和求生的欲望促成了人性的觉醒,士人开始追求更加纯粹的自我,而不再重视属于角色意识的士节。
D.晚清士风的颓靡得因于海寇西来、欧风东渐这样的外部变化,也有传统宗法制度瓦解、传统的社会分层开始动摇这样的内部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士人所受到的尊重之所以越来越差,是因为专制制度越来越强大,士人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士节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B.秦代以后皇帝一方面用刑罚威胁士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又用名利引诱士人的灵魂,两方面都在消解着士节。
C.由于汉代士人有意识的师法先秦,特别是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定了秦朝的绝对专制,因此两汉士节异常高涨。
D.虽然晚清士杰的低落,但依然有坚持士节的士人,只是他们有别于传统士人,因为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初步具有独立的公民意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都城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肆勾栏,有杂耍的、说书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有时,“耆老六七人,时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三品,肴馔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宋都市格局及其呈现出的不同气象可见,宋文化相比唐文化,具有“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特点。
B.两宋都城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市民文化的勃兴标志着古典文化走向了近代文化。
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被宋代士人作为礼品互赠,这种以物相赠的“人事”是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在具体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第一段强调宋代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的作用,揭示了宋代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
B.第二段通过唐宋都城的比较,从开敞的城市布局方面指出宋代文化具有的特点。
C.第三段从文学创作主体和接受者都有扩大的角度说明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
D.结尾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大师、精英层出,说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具有开创精神,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大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真率会”这种聚会形式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文人作品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也可能有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江尽到桐庐

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地跳进游人眼帘,为这一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的注脚。

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交融。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这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笔下的诗句,清浅明丽,如同江水般带给人温润熨帖的感受。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轼曾这样赞美:“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啊!

其实,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并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慨叹了。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

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窸窣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静开放……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这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

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驻守仅半年多时间,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这充分表露出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范仲淹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这期间,范仲淹还重建了破败坍圮的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表达无限的心仪之意。是的,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之类,在不知不觉中会失却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却变得具有质感。

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的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

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不经意间会不会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占据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被称为“三通一达”的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的。这几家快递巨头,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

就要离开桐庐,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想到: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

(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润熨帖的感受 熨帖:舒服痛快
B.氤氲而出 氤氲:烟雾云气浓郁
C.徜徉行止 徜徉:徘徊,心神不宁
D.多个领域中的翘楚 翘楚:杰出者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现实世界里的桐庐山水与艺术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为一体,展现出秀丽的风光形胜和丰盈的诗画情韵。
B.东汉的严子陵、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阳江畔,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方式。
C.今天的桐庐所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依托明清时代的古村,融合了多种元素,充分体现出“慢生活”的理念。
D.文章两次写到桐君山,作者在此处与美丽的富春江相遇又告别,桐君传说深厚的文化内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小题3】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