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台学者:“台独”正在式微 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海外网 04-26 09:19

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日前公布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清楚显示,台湾的“独派”势力正在式微当中。这项台湾地区民众“国族认同”的调查,从2013年2月到2018年4月总共进行了16次,追踪这16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台湾民众在过去5年多来“统独”倾向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首先,尽管从1990年代中期李登辉时代开始,台湾就走上了“去中国化”的歪路,影响到台湾年轻世代的倾向,不过,中华民族的血脉未被割断,中华文化的根底未被刨除,“两岸一家亲”的认知仍然活跃在大多数台湾人的心头。调查发现,如果先提示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血缘、语言和历史文化,再问受访者是否认同本身是中华民族成员之时,台湾地区一直稳定地有8成5上下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否定的人只有1成不到。

其次,在肯定了是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身份之后,再去问受访者是不是“中国人”的时候,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就大幅提高,且高过于否定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再将“中国人”和“台湾人”的定义细化为“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是台湾人也可以是中国人”、“是台湾人,不必否认是中国人”和“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时候,前三者相加的“泛中国人认同”,就更明显地高出“纯台湾人认同”的第四选项。最近这次调查的结果是65.8%的“泛中国人认同”和30.1%的“纯台湾人认同”。

第三,台湾“独派”气焰最高涨的时候,是2014年3月台湾发生“太阳花学运”,到2016年5月蔡英文就职台湾领导人期间。从此之后,“泛中国人认同”领先“纯台湾人认同”的差距就不断扩大,从领先2成2扩大到最近的3成6。主要的原因是蔡英文不肯接受“九二共识”,没有能力改善两岸关系,让台湾困在“闷经济”里无法脱身。她所谓的“维持现状”,只是蹉跎时间,眼睁睁地看着台湾的机遇流失,使两岸消长更加明显。看破台独手脚的台湾民众愈来愈多,认同中国人的比例自然增加。

第四,当调查进一步问受访者“面对大陆的发展,请问您觉得台湾人与大陆人应该采取何种关系,既能确保台湾利益,又能有利两岸和平发展?”的时候,“泛中国人认同”的比例就更加升高,“纯台湾人认同”的比例再次降低。最近这一次调查差距达到4成7,是5年多以来最大的一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国大陆能够继续成长发展,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力量进一步发挥,台湾的民心就会更往大陆靠拢。

第五,这次调查问受访者对两岸前景的看法时,有6成2的人认为“两岸统一的机会比较大”,只有2成2的人相信“台湾独立的机会比较大”。同时,有6成5的人认为两岸统一对台湾的未来比较好,只有2成5的人认为“台湾独立”会比较好。由此可以看出,台湾民众是相当理性务实的。再看看年龄层,20到29岁的受访者固然有4成1的人“偏独”(偏统的5成1),但是,进了社会,见识广了,马上就务实起来,30到39岁的受访者只有2成2“偏独”(偏统的7成1)。“去中国化”的教育环境固然能够蒙骗出“天然独”,大环境的推移却能把“天然独”转化成“理性统”。

最后,调查问到受访者对“31条惠及台胞措施”的看法时,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聚拢台湾民心的占58.5%,认为无效的是16.3%;有6成9的人认为应该善加利用,排斥的人不到2成;同时,有6成9的人认为民进党当局挡不住大陆的磁吸作用,只有1成的人认为台湾可以自外于大陆的影响。

综观这份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出,不管“台独”的气焰有多高,“去中国化”的力度有多大,大多数的台湾人还是保持着中华民族的认同,也能够理性务实地看待两岸关系。两岸地理距离邻近又是同文同种,经贸和社会的连结千丝万缕,这些都是割不掉,切不断的。只要大陆能够维持成长发展,在国际政经秩序中积累话语权,水到渠成的两岸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最少,这份调查告诉我们,“台独”正在式微中。

【小题1】下列说法与文中相关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
A.台独浊流由来已久,台湾从上世纪中期就走上了“去中国化”的邪路,这影响到了年轻世代的倾向,不过因为中华文化根基未去,大多数台湾人仍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B.因为终究两岸是一家人,所以无论你怎样去问受访台湾民众“是不是中国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都高于甚至远高于“纯台湾人认同”的比例。
C.“台独”气焰最盛的时候,是2014年3月台湾发生“太阳花学运”,到2016年5月蔡英文就职台湾领导人期间,原因是此前国民党当权的成就远逊于如今民进党当权的成就。
D.当问到台湾的现实利益和和平发展问题的时候,台湾民众“泛中国人认同”的比例就更加升高,“纯台湾人认同”的比例再次降低。
【小题2】下列说法与文中相关内容不一致的两项是(  )(  )
A.蔡英文所谓的“维持现状”只是蹉跎时间,眼睁睁地看着台湾的机遇流失。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看清了台独的手脚,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B.台湾民众相当务实理性,6成5的人认为两岸统一对台湾的未来比较好;年龄对“偏统”和“偏独”的影响也非常大,越年轻,越多“偏独”,越年老,越多“偏统”。
C.调查问到受访者对“31条惠及台胞措施”的看法时,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聚拢台湾民心的占58.5%,因此有6成9的人认为应该善加利用,排斥的人不到2成。
D.环境对“统”、“独”有着巨大的影响。“去中国化”的教育环境固然能够蒙骗出“天然独”,大环境的推移却能把“天然独”转化成“理性统”。
E.只要大陆能够维持成长发展,在国际政经秩序中积累话语权,两岸统一就会水到渠成,陆台重归一统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小题3】依据原文,台湾近年来“台独”日渐式微,人们赞成统一的比率渐高的原因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9 05:0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⑤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⑦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⑧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⑨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⑩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小题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分条列出。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
【小题3】作者在第⑨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第⑩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行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宴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 年 9 月 9 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B.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C.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D.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一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B.《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C.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D.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赵元任:“言有易,言无难”
苏金智
赵元任是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枳极的提倡者与实残者。他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又喜欢做科学实验,经常观察天象,青年时代留学海外,与同时代的伙伴们一起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勤奋学习料学知识。大学时代学了数学和物理,研完生阶段学了大量的科学史.在大学和研究生学习阶段,他参与了 “中国科学社”的创建,成为《科学》杂志的撰稿人并长期参与编辑工作。
辛亥革命胜利后,赵元任与血气方刚的同伴们提倡文学革命,认为只有规范祖国的语言,克服方言造成的语言障碍,书写口语中鲜活的白话,才能真正唤起民众,达到实现政治民主的目的。
赵元任一辈子写文章都是写大白话,创作的诗歌也大都是白话诗。他与五四时代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先行者们一道,共同开辟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新时代。他的音乐作品,饱含着对中华民族和广大民众深情的爱,充满着对反动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刻骨的恨。
赵元任把学术研究转向语言学后,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研究,使之在我国成为一门现代科学。他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解释语言现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分析语言结构成分,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赵元任用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解释语言现象,主要表现在语音学的研究上,如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语音的物理基础,用生理学知识解释语音的生理机制,用渐变音高管、浪纹计等仪器分析语音的音高、音强、音长的性质。他还用化学的一些概念如“化合”“聚合”“离子化”“同位素”等来解释汉语的语法现象。
20世纪30年代初,赵元任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建了语音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办公室共有四大间,在当时东南亚一带属于第一流。语音实验室的建造,从设计到绘制蓝图、购买仪器和各种设备,都由赵元任亲自策划。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赵元任还亲自监督,一边监工,一边做方言调查的准备工作。
赵元任在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样表现出严谨的科学精神。他在美国学习期间,认真学习了和声、对位和作曲等课程,在其后音乐创作实践中严格遵循音乐创作的规律。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成就,被台湾音乐学家刘塞云誉为“五个第一人”:我国第一位能成熟运用西方和声和转调技巧的作曲家;第一位赋予钢琴伴奏特殊表现功能的作曲家;第一位特别重视声韵、词曲密切配合的作曲家;第一位用新诗来谱曲的人;第一位实际深入民间采风,运用民间素材进行歌曲创作的人。
赵元任在语言与音乐关系方面的研究,尤其在语言的声音高低与音乐的关系,词与曲的配合,歌词的读音等三方面都有精辟科学的论述。
赵元任具有完美的高尚人格,他那幽默诙谐的性格常给人们带来微笑与快乐。他经常把工作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工作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在语言研究中写下了多则著名的语言游戏诗,其中《施氏食狮史》至今还为人们所熟知。
赵元任从文字改革领域切入,把自己的终身事业定位在语言学。国语罗马字,是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该方案主要由赵元任设计,语言学专家团队讨论修订。虽然,国语罗马字最终没有成为新文字,但是它对后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与应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对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国内外传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天的贡献。(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于“赵元任具有完美的高尚人格”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元任有严谨科学精神。建立语音实龄时,为保证工程质量,他亲自策划并参与各项工作;在音乐创作实践中,他严格遵循音乐创作的规律。
B.赵元任对中华民族和人民有着深沉的热爱.为了提倡文学革命,赵元任与同伴们开辟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新时代,创作了大量白话诗。
C.赵元任曾写下诸多语言游戏诗文,其中《施氏食狮史》广为人知,由此可见,他不仅热爱工作,还能在工作中发掘人生的乐趣。
D.赵元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改革事业。他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赵元任幼年时就对科学、天文学产生兴趣.青年时代留学海外,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这都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B.赵元任支持文学革命,他写文章和创作诗歌大都使用白话,他这样做是出于对国家、人民的爱,以及对反动统治者和侵略者的恨,
C.不论是对语言文字的研究,还是对音乐理沦的研究,赵元仔都在研究过程中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理论进行独特的诠释.
D.因为赵元任在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上都有极深的造诣,所以作者认为,赵元任被誉为“五个第一人”的称号当之无愧。
【小题3】赵元任在文字改革、学术研宄和音乐艺术方面分别有哪些杰出表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
徐 锐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丰子恺9岁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按《芥子园画谱》勾描人物,被塾师发现,塾师遂令他画一幅孔子像以供同学朝夕礼拜,从此,丰子恺便有了小画家的名声。1914年秋,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学习绘画理论,画艺进步很快;而时任国文老师的夏丏尊则教导严厉,要求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
1919年丰子恺赴日学习绘画。留学期间,他与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竹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好友朱自清把其中一幅拿去,刊登在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此后,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开始有了漫画这个名称。
丰子恺尤其喜欢画儿童漫画。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能保全人的本性的,他们彻底的真实,纯洁而不虚饰。他的儿童画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童趣,显示出一个漫画家对童心的珍视和呵护。
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意在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趣,其取材少而精,立意深而长的创作原则使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为祝贺弘一法师50岁生日,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丰子恺作画,精通佛法的弘一法师撰文,珠联璧合。这套画集不仅融入了师恩和情谊,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丰子恺已近40岁。国难当头之际,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家以自己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抗战队伍救亡漫画宣传队,去当时的抗日中心城市武汉,用画笔作枪,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文化运动。1938年5月,漫画家们将大量的抗战题材作品运上了两架开往日本的飞机。两架飞机飞抵日本本土后进行投掷,各种反战宣传物品就像一枚枚真正的炸弹,深深震撼了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心,强烈地动摇了日军的后方阵地。丰子恺由此深感漫画抗战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一文,发出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的号召。
除了声名远播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也备受读者的关注和肯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的以“闲适”为特征的随笔散文蔚为风行。丰子恺的首部散文《缘缘堂随笔集》里的文章写的多是些平凡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读起来轻松自在,毫无牵强做作之感,却足以引人深思。他的散文带有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丰子恺散文的禅味不仅是参禅顿悟,还有对人生、现实深切至诚的关怀。他始终关怀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对生命充满爱惜,从不放弃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丰子恺以佛家的慈悲和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爱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始终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丰子恺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佛教徒,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人生,不屑于与那些自以为信佛就可免灾的人为伍,入佛道却不为佛道淹没。与其说丰子恺信佛,倒不如说是佛家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
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所击垮,丰子恺颇有苏轼的随意与旷达,也有海明威那般的硬汉风度。丰子恺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他创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选编自《传记文学》2012年第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艺术文化,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②听说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集》又将出版,而且听说那里面还收有好多篇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据丰一吟同志说,丰先生白天坐牛棚,挨批斗,这些文章是丰先生在清晨灯光下悄悄地写出来的。丰先生本来是一位慈祥恺悌的君子,可是他这种韧性的战斗,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更不必拿那些随风而倒的小丈夫来对比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丰子恺的绘画和散文这两类作品有相似之处,十分重视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作品的思想充满着人性的关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丰子恺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受到塾师的鼓励画了一幅孔子像,因此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C.丰子恺的漫画受李叔同、竹久梦二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呈现质朴清新的风格。
D.丰子恺的散文作品闲适自然,毫无牵强做作之感,与他早年的老师夏丏尊教导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E. 丰子恺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西洋绘画理论,这决定他的艺术创作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小题2】丰子恺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物质、精神和灵魂三个层次,你有何看法?请结合丰子恺的生活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生活智慧在中国传统中的具体体现,“家本位”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既没有西方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也不用“上帝造人”解释人的本源,所以,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的问题,中国人就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家本位”文化来回应。林语堂曾指出:“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这种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良的组织系统,使得人们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宗系。这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珍宝,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财产都宝贵,甚至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更加增强了它的宗教色彩。对这套东西的意识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心灵之中。”就终极关怀而言,家族已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以往的中国家族研究告诉我们,家族还有保障族人生存和在族内扶贫济困的作用,以解决族人的生存问题。若有能力,它也会兴办家族的学堂,解决族人的受教育和发展问题。从加强凝聚力从而保障其发挥作为社会组织的作用来说,以族人间天然的血缘联系组织起来的家族显然是成本最低的,这使家族成为农耕社会的相对封闭的乡村社区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使家族成为族人在建立自己关系网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构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时的首选。显然,作为一个属于“私”领域的社会组织,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从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亲情的环境来满足个人对情感的需要,这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
自西周以“敬天法祖”理念创立宗法制度,将祭祀权与继承权结合在一起,创建了诸侯臣服天子的大一统帝国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织,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家族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但自清末以来,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受到强烈冲击。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劳动力的流动,家族及其所属家庭与中央政权的联系被削弱,从而增加了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不稳固性。精英向大城市的流动削弱了家族的基础,使家族不能承担原有的社会功能。另外,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的在农村地区立足的新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削弱原本属于家族的权势,最终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全面走向衰落。1949年,***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致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宗法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不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以其自身的种种特质卷入新的社会与政治形态。家族或宗族的深厚基础在于,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形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先赋的社会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淡化,基层政权在农村的组织作用有所削弱,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这是因为,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  
(摘编自王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家族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秀的组织系统,是一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宝贵的财富。
B.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给“家本位”文化涂上了宗教色彩,从而使其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
C.家族既可以保障族人的生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族人的发展问题。
D.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个人从家族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西周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织。
B.自清末以来,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精英向大城市流动,“家本位”文化再也无法承担回应“终极关怀”问题的功能。
C.20世纪中叶,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守法制度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D.20世纪80年代,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本位”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不朽的,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或者削弱家族的作用。
B.其他社会组织也有可能使个人从中获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物质或情感上的帮助,但却无法提供像家族那样的亲情环境。
C.在中国传统社会,儒教道教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回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问题的是“家本位”文化。
D.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这意味着家族文化并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