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对夫妻的奇遇

[意大利]卡尔维诺

阿尔图罗·马索拉里是上夜班的工人,早晨六点下工,回家要走很长的路,天气好的时候,他也骑自行车,雨天和冬季改乘电车。六点三刻和七点之间回到家里,正好赶上妻子艾莉黛的闹钟刚刚响过,或差一点就要响的时候。

经常是两种声响:闹钟的铃声和他迈入家门的脚步声同时闯入艾利黛的脑海里,把她从睡梦中唤醒。清晨的觉是最香的时候,她总要把脸埋在枕头里,在床上再赖上几秒钟。然后,她倏地坐起身来,匆匆忙忙把胳臂伸进晨衣,头发耷拉到眼睛上。她就这副模样出现在厨房里,阿尔图罗正在那里,从随身携带的提包里取出空空如也的饭盒和暖水瓶,把它们放在水池里。在这之前,他已经点好了炉子,煮上了咖啡。

有时,还差一分钟闹钟就该响了,是阿尔图罗端着咖啡走进房间,将她唤醒的。她举起双臂,伸伸懒腰,然后一把搂住他的脖子。阿尔图罗还穿着风雨衣;她搂着他,根据他外衣的湿度和凉意就可以知道外面是什么天气下雨、有雾、抑或降雪;不过,她仍然要问:“天气怎么样?”而他呐,也总是半带讥讽地嘟囔一番,把一天的不快从后到前倒着数落一遍;骑自行车的归途,出厂时的天气,头天晚上进厂时截然不同的气候,干活时遇到的麻烦,车间的传闻等等。

艾莉黛忽然喊道:“天哪!什么时候啦!”她连忙把脸凑近梳妆台的镜子,嘴上噙着发夹,用刷子梳通头发。阿尔图罗走过来,站在她的背后,瞅着艾莉黛。他待在那儿也帮不上忙,显得局促不安。艾莉黛收拾妥当,在走廊里穿上大衣,吻了一下阿尔图罗,打开门,匆匆往楼下跑去。

家里就剩下阿尔图罗一个人了。他听见艾莉黛的鞋后跟踏着台阶的声音,当这种声音消失后,他的思想又随着她疾步走在庭院里,来到大门口,行进在人行道上,然后,一直随她走到电车站。连电车叮叮的响声他似乎也听得见。车停下来,每个乘客上车时脚登踏板的声音他也听得见。他想:“好了,这会儿她乘上车了。”他仿佛瞧见妻子挤在十一路电车上男男女女劳动者中间,十一路电车像以往每天一样,把他的妻子带到工厂里。

阿尔图罗灭掉烟蒂,关上窗户,屋子里顿时暗了下来,他上了床,艾莉黛起来后没整理床,阿尔图罗睡觉的那边几乎没动,跟刚铺好的一样。他老老实实地躺在自己那边,但是,过了一会儿,他把一条腿伸到艾莉黛睡的那边,那里还有妻子的余温,接着,他又把另一条腿也伸了过去,就这样他一点一点把身子都移到艾莉黛睡的那边去了。那里有着妻子的体温,并且还保留着她的身体的形状。他把头枕在妻子的枕头上,脸紧紧贴住枕头睡着了。

艾莉黛晚上回家时,阿尔图罗已经在房间里转了半天了:他点上了炉子,把东西放在炉子上烧,在晚饭前几个小时里,他也做些事情,譬如铺床、扫地、把该洗的衣服浸在水里。他待在家里,手上在做这些事,可精神上早就去迎候她了。外面华灯初上,艾莉黛挤在熙来攘往的妇女群中,从这个商店跑到那个商店忙着采购物品。阿尔图罗终于听到楼梯上的脚步声,沉重的脚步声,跟早晨的那种声音全然不同。阿尔图罗走出房门,来到楼道,从妻子手里接过购物包。两人边说话边走进家门。艾莉黛连大衣也没脱,一下子就坐在了厨房的椅子上,与此同时,阿尔图罗把东西一件件从包裹里取出来。

“赶紧干活吧!”说着,艾莉黛站起身,脱下大衣,换上家常便服。夫妻俩开始做饭;两人的一顿晚餐,他带到工厂为夜间一点钟准备的宵夜,她明天带到工厂里去的午餐,还有他明天下班醒来吃的东西。咖啡还没喝完,阿尔图罗已经跑去检查自行车是否一切正常。他们互相依偎着,阿尔图罗感到妻子的身体是那么娇柔、温暖。然后,他扛起自行车,小心翼翼地走下楼去。艾莉黛洗刷盘子,看着丈夫出门了。他眼下正穿行在路灯稀少的黑暗的街道上,或许这时他已经过了加油站。

艾莉黛上床,熄了灯。她躺在自己睡的一边,又慢慢把脚挪到阿尔图罗那边,寻找丈夫的温暖,可是每次她都发现自己这边更暖和,于是她明白了,阿尔图罗是在她这边睡的觉,顿时,一股暖流和柔情涌上心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里塑造了一对上下班的时间完全不一致的夫妻,当丈夫夜班回家时,妻子刚好要出门上班去,他们交叉地生活着,家里总是一个人。
B.艾莉黛根据丈夫外衣的湿度、凉意,就能知道天气状况,但仍要问天气如何,实际上帮助他舒缓压力,表现出她细致的关爱。
C.文中两次写到艾莉黛的脚步声,第一次是早上她离家时急切的脚步声,表现了她欢快的心情,第二次是下班回家时沉重的脚步声,表现了她劳作的疲惫。
D.本文叙事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家中,通过对日常饮食起居的细致描绘,间接地展现了阿尔图罗夫妻二人艰辛的工作状态。
【小题2】小说第五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的尾段有哪些深刻意蕴?请简要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3 07:4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
意大利卡尔维诺
星期四。茨维达小姐向我解释说:“由于监狱长的特许,我可以在监狱探视日带着画笔和画纸进入监狱,坐到会见室的谈话桌边。囚犯亲属们这一纯朴而人道的行为有许多可供速写的素材。”
我并未向她提过任何问题,但是,由于她发现我昨天看见她站在监狱前的小广场上,她认为有必要为自己在那里出现进行辩解。我倒希望她什么也别告诉我,因为我对人物画没有任何兴趣。如果她果真把那些素描拿出来给我看的话,我肯定不知如何评价它们;不过她并未把那些画拿出来给我看。我想她大概把那些人像画收在专门的画夹里,并且每次都把那个画夹存放在监狱办公室里,因为昨天我看见她时(我记得很清楚),并未看见她带那个形影不离的速写本与铅笔盒。
“我要是会画画的话,我会全力以赴地去研究无生命物质的外形。”我断然说道,因为我想改变话趣,也因为我有一种自然倾向,要在无生命物质的状态中识别自己的各种心情。
茨维达小姐立即表示同意我的看法。她说,她最喜欢画的东西是小渔舟使用的那种“四爪锚”,它有四个爪钩。经过防波堤边停泊的小船时,她还指给我看四爪锚,并且向我解释,画那四个爪钩时选择倾角与透视角会遇到哪些困难。我觉得这个物体传给我一种信息,我应该译解这个信息:锚是一种鼓励,鼓励我固定在什么上面,抓住某种东西,沉下去,结束我这种漂浮状态,这种浮在表面的状态。但是,这种解释有可能产生这种疑问:这是否是邀请我起锚向大海航行呢?四爪锚的形状中确有某种东西,也许是那四只爪钩,也许是那被海底岩石磨损了的四条弯臂,告诫我说,不论采取哪种行动,都会带来损伤与痛苦。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不是一个深海使用的大锚,而是一个灵巧的小锚。它并不要求我放弃青春年华,只是要求我停泊一下,思考一下,研究一下我自己身上的未知数。
“要想从容不迫地从各个角度画这种锚,”茨维达说,“我自己就应该拥有一个,以便同它建立一种亲切的关系。您认为渔民会卖给我一个吗?”
“可以问问。”我说。
“为什么您不想买一个呢?我自己不敢去买,因为一个城里姑娘如果对渔民的一件粗笨的东西发生兴趣,会使人感到惊讶。”
我仿佛看见我把这样一个四爪锚送到她面前时,力求做得像在送她一束鲜花,因为四爪锚丑陋的形状显然不像一件礼品,送给她这种东西我有点于心不忍。当然,这里蕴藏着一种我未能发现的含义,我以后要好好体会它。想到这里便答应为她购买一只四爪锚。
“我想要带锚索的四爪锚,”茨维达补充说,“我会数小时坐在那里不知疲倦地画那团绳索。因此,请您再买条长长的绳索,十米长,不,十二米长。”
星期四晚上。医生已允许我适度饮用含酒精的饮料。为了庆贺这个喜讯,黄昏时我走进“瑞典之星”酒馆喝了一杯温热的朗姆酒。酒馆柜台边站着一些渔民、海关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一位身穿监狱看守服的醉醺醺的老人声音洪亮地压倒各种议论说道:“每星期三,那个据说叫茨维达的,全身香喷喷的姑娘都递给我一张一百克郎的钞票,叫我让她和那个囚犯单独待在一起。到星期四这一百克郎就变成了许多啤酒。探视结束的时候,那个姑娘走出监狱,浑身都是监狱里的臭味。那个囚犯回到牢房里,囚服上沾上了那个姑娘的香气。我呢,满嘴啤酒气味。生活是什么?就是串味儿。”
“生活是串味儿,你还可以说,死亡也是串味儿。”另一名醉汉插话说。很快我就弄明白了,他的职业是掘墓人。“我要用啤酒的气味压倒我身上的死人气味。酒鬼死了,我埋过许多酒鬼,只有死人气味才能压倒他们身上的啤酒气味。”
我把这段对话记录下来,作为世界对我的警告,因为世界正在解体,并且企图把我也裹带进去。
(节选自《寒冬夜行人》,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不过她并未把那些画拿出来给我看”这一细节暗示“我”当时内心就有疑问,为“我”对茨维达认识的转变作铺垫。
B.喜欢关注囚犯亲属们那淳朴而人道的行为,并自愿热情地给他们画素描,且将画像收集起来,可见茨维达为人质朴。
C.“我”喜欢研究无生命物质的外形,才有了下文“我”与茨维达小姐交谈“四爪锚”的情形,这拓展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D.小说以“我”与茨维达小姐的交往作为线索,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内容深刻。
【小题2】“监狱看守”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说:“生活是串味儿。”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无一用

意大利卡尔维诺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斜照进街道,杂乱地照亮这条街。阳光从料想不到的缝隙里射出来,打在拥挤的人行道上匆匆走过的行人的脸上。

在一个十字路口,我第一次看到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记不清他是停在那里还是往前走着,可以肯定的是,他离我越来越近,因此或者是我朝他走去,或者是他向我走来。他高大而消瘦,穿着一件浅色的雨衣,一把紧紧卷起的雨伞利落地挂在胳膊上。他的头上戴着一顶毛毡帽子,也是浅色的,帽檐又宽又圆;底下紧挨着的是眼睛,大大的、冷冷的、亮亮的,眼角带有奇怪的闪光。他手里拿着一本书,一根手指夹在书里,好像是为了标记那个位置似的。

很快,我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身上,静止的目光打量着我,从头到脚。我立即把目光转向别处,但是每走一步,我就扫视他一眼,而每一次我都看见他离我更近,并且望着我。最后,他停在了我的面前,几乎抿着的嘴唇,正要摆出一个微笑。这个男人从衣袋里抽出一根手指,慢慢地,用它向下指着我的双脚。这时他才讲话,用一种有点儿谦卑的、极低的声音。“对不起,”他说道,“您一只鞋的鞋带开了。”

真的。鞋带的两端垂到了鞋的边缘,拖拉下来,被踩脏了。我的面颊微微地红了,嘴里嘟哝了一句“谢谢”,我俯下了身子。

在马路上停下采系鞋带是令人讨厌的,尤其是像我这样停在人行道的中间,还会被人碰到。浅色眼睛的男人低声告别后,就马上离开了。

然而命运却注定我又遇到他:还没有过去一刻钟,我就又看见他站在我面前,望着一个橱窗。那时候,一种不可解释的冲动攫住了我,我想趁他正专心地看着橱窗的时候,转过身,退回去,或者赶紧走过去,希望他没有注意到我。不,已经太晚了,这位陌生人转过身来,他看见了我,望着我,还想对我说些什么。我站在他面前,很害怕。陌生人讲话的声调更加谦卑了。“您看,”他说,“它又松开了。”

我真想消失,我什么都没有回答,弯下腰,愤怒地努力系鞋带。我耳朵里嗡嗡响,觉得周围走过并且碰撞我的人,还是上一次就碰撞我、注意我的那些人,他们低声说着嘲讽的话。不过,现在鞋带系紧了、结实了,走在路上,我既轻松又自信。这会儿,我甚至怀着一种无意识的自豪感,希望再次巧遇那个陌生人,好为自己恢复名誉。

刚刚沿着广场转了一圈,我竟发现自己离他只有几步之遥,又在那条人行道上,刚才催促我前进的自豪感突然之间被惊慌代替。陌生人看着我,脸上流露出一种遗憾的表情,他向我靠近,轻轻摇着脑袋,像是为某个不受人控制的自然事实而惋惜。

往前迈步的时候,我担心地瞟了一眼那只让我内疚的鞋子:鞋带系得又紧又结实。然而,让我沮丧的是,陌生人继续摇了一会儿脑袋,然后说道:“现在,另外一只鞋的鞋带松开了。”

这时候,我的感受就像是在噩梦中。我显露出一副反抗的怪相,用牙齿咬住嘴唇,像是不让自己发出诅咒,我又开始在街上弯下腰,暴躁地使劲系鞋带。我站起来,眼睛下面的脸颊火焰一般灼热,我低着脑袋走开了,只想要避开人们的目光。

但是那天的痛苦并没有结束:当我吃力地急急忙忙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我感觉到蝴蝶结一点儿一点儿地滑开,结扣则越来越松,鞋带正在渐渐散开。刚开始,我放慢了脚步,似乎只要小心谨慎一些,就可以维持那一团不稳定的平衡了。可是我离家还很远,而鞋带的两头则已经拖在地上,这边那边地甩来甩去。于是,我走得气喘吁吁,像是在逃开疯狂的恐惧:害怕再次遇到那个男人无法逃避的目光。人们的目光似乎在我周围密集,仿佛林子里的树枝一般。我钻进了遇到的第一个门廊,躲了起来。

然而,在过道的深处,在半明半暗之中,我看见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站在那里,双手搭在紧紧卷起的雨伞的伞柄上,似乎是在等我。

我起初惊讶得张大了嘴,随即大着胆子挤出笑容,我指着松开的鞋带,想阻止他说话。

这位陌生人点点头,露出他那忧伤的表情。“是啊,”他说,“两只鞋的鞋带都开了。”

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门廊更安静而适合系鞋带了,虽然我后面的高处站着一个浅色眼睛的男人,他看着我,不放过我手指的每一个动作,而且我还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的手指中间,打乱我的动作。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现在我不再感到任何痛苦,我甚至还吹起口哨,第无数次重复着该死的系鞋带动作,不过这一次系得更结实。我很放松。

如果那个男人保持沉默,不先轻轻地咳嗽几声,有点儿犹豫不决,接着以坚定的语调一口气说出下面的话,就没事了。他说道:“对不起,您还是没有学会系鞋带。”

我满脸通红地转向他,仍然猫着腰。我舔舔嘴唇。

“您知道,”我说,“对于系鞋带,我真的不在行。也许您不相信我的话。从孩童时代开始,我就从不愿意费力学会它。我用穿靴器。对于鞋的结扣,我无能为力,我弄得乱七八糟。也许这难以置信。”

于是陌生人说了一句奇怪的话。“那么,”他说道,“您的孩子,假如您有孩子的话,您怎么教他们系鞋带呢?”

然而最为奇怪的还是,我思考了一会儿,然后给出答案,似乎我以前想过这个问题,解答过了,还把答案记下来,等待着迟早会有某个人向我提出它一样。“我的孩子们,”我说,“将从其他人那里学习怎样系鞋带。”

陌生人更为荒唐地反驳道:“假如,比如说,发生了大洪水,整个人类都消失了,您是被选中者,您以及您的孩子们将延续人类。那时怎么办?您有没有想过?您将怎样教他们打结?因为不然的话,天晓得,在人类能够打结、重新把它发明出来之前,要过去多少个世纪!”

我再也理解不了了,无论是打结的事,还是他的这番话。

“但是,”我尝试着提出异议,“为什么恰恰我应该成为被选中者,为什么恰恰是我这个连打结都不会的人呢?”

长着浅色眼睛的男人逆光站在门口,他的表情中有些可怕的、天使一般的东西。

“为什么是我?”他说,“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所有人鞋上部有一个结,一件他们不善于做的事情,一份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社会依赖现令人们之间的这种不对称。可洪水呢?如果来了洪水,需要一条诺亚方舟呢?不是单单一个人就能完成要重新开始而需要做的那几件事。您看,您不会系鞋带,另一个人不会刨木头,又一个人还没有阅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还有一个人不会播种,如此等等。我多年以来就在寻找,请相信我,很困难,困难极了。看来人们应该手挽着手,就像盲人和瘸子一样,尽管吵架拌嘴,却不能分开行走。”

他这样说着,转身消失在街上。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多年以来这位天使徒劳地在人间转来转去,为的是寻找另一个诺亚。

【小题1】小说中写“我”反复遇到“那个浅色眼睛”的陌生人,陌生人反复提醒“我”鞋带开了,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试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小题3】小说标题是“百无一用”,有人认为改为“鞋带开了”更合适。你对此怎么看?
【小题4】小说最后说“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髙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1)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刀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住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彷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的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朝着上空一跳一跳地喘气。

(2)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做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这样,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翻开处跑出来。

(3)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4)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5)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6)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7)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8)“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9)弟弟们则着迷的看着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10)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11)当马可瓦多带着 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12)“你们哪里拿的?”马可瓦多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13)“森林里!”小孩说。

(14)“什么森林?”

(15)“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16)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17)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18)那个晚上,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警察阿斯托弗便骑车去巡查。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比手划脚的树木陪着转动,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煞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19)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支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

(20)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晴。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得小小的,一动也不动。他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21)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22)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首段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出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
B.第3段写公园环境的冷清,烘托出主人公的失望愤怒和对家人的关怀:还采用留白手法,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例如第六段写城市的灯火通明与前文马可瓦尔多家的贫寒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D.第7段通过孩子们的视野把高速公路上的广告牌当成森林来描写,想象奇特,富有童话主义色彩。
E.公路警察阿斯托弗眼睛近视却因担心丢失工作而保密不说,这喑示着他跟马可瓦尔多一样生活艰难窘迫。
【小题2】小说主人公是马克瓦尔多,小说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孩子们,对此你怎么看?
【小题3】对于这篇小说,有评论家说很荒诞,也有评论家说很真实,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篇小说“既荒诞又真实”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秘的眼镜
(意大利)迪诺 布扎蒂
我和日本画家亚马希达是十五年的老朋友了。
他在欧洲长大。家境富足,可以供他挥霍。他多年不作画,直到四十岁以后才用心作了七八幅画,其作品相当昂贵。
我们一见面就成了至交,原因是我感到他是个神秘人物,那张朦胧的脸让人捉不定。
闲话少叙。上星期他打来电话找我。当天下午,我走进他的画室。
他迎出来说:“我快要死了。”
“你快要死了?什么病?你疯了吧!”
他说:“我既没有病,也没有报。但我没有几天了,也许只有几个小时的阳中。至于怎么个死法,我自己也说不清,心肌梗死、车祸、暗杀,都有可能。”
“你干吗这么想呢,总该有点儿什么事吧?”
“当然,请你戴上这副眼镜我。”
他取出一副金属架的眼镜。我一戴,惊得说不出话来。
刚才他还是个精力充市的中年人,转眼间就成了弯腰驼常的干巴老头。
我连忙摘下眼镜,朋友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他望着我,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我又试了三次,情况完全一样。
亚马希达说:“看够了,还给我吧!现在我解释一下。”
他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对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在东京上大学。有一天,我在郊区散步,一家眼镜铺把我吸引住了。我发现有一副眼镜标价一百万日元。是开玩笑,还是标错了价钱?出于好奇,我走进眼镜店。店里有个其貌不扬的老头正在看报。我问:“您那副眼镜能值一百万日元?”
他说:“我知道现在眼镜不太值钱。可这副眼镜非同一般,是用来测量寿命的。你研究过人的衰老问题吗?衰老就是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不对?也就是死亡的前期。这个阶段,人的体能开始衰竭。在这里年纪无关紧要,事实上,年轻与年老只是人类的幻觉。一周后,将被汽车轧死的小伙子应算是老头;即将跌入大海的飞机,即便是第一次试飞也算是老掉牙了。这种衰老是看不见的,这就需要借助于这种眼镜了。只要戴上它,马上就能了解真实情况。要是某人快死了,在眼镜里就是个老态龙钟的人。”
我非常好奇,好像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催我赶快把它买下。我说:“要是这副眼镜真像您说的那么神秘,我就把它买下来。但怎么才能证明它确实有效呢?”
他说:“先生,您真幸运。请您出门后向南走三十米,那儿有个公园,里面有一位美貌的妙龄女郎。但她真可怜,因为得了白血病。”
我走出店门,来到公园,发现一条长凳上果然坐着一位漂亮姑娘,十七八岁。我把眼镜一戴,她一下就变成瘦骨嶙峋、满嘴掉牙的老太太。你想,我当时多吃惊呀,就跟你刚才一样。我决定把它买下来。”
后来的事只有鬼知道,我走回眼镜店,可铺子不见了,二十步,三十步,四十步,我往返了好几趟也没有找到,这可真叫人纳闷。我在附近一打听,他们都说这里从来没有什么眼镜铺。没有办法,我只好拿着眼镜回家。
后来,我就戴着这副眼镜去看街上的行人。用肉眼看时,体育场里生机勃勃,一戴上眼镜,运动员们全都变成满脸皱纹的老人。后来我也腻了,就把它锁进保险柜里。但有时我也会用它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检查完会立刻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长寿。可是今天上午,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临了。我发现我胸部炸开了,我知道求医问药是无济于事的,反抗也没有用。总之,这一命运是无法摆脱的。
“可是,你有什么感觉吗?比如全身疲倦、劳累?”
“什么不适也没有,我翻个跟头都可以,我感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健康。然而,我知道自己是世界上最老的人了,我要和你永别了。现在我还不能把这副眼镜送给你,你现在肯定也不会接受。我把它写在遗嘱里,我一定要把它留给你。你不要流泪,不要悲伤。现在请让我安静一会儿,我还要处理两件事情。”
他把我送到门口,一直等我走进电梯才离去。我还没有下到楼底,就听到一声爆炸声从他的室内传了出来。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神秘的眼镜”为线索,讲述人公画家亚马希达充满神奇色彩的一生、揭示了“神秘的眼镜”的隐喻意义。
B.小说后文写亚马希达的猝然离世,与开篇简略介绍亚马希达的家境、绘画情况形成呼应,令人震撼,启人深思。
C.“我”被亚马希达的神秘吸引,和他成了至交;亚马希达发觉自己快死了,就打电话找“我”,也说明了他对“我”的信任。
D.小说所写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但作者把所有情节集中在“上个星期的一天下午”来讲述,体现了构思的独特匠心。
【小题2】小说情节看似荒诞,却蕴含发人深省的深层思考。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分析。
【小题3】假如真的有能测量寿命的神秘的眼镜,人们是否需要?请结合作品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河流最蓝的地方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那段时间,连最简单的食品都受到诡计和掺假的威胁。没有哪一天报纸不提到在市场上又有惊人的发现,奶酪是用塑料做的,蔬果类含砷杀虫剂的浓缩比例比所含的维他命还要高。

马可瓦多每次在公司或咖啡馆听到别人说这些事情,就觉得好像有一头骡子在胃里面踢腿。在家里,当他太太买完菜回来,以前那些让他雀跃不已的芹菜、茄子,还有杂货店粗糙多孔的面包,现在却引起他的恐慌,就如同有敌人潜入了他的住家。

“我要尽我所有的努力,”他自我期许,“以供给我家人那些没有经过不可靠的投机者之手的食物”。早晨他去上工时,好几次遇到一些带着鱼竿,穿着长统靴的男人往沿河公路走去。“这是一个办法。”马可瓦多对自己说。但是城里的河流是垃圾、排水管的集中地,引起他莫大的反感。“我要找一个地方,”他自言自语道,“那里水是水,鱼是鱼,我才愿意垂下我的钓竿。”

骑着机动脚踏车,马可瓦多下工后便去探勘城市上游的河流,还有小河的支流。他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远离柏油路面的河段,他取道小径,穿过柳树丛,直到他的脚踏车不能再前进为止,然后把机车留在灌木丛中,步行到有河流的地方。有一次他迷失了路,在灌木丛和陡峭的河岸边打转,既找不到任何小路,也弄不清河流是在哪个方向。忽然,拨开一些枝叶,瞥见下方几步之遥,那宁和的水波——那时河口,几乎成为一个小而幽静的深潭——呈现出就像是山上湖泊的蓝。

激动的情绪并没让他忘记细看水流轻柔涟漪的下方。终于,他的顽固得到了奖赏。啪嗒一声,直鳍在河面上明显地一闪而过,然后另一次,又再一次,他如此地欣喜以至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是整条河流鱼的汇集地,钓鱼者的天堂,也许除了他以外还没被其他人发掘。回头走时,天色已经暗了,他停下来在榆树皮上刻画记号,在某些地方堆几块石头,以便能再找回小路。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准备用具。说实在的,他早就想好了。在邻居和公司同事中他已经设定了十来个钓鱼爱好者。半透露半提示地答应说只要一确定那个只有他知道的游满了丁鲈的地方,就会通知他们每个人,便成功地从这个人借一点,那个人借一点地备齐了一大仓库前所未见的完整的钓鱼设备。

这时,他什么也不缺了。一个晴朗的早晨,从六点到八点一一在上工以前,游着丁鲈的河流有可能钧不到鱼吗?事实上,只要把鱼线丢下去就可以拎起一尾鱼:这些丁鲈毫不迟疑地一口就咬住鱼饵。既然用钓鱼线这么容易,试着用渔网捞捞看;丁鲈早已准备好一头栽进网里去了。

当他的鱼篓装满时,也到了该离开的时侯了。他溯流而上,想找一条小径。

“喂,你!”在河岸一个转角的杨树林中,直挺挺地站着一个戴着警卫帽子的家伙,瞪着马可瓦多。

“叫我,什么事?”马可瓦多觉得有一股不知名的威胁冲着他的丁鲈而来。

“你哪里抓的鱼,篓子里的那鱼?”警卫问。

“啊,怎么啦?”马可瓦多的心已经跳到嘴巴里了。

“如果你是在这下面钓的,赶快把鱼丢掉。你没看到上游有座工厂吗?”指着一栋长而矮的建筑物。现在马可瓦多转过了河流的拐弯处,才看到它在柳树的那边正向空中吐烟,向水中排放浓密的云团,是可怕的青绿色和紫色。

“起码你看清楚水是什么颜色吧!油漆工厂就是那个:蓝色毒害了河流,还有鱼。赶快把它们丢掉,不然我得把鱼扣押起来。”

马可瓦多想:“虽然我很想扔掉这些有毒的鱼,但是在警卫面前,我不能丢这个脸。”

于是他回答道:“如果我是在上面钓的呢?”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不但要扣押鱼,还要给你开张罚单。工厂上游是钓鱼保留地。你看那块牌子!”

“说真的,”马可瓦多急急地说,“带着钓竿,只是为了让朋友信以为真,其实这些鱼我是向附近乡镇的卖鱼人买的。”

“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你只需要付税,就可以把鱼带回城里,我们这里是在城外。”

马可瓦多已经打开篓子把鱼倒回河里了。应该还有一条丁鲈是活的,因为它一扭鱼鳍快乐地游走了

【小题1】小说开头两段有哪些作用?
【小题2】联系全文,分析马可瓦多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有哪些含义?
【小题4】小说以“河流最蓝的地方”为题,请探究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