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庄 重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癯:清瘦B.消解:消除C.慷慨:不吝啬D.噱头:引人发笑的事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C.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D.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小题3】“庄重”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5】请对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小题6】本文选择了“我” “你” “我们”三种不同的人称。作者变换不同人称行文,有怎样的效果?请任选其中两种人称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4 12:5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变 脸

范小青

我和我老婆,老夫老妻。

好多夫妻,有了第三代,互相间就不再以名字相称,而是按着孙辈的叫法来称呼对方,我喊她奶奶,她喊我爷爷。好多人家都这样。

既老又不太老嘛,是个尴尬的年纪。还年轻时那样喊名宇,甚至是爱称、昵称之类,感觉就有点儿异怪了。

现在年轻人好像有个什么“么么哒”,也不知道啥意思,反正上了年纪的,都不这么喊,别说心呀肝的,连原先好好的名字,喊起来都觉得怪不自然了,干脆就扯着嗓子连名带姓一起喊。但是如果真这么喊,人家又会觉得你们家生分了,像外人了,也不够文明礼貌呀。

所以我们的婚姻生活中有么一段时间,互相间的称呼有些奇怪,经常没来由地就变了,一会儿喊小名,一会儿是大名,又或者是连名带姓,一会儿又是“喂”“哎”,总之怎么喊都觉得不顺,拗口。

还好,这样的尴尬时间并不长。

我老婆在小区门口的超市做收银员,大家都认得地,喊她曾阿姨,我听到了,觉得称呼不错,就跟着喊,时间一长,她就是曾阿姨,再也不是我当初穷追到手的曾优美了,差不多同时,曾阿姨也找到了我的新称呼,她喊我艾老师。

艾老师,水开了。

曾阿姨,青菜威了。

真是一个潇洒自在的时代。

后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了,我的手机被偷了,得换新手机。

手机就像是我身上的一个器官,它有温度、有脉动,所以对刚被偷,我就发现了,我一发现手机没了,顿时心脏要停跳了。那还了得。

我以最快度到了家附近的营业厅,先挂失,再用老号码办新手机。

你们懂的,问题来了。

要我的脸和身份证照片匹配。

只有匹配了,才能办理手机业务。

我坐到机器面前,让机器检查我是谁。

你们猜得到,我不是我。

怎么办?我一着急,打电话让我弟弟来帮我解决困难,我弟弟比我横,说不定他有办法。

我弟弟闻迅赶来,因为我电话里口气比较着急,他以为谁欺负我了,见了我就问,人呢,狗日的人呢?一边还抻拳撸臂。

我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说,人在这儿呢,可惜此人已经不是此人了。

等我说明了事由,我弟弟一身的劲儿没处去了。

眼看生意要泡汤,营业员急呀,忽然眼神闪亮,大声说,咦,咦,你,是你。

她把我弟弟的脸拉去和我的照片匹配,额的个神,匹配度百分之六十五。

够了够了,超过五十了,可以办了。

我不在乎她把我弟弟当成我,反正我可以用我的名字办手机了,现在已经进入数据化时代,不用实名制办手机还真不方便。我只是奇怪,为什么弟弟的脸能管我的用?

我和我弟离开营业厅的时候,营业员欢送我们,慢走啊,艾老师。

我顿时头皮一麻,咦,你认得我?

营业员说,我当然认得你,你是艾老师,大名鼎鼎的,这条街上谁不认得你。

我气得说,那你假装不认得我,还为难我?

营业员说,艾老师,我可不敢为难你,但是我认得你是没有用的,系统不认得你,机器不认得你,我就办不了。

她说得真有理。

总之,丢失手机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有惊无险,有麻烦但不算大。

我又碰到事情了,我要去银行取钱。

你们会觉得奇怪,现在不都已经无纸化了吗,支付宝、微信都行,最老土的现是刷银行卡了,难道还有比这更逊的吗?

有呀,我家儿子相亲了,得带上彩礼呀,什么东西你都可以拿手机支付,彩礼你能吗?不能吧,你看到亲家把手机朝他面前一竖说,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还是带上现钱比较靠谱一点。

我带上银行卡和身份证,到了银行,里边一个人也没有。左顾右盼的时候,面前的一台机器突然说话了,我吓了一跳,赶紧听它说,欢迎光临。取款请按1,存软请按2,办理挂失请按3,还有什么请按45678910。

我心想,就取个款,听它那么多干吗,按了个1,塞卡,输密码,结果机器并没有吐钱出来,它又说话了,信息核对有误,请重新核对信息。

难道我的脸又不行了?我气得说,你个蠢货,什么也不懂。

机器说,请重新核对信息。

我正没有办法,旁边突然冒出一个人来,他站到我的取款机前,脸一伸,钱就哗啦啦地吐出来了,他收起厚厚的沓钱,也不数,回头朝我笑笑。

机器说,欢迎下次光临。

我急得大喊起来:不对不对,是我的钱,是我,快来人哪,打劫啦!

曾阿姨拉醒了我,一脸瞧不起的样子,说,你也不嫌累得慌,睡个午觉,还做梦,你要打劫呢?我一下子惊醒过来,出一身冷汗,还好,还好,是个梦,我把可怕的梦境告诉了曾阿姨,曾阿姨冷笑一声说,恭喜你,你的梦已经实现了。

曾阿姨把手机竖到我眼前,我看到一条惊人的标题:巨变!巨变!银行巨变——无人银行正式开业!

(原载《人民文学》2018年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是一个潇洒自在的时代”说明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主人公夫妻二人也在积极融入和适应变化。
B.手机被偷成了天大的事,必须马上挂失重办,因为这关系到自身利益,也说明了人对技术的依赖。
C.营业员认识我,但对身份不匹配也无可奈何,某种程度上是在奉行“机器比人更可靠”的理念。
D.结尾部分曾阿姨说“你的梦已经实现了”,说明技术带来的变化离我们越来越近,有的已成现实。
【小题2】小说开头写艾老师和曾阿姨寻找适合彼此的称呼,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是现实的,也是荒诞的,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馅饼记俗

①在北方,馅饼是一种家常小吃。那年我从南方初到北方,是馅饼留给我关于北方最初的印象。腊月凝冰,冷冽的风无孔不入,夜间街边行走,不免惶乱。恰好路旁一家小馆,灯火依稀,掀开沉重的棉布帘,扑面而来的是冒着烟的一股热气。但见平底锅里满是热腾腾的冒着油星的馅饼。牛肉大葱,韭菜鸡蛋,皮薄多汁,厚如门钉。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却是春风暖意。刚出锅的馅饼几乎飞溅着油星被端上小桌,就着吃的,可能是一碗炒肝或是一小碗二锅头,呼噜呼噜地几口下去,满身冒汗,寒意顿消,一身暖洋洋。这经历,是我在南方所不曾有的——平易,寻常,有点儿粗放,却展示着一种随意和散淡,充盈着人情味。

②我在京城定居数十年,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满满地适应了北方的饮食习惯。北京人津津乐道的那些名小吃,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以及茄丁打卤面,乃至砂锅居的招牌菜砂锅白肉等等,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至于许多人引为“经典”的艾窝窝、驴打滚等,也无不带着胡同深处的民间土气。在北方市井,吃食是和劳作后的恢复体能相关的,几乎与所谓的优雅无关。我这里说到的馅饼,是京城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是一道充满世俗情调的民间风景。

③开头我说了馅饼给我热腾腾的民间暖意,是寒冷的北方留给我的美好记忆。记得也是好久以前,一位来自天津的朋友来看我,我俩一时高兴,决心从北大骑车去十三陵,午后出发,来到昌平城,天黑下来,找不到路,又累又饿,也是路边的一家馅饼店“救”了我们。类似的记忆还有卤煮。那年在天桥看演出,也是夜晚,从西郊乘有轨电车赶到剧场,还早,肚子饿了,昏黄的电石灯下,厚达一尺有余的墩板,摊主从冒着热气的汤锅里捞出大肠和肺头,咔嚓几刀下去,加汤汁,垫底的是几块浸润的火烧。寒风中囫囵吞下,那飘忽的火苗,那冒着热气的汤碗,竟有一种难言的温暖。

④时过境迁,京城一天天地变高变大,变得越来越时尚了。它甚至让初到的美国人惊呼:这不就是纽约吗?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连我这样的老北京也找不到北了。别说是我馋的想吃一盘北京地道的焦溜肉片无处可寻,就连当年夜间路边摊子上冒着油星的馅饼,也是茫然不见!

⑤前些年牛汉先生住进了小汤山的太阳城公寓,朋友们去拜望他。老爷子请大家到老年食堂用餐,点的是城里难得一见的馅饼。馅饼端上桌时,大家都齐声叫好。在如今的北京,这道普通的小吃已是罕见之物,众人不免有如对故人之感。再则,这里的馅饼的确做得好。五花肉馅,肥瘦适当;大葱粗如萝卜,来自山东寿光;大馅薄皮,外焦里润,足有近寸厚度。牛汉先生的饭局,只是简单的几样菜,主食就是一盘刚出锅的馅饼,外加一道北京传统的酸辣汤,均是价廉物美之物。

⑥这里的馅饼引诱了我们,我们有点沉迷。我带领几位博士生开始频繁地光顾。更多的时候不是为看老诗人,而是专访这里的馅饼。久而久之,到太阳城吃馅饼成了一种不定期的师生聚会缘由,我们谑称之为“太阳城馅饼会”。

⑦面对着京城里的滔滔红尘,遍地风雅,人们的餐桌从胡同深处纷纷转移到摩天高楼,转移的结果是北京原先的风味顿然消失在时尚之中。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红楼宴”,“三国宴”。商家们竞相炫奇出招,一会儿是香辣蟹,一会儿是红焖羊肉,变着花样招引食客。中关村一带白领们的味蕾,被这些追逐时髦的商家弄坏了,他们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面对如此世风,我们突发奇想,决定把事情做大——举行定期的“馅饼大赛”,以正“颓风”!

⑧当然,大赛的参与者都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圈子中人,他们大都与北大或中关村有关,属于学界中人,教授或者博士等等,亦即大体属于“中关村白领”阶层的人。大赛是一件盛事,女士们此日都是盛装出席,一人一件长款旗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男士为了参赛,也都敬畏规矩,嗜酒者不敢再沾点滴。

⑨一年一场的赛事,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闻风报名者不乏北大前校长之类的学界俊彦。燕园、中关村一带,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也是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端去所,好奇者未免疑惑,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为了“正风俗,知得失”,为了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这岂非大雅之举?

⑩写作此文,胸间不时浮现《论语》侍坐章的情景,忆及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不觉神往。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学人志趣心事,有事关天下兴亡的,也有这样浪漫潇洒的,他的赞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是深不可究的。写成此文,沉吟甚久,篇名拟为“馅饼记雅”,询之“杂家”高远东。远东不假思索,决然曰:还是“俗”好,更切本意。文遂成。

(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  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不精致
B.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 摊大饼:比喻围绕核心向周边扩展
C.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  标榜:自我吹嘘,夸耀,宣扬
D.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  撒野:粗野,放肆,蛮横胡闹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着馅饼吃的食物通常是炒肝、二锅头、酸辣汤等,表明了馅饼平民化的“身份”。
B.初到北方时和旅途劳累中的两次“吃馅饼”的经历都给作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C.京城越来越时尚,商家在菜品上花样频出,一些人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
D.“馅饼大赛”声名远播,报名者络绎不绝,已实现“让味觉回到民间正常”的目标。
【小题3】文学创作有“闲笔不闲”之说。“闲笔”即主题或情节之外,看似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笔。文章第②段中哪些内容属于闲笔?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文章第⑩段作者忆及孔子对曾皙之志的赞叹,认为“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
①请将《论语》侍坐章中的曾皙之志补充完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②作者说“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请具体说说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小题5】作者一开始为什么把本文拟名为“馅饼记雅”?后来又为什么听从建议改为“馅饼记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把栏杆拍遍》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八百多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④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⑤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置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⑧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其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诗,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⑴文章第③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⑵文章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辛词哪两大特点?
⑶第⑤段中说“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文章第⑦段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同类题4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残耱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已经记不得惋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己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心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刷造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

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籍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把自己给拽倒了等到把从黑骡子身上却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糖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只有这盘拉坏了的,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几不是也把纹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已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梁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白的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琢畔上,远远看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静得叫人发怵。

后来,这锯倒的八棵杨树每年都从老根里出来数不清的枝条,可自己已经没有心思再何弄它们了。年年长,年年砍。本以为它们都死绝了,可去年春天忽然又悠出这棵嫩枝子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站在那些伤疤旁边。明知道这些漫生的条子长不成材,可还是把它留下了。只要看见它,心里就一阵一阵地洒惶,一阵一阵地可怜它。

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心里猛一阵钻心的绞疼,疼得牵心拽肺的,疼得连气都快要断了。他赶紧闭上眼睛,在黑暗中用别人说过的话安慰自己,你真是老糊涂啦你,儿孙自有儿孙福。娃娃们愿意留在城里过好日子,儿子孙子都想当城里人可你说这棵小树苗它怎么就从死了的梦里又长出来了呢…我真想现在就死,就这么攥着这裸小树苗死。就让他们把这棵树和我一块放到棺材里,就让他们把我这盘散了架的和我一块埋到土里,赶明儿老伴死了让她和我埋在一块儿……我不用他们给我上坟。我不用在城里过好日子的几孙们离开他们的好日子,到乡下来照看这几幢空院子。就让这棵小树苗从我纹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风一刮树叶子在我头上哗哗地响,让树叶子哗啦哗啦地天天跟我说话。它知道我想的是什么,它知道我心疼它,它知道是我把它到我的梦里来的……死吧,死吧,死吧……和我的一块儿死,现在就死,就死在这黑天黑地里,就死在这几幢院子跟前,就拉着这棵小树苗死……

没有风,也没有响动。

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

(注)耱:有些地方称作捞或称作盖,是一种农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到老人面对那盘拉散了架子的痛惜不止,主要是因为籍是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的重要农具,失去了它就失去了劳动的工具。
B.小说写到老人看到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桃花、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意在凸显农村环境美好。
C.小说对于我们特殊的吸引力在于,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孤独、忧伤、软弱、矛盾、怀旧,却帮不了他,因为这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D.小说主要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成功地对老人展开了全方位的刻画,使老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夕阳,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