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不尽相同,这主要是表现在对花卉的描绘上。
B.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花卉题材较多,艺术成就也较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C.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以画家个体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缺乏和谐。
D.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追求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文章在举具体的画家为例论证时,西方画家举了“画圣”凡·高,中国画家举了齐白石、张大千,使论据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D.中国画家追求的是人文精神,不追求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B.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C.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器,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
D.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8 10:2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除着这个基点以外,如果还有什么资禀文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想,一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象,就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诗人济慈说:“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恋爱中除着恋爱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在文艺活动中,除着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以外,也一切都无足轻重。在那一刻中(无论是恋爱或是创作文艺),全世界就只有我所经心的那一点真实,其余都是虚幻。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们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候中偶然发见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炒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有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好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
(选自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有删改)
【小题1】“上品文字”的特征有哪些?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2】“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请结合文章谈谈如何才能“使文人成为文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放鹰
迂夫子
①老赵退休头几年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广场“放鹰”。为这,他不只一次被老婆骂得狗血淋头。
②老赵的老婆给儿子家看孩子,忙得脚打后脑勺。老赵天天去“放鹰”,自然就帮不上忙。老婆忙得心烦了就开骂,骂老赵天天去广场放那个破风筝。老婆一说破风筝,老赵就不爱听,不爱听也不敢犟嘴,就嘟囔:“那是鹰!”老婆说:“风筝!就是个纸糊的破风筝!天天耍那玩意儿,能当吃当喝?”
③老赵的老婆,长得五大三粗,嗓门更粗,干活顶个好老爷们儿,把着家里的财政大权,说一不二。瘦小枯干的老赵在她面前就是一条虫。其实,不仅在家,老赵在单位也是一条虫。老赵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干活儿任劳任怨。可是工作三十多年,啥好事儿都没他老赵的份儿。没脾气的老赵窝窝囊囊大半辈子,到退休时还是个科员。
④老赵迷上盘鹰,还是退休前。有一回他经过广场,看见一圈人围着看一个老头儿“放鹰”。那是一只灰色的“鹰”,两个翅膀展开足有一米多宽,看上去威风凛凛,跟真鹰没两样。别人的风筝都是在高空飘着,老头的风筝是在低空盘旋。只见那“鹰”在老头儿手上,时而高飞,时而低旋,飞得变化多端。看得老赵心潮澎湃,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村子里叼鸡的鹞鹰。
⑤老赵小时候在村子里长大。那时候的农村一穷二白,家家都养鸡,抠着鸡屁股过日子。开春,下蛋鸡金贵,老赵他娘越发上心,早晨把鸡放出窝,晚上抓进窝,全程得一五一十地清点,生怕被黄鼠狼等野物祸害一只。尤其白天,得提防鹞鹰来叼鸡。看到有鹰盘旋,全村人都出来敲锅敲盆,那阵势跟防空警报一般。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三只老鹰在村子上空盘旋。老赵他娘把一只瓷盆敲掉了漆,也没救下那只芦花鸡。老赵他娘边骂鹰,边拉着长腔哭她的芦花鸡,转而又哭她那敲掉漆的瓷盆。从那时候起,老赵就对鹰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敬畏感。
⑥老赵缠着那老头儿拜师学“放鹰”。几年下来,老赵“放鹰”的技术就出神入化,超过了他师傅。老赵“放鹰”,经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成了广场一景。人越多,老赵就越人来疯,手上的“鹰”就飞得越发让人眼花缭乱。“放鹰”讲究手、眼配合,需要肩、腰、胯、肘、腕子发力,还要收放线的力度恰到好处。因此,老赵“放鹰”就像解牛的庖丁,手舞足蹈。那“鹰”忽而一个鹞子钻天,直冲云霄,忽而一个雄鹰搏兔,箭一样地俯冲,眼看着要撞到地面,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老赵轻轻一抖腕儿,“鹰”又擦着地皮儿一个轻巧的翻身,窜了起来,又引来一阵惊呼。观众越惊呼,老赵越陶醉。每当这时候,老赵就有一种错觉:线的那头飞的不是“鹰”,是他老赵。对,他就是一头鹰,一头威风凛凛的雄鹰。
⑦那天,老赵太陶醉于他的“飞鹰”了,以至于一个追着“鹰”跑的小男孩儿,收脚不及,撞到广场的龙柏树上,他都没意识到自己闯了祸。孩子的脸被龙柏针一样的叶子刺得流出了鲜血。一个男子,应该是小男孩儿的父亲,一脚踢碎了老赵的“鹰”。老赵怒不可遏,像发怒的雄鹰扑向一只兔子一般,拽住男子的胳膊,要跟人家理论。却见那男子膀大腰圆,胳膊上纹着一只吊睛阔口的虎头。老赵一下子泄了气,泄气的老赵灵魂里的那只鹰就一下子从他的躯壳里飞走了。
⑧老赵是被闻讯赶来的老婆解救的。老婆叉着粗腰和吊睛阔口虎头纹身的男人对峙也不落下风。老赵却跟没事人似的,捡起风筝蔫头耷脑地往家走。他老婆呼哧带喘地追上来,骂老赵:“你还是不是个爷们儿了?老娘替你挡灾,你不帮腔就算了,还脚底抹油溜了!你啊,就是一条虫!”
⑨“是鹰!”老赵在心底狠狠地说,但是他瞅瞅自己手里那只折断了翅膀、已经没个鹰样的风筝,忽然又没了底气。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08月22日)
【小题1】简要概括主人公老赵的形象特征。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小说第④段插入描写“老头儿‘放鹰’”的场景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探究小说标题“放鹰”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有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1日15版)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  )
A.开篇作者用齐白石的画和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来形容篁岭村的晒秋情景,是说明篁岭晒秋气氛的明艳泼辣和丰盈生动的特点。
B.徽派建筑的“密”和村落居民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
C.文章倒数第2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D.“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E. 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小题2】文章第2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向来颇受关注,关于它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有的描述其过程,有的介绍其礼仪,有的探讨其影响,角度不同,内容多样。这些都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春节扩展了视野、提供了帮助。然而,春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是如何演变的?我们应如何把握其文化精神?这些问题仍然有待深入探讨。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其略云:行属于火,谓之差者,立春节……当然,《太玄经》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廷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月正”问题,史上有不同描述。汉代孔安国传、唐代孔颖达疏的《尚书注疏》卷三记载了三国时期王肃的看法:“殷周改正,易民视听,自夏已上,皆以建寅为正。”意思是讲,殷、周改了历法,只是为了让人们一新耳目,其实在夏朝以前都以正月建寅。王肃所谓夏朝以前,到底可以推到什么时代?孔颖达等经学家们推到了尧舜;但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有言:黄帝乃“顺天地之纪”,《史记正义》进一步说“顺天地阴阳四时之纪”。根据《尚书·洪范》的解释,“历数”就是历法,具体而言即推算岁时节气的次序。如何推算?从现有史料看,也就是通过天干、地支的组合,来标识年月日时。张守节《史记正义》尚称,“黄帝受神荚,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由此可见,以天干、地支为组合元素的历法模式产生于黄帝时代是有案可稽的。既然如此,也就有了每年的“元日”或“岁旦”。尽管今天我们难于知晓黄帝时期如何命名岁首,但那个时代创造的历法模式却为后来的春节礼俗奠定了基础。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记载,在立春节气,天子亲自率领朝廷要员,到京畿东郊去举行“迎春”祭典。东郊祭祀完毕,天子赏赐参加祭祀典礼的官员,发布蕴含阳德与柔和精神的指令,广泛布施,惠及百姓。同时,诏命太史官保管好文献经籍,制定历法。要求太史官仰观天象,明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使历法的制定准确无误,让星象位置与运行周期的记录成为往后的遵循。还有,在正月元日,举行开春的“籍田”典礼。其目的是祈求上天赐予五谷丰登。“籍田”仪式之后,天子率众回到太寝祖庙,赐酒予众官,开怀畅饮。从其叙述的语境来看,立春可能是前一年的十二月,从那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元日,朝廷举行了一系列的典礼活动。

《吕氏春秋》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新内容。

(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光明日报》2019年1月3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传统节日春节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在某些方面仍无定论。
B.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差》的注文中。
C.王肃认为,在尧舜时期,人们都以正月建寅,到殷周时改了历法。
D.黄帝时代以“元旦”或“岁旦”来命名岁首,为后来春节礼俗奠定了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述《太玄经》注文,意在揭示“春节”最初是作为“立春”这个节气出现。
B.文章引述《史记正义》,意在证明以干支为组合元素的历法模式始于黄帝时代。
C.文章借“迎春”祭典和“籍田”仪式的记载,说明当时关于春节礼俗相当盛行。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第二、三、四段依次阐释并有效回答了第一段列举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传统节日,春节含蕴着某种文化精神,而如何把握其文化精神,尚需研究。
B.《吕氏春秋》作为经典文献,其记载的立春节气天子“迎春”祭典可信度较高。
C.先秦以前春节礼俗活动,从立春到岁旦,要经历较长时间,且仪式感始终突出。
D.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影响了春节礼俗的传承,新礼仪活动逐渐取代旧的礼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而字”。取字原属贵族特权,后来成为知识阶层的事。宋代还不准下层人取字。到明清时代,三教九流,五行八,几乎无人无字。尽管也遭到士大夫的抨击和嘲讽,但取字的习俗,仍然普及开来。

先秦时代,字是行冠礼时由选定的嘉宾给起,后世不举行冠礼了,字则改由师长或其他通文墨的人给起,而且也不一定到成年才起,很可能是小名、大名和字一同起的。当然,也有成人之后才请人起字的。

上古贵族女子,原本也起字。《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笄而字。”是说女子成年许配人家时,把垂发挽起来,用笄别住,并给她取字。这一礼制,秦汉后没能承袭。虽然上层妇女有的也有名有字,但不一定“许嫁笄而字”。女性一般自幼至成年,只有一个小名(闺名)。不过,这一礼制虽未推行开,却在汉语中留下许多成语,如说女子已有婆家,叫“已字”“已字人”;没找婆家,称“待字闺中”“未字人”“未字”。

后世取字,有许多是引经据典。如唐代陆羽字鸿渐,取自《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宋代楼伯圭字禹锡,出自《书·禹贡》“禹锡玄圭”。

名字的组合方式,自古及今,当不下几十种。习见而常用者,约为以下八种。

第一、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宋欧阳修字永叔,《广雅》:“修,长也。”《说文》:“永,水长也。”

第二、反义相应。名与字皆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孔子弟子曾点字皙,《说文·黑部》:“点(繁体作“點”),小黑也。”“皙”,意为洁白,点、皙相对。

第三、连类相及。义类相近或相似,因甲而及乙。三国孙策字伯符,策、符皆为信物,只形制与用途不一。

第四、景仰前贤。因为倾慕前代圣贤,向他们看齐,于是就袭用其名字。汉司马相如字长(zhǎng)卿,《史记》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蔺相如为赵国上卿,故以“长卿”为字。这既表示蔺相如的身份,也体现了司马相如建功立业的愿望。北齐颜之推字介,是拆春秋晋国介之推的姓名以为名、字。据《左传》,晋文公封赏随从逃亡的群臣,介之推不去述功,文公也未加封赏,介之推遂携母隐居绵山。后文公以焚山方式欲使出山,介之推不出,遂烧死于绵山。

第五、概括经义。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东汉时,儒家典籍便成了家喻户晓的课本了。人们逐渐就都从儒家经典中选取名字。汉末三国已渐成风。自南北朝而唐宋,而元明清,士大夫名字取于儒家经典者触目皆是。如唐白居易字乐天,《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哀公问》:“不能安土(意为“居易”),不能乐天。”

第六、使典用事。这种名字组合方式,先秦没有,两汉也少见,唐宋才多起来。它取材于史传载记,诸子百家之书。有的与袭用经文相似,但大多含有故事情节。如唐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载,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商隐,即谓殷商之隐者,义山,即谓“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第七、崇奉宗教。唐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因崇佛,故拆菩萨名为名字,以示依。

第八、采撷名篇。采撷名篇佳作中的警策以为名字,南北朝时已很常见,至明清而大行。如明代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清朝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孟,表示长幼次序中排行老大。

名字组合方式,不止上述八种,但常见而比较复杂的,大致如此。

(取材于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材料二:

古人一般都有名有字,那么名和字的用途有何不同?什么场合称名,什么场合称字;对什么人称名,对什么人称字,这在古代是很有讲究的。若不论场合、身份、对象,任意而用,将十分难堪。

从命名取字上说,名是由长辈所起,行于家庭之内。字是行冠礼时由嘉宾所起,意在“敬名”,是行于外的。由此便形成两个原则:名是尊长所叫,或用于自称;字是给外人叫的,不能用于自称。但其中情况也比较复杂,还须进一步讨论。

第一、自称称名。总的说是自称称名,但还要看是对谁,不是对谁都称名。

(1)对君父自称。封建时代君父一体,儿子在父亲面前,臣子在君主面前,或对天子的使者,都要称名。在君主面前,不但自称要称名,在提到其他人的时候,也得称名,即便涉及自己的长辈先人,都要直呼其名,说“臣父臣某某”“臣大父先臣某某”。

(2)对尊长自称。对君父自称名,推而广之,对位尊者,对家族亲戚中的长辈,都要自称己名,以示尊敬。如大诗人李白,出川之后,在荆州时想得到刺史韩朝宗的提拔,便写了有名的《与韩荆州书》,开头就说:“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

(3)对朋友自称。古代文人与朋友交往,不论对方年纪长幼,自称时都要称名,不像后来俗文学中所写,年长者自称“愚兄”,年幼者便叫“贤弟”。不论年龄,甚至同族兄弟,年长者也自称名。

(4)尊长自称。尊长对卑幼者自称名,源自上古。《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谈话,都自称名,如《述而》“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都是自称名。

但是,家庭直系尊长,如父亲、祖父对儿孙是没有自称名的,甚至印章使用,也是如此。1949年前,长辈给晚辈写信,结尾都不具名,只写“父示”“祖字”“伯父手书”或“伯父某某”“叔某”。

第二、称人用字。古人在交际中都是称人之字以敬其名。不过当时等级森严,礼节繁杂,就是称字也要看对象,也有许多讲究。

(1)平辈之间称字。亲友中同一辈分的,原则上都称字。孔门弟子彼此间都称字。对朋友不能呼其名,这是传统的礼仪准则,除非对方没有字。许多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常常忽略这一点,实在欠妥。

兄弟之间也以字相称。兄对弟,对称或叙述过程中都可以;弟对兄,一般只用于叙述时称呼。

(2)尊长称卑幼者。身分地位高的对身份地位低的,年长的对年幼的,为表谦敬,也须称对方的字。亲友中长辈对晚辈称字,比较常见,但父祖对儿孙称字罕见。

(3)关于称尊长的字。先秦有称尊长字的,如孔门弟子常称老师“仲尼”。但这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往往遭人非议。父祖之名固不能说,称字也行不通。有了别号之后,多称父祖的别号。

君主的字是不能叫的。今天许多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让剧中人物直呼其君主之名,实在缺乏历史文化常识。

此外还有一种“谥号”,是人死后由朝廷(官谥)或门生后辈(私谥),按照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韩愈官谥“文”,范仲淹官谥“文正”,又如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靖”表示保护、保卫,而“节”则表示节操,称靖节先生,也是一种敬称。

链接一: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链接二:

《水浒》第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回写吴用为救宋江脱离江州之危,命萧让摹仿蔡京笔迹给蔡京之子江州知府蔡九写了一封信,盖上金大坚摹刻的“翰林蔡京”四字印章,要戴宗带回江州,信中命蔡九把宋江押送汴梁,这样,就可以在路过梁山时,搭救上山。戴宗走后,吴用猛然想起信中印章有个老大的破绽,不但救不成宋江,反会拖累戴宗受苦……果然,戴宗一到江州,就被机警狡诈的黄文炳一眼看穿图章的破绽。

【小题1】下列加点字在(材料一)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男子二十而字   五行八    
A.guān  zuō  bànB.guàn  zuō  guī
C.guān  zuò  bànD.guàn  zuò  guī
【小题2】(材料一)中提到介之推,下面与之有关的民间传统节日是
A.元宵节B.寒食节C.端午节D.祭灶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意味着起字一定要到男子20岁。
B.“待字闺中”,是说女子尚未成年,还没有取字,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婚配。
C.司马相如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因为他仰慕蔺相如,才改名相如,字长卿。
D.由于儒家典籍家喻户晓,老幼皆习,所以古代文人名字都取义于儒家经典。
【小题4】宋代词人秦观,字少游,据(材料一)中“连类相及”方式,从他的字断定,“观”应该读 ______。(写出拼音)
【小题5】对(材料一)(材料二)中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如《忆江南》《春夜喜雨》《琵琶行》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B.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其散文写得婉转流畅,富有情致,其中《醉翁亭记》《秋声赋》是其代表作。
C.《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誉。他的诗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着盛唐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小题6】结合(材料一)判断,“链接一”中宝玉给黛玉起字的方式是
A.反义相应B.使典用事C.崇奉宗教D.景仰前贤
【小题7】结合(材料二),说明“链接二”中金大坚所刻图章的“破绽”所在。
【小题8】假如你穿越为陶渊明家僮,见到主人时,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知识,下列称呼最合“礼”的一项是
A.陶潜B.陶渊明C.靖节先生D.元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