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

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 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故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B.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C.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D.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古代官名,爵位名。文中的“卿”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卿”含义相同。
B.襁褓,“襁”指背婴儿的宽带,“褓”指包婴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C.执事,文中指掌管国家大事。有时可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
D.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
A.蒙恬搜长领兵,始终不忘君恩。他将兵三十余万,即使身陷囹圄也有足够反叛的实力。但明知必死却坚守节义,不想辱没祖先的教诲。
B.蒙恬深受毁谤,渴望得到信任。他拿周成王、周公旦作比秦君和自己,渴望君主多方询问,反复审察,能明辨是非。
C.蒙恬竭忠表诚,展现良臣本色。他向使者表示,他说的这些话,不仅仅希望自己免于罪责更希望君王能明白自己的一片忠心。
D.蒙恬固守藩篱,不顾民生疾苦。他替秦国修筑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轻视百姓的人力物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
(2)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9 08:4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1)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2)“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死。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汉书•袁盎晁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B.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C.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D.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名”是指战国时以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B.“孝文”是指汉文帝,“孝文”是他的庙号。汉代因为倡导以孝治天下,在皇帝的庙号中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武等。
C.《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
D.“赵母指括”是指战国时赵括出征,他的母亲上书称儿子虚骄鄙吝,缺乏实际的治军才能,后来赵括兵败,赵母因为上书没有被牵连治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年轻时因善于援引《尚书》上奏而被皇上看重;担任太子属官时进言多不被皇上采用,但太子一直很欣赏他的主张。
B.晁错被杀后,邓公带兵作战归来,他认为,吴楚谋反是蓄谋已久的,杀晁错并不能阻止七国之乱,反而让天下之士不敢说真话。
C.晁错因要削减诸侯的封地而招致诸侯及大臣们的反对,他的父亲看出晁错身处险境,从颍川赶来劝说,甚至以死相劝,晁错却不为所动。
D.在班固看来,晁错削藩,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刘氏王朝的统治,是“为国远虑”,是把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的。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并标出序号(1)(2)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2)“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传(节选)

萧相囯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箫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主吏掾:官名。秦县令属吏,主管群吏进退。③阸塞:险要之地。④转漕:转运粮饷。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B.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溢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首称刘邦为高祖。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百姓一般只能穿麻布衣服,因此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C.酇侯,汉代分封的爵位名。—般认为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般是需要由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酇侯萧何。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奸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借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任凭将领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把秦朝丞相和御史保管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
C.平定了天下,论功行赏。群臣争功,汉高祖封萧何为酇侯,给予的食邑很多,其他功臣不服。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打比方,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其他功臣。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徒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微君,太子几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然,吾念之欲如是 是寡人之过也
D.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2】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周昌:“周昌,木强人也。”意思是说周昌是一个像木石一样刚直、倔强的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周昌“刚直、倔强”的一项是
①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周昌廷争之强
③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④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⑤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 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①②⑥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昌早年追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的斗争,屡立战功,官职也因此一再升迁。其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包括皇帝、大臣在内,人人都敬畏他。
B.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和周昌挺直脖子骂皇帝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C.周昌的刚强、正直可谓人所共知,人人敬畏,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结果,反而受到排挤,就连原先感激他的吕后,也对他百般刁难和迫害。
D.用“期……期……”的口吃声来描写周昌反对另立太子,以表现他的憨直和因愤怒而口齿不清的特点,司马迁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枣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枣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C.毫毛不敢有所近  近:接近,沾染
D.欲诛有功之人    诛:惩罚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樊哙覆其盾于地 得复见将军于此
B.以待大王来     请以剑舞
C.与之同命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劳苦而功高如此 立而饮之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刚愎自大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
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③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⑤项王按剑而跻曰:“客何为者?”
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A.②③④B.①②⑤C.①④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C.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得项羽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D.樊哙带剑拥盾入门,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彘肩,表现了樊哙的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同时也颇受项羽尊重。
【小题5】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⑵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

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同“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

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为卫尉。……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B.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C.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D.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小题2】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等国叛乱时,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韩安国和张羽因此名声显扬。
B.韩安国在狱中被狱吏田甲侮辱。等到从囚徒被任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不计前嫌,坚持让田甲回来就职。可见,韩安国是个宽厚大度的人。
C.公孙诡、羊胜蛊惑梁孝王争取做皇位继承人并增加封地,甚至为此行刺当权的谋臣。景帝得知后派使者捉拿他们,因梁孝王藏匿,没抓到。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来劝诫梁孝王,令梁孝王悔悟。
D.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时,因给皇帝导引车驾而掉下车,跌跛了脚。天子本打算任用韩安国为丞相,因安国脚跛得很厉害,就再也不愿意重用他了。
【小题3】下列对文中斜体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B.“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C.“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D.“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小题4】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
(2)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