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既,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绌”指遭贬谪,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常用来表示贬谪的词语还有免、夺、迁、放、窜、谪、出等。
B.“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古人的“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B.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6 04:0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人。
B.赭(zhě)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赭衣,又指囚犯、罪人。
C.髡(kūn)钳,古代刑罚名,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如“孟舒自髡钳”就是孟舒自己剌光头发、脖子戴锁。
D.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官职的“罢、免”等;表提升官职的“拔、迁、左迁”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真相大白后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守。
D.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虮虱:jī shī虱及其卵,喻卑贱或者微小。②枝梧:抗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B.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C.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D.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位次于上卿,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
B.菽:“五谷”之一,指的是豆类的总称。"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主要的一种是稻、黍、稷、麦、菽。
C.釜甑:“釜”是古代的一种锅,可以用来煮、炖、煎、炒等;“甑”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泛指炊具。
D.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如《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等都是对帝王一生重要事迹的记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只顾自己,不体恤士卒,在短缺军饷时还置备酒筵,大会宾客,落得被项羽斩杀的下场。
B.项羽杀死了宋义后出来向军中发令说楚王密令我处死他的。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没有谁敢抗拒,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C.项羽能从全局出发,善于分析战争的形势,沉船破釜,勇武而有胆识,在和秦军对抗的过程中大获全胜,楚怀王欣赏他的才干,拜他为上将军。
D.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被召见的诸侯将领进入军门时,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2)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且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骥。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王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人图之。”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鞠武谏曰:“愿太子疾造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恬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先齐人    乃:表判断,是
B.荆轲而逃去  嘿:通“默”,沉默
C.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穷困:走投无路
D.愿太傅虑之  更:更加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荆柯者,卫人也
B.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C.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D.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小题3】不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B.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C.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D.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郡,秦朝郡名。郡县是郡和县的并称,初见于周;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国内为三十六郡,为郡县政治之始。
B.筑是古代一种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以竹尺击弦发音,声音很悲壮,击筑多喻指慷慨悲歌。
C.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为鞠武赏识的智深勇沉的田光先生即为前者。
D.三晋,是春秋时期赵魏韩三国的合称。孝公十二年,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联合灭智伯,分其地。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喜好读书,崇尚击剑。他混迹于酒徒中,仍把读书当作爱好。曾在游历榆次时,与盖聂谈论剑术。
B.荆轲为人忍让,不愿私斗。他遭遇盖聂愤怒时斥时驾车远离。遭遇鲁勾践怒目而视时,荆轲逃之夭夭。
C.荆轲命途多舛,难掩其才。他想投靠卫元君,却被拒绝,游历诸侯,未被赏识,但最终获得田光善待。
D.荆轲交游广泛,平等待人。他既可以与诸侯国的贤士、权贵、豪杰结交,也可与屠夫、乐手等人为友。
【小题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与从兄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B.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C.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D.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小题2】对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从”的造字法是会意,即一人前走,一人后随;所以“从”有跟随之义。“从兄”说明周昌跟随兄长周苛追随汉高祖。
B.燕时:“燕”通“宴”,有宴会之义,引申为“娱乐”,又由此引申为“闲适、闲暇”之义;此处“燕时”即指闲暇休息之时。
C.期期:此为摹写周昌口吃情状;三国时魏将邓艾说话口吃,语称艾艾。后来人们连用“期期艾艾”来形容人说话口吃。
D.万岁之后:是用避讳的说法来称皇帝死后。君王为古代尊者,故君王之死常用避讳的说法,还如“崩”,指如山崩地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苛勇敢忠诚,临危不惧。荥阳保卫战,周苛临危受命,驻守荥阳。即使是城破被擒,他也拒降赴死。汉王因此封他儿子周成为侯。
B.周昌正直不阿,直言不讳。周昌入宫奏事,面对行为不检点的高帝,敢于直言骂高帝是历史上的昏君夏桀商纣,赢得高帝敬畏。
C.周昌性情耿直,不善言辞。在废太子一事上,周昌和高祖意见不一,虽然言语不畅,但仍据理力争,为此吕后对他感激不已。
D.周昌忠于职守,任劳任怨。高祖担心自己死后宠爱的赵王不能保全,就任命周昌辅佐赵王,周昌欣然应允,不负重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
(2)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