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1)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作成朋友了。他一看到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找赞助?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有什么?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

(2)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3)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你要我做什么?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的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4)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他说这我知道。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5)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这事还真是个事。

(6)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电视那几天生意上的所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事情总算定了下来。今天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7)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8)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9)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①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10)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

(11)②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里过吧。

(12)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13)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14)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③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都很兴奋,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他”家乡村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D.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特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小题2】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虽简短但耐人寻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9 07: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学大师阎宗临
夏明亮
①1904年阎宗临诞生在山西省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喜欢读书,苦于家境窘迫,上小学时经常步行十多里山间小路到表兄家借书阅读。小学毕业后,父亲想送他到县城里的店铺当学徒,早点赚钱贴补家用。表兄深知这个表弟嗜书如命,读下去可能会挣个好前程,于是主动提出每年资助二十元,这样他的读书生涯才未致中断。1919年,阎宗临考入五台县川至中学,毕业时,化学老师乔松岩先生建议他去北京报考高等师范。当时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他就拿着乔先生给的十元钱,孑然一身前往北京。
②因在中学数理化和外语基础太差,阎宗临没有考取高等师范,坐困愁城,维持生活成了问题。经朋友劝说,他报考了梁漱溟先生在山东曹州开办的重华书院,斩获第一名。梁先生爱才心切,亲自到旅店看望。得知阎宗临的困境后,他慷慨允诺为这个穷学生负担食宿并免除学杂费。
③重华书院的课程以儒学、佛学和印度哲学为主。阎宗临试读了一段时间,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兴趣,还是想读文学或历史学。他思虑再三,毅然向梁先生辞行。梁先生不阻青年人之志向,欣然放行。这段相处虽时间不长,但梁先生那渊博的学识、宽厚的为人,给青年阎宗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一个偶然的机会,阎宗临结识了留法归国的学生华林。华林得知阎宗临想读“洋书”的理想后,竭力劝说他赴法勤工俭学,并应允代他在法国联系工作事宜。
⑤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阎宗临终于到达法国马赛港,通过法华教育会进入公学开始学习法文,同时打一些零工维持生计。经历了整整五年的打工生涯,阎宗临于1929年冬天正式注册为瑞士伏利堡大学文学院学生,主攻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课程。
⑥拉丁文晦涩深奥,在语言学界有“死文字”之称。学校规定,东方国家的学生可以免修拉丁文,学校里几位日本籍学生知难而退,申请免修,只有阎宗临这个中国学生硬着头皮选修了拉丁文。在阎宗临看来,这不仅是因为要获得伏利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必须通过拉丁文考试,更是因为西方历史原著大多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不学通拉丁文,就无法真正理解欧洲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本着“触摸欧洲文化灵魂”的精神,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学习,阎宗临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听说读写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33年夏,阎宗临获得瑞士国家文学硕士学位。
⑦1929年11月,阎宗临拜访了心仪已久的罗曼·罗兰先生。在一间堆满书籍的接待室里,他与罗曼·罗兰开始了一场超越年龄、语言、国籍等诸多界限的敞开心扉的畅谈。他们从托尔斯泰谈到中国的辜鸿铭,从《阿Q正传》谈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两人越谈越契合,越谈越投机。罗曼·罗兰非常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深为欧洲人对中国的不了解而感到惋惜。
⑧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阎宗临再也无法在书斋中安坐下去,他毅然向岱梧校长辞行。校长再三挽留,说瑞士是中立国家,不会有战争的危险,而且他可以帮助阎宗临取得瑞士国籍。阎宗临婉言谢绝了,他说:“国家有难,留在国外怎能安心?外国人也会看不起你!”
⑨回到战乱中的故乡山西,阎宗临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到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担任外文秘书,是到山西大学担任教授。作为受过西方民主文明洗礼的自由知识分子,阎宗临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
⑩1938年6月,阎宗临应广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任仁之邀,赴桂林受聘出任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身处战乱之中,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阎宗临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贡献一份华夏学人的绵薄之力。正如他在《罗马史》自序中所写的那样:“一个读书人,在那离乱之时,外面秩序破坏如同沙漠中的生活,所可求者,只有设法安定内心的纪律,埋头工作,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试将所投之罗马史,整理成书。这并不是一种如何新奇的著述,这只是一个清苦的中国教授,苦守他的战时岗……”
在桂林的六年是阎宗临一生中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在教学之余,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作了大量学术论文,在他去世后结集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欧洲文化史论》《中西交通史》三部著作,共计六十余万字。
阎宗临在欧洲生活十三年,其中五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欧洲社会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他刻苦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从本科直至博士,对欧洲又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加之他又有深厚的国学根底,真正实现了中西会通,因此他的学术著作被史学界誉为“多年来罕见的一种真学术”,而且这些著作又大多是在他四十岁之前完成的,这在20世纪的史学界真可谓风毛麟角,“大师级学者”的称号对他而言实属当之无愧。
(摘编自夏明亮《阎宗临:史学大家的辉煌与遗憾》)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阎宗临家境贫寒,由于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所以多次得到别人的帮助。表哥每年资助他二十元,中学老师乔松岩以实际行动支持他赴京参考,梁漱溟先生免除他的学杂费。
B.因为对重华书院的课程没有兴趣,阎宗临便离开了重华书院。他虽然与梁漱溟先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梁先生对他的影响并不小。
C.虽然拉丁文有“死文字”之称,但阎宗临为了真正理解欧洲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毅然选修了拉丁文。通过他的刻苦学习,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
D.罗曼·罗兰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也相当熟悉,但他还是为自己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而内疚,为欧洲人不了解中国而惋惜。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阎宗临初中毕业后,拿着乔松岩老师资助的十元钱,只身一人前往北京报考高等师范。这为他后来成为史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阎宗临回国后,拒绝了外文秘书一职,而选择了山西大学教授,说明他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缺乏民主的强烈不满,以及他对民主的追求和向往。
C.阎宗临说“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苦守他的战时岗位”表明他在国家离乱之时,以一个文人的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国家排忧解难。
D.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欧洲社会,有助于自己更好地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阎宗临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历了五年的打工生涯。
E. 阎宗临的学术著作被誉为“一种真学术”,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将深厚的国学与对欧洲社会、历史、文化的理性认识融合起来,实现了中西会通。
【小题3】阎宗临并没有因为梁漱溟先生对他的优待而违心地留在重华书院学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同类题2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3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小题1】针对“寂寞出学问”的倡议,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学问要“潜心十年”,甘坐“冷板凳”。
B.对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热爱学术。
C.学者在媒体上讲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
D.媒体需要的是“全才”型的“媒体学者”。
【小题2】对文中两处划线句子,根据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B.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C.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
D.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的学者,实际上都在暴露自身的不足,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学者们应坚守象牙塔,我自岿然不动。
B.“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现行的考评体制应予以取消。
C.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很充实、幸福。
D.媒体只要不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就能与学者形成良性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统计,进口动画电影占总动画电影票房60%-70%(2015年由于《大圣归来》超预期表现,进口动画片占比为55%);目前进口电影平均票房1亿元-2亿元之间,优于国产动画电影;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单部平均票房不断上涨,2019年单部平均票房与进口动画电影基本持平。从目前情况看,国产动画电影多以低幼系《熊出没》、《喜羊羊》为主,且多在春节档上映;而进口动画电影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

差距的背后是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基础薄弱。奥飞娱乐电影业务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国内动画制作起步较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国内三维动画技术逐渐成熟,少量头部一线制作公司制作能力可以媲美国际水准,但整体制作水平依然落后于国外企业,缺乏工业化的制作流程以及专业的人才及技术团队。而这恰恰是动画电影产业所高度依赖的。

“动画电影的制作工艺复杂,培育周期较长,面临成本和周期的挑战。迪士尼动画电影单片成本在1.5亿美元左右,资金储备和全球发行渠道允许其雇用500多人的制作团队,拉长制作周期(迪士尼一部片子通常制作周期为5年),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制作。”奥飞娱乐电影业务负责人指出,而国内一部动画电影的成本仅是迪士尼的几十分之一,主要的回收市场还是在中国,没有相应的海外渠道,市场规模小,回收渠道有限。国内动画电影通常受成本和周期限制,团队规模小,制作时间短,从业人员工作强度大负荷重。

(摘编自于蒙蒙《“哪吒”火了 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潜力大》,《中国证券报》2019年7月30日)

材料二:

要缩小差距,首先从模仿、学习欧美和日本动画开始。在发展初期,模仿学习当然是必要的,但中国动画电影要达到与欧美、日本动画电影并驾齐驱的水平,甚至争取后来居上,单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利用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元素就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探索本土风格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更新和改进。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影片题材取自古典名著,创作中还采用了多种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手法,最终取得了高票房、高口碑的双重肯定。影片的成功使民族化创作风格受到关注和热议。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开始,展开了一部唯美的中国风动画,从人物造型、场景设计、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该片在上映的两天内便取得了上亿的票房,得到了市场的肯定。2019年,由追光动画和华纳兄弟制作的《白蛇·缘起》,则是在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同时在3D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画面精美,构图讲究,比之前的电影有了新的进步,收到了不少粉丝的追捧。

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电影在大量运用古代传说、故事、元素、表现手法等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摘编自朱玲玲《动画电影本土风格研究》)

材料三: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封神演义》为故事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它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再度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回答了国产动画电影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时代命题。

不只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风”已成为近年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意源头,“中国味”成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以小说《西游记》故事为蓝本,《大鱼海棠》以庄子《逍遥游》思想为创意原点,《白蛇:缘起》在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它们并非照相似地再现传统文化,而是找到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赋予契合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

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涵养了中国民族动画电影,孕育出《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力作,造就了国产动画电影的高光时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今天,《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立足传统经典,观照现代人的生活,并广泛汲取多种文化的营养,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语境,迸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让人看到“国漫崛起”的希望。

(摘编自赵贵胜《国产动画片更有“中国味”》,《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国内动画制作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成就,但我们国产动画电影制作能力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B.进口动画电影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而且平均票房优于国产动画电影。
C.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封神演义》为故事原型进行再创作,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它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是必然的。
D.国内动画电影可以借鉴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做法,应对动画电影的制作的各项挑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口动画电影占总动画电影票房的比例一直超过国产电影,占比为60%-70%。
B.《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国产动画电影的成功,说明中国动画电影通过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元素探索本土风格的这条有效路径,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
C.中国动画电影只要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就一定能超越欧美、日本动画电影的水平。
D.国产动画电影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地再现传统文化,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国产动画电影要获得成功,需要作何努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②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③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诗人。

④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的画鬼魅易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到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⑤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⑥“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都讲求志、意、情的表达。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最终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扬子法言》提出“书,心画也”观点,就是指书法是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是规范化后的“心”的美化。
B.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宋代文人画讲求“形与心相合”,这与西方美学追求的“有意味的形式”内涵相同。
C.由“声”到“音”继而到“乐”的过程,既是规范化和美化的过程,也是学会表达心灵、抒发情感的过程。
D.“写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书法最具代表性,其他艺术只能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而得到启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运用对比手法,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
B.第④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毕加索的话来阐明:写实的绘画技巧易于学习,很容易达到一定高度,但纯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却非常困难。
C.第⑤段使用例证法,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说明必须是饱含“情性”的声音才是悦耳的音乐,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写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特征,并通过书法、诗歌、绘画、音乐四个门类进行具体论证说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与“书,心画也”两种说法,都明确地指出了文艺创作与主观思想感情的关系,都把文艺创作看成是作者内在思想感情的表现。
B.“心”可理解成是志趣、意念、情感,是艺术家内在主观因素的总和,“心”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文艺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
C.艺术创作的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方面强调要取法于自然,在自然现实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另一方面是学会“写心”,抒发艺术家的内在情思。
D.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诗书画共通的艺术大师,如王维、苏轼等,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文化重“心”的共同的艺术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艺术形式相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挺立的椿树

文/郭军平

上下班路上,总要经过那条街道,而在那条街路上,总能看到一棵独立挺拔的椿树,在繁华的街道路旁,尚没有花草树木,因而这棵椿树格外显眼,每次抬头望去,总是看到椿树挺拔在蓝天白云中,显得辽阔而壮观。

只要驻足一下,椿树挺立的姿势似乎让你忘怀街道的喧闹和汽笛,一种宁静的澄澈的悠远的心思也许会升腾你的心空,让你不由得畅想远方,远方是什么?辽阔的大草原,连绵的群山,还是奔腾的江水,欢唱的小河,亦或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和鸡鸣狗吠的乡间村落?

可以想见,椿树是唯一一个幸存者,在它的周围以前也是树木林立,百草丰茂,然而随着街道的开辟拓展它们一个个都随风而逝,悄然泯灭。椿树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它还能挺立多久,也许剪伐命运的斧钺随时都会降临到它的身上。

然而椿树依然在固守着自己的家园,而且枝叶茂盛,温暖着着那一片街道,让路过的每一个人不至于感到城市街道的干枯。这种挺立不是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的挺立,这种挺立总让人想到一种野性的挺立。

也许这棵椿树不是人工栽植,是在某一年某一月的某一天随风飘落而降生,或是从某一个鸟嘴里幸运的逃脱而降生,也许有很多原因,但都促使了它的生长。

它的躯干很直,很挺,也很粗壮,显得高大而坚强。想想多少次寒风呼啸,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摧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让你不由不感叹着这种野性的坚韧和顽强。

这使我不由的不想起柳嘉的《野性的林》中的句子:“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它的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你瞧那每一颗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

这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挺立的椿树就是这样的歌者。我听见了它心灵的呐喊,我听见了它与苦难搏斗的声音,我听见了它追逐天空的足音;它奔跑着,趔趄着,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头,趟过一条又一条小河。固然前行的路永无终期——它不知道它走到何时,它也无需知道;它心里也许只有一个方向——那辽阔的天空;

天空飞翔过鸟儿,也曾停留在它的肩头,为它歌唱,为他祈福;但陪伴它的更多的是孤独,它忍受着孤独,在孤独里它听清风的吟唱;在孤独里,它与狂风暴雨作战;在孤独里,它迎朝霞,饮霜露,看着辉煌的落日一次又一次沉下山头。

它“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用这样的话为它作注是最好的结语。

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

【小题1】下列对以上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挺立”来写椿树,既写出椿树的高大,又突出其内涵,形神兼备。
B.“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催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作者托物言志,意在告诉我们应该学习椿树不怕艰难的精神,乐观地生活。
C.作者引用柳嘉的话,富有感染力,饱含着对椿树的浓浓的赞美。
D.椿树不同于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因为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缺少野性的力。
【小题2】椿树,挺立的椿树,到底有哪些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