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卫星导航多系统并存竞争和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应用主要依赖国外系统;缺乏统筹规划,地面应用基础设施整体能力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尚未掌握核心技术,相关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尚不健全,产业集中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因此,需要加快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促进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将基本形成,产业应用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在重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达到60%,在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2013年印发的《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材料二:

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已达到255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4%。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占比为35.44%,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到80%。

为了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芯片关键技术的瓶颈,国内芯片研发企业打造自主北斗芯片开放平台。由国内企业所研发的全球首个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正式发布。同时芯片产业链企业根据自身需求针对芯片资源进行应用功能的二次开发,使芯片的综合能力得到再一次提升。

(摘编自新华网《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贡献率达80%》,2018年5月10日)

材料三:

表一 北斗与GPS基本情况比较

比较项目

北斗

GPS

所属国家

中国

美国

发展过程

994年启动,2007年发射第一颗北斗卫星,2012年建成北斗二代,已完成亚太组网,计划2020年全球组网。

20世纪70年代初步建成,1994年全面建成。已覆盖全球,目前第三代GPS在研。

定位精度

民用:10米(最新一代芯片达2.5米)

民用:10米

用户范围

主要军用,民用正在普及

军民两用

 

表二 北斗相较GPS的优势

比较项目

说明

三频信号

北斗使用三频信号,GPS使用双频信号。三频信号可以更好地消除高阶电离层延迟影响,提高定位可靠性,增强数据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模糊度的固定效率。

境内监控

GPS系统监控站全球分布较均匀。受地域限制,北斗地面监控部分只建在中国境内,这反而成了北斗的安全优势,不用受制于其他国家。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行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材料四:

2018年是北斗系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建设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组网发射创造纪录,系统运行确保稳定,国际合作亮点纷呈,应用推广成效显著。

根据计划,2019至2020年,我国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在巩固亚太区域服务同时,这将会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性能。

国内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不断走深走实,全国已有617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6个中心城市8万辆公交车,使用北斗系统。港珠澳大桥采用北斗高精度形变监测系统,有效保障大桥安全运行。基于北斗的高空气象检测系统,有效改进我国中期天气预报质量。在大众应用方面,市场销售的智能手机大部分支持北斗定位功能;智能车载终端在30多个车型上实现批量应用。

国际化实现新突破,北斗赢得海外广泛赞誉。缅甸、泰国、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等多国相继采购北斗产品,服务性能和产品质量在当地创下口碑。北斗已进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等多个国际组织标准,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将北斗纳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计划。

(摘编自《中国北斗怎样服务全球》,《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面临着依赖性强、规划不到位、国际竞争激烈的问题,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产业,是一项艰巨的重大任务。
B.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北斗符合相关的国际组织标准,其相关产品已为多国提供服务,其相关服务也被国际组织接受。
C.我国北斗系统采用较为先进的三频信号技术,该项技术的数据预处理能力较强,能有效地降低高阶电离的负面影响,大大提高定位的精准性。
D.美国的GPS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建成,现已为本国军民服务,也为全球服务,我国的北斗虽起步晚,但目前也能为全球提供全面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国交通运输、气象预报、智能手机等领域广泛使用北斗卫星系统,发展该系统服务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主要目的已逐步实现。
B.北斗系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产值在增加,与卫星导航技术相关的产业规模有增大可能,这表明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稳健。
C.由于地域的约束,我国北斗卫星地面监控没有建在境外,如果要提升北斗系统在全球的服务性能,还需发射更多的北斗卫星。
D.大力发展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加快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挤发展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3】为什么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走出国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7 10:2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调
朱以撒
坐进老式的乌篷船,船身微微晃了一下,天色忽然暗了下来。走出一段,薄薄的月色浮在水面,两边房舍影影绰绰。有人走下来提水,有人在窗内立着,静谧的气息无声地铺开。主人轻轻摇着长长的橹,木质之间相互摩擦,欸乃而起,成了水面上最朴素和温柔的声响。人不开腔,耳朵全力倾听着,霎时没了丁点牵挂。游了一遭,回到木质的老房子里,关了灯,见月光从天窗洒了下来,夏虫唧唧。主人开始关门了,这是两扇厚重的木头门,门柱和柱础已经磨合得十分圆融了,只是闭合时还发出冗长的声响。左邻右舍显然也听到了,不一会儿,可以觉出近处远处相约一般,一连串地闭门、落闩,像是用这种声响向外部世界和蔼道别。简明质朴,宣告白日劳作结束,进入安息。
这种带着水乡诗意的摇橹声、闭门声,人倾听中,时光停滞不前。
长调——我只能在感慨之余,简洁形容这种安息一般的响声。
长调意味着缓慢和从容。这和生活在水乡人家惯有的温文尔雅行止有关系。波澜不惊的节拍,使整个生活节奏舒缓下来。像目连戏里边的长腔,漫长的过程附着在上;像前世的回溯,要许久才能抵达。长长的倾诉从唇齿间飞出,前方没有阻遏。长腔未了,你的思绪犹如飞鸟张着双翼,在天幕上浮动,轻盈自在。许多优雅的情节,像婉转飘逸的花腔女高音发出的咏叹调,让人感受着长长的美好。我想,再也没有其他更抽象的形式了。
其实,在行旅中,不熟悉的地方,我都留意着一些修长的、绵延的状态。长,说到底就是一种情趣的蔓延——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未及展开便戛然而止。在我抚摸时,它是没有尽头的;在我的目光巡视时,它是辽远的;当我用心联想时,它的疆界是不存在的。譬如,起伏相衔的古城墙,委婉潮湿的海岸线,翠绿遮覆的峰峦脉络。漫步其间,生命悠长起来。自然界在许多方面都以这种长调的状态,无声地推动着一股伟大的力量。唱过蒙古长调的人认为,唱出长调的韵致,最好是骑在风驰电掣的骏马上;而唱“花儿”,最好安然地坐在马背上,持有信马由缰的散漫——花儿比之信天游和采茶调,文静于前者,粗犷于后者,像从寂寞苍穹落下的一根空弦,你悠悠然地弹拨吧。显然,这都是要有条件,就如同我写行草,一定要用柔韧的长锋,拉扯出的线条才具有潇洒的气度。这种伸长的过程中,许多蓬勃的朝气,喷涌而出。要说短长,本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由于人的存在,无疑要把喜好和淡漠附加上去。旧日戏台上,一身短打和一袭长裙,看上去就知道他们内心的距离。长袖善舞啊,手的直露和足骎骎而行,让柔软的绫罗包裹,运用得当,除了斯文,羞怯,欲说还休,什么诗意都跃动荡漾,沉入平民百姓寻常的日子里。直到有一天,看到台上一律短打,戴着袖章、扎着皮带、跺着脚、挥动着手臂,声色急切,才知道悠扬的余韵已脱略到剩下一个曲牌了。
开阔的地带可以听到长调。山林、原野的人们依然习惯用长调交接和联系。长调里,体内的力量被调集,还有对于对方的情感,在长调的延伸中荡漾着。我喜爱这种伸入空气里的细节,有时只是一个腔调被拉动,遥远的河对面,船篙直直戳入旁边的沙地,野渡无人,扁舟自横。踌躇间,蓦然记起山村曾经用过的腔调。一声长传,掠过河面,声止息,小茅舍走出一人,斜戴竹笠,拔篙点水,船破涟漪而来。约定俗成的音符,比言语的直陈更有韵味。在山水间浸染过的人,想必会心于此。而密集人群生存的城市,高墙林立,没了寥廓高远。面对面的人,从张开的嘴迸出的话语,嘈嘈切切,都直奔主题。街市上匆匆赶脚的人,有的正在使用着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指挥遥远处的进程。世间的漫长被控制了、简化了,天涯只是咫尺,其中就包含了腔调悠扬的终结。我固执地认为,舒缓或急切的腔调,是由空间空旷或逼仄来决定的。我听到的长调,平和、通畅贯穿首尾,属于一些从容不迫喝着大碗茶的人,坐在不太通亮的民居茶馆,想着童年的阿娇和摇不到的外婆桥,想着衣袂飘飘、身影长长的旧日时光,看着夜张开翅膀,在淡淡的月色下,听着隔岸隐约可闻的箫声。过日子的步子停了下来,让我的贪恋,如同梭罗之于瓦尔登湖、艾略特之于荒原。有些时刻,生活的确幽远得如同一个童话
【小题1】联系全文,简析“长调”的含义。(4分)
答:
【小题2】概括第一段内容,并分析第一段在全文的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6分)
答:

【小题3】品读文章,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长腔未了,你的思绪犹如飞鸟张着双翼,在天幕上浮动,轻盈自在。(2分)
答:
②有些时刻,生活的确幽远得如同一个童话。(4分)
答:

【小题4】作者曾提出散文的写作境界是“写出自己的情调来”,结合本文内容,从语言、结构、选材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谈谈本文所体现出的情调。(8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愁乡石
张晓风
到“鹅库玛”度假去的那一天,海水蓝得很特别。
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这种碧入波心的、急速涨潮的海。这种向正前方望去直对着上海的海。
“只有四百五十海里。”他们说。
我不知道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也许比银河还迢遥吧?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那样让人牵起一种又凄凉又悲怆的心境。我们面海而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追想多柳的长安与多荷的金陵,我的乡愁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有两三个人影徘徊在柔软的沙滩上,拣着五彩的贝壳。那些炫人的小东西像繁花一样地开在白沙滩上,给发现的人一种难言的惊喜。而我站在那里,无法让悲激的心怀去适应一地的色彩。此处是异国,异国寂凉的海滩!
他们叫这一片海为中国海,世上再没有另一个海有这样美丽沉郁的名字了。海水在远处澎湃,海水在近处澎湃。我木然地坐在许多石块之间,那些灰色的、轮流着被海水和阳光煎熬的小圆石。
那些岛上的土著很幸福地过着他们的日子,他们在历史上从来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须悲哀。他们那样坦然地说着日本话、给小孩子起日本名字,他们那样怡然地走在美国人为他们铺的柏油马路上。
他们有他们的快乐。那种快乐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也不屑有的。我们所有的只是超载的乡愁,只是世家子弟的那份茕独。
小圆石在不绝的浪涛中颠簸着,灰白的色调让人想起流浪的霜鬓。我拣了几个,包在手绢里,我的臂膀遂有着十分沉重的感觉。
忽然间,就那么不可避免地忆起了雨花台,忆起那闪亮了我整个童年的璀璨景象。那时候,那些彩色的小石曾怎样地令我迷惑。在去国离乡的岁月里,我们的箱箧里没有一撮故国的泥土,更不能想像一块雨花台石子的奢侈了。
灰色的小圆石一共是七块,雕琢它们的是中国海的浪花,是来自上海的潮汐,日日夜夜,它们听着遥远的消息,把七块小石转动着,它们便发出琅然的声音,那声音里有着一种神秘的回响,呢喃着这个世纪最大的悲剧。
“你拣的就是这个?”
游伴们从远远近近的沙滩上走了回来,展示着他们色彩缤纷的贝壳。
而我什么也没有,除了那七颗黯淡的灰色石子。
“可是,我爱它们。”我独自走开去,把那七颗小石压在胸口上,直压到我疼痛得淌出眼泪来。在流浪的岁月里我们一无所有,而今,我却有了它们,我们的命运多少有些类似,我们都生活在岛上,都曾日夜凝望着一个方向。
“愁乡石!”我说,我知道这必是它的名字,它决不会再有其他的名字。
我慢慢地走回去,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我一步一步艰难地摆脱它。而手绢里的愁乡石响着,响着久违的乡音。
(节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节)
注:作者祖籍江苏,1949年随家人赴台,1968年游鹅库玛(冲绳极北端之海滩)写下此文。冲绳,史称“琉球”,明清时为中国的属邦。甲午战争后为日本占有,二战后美军于此建立军事基地。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画面感十足:一位去国十八年的游子,独自伫立在异国滩头,遥望祖国方向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故乡。
B.作者并不关心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只是用“银河迢遥”作比,表现其回归故乡的希望渺茫时凄凉悲怆的心情。
C.岛上土著无觉于曾经的屈辱历史,只是麻木地享受快乐,作者对此表示不屑,认为自己绝不会享受这样的快乐。
D.文章展现出的乡愁内涵,深沉而博大,是整整一代人的心声,有特殊的时代色彩和民族特性,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小题2】文章两次写到“游伴”,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愁乡石”——“我知道这必是它的名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3

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 年 4 月 2 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 目标:

到2020 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 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 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 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 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 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 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 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 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 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版),积极开展“新工 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 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 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 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 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 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 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 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 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 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 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 月 10 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 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 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 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 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 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 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学、计算机这些 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 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 2018 年 6 月 12 号《长江日报》

【小题1】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 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 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B.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 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2030 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 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 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 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 工作。
C.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 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 的相关知识。
【小题3】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幻,science fiction,直译科学小说,由科幻编辑雨果·根斯巴克最早在《科学惊异故事》中定名,之后一直被沿用下来。传入中国,最早引进科幻小说时,鲁迅先生采用直译“科学小说”,后来约定俗成才称为“科幻小说”。

有三个事实需要注意:科幻小说,作为小说类型,文本先行于概念100多年。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于1818年出版。100多年后,才有了科幻小说这个分类。比起文学类型上有意识的创新,更不如说是文学对现实剧变的直接反映。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关系社会形态,而之后一系列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重新塑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身体结构。人类直奔奇点而去。尽管大多数人毫无察觉。

真正的作家总是担当着某种先知的角色。出于作家的自觉,他们预感到人类社会将由此发生的一系列遮挡和不可逆变化。人的概念也由此被不断重写。基因改造、人机合体、外星生命这些今天出现在无数科幻作品和流行讨论中的主题,无不在回应着科幻文学诞生初始时玛丽·雪莱的惊惧。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工业化的到来迅猛无比,且方式也与以往不同,但基本情况没有改变。科幻小说唤起了人们关注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和人类对变革所作出的反应,并预见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二个事实:科幻至今未被真正定义,也不可能被定义。它的概念和界限始终变化发展着。只要对科幻文学史略加梳理,就会发现科幻小说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从最早的旅行故事,包括月球旅行记,经历了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罗伯特·海因莱因发展的科幻小说的新方法,直至乔·霍尔德曼的硬科幻小说,随后经历了埃德·布莱恩特“作为科幻小说的文学”的时期和格雷戈里·本福特“作为文学的科幻小说”时期,再到今天在资本鼓励下进入流行文化中的泛科幻生态,作为小说类型的定义不断被改写拓展。每一次的定义成形是一个漫长过程,而在这个概念真正确定之时又立刻被新的“闯入者”新的文学实验所冒犯和颠覆。

第三个事实:尽管独立为一个类型,科幻却没有固定模式,始终借用着其他类型说着自己的故事。

在言情小说里,爱情总是作为主题;西部小说里哪怕没有马,哪怕没有西部大荒野,哪怕没有带刺马靴,牛仔也一定会出现;在武侠小说里,不管是否有对动作的细致描写,各路功夫必须有;侦探推理小说,破案人必须有。

但很难讲清楚有什么元素是必须在科幻小说里出现。无论给出哪种回答,都会有大量反例上前质疑。在这个类型里,读者能找到各种诡异离奇的情节,各个类型小说里的元素,以及各个时空——“从任何事物的开端到其结束,从无限小的物质到无穷大的宇宙”。科幻小说如此随心所欲地采用其他文学模式,用他们的形式写着自己的故事。科幻太空歌剧正是冒险小说的另一变体,海因莱因的许多长篇更有社会小说的趣味,科幻体育小说也并不少见。据说在美国一度盛行科幻西部小说,在这类小说中,孤胆英雄坐的马被火箭飞船所替代,他手中的左轮手枪被那种能喷出致命气体的喷气枪所替代。

这是人们热爱科幻的原因,它如此活泼充满可能性。它就像云不断变换形状,如果必要甚至可以成为另一种物质。如同云受气流受温度光照地表河流分布、地形结构、人类活动等的影响,之后又反过来作用在这些因素之上;科幻超前意识到科技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再塑,于是以what if的叙事逻辑,将自身作为各种可能性的投射场。

科幻是一种主动变形的类型,是革命性的思考工具,它们唤起了人们关注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和人类对变革所做出的反应,并预见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此为核心目的,他们能够成为许多种可能,已有的,和未来的。

这种难以把握的特征恰恰是它最重要的特质。

(节选自《云层的投影》,《青年文学》2019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九世纪初期出现了科幻小说文本,但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科幻小说”这一概念。
B.科幻小说是文学对现实剧变的直接反映,而不仅仅是文学类型上有意识的创新。
C.科幻小说在诞生之初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巨变的惊惧,但随着时代发展,科幻的表达方式已与以往不同。
D.科幻将自身作为各种可能性的投射场,它最重要的特质正是没有固定模式而又包罗万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分层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科幻小说的特征。
B.文章既立足现在也着眼未来,论证了科幻小说诸多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对科幻文学史进行梳理,用事实证明科幻至今未被定义也不可能被定义。
D.文章论证科幻没有固定模式时,采用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类型进行归纳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科幻作家总是担当着先知的角色,所以他们能预感到人类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遮挡和不可逆变化。
B.通过基因改造、人机合体、外星生命等主题,科幻小说唤起了人们关注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和人类对变革所作出的反应,并预见未来发展的方向。
C.科幻始终借用着其他小说类型讲述故事,没有固定模式,还无法成为文学大家庭中独立的类型。
D.以what if的逻辑叙事,使科幻具有各种可能性,并超前意识到科技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