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爱生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加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赋予“度日”特殊的含义,“坏日子”时,“度日”是打发时间,“好日子”时,“度日”是享受时光。
B.作者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是因为个体生命的存在是短暂的、有限的,每个人都不能够避免死亡。
C.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所以我们要更加讲究生活方法,专注于生活。
D.作者认为人年龄大了,更应该珍惜时光,有效利用当下的时间去弥补逝去的时间,增加生命的厚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比了人们对生命的两种理解和态度,然后谈到死亡,指出只有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才不会感到死亡的苦恼。
B.作者把“哲人”与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作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C.引用古罗马哲学家的话作为正例,是为了论证热爱生命的人不将希望寄托于来世,因为他们明白生命是优越无比的。
D.第三段作者以自己为例,阐述了对待生命的正确方式,提醒人们即使已经步入老年,也要让自己生活得丰盈饱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2 01:4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欧也妮·葛朗台》阅读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夏尔得知父亲自杀的消息时痛不欲生,葛朗台却嘲笑道:“这年轻人真没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要。”当欧也妮央求他救济夏尔时,葛朗台威胁说要送她到修道院。
B.欧也妮把自己的嫁妆全部送给了夏尔,她的父亲发现这件事之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面包和清水度日,夏尔只能在夜里给她送点吃的。
C.老葛朗台的葡萄园这一年收成非常好,他十分高兴,于是从太太的衣柜里挑了一件漂亮的衣服,送给了拿侬。这是老葛朗台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中最贵重的一件。
D.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丧夫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
【小题2】(小题2)阅读下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老家伙扑向梳妆盒,犹如猛虎扑向熟睡的孩子。“这是什么?”说着他一把将那箱宝贝抓过来,站到窗子旁边。“是真金!是金子!”他大叫起来,“金子真多!足足有两磅。哦!哦!夏尔给你这个,换走你美丽的金币。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是宗好买卖啊,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承认你。”
老家伙就是葛朗台,接下来他想做什么?夏尔为什么把“梳妆盒”给了欧也妮?“梳妆盒”后来怎么还给夏尔?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目。
⑴过了一个星期,他们所有的希望都断绝了。
⑵路瓦栽,好像老了五年,他决然说:
⑶“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
⑷第二天,他们拿了盛项链的盒子,照着盒子上的招牌字号找到那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
⑸“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⑹于是他们就从这家珠宝店到那家珠宝店,凭着记忆去找一挂同样的项链。两个人都愁苦不堪,快病倒了。
⑺在皇宫街一家铺子里,他们看见一挂钻石项链,正跟他们找的那一挂一样,标价四万法郎。老板让了价,只要三万六千。
⑻他们恳求老板,三天以内不要卖出去。他们又订了约,如果原来那一挂在二月底以前找着,那么老板可以拿三万四千收回这一挂。
⑼路瓦栽现有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其余的,他得去借。
⑽他开始借钱了。向这个借一千法郎,向那个借五百法郎,从这儿借五个路易,从那儿借三个路易。他签了好些债券,订了好些使他破产的契约。他跟许多放高利贷的人和各种不同国籍的放债人打交道。他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着名,却不知道能保持信用不能。未来的苦恼,将要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在这一切的威胁之下,他把三万六千法郎放在商店的柜台上,取来那挂新的项链。
⑾路瓦栽夫人送还项链的时候,佛来思节夫人带着一种不满意的神情对她说:
⑿“你应当早一点还我,也许我早就要用它了。”
⒀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她的朋友正担心她打开盒子。如果她发觉是件代替品,她会怎样想呢?会怎样说呢?她不会把她的朋友当作一个贼吗?
⒁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⒂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yóu  nì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⒃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
⒄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téng  xiě 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⒅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
⒆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⒇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21)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小题1】本文节选自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的《项链》,与其同名的还有美国的
【小题2】根据课文第(15)段和第(17)段的拼音填入正确汉字:
【小题3】在第(14)(15)段,塑造出路瓦栽夫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题4】在第(21)段中,作者写到“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认为,对于路瓦栽夫人而言,丢项链这件小事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爱情:某猎人笔记上的三页
莫泊桑
我刚从某报纸的琐事趣闻栏里读到一则爱情悲剧。一个男的杀了一个女的,然后自杀了,所以他一定深爱过她。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然而这爱情唤起了我的一段年轻时期的关于打猎的异乎寻常的记忆。在那次打猎时,爱神就像天空中的十字架向早期基督徒显圣一样,向我显现了一次。
那一年深秋,我表兄卡尔邀我和他大清早一起去沼泽地打野鸭。他住的房子坐落在一片谷地。谷地里,一条小河流散开来成了一片开阔的沼泽地。那沼泽地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猎场。那是我表兄视之如宝的地方,他一直把它作为禁猎区保护着。
再没有什么地方能比一大片低洼的沼泽地更令人神往,更令人不安,甚或更令人惊惧了。为什么在那片被水覆盖着的洼地里竟会笼罩着一种模糊的恐惧呢?是那蒲草在沙沙作响,是那磷火在依稀明灭,是那夜气弥漫的静谧,是那帷幕般迤逦在水面上的沉沉雾霭,还是那捉摸不定的噗噗声息?这声息是那样微细,那样温柔,然而听来却比人们的大炮甚或天上的响雷更为吓人。难道就是这些,才使那沼泽地显得像是个梦境般的国度——那令人胆寒的国度,显得那样神秘莫测又危险四伏吗?
傍晚时分,我到了表兄家里。餐间,他告诉我,明晨打猎所需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了。我们将在明晨三点半出发,以便在四点半左右到达他选好的可供潜伏瞭望的地方。那里已经有用冰块砌好的一间小屋,用来抵挡黎明前令人难耐的寒风。一吃完饭,我就钻进被窝,在壁炉的熊熊炉火发出的亮光里睡着了。
凌晨三点钟,表兄把我叫醒。我穿了一件羊皮大衣,而卡尔表兄穿着一件熊皮大衣。我们每人灌下两杯滚烫的咖啡,又喝了几杯浓烈的白兰地就出发了,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一个猎场看守人和两只狗——勃朗金和皮埃罗。
刚一迈出大门,我就觉得寒气直侵骨髓。卡尔和我并肩走着,很快到了沼泽地,进了那间冰块砌成的小屋,因为我们还得等上个把小时那些野鸟才会醒来四处游荡。从冰封的沼泽地里腾起的寒气,从冰墙上逼拢来的寒气,加上从上面压下来的寒气,使我彻骨贯心地发冷。
我们在冰屋中央生起一堆火,一阵奇特的叫声,一阵迷惘而飘忽的叫声,在我们头上回荡而过,借着那间冰屋子里的火光,我们看见了那些野禽。在这冬日凌晨曦光尚未现于天际之时,听到生命的呼唤声,尤其是只闻其声而不见其面,听着这生命的呼声迅速地穿过昏暗的寒气然后消失在大地的尽头,这是何等美妙,又是何等动人!在这五更寒彻的时刻,我觉得,那随着鸟翼渐渐远去的呼唤声就像是来自这世间的灵魂的叹息!
天亮了,成群的野鸭正一字排开,疾飞而过,随即在长空里消失了。
一道火光划破若明若暗的晨空,卡尔开了一枪,两只狗飞奔向前。
这之后,几乎每一分钟,不是他,就是我,只要一看见水草上空有一群飞禽的影子掠过,便马上举枪瞄准。至于皮埃罗和勃朗金,则气喘吁吁、欢蹦乱跳地衔回血淋淋的野禽,那些野禽的眼睛有时还朝我们瞪着哩。
太阳升起了,是个碧空万里的大晴天。我们打算离开此地。这时,有两只飞禽正展翅从我们头上飞掠而过。我开了枪,打落了其中的一只,它几乎就落在我的脚旁,这是一只银色胸脯的水鸭。这时,就在我们头上的蓝天里我听见一种声音,那飞禽的叫声。声音很短促,叫个不停,似乎哀痛欲绝。那只禽鸟,那只逃过枪弹的小动物,在我们头顶上空兜着圈子,眼睛注视着已被我抓在手里的它那死去的伴侣。
卡尔蹲下身子,把枪举到肩上,紧紧盯住那只飞禽,等它进入自己的射程。“你打下那只雌的,”他说,“这只雄的是不会飞走的。”
雄野鸭果然没有飞走,它在我们头上一圈一圈地兜着,不住地哀鸣。从未有过什么痛苦的呻吟能像这阵阵哀鸣,像这只空中失偶的可怜的飞禽发出的悲怨指责之声这样使我心痛。
有时,它也避开那紧盯着它的枪口的威胁,似乎准备只身继续它的长途飞行,然而它终于下不了决心,又飞回来寻觅它失去的伴侣。“你把那只雌的扔在地上,”卡尔对我说,“雄的过一会儿就会飞进射程的。”雄鸭果真不顾危险,向我们飞近,由于对它那刚被我杀死的情侣的痴情,它已经不顾一切了。
卡尔开枪了,正如一只放在空中的纸鹞被人一刀剪断了放飞它的牵绳,我看到一个黑糊糊的东西跌落下来,又听见那东西跌到枯草间的声响。皮埃罗跑去把它衔来给了我。
我把它俩——它们已经冰凉——一起装进猎物袋……当天晚上我就回巴黎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作者讲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对打猎琐事进行了精细描写,以此来表现其对爱情、人性的思考及对动物的关爱、关怀。
B.小说中,作者对于爱情这样一个人类社会中永恒的主题,采用了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视角,以超然的态度描绘了人和事。
C.爱情与人性的“复调”主题一明一暗贯穿全文,这种构思赋予了小说的人物或主题更深远的意义,使简短的篇幅里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D.小说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来塑造“我”与表兄的形象,把“我”与表兄作对比,构成了人性的善良与冷漠的强烈反差。
E.小说第一段说那次打猎中“爱神就像天空中的十字架向早期基督徒显圣一样”向“我”显现了一次,这样写既可以使情节自然地展开,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2)小说第三段对沼泽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我把它俩——它们已经冰凉——一起装进猎物袋……当天晚上我就回巴黎去了。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冉阿让侧耳细听,绝没有一点声响。
他推门,鬼鬼祟祟,提心吊胆,门在推力下,微微地动了动,他等待了一会,又推了推,门继续打开,不发出一点声音。现在,门缝已能容他身体过去,但是门旁有一张小桌子,妨碍他过去,得用力把门开得再大些,他又推了一下,这一次,一个不够润滑的铰链在黑暗中突然发出长长的嘶哑的叫声。
冉阿让吓了一跳,这铰链的声音传进他的耳朵,那样洪亮,那样巨大,不啻向他吹起了那最后审判的号声。
他停下来,浑身发抖,原先踮着脚尖,现在脚跟也落地了。他觉得,这怒气冲冲的铰链发出的可怕吼声,犹如地震,会把全屋的人震醒;那个老头就要醒来,两个老妇也要大呼大叫了,左邻右舍都来救助;不到一刻钟,消息会传遍全城,宪兵队会出动……
他呆若木鸡,不敢移动脚步。几分钟过去了,他壮胆看了看房间,丝毫没有动静,但是他心里仍旧惊恐难受,不过他没有后退,他迈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朝前走,唯恐撞了家具,他听到房间深处,传来熟睡的主教均匀而安详的呼吸声。
他忽然停下来,他已到了床边,这时,原本遮住天空的那片乌云忽然散开了,一线月光正正地照在主教的那张苍老的脸上,主教安安稳稳地睡着,一只手垂在床外,指上戴着主教的指环,多少功德都是由这只手圆满的。
冉阿让在黑暗中,呆呆地站着,望着这位全身光亮的老人,有些胆寒,谁也说不出他的心情,不过,他很激动,很震惊,但从他的姿势和面容上显露出来的,仅仅是一种奇特的犹豫神情。似乎他在两个深渊之间踌躇不定,要么击碎那头颅,要么去吻那只手。
过了一会,他缓缓地举起他的左手,脱掉帽子,又缓缓地落下,粗野的头上竖着乱蓬蓬的头发,他又陷入了沉思。
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受难的耶稣仿佛向他们张开双臂,为一个人祝福,为另一个人赦罪。
突然,冉阿让重新戴上帽子,不再看主教一眼,沿着床边快步朝床头旁的模糊的壁橱走去,他举起那根铁烛台,好象要撬锁,钥匙就在锁上,他打开锁,提起那篮银器,大步穿过房间,不再小心翼翼,也顾不得会弄出声响,走进祈祷室,跨过窗台,把银器放进布袋,猛虎似的跳墙逃跑了。
……
“主教大人,”宪兵队长说,“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他走路的样子好象是个想逃跑的人,他拿着这些银器……”
主教微笑着打断他说,“他没给你们说,这是一个神甫老头送给他的吗?你们又把他带回来了?这是个误会。”
宪兵们释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往后退。
“真让放我走了吗?”他说,声音含糊不清,仿佛在说梦话。
“我的朋友,”主教又说,“走之前,别忘了您的烛台。拿上吧。”
冉阿让浑身颤抖,他神态迷惘,机械地接了那对银烛台。
“现在,您放心走吧,”主教又转身对宪兵们说:“诸位也可以走了。”
宪兵们走远了。
冉阿让好象要昏过去了。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对他说:“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可不要忘了啊,千万不要忘了啊!”
冉阿让想不起来他有过什么承诺,一下愣住了。主教加重了语气,接着说:“冉阿让,我的兄弟,从今后,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了,我是在赎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阴暗而堕落的思想里赎回来,交还给上帝。”
(节选自《悲惨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了冉阿让一次次地用力推门,踮着脚尖走路,门铰链发出声响时停住脚步,这些细致的动作表明了冉阿让偷盗手法的娴熟,是一个惯偷。
B.“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这样的描写营造了神圣的氛围,并且感染了冉阿让,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C.宪兵们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后退,还问:“真的放我走了吗?”此时的冉阿让不相信宪兵们会放他走,因为他知道自己偷了东西,是个小偷。
D.“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主教用给予对待偷盗,用善良对待罪恶的独特方式,表现了他的仁慈和睿智。
【小题2】“主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对冉阿让偷盗过程的叙述时,使用了“冉阿让”和“他”两种称呼,这样的相互转换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