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人工智能“少女诗人”小冰经过两年不断的深度“学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只需上传一张图片,给几个关键词,小冰就能在10秒内替你创作出诗歌初稿。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27个化名,在报刊、豆瓣、贴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讨论区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发现作者是个机器人。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139首结集出版,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

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笛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10000次。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

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已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IQ(智商),还开始具有EQ(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这个模型有这样非常鲜明的特点:会大量使用诱发源,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成,而是要求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该模型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

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Alexa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IQ开始向“IQ+EQ”演变。长此以往,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材料二

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艺术家,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的整套艺术生产逻辑是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以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冲击,大部分还是体现在心理层面。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即便这些智能机器人创造出一些被人类认可的“艺术品”,那也是基于人的参与设计。人们需要通过了解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内心情感,才能试图揣测一件艺术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

材料三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当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比如,小冰的绘画技能应用的领域是服装面料的图案设计。李笛介绍,以小冰人工智能框架为基础,微软已经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几家最大的纺织面料企业合作开发了人工智能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平台。该平台可以设计出1026种服装面料纹样和插画。另外,小冰也参与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截至目前小冰已经为许多家电台和电视台生产了2800多小时的节目。

(取材于《光明日报》2019年06月12日13版)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画家”小冰的模型特点的一项是
A.具有IQ(智商)
B.具有EQ(情商)
C.把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
D.大量使用诱发源激发进行独立创作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般的网友读小冰的诗,没有谁发现这些诗是机器人写的。
B.小冰经过训练一下子就能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
C.人工智能开发都是围绕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
D.人工智能不仅能具备人类的智慧,还能够拥有人类的情感。
【小题3】“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下列对“不认可”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
B.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依然处在“低幼”阶段。
C.人工智能的那些绘画作品还存在大量元素复制堆砌的痕迹。
D.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从整体上看已经充满深意。
【小题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机器人小冰艺术创作的特点,认为可以取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
B.材料二写了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排斥的心理以及采用的应对措施。
C.两则材料中关于文艺创作必须要有人类的情感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相似。
【小题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能够让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
B.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重复性技能都可以由机器完成。
C.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效率,阅遍人间艺术精华。
D.小冰已经参与到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
【小题6】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1)上面三则材料针对这一问题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7 12:4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找寻我们非读大学不可的理由

刘铁芳

①大学不是资格养成所,大学不是我们为世俗世界的利益(bó yì)场,是给我们脸上贴金的工具性场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来养成独立自由的人格,涵育广博充实的生命。大学最早的学科是医学、神学,文学和法学,大学一开始就是呵护人的身心,提升人的精神,(duàn zào)人的灵魂,让我们身心更加健康,精神趋于卓越,灵魂走向高贵。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也许大学终将无法改变我们的屌丝命运,但大学的经历将孕育我们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勇敢之心。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大学的目的正是养成我们的傲骨,也即陈寅恪所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了自我人格的卓越,这正是我们来到大学的根本理由。

②我们凭什么来改变自身?凭借大学问。“大学者,高深学问者也。”通往高深学问之路在何方?在大师,读大学就是识读大师。正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就是大师,亲近大师就是亲近大学。亲近大师的路径,一是直接的路径,那就是亲近师友,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真正的大学就在与周遭的老师、学友切磋、交流之中;二是间接地路径,那就是亲近书籍,特别是那些堪称人类文明的经典之作,经典阅读可谓启迪智慧、滋养人心的最重要的方式。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常说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巨人的肩膀不是那么容易让人踩上去,唯有黾勉勤奋,孜孜以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们要踏踏实实读书思考、悉心研讨、对话交流。当然,亲近大师本身并不是目的,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的目的是“重道”,大师就是我们寻求真理的阶梯。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亦如哈佛校训所言,“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我们要亲近大师,更要亲近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

在大学里,课堂当然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聆听与对话、探讨与辩论,这是知识生活的基本形式。但大学不只是课堂,更是“视野、志同道合的友谊和图书馆的书籍”(苇岸:《大地上的事情》,页3)。大学也要考试,大学也有分数,但真正的大学并非一张考卷,几个分数,低层级的记诵之学不足以名之大学。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活法,大学乃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文化生活。你们来这里,就是要学会过为文化所引领的积极的大学生活。大学作为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三重生活,一是个人生活,主题词是青春,彰显青春的关键词是健康、友谊、爱情;二是学习生活,主题词是学问,追求学问的关键是知识、智慧与创造;三是社会生活,主题词是责任,扩展责任的关键词是视野、情怀与担当。

④大学有两种:一是世俗意义上的现实大学,一是精神意义上的理想大学。也许,湖南师范大学并不是我们心中理想的大学,也许,理想的大学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的,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但重要的是它能否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理想的大学乃是以精神的方式在我们灵魂的高处引领着我们。我们要记住,现实的大学是给定的,有局限的,但在我们想象世界中的作为精神的大学是超越现实的,没有边界的,我们就是要在并不完满的大学里读出理想大学的踪迹。我们的身份是有界限的,但读书、思考是没有边界的。今天,我们就是要从这里出发,从脚下坚持的土地出发,眺望精神意义上的大学,追寻真理之光,让人类文明的薪火与人类悠远的智慧充盈我们年轻的心,我们也因此而走向超越世俗边界的精神之大学。

(本文为刘铁芳教授在湖南师范大学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有删节。)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
(1)bó yì   (2)duàn zào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利益的考量也必不可少
②但大学的宗旨依然是以对知识与真理的无上追求
③尽管在世俗世界中资格很重要
④尽管今日大学早已不是象牙之塔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③④②①
【小题3】阅读第②段,分条概述议论要点,填写在下列空行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第③段,分析开头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5】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要论述“理想大学”?
【小题6】仿照第③段画波浪线句,为“公民素养”拟一个主题词和三个关键词。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云上那朵山

①到西藏看天,到云南看云。

②彩云之南,到处飘着彩云朵朵。红的、黄的、白的,五彩纷呈,靠近青山的,绿云扰扰。云朵很有人情味,到处悠悠荡荡,飘落在树上,飘落在石头上。山间溪谷,云雾缭绕,仿若迷幻的仙境。

③从小在山里长大,却着实被眼前的大山镇了一把,座座巍然耸立,直插天空,似乎穿透到天的另一边,直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④早知道云南的山了。哀牢山早早耸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了,彭老先生笔下的哈尼小姑娘,活泼善良,还有那一路纯白的梨花,让人有种深深地眷恋。特别是绵绵的群山,翻山越岭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让人特别向往。后来,看到梅里雪山,看到玉龙雪山,那皑皑白雪,冰天雪地,高不可攀,气势恢弘,更是激动人心。长年云雾缭绕,树木冰棱剔透,银装素裹。阳光朗照,银光闪闪,腾起一片迷人的金色,像是梦幻里的童话故事。

云南的山很高,天很低,你往上仰望,只看到天,而没有看到山顶。这里是世界的脊梁,再往里走,便是西藏,就看见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如此高耸的山脉还不断在长着,也许这里的山有着与天试比高的勇气。

⑥山那么高,从山脚下仰望,大半部分都被云雾遮住了,迷迷蒙蒙,看不清楚,树木更是葱茏一片。不再浪费精力看眼前的山了,举目远眺,却能看见别的山,不过看见的是从云雾中穿出的山顶,他们或黄或绿,像一朵朵浮在不断飘动的云雾上的花朵。

⑦雄健的山鹰雄心勃勃,展开那强健的翅膀,想一举飞过那苍茫的高山,但一到山跟前,却徘徊犹豫了,只得落在半山腰的树上“哇哇”乱叫,扔下几声沉重的叹息,无可奈何地飞走了。那些伶俐勇敢的岩羊也在半山腰小心翼翼地走着,不敢肆意地跳跃奔跑。

⑧耸立的大山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把这广袤的高原尽情地切割,切出深不见底的峡谷。那些深深的峡谷纵横交错,割出一个个平坦的坝,又割出一座座岭。行走在谷底,犹如一只细小的蚂蚁在慢慢爬行,你不得不叹服山之庞大人之渺小。抬头仰望这巍然的高山,太阳也被大山高高地托住了,只漏下一两线亮亮的光,直直地切进谷里。

⑨惊叹大自然这种伟大的造化时,你惊喜地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也站在半山腰,脚下是深深的谷底,把云雾缭绕的大半山踩在下面。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举头望着四周,只见公路沿着陡峭的山体蜿蜒而上,慢慢地爬向那托着太阳的山顶。车子沿着平整的公路稳稳地走着,两旁云雾呼呼而过,你感觉那些平时让你仰视的云朵被踩在脚下了,自己会不会登上那云上的那朵山呢。

⑩一路高山重重,平坦的高速路依山而建,像一条结实的腰带把山紧紧缠住,又像是一把锐利的刀,在大山庞然的身躯上切出一道道崭新的口子。遇到深沟险壑,便有雄伟的大桥飞架,碰到霸气的大山,劈山开洞,呼啸而过。

车过保山,一座更为庞大的山岭拦路而立。远道而来的路有些七弯八拐,绕来绕去。那坚硬的山体被削得直楞楞的,甚至有些小山头被拦腰斩断,路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往前延伸。车子不停地爬,群山群岭中修建了平坦的大道,一路上,车流滚滚,各种各样的货物满堆着纷纷运到山外,那些高傲的大山仿佛并不存在。

 “哎哟哟,哈哩哩。”我把头伸出窗外,听见云雾深处传来了嘹亮动听的歌声。我们的路已经飘在陡峭的半山腰上,山上唱歌的人是谁?他们在高高的山顶干什么?

那是农民朋友在劳动,当地的朋友笑笑说,云南只有大山,他们只能靠山吃山。山民们会爬上高高的山峰种橡胶树和果树,还有山外人喜欢喝的高山茶。即使是很高的山峰,只要能种上些经济作物,不破坏水土,这些勤劳的人们都不会让双手闲着呢!

朋友的话充满了自豪,那样坚决有力,犹如山石的硬性。我隐隐约约感到一种振奋,我贴近车窗,望着一座座矗立的顶峰,不时看到一些小小的晃动的人影。

云上那朵山,山上那些高亢的歌声。

【小题1】第③段中作者说被大山“镇了一把”,谈谈你对“镇了一把”在文中的理解。
【小题2】标题“云上那朵山”,其中“朵”字的表达效果如何?试加以简析。
【小题3】简析第12段中,那云雾深处“哎哟哟,哈哩哩”的歌声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小题4】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段各自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小题5】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4段中的“耸立”一词说明作者儿时心中就对云南的山有深刻印象。
B.第⑤段中,“云南的山很高,天很低”,这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心理感觉。
C.第10段中“切出”一词很有深意,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惋惜。
D.第9段中“这种伟大的造化”中的“造化”一词,含有“创造”之意。
E.第⑦段突写山之高峻,面对大山,山鹰也变得怯懦,岩羊也变得胆小。
F.第14段中“犹如山石的硬性”句,说明“朋友”是一位性格刚直的人。
【小题6】结合具体语句,试对文中作者为突出主题而采用的写作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佛心
王春迪
看一户人家有多深的底儿,不是看人家买啥,而是看人家丢啥。据说,当年赣榆老街上的老少爷儿们,一早吃饱了没事干,就喜欢围在一块儿,瞧瞧东家的泔水桶,瞅瞅西家的垃圾篓。
这里头故事最多的,还数海爷家的泔水桶、垃圾篓。海爷年轻时,那是出了名的手脚大方、挥金如土。要说从他府上的泔水桶里看到没动筷子的整鸡整鸭,那都不叫个事儿。
海爷爱萘,清明前后,新茶上市,海爷便把家里的剩茶一股脑儿地倒掉,曾有裁缝铺的老板把那些剩茶捡回去做幼儿的枕头,足足卖了半条街!瞧海爷府上的那些下人,每每出去倒泔水、送垃圾,脸都跟小公鸡屁股似的,直往天上戳,那叫一脸面!
现如今,海爷老了,把生意一股脑儿地丢给二儿子,只是整日诵经念佛、养花遛鸟,一脸的慈眉善目。你还没见过海爷吃饭的样子,饭罢,他还要用汤把碗溜一圈喝掉,碗底锃亮得能当镜子照。人家海爷说了,这叫惜福。
每每府上要倒剩饭垃圾,海爷都要亲自过目,有些剩饭剩点心,以及还能用的盆盆罐罐,海爷就让人用纸袋子包好,干干净净地放在门口。
海爷的意思,吃不了用不着的东西,也别糟蹋,街坊四邻,有富有穷,随手拿去,救救急,充个饥,也是好的。因此,海府上下,为了不慈老太爷生气,都不敢糟蹋东西。
海爷这种做派,让老街的老少爷儿们交口称赞,久了,连州上的知府都知道了。海爷生日那天,知府亲手画了一幅《松鹤图》送来。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老街上的富商们看得眼都红了。
这里头,数夏老爷的眼最红。
夏老爷和海爷都是大油商,斗了几十年了。每年秋冬,新油上市时,这两大油商,进货出货、你倾我軋,忙得都跟转圈的陀螺似的。可今年,人家海爷两手一摊,享清福去喽。自家的生意不管,整日抱着一本经书,泡在寺庙里,和一帮僧人论禅品茶。
夏老爷知晓后,撸着袖子要大干一场。他让他家的大船不知从哪运来一批低价的油料,铆足了劲儿想整垮海爷!上市当天就把海爷家压得抬不起价。
海爷的儿子急了,找他爹合计,最后在庙里找到了海爷。当时海爷手里正捏着个倒把西施紫砂壶,银须飘飘,一副仙风道骨之态。儿子央求海爷道:“爹,这个家,不能一日无您啊!”海爷啜口茶,笑道:“爹不能一日无茶。”
古人说得好,安富贵易享清福难。海爷这清福没享多久,他的好心就差点出了人命!这天,海爷出门遛圈,回来时,远远就见到自家府门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好些人。海爷一打听才知道,有两个乞丐,一早吃了他们放在门口的剩糕点,中毒了!
海爷急了,立刻招呼门口的下人把他们抬进府去,还专门去州里为这两个乞丐请了名医。
两个乞丐的命保住了,事后,海爷专门到街上最好的酒楼,给这两个乞丐摆桌赔罪。老街首富给乞丐摆桌,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
那天,楼前楼后围了不少看热闹的。酒桌上,海爷说,自个儿年轻时求财心切,得罪了一些人,不想这罪过阴差阳错地落在了别人的身上。这糕点明显被人下了毒,这是上门来找麻烦的。
海爷不说是谁,老街人也都有数,在海爷背后戳海爷的,除了那个夏老爷还会是谁!老街人的嘴巴出了名的快,一传十,十传百,连添油再加醋的,弄得妇孺皆知。
大伙儿就想,这个夏老爷,看人家积德都眼红,使这样的损招,人不地道,卖的东西能好到哪儿去!今年他的油那么便宜,指不定掺了啥玩意儿呢!
这一折腾,到夏老爷家去买油的人,忽然就少了很多,一年下来,夏老爷家积压了不少货。
这还不算倒霉的,年三十的晚上,夏老爷心里头堵,狠劲儿放了一晚上的炮仗,哪想一不小心把油料给点着了,赔了血本,还差点把夏老爷子给活活憋死。此后,海爷再也没把剩掉的东西放在外面了,老街的老少爷儿们一时间少了闲聊的话题,没了乐趣,又纷纷把矛头对准了夏老爷,心里头不知骂了他多少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讲老少爷儿们喜欢看别人家的泔水桶、垃圾篓,由此来看这些人家的家底,并引出下面关于海爷家扔垃圾的故事。
B.海爷家的下人在扔垃圾的时候,“脸都跟小公鸡屁股似的,直往天上戳”,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海爷家的下人暴殄天物。
C.文章运用了多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海爷与自己儿子人生观念、为人处世态度的对比;海爷为人仁善与夏老爷唯利是图、狡诈虚伪的对比。
D.本文的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海家、夏家故事的叙述告诉人们: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令人担忧,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
【小题2】文章为什么要写“知府亲手画了一幅《松鹤图》送来”这一情节?
【小题3】夏老爷这一形象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里。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中,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节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欣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作者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E. 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文中说“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根据文意说说“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词引发无数人共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