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亶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 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 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 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股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 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 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筱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 造语,妄称文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庄子》中所说,不可认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以前所谓士,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是先孔子而存在的春秋时固有的学问。但因孔子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
B.春秋战国时期,不只是平民,即使是贵族,也未必所有人都能接受“诗”“书”“乐”等教育。
C.孔子收徒不问身家,只要缴纳学费,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
D.孔子以前,为官者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出仕前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的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孔子讲学不注重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孔子的弟子的成就也各不相同,都能为国家服务。
B.孔子斥“请学稼”的学生樊迟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见识短浅的体现。
C.《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王的批评证明春秋时人们对孔子的行为多有诟病。
D.孔子是士农工商之“士”这一阶级的创立者,至少也是其发扬光大者。这一阶级的士要么学而优则仕,要么仕而优则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诗”“乐”各书都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即使是贵族也不能轻易得见。
B.孔子首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开各家蜂起、竞聚生徒之先风,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C.《论语》记载荷筱丈人评价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体现了春秋时人们对孔子一直不治生产的批评。
D.教育平民化,游说之风兴起,士人阶级的创立等方面开风气之先的成就,使孔子无愧于“至圣先师”的评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7 08:4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横渠四句

冯友兰

①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的”(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③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④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⑤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⑦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⑧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⑨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注: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友兰认为“横渠四句”,体现了人的特点,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之所在,这四句应该是哲学家或哲学的神圣的使命和任务。
B.冯友兰认为当遇事不能决的时候,基督教徒要求上帝做主,由“主”来决定;儒家认为不需要这个“主”,应该顺应自然,只做该做的事。
C.从本文来看,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就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
D.“王霸之辩”,其中“王”指王道,孟子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是“霸”道。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突出了人类之于大自然的意义,没有人类的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会黑暗如夜。
B.“人所立之‘心’,是宇宙“的”(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认识到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作用。
C.孟子认为,一个人不管其是寿是夭、处逆处顺,都应当修持自己的身心以面对人生各种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立命”。
D.冯友兰认为“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弘扬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张载素有济世之志,而他“为万世开太平”,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救国济世之志。
【小题3】如何理解“内圣外王”这四个字和“横渠四句”有怎样的联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横渠四句

冯友兰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注)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小题1】下列关于“横渠四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概括了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突出人的特点。
B.“为天地立心”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创造历史文化才算是为天地立心。
C.“为生民立命”中所谓“命”是指人所遭遇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能控制,人可以自主,只做自己所应该做的事。
D.“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句表明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在于,人要为过去圣人继承他们的绝学,为后代万世开创太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化用宋朝诗人诗句为“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证明人为天地立心的重要意义。
B.第三段引用孟子的话“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交代“立命”一词的和含义。
C.第三段将基督教徒与儒家遇事不能自决时的各自做法进行类比,阐述儒家所谓“立命”的真正含义。
D.第七段分析两种政治类型,认为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从而得出中国的历代王朝实际上都是霸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在天地之间,可以了解、赏识宇宙的山河大地,这是对人在宇宙间地位的肯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因为从属于宇宙所以缺乏自主权利。
B.大公无私是圣人之德,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只要圣人为王,他们就能大公无私,普万物而无心。
C.《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外王”之学;成就君王的功业,是“内圣”之学。
D.儒家将命运与修身合而为一,将外在客观性与内在主动性结合起来,也就是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