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产综艺节目在消耗掉舶来品的输血能量后,正在慢综艺、文化等类型中寻找新的节奏,向内修炼创新生产能力,舆论将其称为“清流”。此前,这种尝试已经初见成效,泛文化类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将来自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活水”注入综艺节目的创作当中,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此外,知识类节目如《最强大脑》《圆桌派》《你说得都对》等则用社会公共话题的外壳包裹爆炸式知识库的内核,正在年轻观众当中引发学习热情,知识日渐成为现在的新“偶像”。
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逐渐走红,是综艺节目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电视节目新陈代谢不断加速,对节目品类的精度和深度也要求更高,知识文化类节目以原创性生命力填补了当下的市场空白。实际上,泛文化类节目在国内作为一支较为独立和成熟的脉络一直存在,时间上从早期的《正大综艺》到后来的《百家讲坛》,类型上从读书文教类到人文地理类,可以看出创作实践和观众需求从未断流。在经过了数年的资本入局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冲击后,知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经过短暂迷茫和自我怀疑,正在排除“影响的焦虑”,重新确立自身定位。
这一变化,与整个文化产业体系与格局的变化形成了同构性。我们可以认为,从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到图书出版及周边衍生等,内容的深耕正在遵循新的规律,从创意到制作到传播的机制体制正在变革,各方力量正在角逐和制衡。在电影行业,“小鲜肉+大制作”的公式迅速失灵,使得从业者必须从更多角度切入,由此,类似《二十二》《相亲相爱》等曾经的冷门、小众作品开始拓展市场;在综艺行业,则是以往“大明星+真人秀”的元素搭配失去潜力,资本和受众对这种冗余和疲态倍现的模式也越来越处于观望态势,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某种程度上,正是回应了文化产业从“粉丝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文化产业体系在全社会知识经济大潮中的重要地位,是综艺节目由泛娱乐向泛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以《你说得都对》和《最强大脑》为例,前档节目聚集了人工智能、心理学、金融学、生命科学等各领域的青年专家,以“网红学者”的路数包装和制造偶像,打破知识壁垒,回应社会议题,让知识本身成为热点;而后一档节目则突出展现人类大脑的潜能,挑战种种近乎不可能的挑战任务,让一部分原本属于“小圈子”的特殊才能人士走上舞台。这些节目制造了一批号召力不凡的知识偶像,既可以说是节目本身营造的效果,同时展现了社会对“偶像”这一概念理解不断深入、价值观重塑的过程,也可见文化产业在新型知识经济形态中的重要转型。
总的来说,国产综艺节目仍然需要完成新形势下的“洗牌”,在中国国情和社会基础的前提下,综艺节目的类型方向、品类特征,必须体现和承担社会关于文化产业的价值观期待,即通常所说的导向问题。综艺节目不仅要遵循传媒属性,更应该探索文化和价值观属性。知识文化类节目的实践,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方向。
(摘编自许云泽《乐见知识成“偶像”》,2018年01月2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综艺节目正在寻找新的节奏,向内修炼创新生产能力,被舆论称为“清流”。
B.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活水”,使泛文化类综艺节目都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C.以社会公共话题为外壳并以爆炸式知识库为内核,是知识类节目制作的一种套路。
D.知识文化类节目在综艺节目中有其独特性,代表着当前综艺节目市场细分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国产综艺节目的变化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综艺节目和文化产业的内在关联。
B.文章按照层层递进的写作逻辑,深入地阐述了国产综艺节目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综艺节目的一些品牌和名称,并进行分析,有力地佐证了观点。
D.全文采用了总分总式的写作结构,提出了用文化统领国产综艺节目这一总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百家讲坛》想保持或提高收视率,可进一步提高传媒属性同文化和价值观属性水乳交融的程度。
B.知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要想排除“影响的焦虑”,需摒弃资本入局和互联网传播方式,实现自力更生。
C.“小鲜肉+大制作”公式已经失灵,电影行业应注重内容深耕、从创意到制作再到传播的机制体制的变革。
D.综艺节目自从泛娱乐转向泛文化,启示着相关从业者应对“偶像”这一概念不断深入理解,重塑价值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7 08:4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和“爱”构筑的理想王国——读《边城》
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好,那么俊,都爱上了翠翠。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小题1】以下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
C.《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D.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
【小题2】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
A.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B.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D.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
B.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这也是“美”的化身。
C.沈从文谈到《边城》创作的主要意图时说,自己不仅是为了让读者在桃源中旅行,而且是为了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D.沈从文借《边城》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爱”与“美”的化身。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警惕文化血统论泛滥

①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西晋左思《咏史》诗中所抨击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封建时代长期延绵不绝。到了“文革”期间,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类充满对他人蔑视和自我炫耀的政治血统论话语,在“十年浩劫”中一度广泛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恶果。好在这类说法、做法,随着“文革”的终结,已经烟消云散。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当下中国,文化血统论却逐渐流行并大有蔓延之势。

②血统原指同一祖先的血缘系统,本无优劣高下之分。那种认为血统有优劣之分且决定人们的贤愚贵贱的观点,就是血统论。而文化血统论是指:读书求学的经历包括学校的名气地位,决定人们能力的高下和德性的贵贱,而且不易改变。

③文化血统论首先表现在教育部门引进人才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高校新增师资逐渐由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担任,这本属正常现象。但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三五年来,一些高校进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而这苛刻并非单纯是学术成就、学术潜力,而是拘泥于求职者的“出身”,即求职者是在哪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出身门第”如何。有的高校一看求职者不是名牌大学博士毕业,根本不管其业绩潜力如何,一概谢绝入门。而如果求职者毕业于名牌大学,则□□其业绩不良,潜力不佳,□照收不误。更有甚者,有的高校招聘引进人才竟要查“本科血统”。“文革”政治血统论流行的时候,用人往往要“查三代”,甚至“查到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与之相比,现在高校录用教师的做法,有何本质差异?

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可悲的是,上述文化血统论意识笼罩下的高校人才选拔,连“文革”期间政治血统论影响之下的考察录用人才的“境界”都不如。毕竟,那时对于“出身”不好的人,还讲“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现在的文化血统论,连这种幌子都不要了,变成赤裸裸的唯名是从,真是可悲亦复可叹!

⑤与高校招录人才的怪象相映成趣的,是公务员招考。最近几年,公务员招考的门槛越来越高,不少机关招人的条件是“研究生及以上”,有的甚至直截了当地要求“博士研究生”。而这些博士要做的并非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而是一般的接电话、贴信封、买花圈、干会务、跑联络之类的事务。现今不少党政机关炫耀自己人才荟萃,其经典表述就是其单位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多少人,而且这些博士的本科硕士阶段都是在名牌大学。

⑥文化血统论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它首先表现为对人才奋斗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抑制乃至消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倡并受到全社会自觉认同的自学成才论、自我设计论,都是强调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文化血统论的出现,本质上是对人才奋斗精神的严重抑制和人才创造能力的无端限制,是新的宿命论,是一种社会倒退。

⑦文化血统论的出现,也堵塞了阶层流动的渠道和角色转换的空间,甚至可能导致阶层固化,使社会缺少活力。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是可以流动的,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个人自身的努力和成就向上提升,或者因自身存在的问题反向流动。文化血统论并不重视后天的努力及其成果,而是单纯看重过往的“出身门第”,并以此决定人才取舍或价值评判,从而导致不思进取,为宿命论提供市场。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不会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⑧文化血统论的出现,还可能导致人们不良情绪和不善行为的出现。既然后来的努力并不重要,人们就会安于现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更多的可能是不满现实,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社会上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将其当作发泄的机会和渠道。近年某些群体性事件的出现、“网络义和团”的喧嚣,不能说与文化血统论的出现没有任何关系。

⑨解决文化血统论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改变,要尽力尽快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于国民观念平民化的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树立勤奋改变命运、付出终有回报的风气和信念。

【小题1】文章开头从“政治血统论”谈起,其作用是_________。
【小题2】选出第③段空格处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
A.尽管 也B.无论 都C.即使 也D.虽然 却
【小题3】第③⑤两段举例揭示了文化血统论的“怪象”。第③段议论“教育部门引进人才”,侧重于从_____的角度举例;第⑤段议论“公务员招考”,侧重于从_____的角度举例。
【小题4】根据文意,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人们可能不会_______,而是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另一个敕勒川

①伴着窗外的绵绵秋雨,我读起了《北齐书))。

②北齐是一个短暂的、不怎么被称道的王朝,然而,这个时期却诞生了许多英姿荦确、深沉不羁的人物;他们是如此的鲜亮、不凡,我经常想:在过度的汉魏礼乐文明之后,北朝的粗豪雄迈实在是一种幸运的历史拯救。

③我要说的是高欢。这个北齐王朝的缔造者,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当他在草原重镇怀朔的土城下眺望苍凉的北方大漠时,当他因为穷得没有马而无法争取最卑微的军官职务时,他那与生俱来的英雄怀抱,究竟弥漫着怎样的梦想?作为成功者,他曾吞咽下怎样的痛苦、自责和沮丧?又曾承担起多少遭人唾骂的背叛、阴谋和凶残?这一切的一切,在《北齐书》的粗线条描述下都已无从寻觅了。

④幸亏,史书还给我们保留了一丝机会。机会出现在他的英雄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

⑤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秋,高欢最后一次率领大军,攻击西魏在黄河边的重要据点玉壁城。黄军服的东魏大军,在玉壁城下,遭到黑军服的西魏守军的顽强抵抗。战事拖了将近两个月,在东魏首都邺城,人们从地上蚂蚁打架中预测出战事结果:黄蚂蚁被黑蚂蚁围斗,全军覆没。这种不祥的预感也辐射到玉壁城下的高欢指挥部里。战事拖了将近两个月,东魏军队死亡七万人,七万人埋进了同一个巨大的土坑,军营上空笼罩着绝望、悲伤和精疲力竭的气氛。

⑥英雄高欢面临他的末路了。当年,一起从怀朔出来的老弟兄,要么战死,要么衰老.已经不能再奋骑前驱了。天意也越来越明白了。:一颗流星坠落在高欢的军营中,所有的驴都一齐长鸣,悲凉的驴呜使黄河两岸都震动起来。

⑦在十一月的寒风中,高欢回到晋阳(太原),勉力支撑着与重要的军政权贵会面。他让追随他多年的老将军斛律金唱歌。斛律金,这个敕勒老兵,唱的是敕勒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⑧高欢当时的表现,据史书说,是“自和之,哀感流涕"。史书中高欢还多次有过公开哭鼻子的记录,但除了最后一次,我看全都是出于阴谋的需要。只有这最后一次,是在全无政治需要的情况下,自然地、发自肺腑地流出了英雄泪。

⑨这场景仿佛近在眼前。走到生命终端的他,被这首歌带回到他的生长之地,带回到他生命中最朴素、最卑微的起点。从少年时起,他就渴望离开怀朔,离开只有牛羊和战争的草原,到南方去,到麦粟遍野的中原,到繁盛如同天堂的洛阳。而今,一切都已实现,他甚至成了实际上的皇帝。可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目光,投向了塞外,投向他情感和梦想的源泉。他的慷慨奇崛的生命传奇,以《敕勒歌》的悠远长调,清清淡淡地终结了。

⑩敕勒川,就是后代的土默特平原。明代以前,这里是茂盛的草原和河谷森林,许多古代的游牧民族都曾经深受敕勒川的滋育。我曾多次到土默特平原,在很多地方仍然能寻找到北朝城址遗迹。天空湛蓝,大地葱绿,黛色的大青山巍然崛起于北方。然而我知道,这并不是那个令高欢流泪的敕勒川,而只是全面农业化以后的土默特平原了。我所看见的,是河渠纵横,稻田青青,村村相望。这里不再能纵马奔驰了,也不再有白色的毡包和成群的牛羊了。

⑾高欢年轻时从低级军官转为“函使”,长年往返奔走于怀朔一与l洛阳之间。每一次他都要翻越大青山,取道敕勒川,再经平城南行。可能这是他熟悉敕勒川的原因。

⑿我站在托克托县境内的黄河渡口上,向南眺望。黄昏时刻,落日在黄河上拖出一条长长的金色光柱,对岸收割向日葵的马车孤独地隐去。我想,依托这些景观,我是不能在心中复原高欢的敕勒川的。

⒀那是另一个敕勒川,远离了我和我的时代。

(取材于罗新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关注到了历史背景下个体生命的沉浮,书写了另一种“历史",另一种“心灵史”。
B.第5段中,作者写人们从蚂蚁打架中预测战事结果,是为了说明高欢及部下将士都很迷信。
C.第6段中,’“悲凉的驴鸣使黄河两岸都震动起来”,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军营悲凉的气氛。
D.第12段中,“我是不能在心中复原高欢的敕勒川的"说明千百年来无人能理解高欢。
E.本文作者对有着传奇般经历的、北齐王朝的缔造者高欢充满敬重、缅怀与歌颂。
【小题2】文中第8段高欢“哀感流涕”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理解的“另一个敕勒川”.有哪些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王岳川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得以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莱、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趣,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方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总序》,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沿袭了二千多年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中国文化出现了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E.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的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带来了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
(小题4)属于导致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这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入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小题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4分)
(小题6)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4分)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勿捧杀刘路
本报天津3月20日电(记者张国)听说中南大学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破格聘请22岁的该校2008级本科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之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家对记者表示此举有些"荒唐"。但这位数学家不愿对刘路的研究工作作出坪价。
刘路自2011年下半年起成为名人。在一些报道中,他被描述为一个破解国际数学难题的天才式人物,攻克了"在数理逻辑学中沉寂了20年的难题"——"西塔潘猜想"。他还受邀在芝加哥大学的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作了报告,而审读他论文的美国教授就像"发现了新大陆"。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向教育部写信,希望破格录取他为研究生。有人称其为"小陈景润"。刘路成为舆论焦点之初,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理学院院长,香港数学会理事长汤涛就曾提醒说,数学上这种水平的猜想很多,媒体不要捧杀他,"领导、院士、舆论还是不要掺和得太多。顺其自然,给点鼓励和物质奖励就可以了。"
汤涛举例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读哈佛大学二年级时,解决了其老师、美国科学院院士袖帕迪米特里欧教授的一道难题。老师极为惊讶,并与盖茨联名发表了论文。盖茨的论文水平不比刘路的低,而当盖茨决定退学时,他的老师和舆论也没捶胸顿足。
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内地学生认为,一些有关刘路的报道夸大其辞。比如,"西塔潘猜想"的提出者戴维·西塔潘(David Seetapun ) ,并非传言所说的知名数理逻辑学家,而且很可能已经不再研究数学,目前只能找到此人1991年的博士论文和1995年的一篇论文。所谓的"西塔潘猜想",有一定价值且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一定重视,但"显然并不能算作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位留学生认为,刘路作为一个本科生,能够解决这样难度的问题,的确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值得赞赏。如果他此后一直钻研,且有好导师指导,将来是有可能真正解决重要问题的。但一些媒体夸大此成果的意义,是非常不妥当的。
成名之后的刘路本人,在与本校学生交流时,也曾谦虚地表示,自己爱好数学、物理纯粹出于好玩,几乎没有任何功利心,也完全没有想到仅仅因为做了一件个人喜欢的事、写了一篇论文,就获得什么荣誉。对于很多褒奖,他表示自觉不配。这个年轻人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是:人生好比一道数学题,外在环境只能影响你的速度,或牵引加速,或阻碍减速,决定最后终点的人只有你自己。
(《中国青年报》 2012年03月21日01版)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家认为,破格聘请22岁的中南大学2008级本科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有些"荒唐"。是因为他对刘路的研究工作有看法。
B.刘路攻克了"在数理逻辑学中沉寂了20年的难题——"西塔潘猜想",自此成为名人。被称为"小陈景润",并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C.汤涛举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例子,是希望刘路以比尔·盖茨为榜样,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D.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内地学生认为,"西塔潘猜想"并不能算作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些有关刘路的报道夸大其辞,是在捧杀他。
E. 成名之后的刘路能够认识到外在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有加速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奋斗。这是难能可贵的。
【小题2】(小题2)文章最后写刘路对他获得荣誉的态度和他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3】(小题3)对刘路被破格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你有什么看法?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