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故里   梁衡
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这恐怕是第一次正式为项羽立碑,由是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霸王别姬……讲解员说她统计过,有一百多条。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一般的成语辞典收三四千条,大型辞典收到上万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项羽少年时不爱读书,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未想他自己倒成了一本后人读不完的书。汉代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司马迁写了这样一个人物,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就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两千年,而且还将影响下去。
汉之后,项羽成了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史家说,小说家写,戏剧家演,诗人咏,画家画,民间传。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项羽是个多色彩的人物。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雄心勃勃又谦谦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八尺男子却儿女情长。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的好歌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两人从容自刎。他是一个性情中的人物,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剧之美。他身上有矛盾,有冲突,有故事;而其形象又壮如山,声如雷,貌如天神,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全国北至河北南到台湾,“项王祠”“项王庙”又不知有多少,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南迁到福建的王姓奉霸王为自家的保护神,台湾许姓从大陆请去项羽塑像建庙供养,以保佑他们平安、幸福。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
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了这个人物。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鲁迅说,一部《红楼梦》有的见淫,有的见《易》。一个历史人物,就如一部古典名著,能给人以充分的解读空间才够得上是个大人物。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说你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回呢:“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节选自梁衡《秋风桐槐说项羽》,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选文写“项王故里”,对于景致,作者只重点写了“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有何用意?
【小题2】全国多个地方修建“项王祠”“项王庙”,作者说是老百姓“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3 08:29: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图

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图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小题3】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7年手机厂牌开始不再固守以往机海或高规低卖策略,有鉴于OPPO和Vivo成功,使得布建线下渠道的重要性再次受到瞩目,例如小米、华为与Apple等品牌厂,皆在不同程度上更重视与当地市场的关系。

此外,前三大品牌(Samsung、Apple与华为)在高阶产品的成功,也使得各厂商理解到品牌培养的重要性。

此外,2017年同时也是iPhone十周年纪念,Apple发表的3款产品中,iPhone X被视为是智能型手机未来雏形。整体而言,2017年看到各厂商更积极推动全荧幕和双镜头,连带使得关键零组件也经历一波革新(如镜头模块微型化、异形切割与生物识别系统优化和变革),机壳也因应工业设计和通讯技术等需求转往玻璃材料。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

“智能手机不是流行商品,它已经每个人的刚需,这就意味智能手机产业不会出现雪崩。”一个行业分析师说道,“目前看,在5G来临之前中国智能市场将维持在4.5亿部上下波动是大概率事件。”

实际上这个观点可以从最近公布的一批调研数据中得到佐证。2018年2月6日,国际知名调研机构IDC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4.443亿部,较2016年的4.673亿部下滑4.9%。

图: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单位亿)

 (摘自电子发烧友网,有删改)

材料三

如今的手机市场,除了苹果以外,许多国际大牌手机厂商都正在不同程度的走下坡路,其主要原因竟是中国本土手机厂商的快速崛起蚕食了这些“外来的和尚”的很大一部分利润空间。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空前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从线下慢慢转移到了线上,互联网品牌迅速崛起。在这样的环境下,国产手机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但也不乏挑战。

虽然大中型城市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趋于饱和,但是拥有更大用户群体的中小型城镇和农村这样的二三线市场对于国产厂商来说是非常好的机遇。二三线市场智 能手机普及率较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类市场中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也相对薄弱,千元机往往是最受欢迎的选择。而在千元机市场,几乎是国产手机的天下。 即使国际大厂有那么几款低端千元机型,性价比也是很低的。可以说国际厂商很难在这些市场渗透,对于国产厂商来说,这样的市场就是个天然的屏障,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

之前,中国在手机市场中一直扮演代工厂和劳动输出的角色,但随着行业的发展更加透明化,国产厂商掌握了在这一场博弈中掌握了更多的资源,一改之前的被动局面。从开源的安卓系统,到上游高通等厂商的完整SOC解决方案,更加透明的行业降低了国内厂商的门坎。相似的功能相同的硬件配置,利用价格优势打造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对于国际厂商来说,国产厂商变得更加有攻击性,不可小觑。

(摘自太平洋电脑网,有删改)

材料四

目前很难有几款手机可以与“工业设计”挂钩,想要打造一款优质的手机,就必须在消费者在第一眼见到的时候就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外观设计、内部框架与材料 选择等等在这一环中显得非常重要,但这正是国产手机最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在国内关注度较高的几款国产手机中,都或多或少的见到苹果的影子。并且各家手机厂商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小,普遍没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识别度非常低。

在当下追求个性化的消费群体中,这样的手机很难让人有购买的欲望。令人高兴的是,在今年的几款新品中,工业设计越来越受到厂商的重视,锤子、小米4、魅族这三个关注度较高的产品中,发布会上都大量的描述其制作工艺和材料的运用。但国产手机如何在设计上彻底摆脱跟随,和国际厂商在并排走,这在一个工业设计并不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摘自IT之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各大品牌更注重品牌培养的重要性,都在不同程度上更重视与当地市场的关系。
B.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介绍了智能型手机市场现状以及生产的情况,国产手机皆在不同程度上更重视与当地市场的关系。
C.材料二公布的国际知名调研机构IDC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较2016年有所下滑,但是下滑数字远远小于市场的悲观情绪。
D.材料四指出在当下追求个性化的消费群体中,国内关注度较高的几款国产手机缺乏自己鲜明的特点,这样的手机很难让人有购买的欲望。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2017年手机厂牌开始不再固守以往机海或高规低卖策略,OPPO和Vivo成功启发他们关注布建线下渠道的重要性。
B.国际知名调研机构IDC发布数据看,近四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呈现上涨趋势,总体维持在4亿部以上水平。
C.二三线市场对于国产厂商来说是非常好的机遇,虽然国际厂商很难在这些市场渗透,但这样的市场对于国产厂商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D.如今的手机市场,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空前的变化,许多国际大牌手机厂商都正在不同程度的走下坡路。
E.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国产手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更加透明,国产厂商将在这一场博弈中掌握更多的资源。
【小题3】从以上材料看,国产手机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性原是指人类的自然本性。古希腊流行的文艺信条说“艺术摹仿自然”,这个“自然”主要就指“人性”(朱光潜先生的见解)。但是,这个定义容易误解为人性是指人的“动物性”,所以后来又有美学家李泽厚强调“自然的人化”,即自然的理性化与社会化,重心是社会性。于是,人性便成了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组合。无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性的确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复杂。而文学面对的便是这种愈来愈复杂的人性。有评论者指出,真实不是现实表层的真实而是现实底蕴的真实,这就纠正了一种普遍的误解,以为真实是现实的表象,生活的故事,忘记了真实的根本是人性深处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各种“恶”的可能性)。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伟大小说的真实,不在于写出喝茶的真实,吃螃蟹的真实,赛诗、斗草的真实,而在于写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政、王熙凤等一个个人物及其人性的真实。那么多人物,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好,也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坏,其性格都带有多重暗示。而莎士比亚的大悲剧《麦克白》同样也韵味无穷,让人品尝不尽的不是麦克白谋杀国王的那些细节,而是这个大凶手、大野心家复杂的人性。他不是一个杀了国王得到王冠就庆祝胜利的简单刽子手,故事也不是一个实现阴谋就高枕无忧的简单故事。莎士比亚在写出事件的真实之后,又写出人性的真实,这才是真的高明。

但是,抵达人性的真实并不是容易的事,有种种障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批判“人性论”,把“人性”变成禁区,这自然就无法进入文学的真实。这之前,30年代批判梁实秋的“人性论”,也造成了进入人性真实的障碍。我崇尚鲁迅,把他作为偶像,但他把阶级性与人性对立起来,过分强调文学的阶级性,这也影响文学进入人性底层。其实,他早期小说的人物如祥林嫂、阿Q等,都不能用阶级性去阐释,他写的恰恰是普遍的人性的真实。

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六十多年来,造成中国文学进入现实底蕴与人性底蕴的障碍,最重要的是两种错误的理念:一是把“主义”当作创作的出发点。有些改造社会的志士,崇尚某种主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文学如果以主义为创作出发点,势必会用主义设计作品框架,把笔下的人物变成主义的傀儡或号筒。这样,就会有意无意地用主义去剪裁人性、整理人性,使人性概念化、公式化而变得不真实。二是把“社会批判”当作创作的出发点。正直的作家总是会有道德义愤,总是对社会现实有所不满(只会讴歌的作家肯定是没有出息的)。但是,文学创作不可以只停留于义愤与不满,不可以只热衷于揭露社会的弊端,因为这样做,势必会让文学停留在社会表层,而不可能进入人性的深层。《红楼梦》与晚清谴责小说的高低就在这里显现出来。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其所以不能算一流文学,就因为它们只揭示社会现实的表象,由于志在暴露,所以不是“溢美”就是“溢恶”。而曹雪芹对社会的黑暗也看得很清楚,对宫廷斗争的内幕肯定也很了解,但他不把《红楼梦》写成政治倾向小说,也不写成社会批判小说, 而是全力写出人性的真实与社会的底蕴,因此,《红楼梦》成为我国文学的第一经典极品。它像一盏明灯朗照:真实,人性的真实,人类生存条件的真实,这才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才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选自刘再复《真实,文学的第一天性》,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并不追求现实层面的真实,而是深入现实、追求人性深处的各种可能性。
B.上世纪两次批判“人性论”,也给鲁迅作品抵达人性真实造成了一些障碍。
C.创作者崇尚某种“主义”,会导致笔下的文学形象过于概念化和公式化。
D.《红楼梦》并未停留于暴露社会黑暗,而志在写出人性真实与社会底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以人性是复杂的为前提,深入论证真实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第1段中,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区分了“真实”不同层面的含义,论证思路清晰。
C.第2段中,文章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抵达人性的真实是有难度的。
D.第3段列举文学创作的两种错误理念,分析其危害,最后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朱光潜关于“自然主要是指人性”的说法不妥当,他更认同李泽厚的观点。
B.许多外国评论家指出自己身上有阿Q的影子,可见,阿Q形象具有普遍人性的特点。
C.对王熙凤这一形象历来褒贬不一,这与不同时代读者的评判标准有关,更源于作者在创作中表现了人性的复杂。
D.优秀的作家能够超越自己的热爱或愤怒等情感,超越社会现实的表象,让文字进入人性的深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你的早餐吃对了吗
刘砚青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是人们通过长期探索得出的健康经验。然而,关于中国居民早餐状况的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近10%的居民不能保证每天都吃早餐,而在进食早餐的人群中,只有20%可以做到早餐营养充足或较为充足。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营养传播大会暨2016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启动仪式”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了这项调查结果。
合理膳食为健康第一基石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类的健康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主要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已被严格控制甚至消灭,而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疾患等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因此预防这些疾病的根本办法是提倡自我保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提出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衡”健康四大基石概念,并指出如果做到这四点,便可解决70%的健康行为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巡视员王华宁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四大基石,第一个就是合理膳食。尽管年龄等都是产生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但不合理的膳食与运动偏少已经成为目前国际公认、导致多种慢性病发生的最重要致病因。
“吃好”有了新标准
“吃饱”对今天大多数国人来说已不是问题,“吃好”正在成为新追求。那么到底怎样的膳食方式才叫合理?
根据2016年5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介绍说,新版膳食指南可以总结出6条核心条目,分别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杨月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是以2岁以上健康人群为目标,告诉人们每天吃什么食物以及如何开展身体活动的科学指导。
膳食平衡实际包括食物多样平衡、各种各样营养素平衡、能量摄入和消耗平衡这三大方面。如果用数字来衡量计算,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才能算得上食物摄取多样。
杨月欣强调,中国居民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此外,新版膳食指南还特别针对油、盐、糖的摄入进行了指导,油的摄入量为25-30克、盐要低于6克、糖应低于50克。
合理运动方面,新版膳食指南建议大家吃动平衡,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最好保证每天走路6000步以上。
什么是有营养的早餐
要想真正实现膳食平衡,合理饮食,必须先“吃好”早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平衡膳食是指一日三餐的均衡,而不少上学族和上班族因为早上时间紧张而长期不吃早餐,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对身体带来很大损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的中国居民早餐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有8.6%的居民不能保证每天都吃早餐,其中贫困农村居民不能保证每天吃早餐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大城市居民;从年龄段分布来看,有12.6%的18-44岁人群和12.2%的12-17岁人群不能保证每天吃早餐。
各类科学文献都指出,长期不吃早餐,不仅会增加肥胖、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让胃病、胆结石等疾病缠身,还会影响认知能力、学习成绩和脑力工作能力,容易加速衰老。因此早餐不但要吃,更要吃好。
丁钢强介绍,如果早餐中包含了谷类、动物性食物(肉类、蛋)、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4类或3类食物,则早餐营养充足或较充足;如果只包括了其中2类或以下,那就意味着早餐的营养不充足。
80%的儿童早餐营养不达标
然而,国人的早餐质量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全国只有19.1%的居民可以做到早餐营养充足或较为充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尽管6-12岁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可中国只有17.8%的儿童早餐营养充足或较充足,是早餐营养质量最低的年龄段。
究其原因,上课时间过早、大家只能在外进餐等,或许是导致早餐营养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毕竟,中国有34.6%的6-11岁人群和55.2%的12-17岁人群都是在外进食早餐。
“一顿营养的早餐应该具备5个条件,即有淀粉类食物、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果蔬、坚果和健康的烹饪方式。”杨月欣说,由于早餐是“自主性”很强的一餐,只要提高营养意识,提前做好膳食安排和简单的食物准备,就能实现早餐的营养充足,因此更推荐在家进食。
选自《瞭望新闻周刊》
【小题1】现阶段中国人早餐的现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不少上学族和上班族因为早上时间紧张而长期不吃早餐。
B.全国只有一小部分的居民可以做到早餐营养充足或较为充足。
C.上课时间过早、大家只能在外进餐等,是导致早餐营养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
D.中国在外进食早餐的人比较多。
【小题2】请根据文章来判断,下列所列举的早餐不属于营养早餐的两项是(   )(  )
A.巨无霸汉堡和牛奶。
B.八宝粥和西红柿炒鸡蛋。
C.香菇菜心包子和豆浆。
D.果汁和蔬菜沙拉。
E. 红烧牛肉面和小菜。
【小题3】请根据文章给中国人的饮食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奶汤蒲菜
宋以柱
常大爷病了。
常大爷家住平泉胡同,小独院。左邻右里,一墙相隔,鸡犬相闻。
常大爷独居。儿子儿媳在美国,要常大爷和老伴去哄孙子,并欢度晚年。常大爷一口拒绝了。常大爷的理由是,在大明湖边长大,不会再离开了。常大娘叫李玉贤,随儿子儿媳去了美国。
常大爷疼爱孙子。不是不愿意去美国,他生的是儿子的气:“他们是在那打工,又不是能自己做主。”常大爷寡居至今,一晃已经五年多了。
常大爷从织布厂退休后,还是住湖边的老房子。一早到晚转大明湖,没人的时候就唱,唱河北梆子:“从今后上金殿你莫下跪,你与寡人我并肩齐。”腔调有点让人热耳暖心,是《打金枝》。左邻右舍知道他闷,不好说什么。倒是常大爷的二妹常二姑说:“我大哥心里苦。”常二姑离得也不近,在大明湖的南边。隔一两周,常二姑就来看看这位个子高脾气倔的大哥,给常大哥做做饭,洗洗衣物。常大爷喜爱的饭菜不复杂,蒸花卷,小咸鱼,奶汤蒲菜。见不到蒲菜的季节,常大爷就常叹息。好在常二姑会做蒲菜,花样并不多,常见的是:干辣椒炝蒲菜,蒲菜鸡肉羹,奶汤蒲菜。不管啥手法做的蒲菜,常大爷不声不响地吃。唯独那个奶汤蒲菜,常大爷一喝,就长叹一声,那声音的意思是:还不如清水白煮呢。
常二姑自然明白,话里不让常大爷,不紧不慢地说:“不如你家李玉贤做得好吧?”常大爷赶紧地拿扇子出门,去湖边唱那两句《打金枝》。
常二姑接到电话,才知大哥住医院了。常大爷只留了常二姑的电话。李玉贤倒是常常来电话,偷偷摸摸的,毕竟是长途,说不了几句,就得撂电话。常大爷生气,那边电话也不留。常二姑还没见到常大爷,就先给引到医生办公室。
“出院吧,胰腺上的病,在这和在家一样。”医生问明白常二姑和常大爷的关系,直接和常二姑说。
常二姑不同意,她说:“家里就他一个人,倒在地上连个应声的都没有。”二姑含了眼泪说大哥替父母把我们几个养大,最后落个老来无人管。
二姑央求医生说:“让我大哥在这儿住半个月,用点好药,别让他身子塌下来。半个月后我一准接走。”
这半月时间,二姑天天来,一日三餐,洗洗刷刷。常大爷脾气大,还常数落她:“你瞧你做的蒲菜,汤不是汤,菜不是菜!”常二姑打小嘴不让人,常大爷病了也一样,那嘴像二月二爆豆子:“你两个弟弟不在这边,你老婆孩子在美国,没闲人伺候你,你还跟我这使劲,嫌三嫌四的,没饿死你。”常二姑嘴上使劲,心善,饭菜有花样有软硬,衣物干净利索。日光好的时候,常大爷走去院子西南角唱那两句《打金枝》,常二姑就怎么也止不住泪珠子。
雨水已过,未到惊蛰。湖里还有冰碴。湖边的绿色已经可见了。湖里的蒲草冒新芽了。湖边的人多起来了。常二姑从家里经湖边去医院,走得一天比一天累。大哥从年轻时又当爸又当妈,对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严厉到苛刻,打小,两个弟弟就和大哥做对头,到现在,在感情上还是和大哥有隔阂。两个弟弟,还有常二姑,却都没当工人,都大学毕业有了好工作。倒是常大爷自己到结婚时,还光溜溜只有几间老房,大明湖周遭没见到那么寒酸的婚礼。
“真不如牲畜呢。”常二姑私下也骂二哥三哥。
常大爷出院了。他一再坚持,回大明湖边的老房。“回去舒坦几天。”常大爷舒一口气。对妹妹常二姑说:“妮子,我可吃够了你的蒲菜了。”哈哈哈大笑。声音不洪亮了,有点儿勉强。
常大爷瘦得让人不敢认了。四邻一看都明白。到了院门口,常大爷步子猛地快起来。常二姑在后面一笑。院子里站着儿子儿媳和一个小小子,一大堆箱子皮包。
“爸,那边收拾利索,耽误了几天。”儿子搓着手。常大爷没理,三两步跨进门去。桌子前站着的是李玉贤,满脸的泪。矮脚桌上,是一碗奶汤蒲菜,宛若白玉汤,飘着几块火腿。
“是这个味。”常大爷看着李玉贤。“就是这个味。”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1期)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常二姑的形象特点。
【小题2】文中常大爷三次唱《打金枝》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味”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