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把动态的立体世界转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了的人事行为序列,这就有一个讲述角度的问题。在影视作品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拍摄的角度。在小说作品中,也存在叙述者讲述与观察事物的角度。叙事学界往往将这种角度笼统地称为叙述视角。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方面的创新性实戏以及叙事学、文体学等二十世纪形式主义文论的兴起,叙事视角引起了人们极为广泛的兴趣。在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中,应该把叙述者讲述与观察事物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区分,因为在小说叙事文本中,叙述者观察故事与讲述故事并不是一回事。
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时叙事视角的论述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叙事眼光与声音的区分,直到1972年,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其《叙事话语》一文中才明确提出这种区分。小说理论家斯坦泽尔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叙事情景:传统的全知叙事,叙述者就是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热奈特认为斯坦泽尔所区分的第二和第三种方式在叙事眼光上并无差异,因为两者采用的均为故事中人物的眼光,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叙事声音:第二种类型中的叙事声音来自聚焦人物本人,而第三种类型中的叙事声音则来自故事之外的叙述人.这样一来,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就不再统一于叙述者,而是分别存在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与故事内的聚焦人物两个不同的实体之中.我们认为,所谓“叙事声音”是指叙述者讲述的声音,“叙述眼光”是指充当叙述视角的眼光,它既可以是叙述者的眼光,也可以是人物的眼光.在叙事视角中,眼光和声音有时是基本一致的.如我国古代的话本小说,故事由说话人讲述,也往往是从他们的角度去观察;在有些第一人称小说作品中,眼光和声音又往往都是人物的.但在许多作品中,眼光与声音并非完全一致,有些作品叙事声音是叙事者的,而眼光则是人物的.叙述者只是转述和解释人物所经历的或看到的、想到的东西,双方呈分离状态。
在小说文本中,叙事的眼光与声音差异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时间差异、智力差异、文化差异和道德差异等等.时间差异是眼光与声音差异中较为明显地存在的形态.如鲁迅的《孔乙己》,作品的观察者是当年的那个小伙计,眼光是小伙计的,而声音则是成年的人对往事的追忆,只是岁月并未改变他对孔乙己的态度。
在叙述眼光中,叙事者在叙途中还没有把它落在某一人物的身上时,声音就无法表现人物的这一感觉.叙事声音在传达不同人物的眼光的感觉时,文字的词汇色彩和文体风格会融入不同人物的美学感觉和人生情趣。
(节选自佘向军《小说叙事理论与文本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叙述视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是把立体世界转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的人事行为序列的一种叙事规范。 |
B.众多作家的创新性实践和叙事学、文体学的兴起是叙述视角被关注的原因。 |
C.它是叙事学界在研究小说叙事文本讲述与观察的角度时给予的一种笼统称呼。 |
D.有效区分叙述者讲述故事的声音与观察事物的眼光,推动了叙述视角的研究。 |
A.斯坦泽尔不认为以人物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中,叙事声音来自故事外的叙述人。 |
B.传统理念认为视角有三种:全知视角、叙述者即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 |
C.有时叙事的声音和眼光在第一人称小说中是分离的,眼光是人物的,声音是叙述者的。 |
D.时间差异在叙事眼光与叙事声音差异的众多表现形态中,是最明显最常见的存在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