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车转了起来

袁省梅

老汉跳门槛出去时,扭头说:“今个你生日哩,我给你买个蛋糕去。生日蛋糕嘛,人家城里都兴个这,你也赶个时髦吧。”

穿过南门前的小巷子,就是戏台子。好多年没有演过戏,台子上就总是冷冷清清的,鸟雀的小脚印印在灰黑的浮尘上,一片连一片。台子下,倒是热闹,天天日日的,那几个老汉在台子下闲坐,栽盘,耍扑克。耍到交关热闹时,你一声他一声的,谁也不弱于谁。他也爱耍扑克,放羊回来有个空闲了,总要到台子下耍两把。吵吵嚷嚷一顿,赚个热闹,就开心了。

快到台子时,老牛喊他三缺一。他喊老牛不耍了,今个有事哩。扭身去了台子边的小卖部,买了一包盐两袋子醋,还有三块蛋糕,回去了。老牛在背后骂:“你个老不死的急哩是屋里有七仙女哩。”

院子静静的,柴草上立着一只野雀子,唧唧叫。

他把蛋糕拾到碗里,放在柜桌上,说:“本来想买五个哩,没有了。就剩三个。”柜桌后墙上的一张相片,老婆子笑盈盈地看着他。他也笑盈盈地看着她,说,“你走了,我还记着你的生日还能给你献个蛋糕;等我死了,娃娃女子都忙得,怕是想不起你我了。不说了,我得编些风车子,眼瞅着年跟前了。”

从屋外的柴棚子下抓来几根秫秸秆,慢慢地坐在杌子上,拾起一根秫秸秆,扯了枯干的叶子,黑糙的手也不怕扎,攥住秆子,把剩下的碎叶子捋干净。

“再过几天就都回来了,屋里就热闹了,腊月二十三,灶锅爷点人头。我得多做几个,不要又跟年个一样,娃娃争的吵的都嫌少。”

“啥?娃娃们不稀罕我这?”

“呵,你才说错了,娃娃可稀罕哩,就是巷里的娃娃,也这个爷那个伯地喊,给上个风车子,可高兴。”

“回来的娃娃是越发少了,跟着爸妈在外头,远嘛,路上不要花钱啊,人挣俩钱不容易。我想今年会回来得多,听说今年村里要闹故事。闹故事,光几个婆婆老汉哪能行,得叫人家年轻人闹,才有个看头。”

“怕叫不回来?不怕,大全说给打电话,一个一个挨着打,大全是羊凹岭的皇上哩。”

抓了剪刀从骨节处裁成一截一截,又劈皮。眯了眼,噌地劈下一根,跟先前的那根一比,宽了一点,叹息着眼睛不行了。把宽的那缕劈掉,比比,差不多宽窄,眉眼间才松展开来,又叨叨开了。说来说去,也无非就是大孙子小孙女,哪个打电话了,哪个十来天了没有打过—个电话。一会儿,小桌上堆了一堆黄亮的皮子和米白的瓤段。捏一根条子,捏一截瓤,串上,又捏一截瓤,串上。数数,一跟条子上串了五个瓤段,又捏了一个瓤段,把皮子的一头插在瓤段上,弯成个圈,另一头插在瓤段的另一边。做好风车身子,还要做芯子,还要安装把手,还要糊红纸绿纸。一天能做一个两个,就不错了。但他仍然做个不停.心想我要尽量多做几个,不然又少了。

大年三十时,小屋里插满了风车。

正在和馅包饺子,听见外头有娃娃声,嚷了声,回来了。摔下手里的面团,举了个风车出去。门口却是空空的,巷子里也静静的,没有一个人。他把手里的风车插到门上,回去,把屋里的风车都拿了出来,插到门上。柳条编的门上插满了,又给门边的土墙上插。有一点风,风车就呼噜噜转开了。糊了红纸绿纸的风车一转开,就划开了红圈绿圈。一圈红一圈绿,又一圈红又一圈绿。而且呢,一个风车子转,所有的风车子都跟着转,好像一群娃娃,一个干啥,都跟着干啥,很可爱,很热闹。

他站在门口看看风车,看看巷头,大孙子小孙女回来了,要是能远远地就看见风车,肯定会跑得飞快。

(选自2019年3期《金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绘了戏台子下的老人们闲坐、栽盘、耍扑克的热闹场景,从而点明了村中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其状态。
B.老汉与他老婆子笑盈盈的对话,既体现了两人快乐和谐的生活情趣和深厚的感情,还体现老汉对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C.“问来的娃娃是越发少了”“怕叫不回来”等心理活动的描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老汉家的娃娃们未能回来过年。
D.本篇小说写了老汉这个平常人的平常事,故事情节简单,叙述舒缓,主人公语言富有地方色彩,人物个性很鲜明。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风车转了起来”的具体含意。
【小题3】小说叙写老汉编风车的举动很见匠心,试简要分析这样叙写的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3:5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而且在长期的流传中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史诗。早期汉民族是否也存在过通过口头流传形成的史诗的传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早期中国有长篇史诗。不过,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存在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点,似乎也不用怀疑,因为这些口头传说如今还散见于各种先秦古籍中。
传说黄帝有两个著名的史官,一个叫仓颉,一个叫沮诵。传说仓颉是文字的发明者,被尊为“仓圣”;沮诵的名声不如仓颉大,对其的记载见于《世本》、应劭的《风俗通义》等书。另外,《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南伯子葵与女偊的对话可能与沮诵的名字相关:“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 “诵”在古代是“讲述、传授往事”的意思,这里的“副墨”是记录的意思,“洛诵”说的是口传之事。由于“诵”是口传的意思,所以与其认为沮诵是有关文字记录的史官,不如说是口传的史官。 “沮诵”作为史官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中国古代有“瞽史”的职官,其作用就是口传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或者文字虽然已经产生,但书写很不方便的年代,必定有口头传说的历史流传方式。有一种说法是,在春秋以前,基本还是口头传说时代,春秋时代的很多典籍,就是直接从口头传说记录下来而成为书籍的。此前的时代应该是以口传方式成书的时代。有人认为,《国语》记载的各种国家之事,都是作为一种“语”而撰写。大体上是崇尚儒家思想的说客们,为了陈述自家的某种主张而引用各种往事的故事,其内容书于竹帛应该是后来的事,此前很可能是作为口头故事流传的。《尚书》、《左传》、《国语》、《世本》都是根据口头讽诵写定的。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竹帛代口耳”的情况,这主要集中在一些“私人著述”中,比如《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经》等。
口传和著述,作为学术传承的两种方式,各个时代都是并行不悖的,各个时代都有口头传说,而口传时代,却是特指历史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说,而非文字记载来实现的时代。若说,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原文都是口授的,是不对的,但口传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原文应该是口授的。
(摘编自徐刚《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学术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各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并且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诗篇。
B.“沮诵”作为口传史官而不是有关文字记录的史官的名字,是中国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C.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有没有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一直存在争议。
D.瞽史的存在证明了在某个年代,中国必定有口头传说的历史流传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通过分析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释了中国的汉民族早期的口头传说与逐渐形成巨篇史诗的必然联系。
B.文章第二段从传说中的黄帝的两位史官说起,论证了中国口头传说时代存在的事实。
C.《国语》《尚书》等史料的成书过程,为文章中“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存在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第三段写中国古代担任“瞽史”的职官,其作用是口传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依靠口头传说流传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把“诵”解释为“陈述,述说”,这与本文中“诵”就是口传的解释并不矛盾。
B.在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口传时代,那时历史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说,而非文字记载来实现。
C.仓颉发明文字的事情只是口头传说,沮诵名声虽不如仓颉大,却是有籍可查,有“以竹帛代口耳”的史证。
D.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竹帛代口耳”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私人著述”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被誉为“人工智能元年”,关于人工智能即将颠覆人类各种各样工作岗位的预言不绝于耳。人工智能先驱皮埃罗·斯加鲁菲峰在《2017未来媒体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是未来媒体十大发展趋势之一。
所谓“机器人写新闻”,实际上是一套程序算法,通过垂直领域开放平台的接口或平台授权,机器人可以快速抓取、生成、发布和推送资讯。尤其在证券交易、体育赛事、地震信息等方面,机构网站提供信息接口,机器就可快速抓取而后生成并推送新闻。
(摘编自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
材料二
2017年8月23日下午,钱江晚报新媒体产品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会上,钱江晚报人工智能记者小冰作为主持人,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共同主持了整场活动,妙趣横生的对话和互动吸引了满场观众的目光。
“人工智能+媒体”到底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直是业界关注的。将智能机器人引入报社工作,钱江晚报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事实证明,小冰在钱江晚报的媒体转型中承担了多重角色,并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影响。
2016年9月,钱江晚报从旗下微信矩阵中,挑选了官方微信、杭州吃货、好摄之友共三个账号进行试水,小冰的任务就是在微信公众号后台与网友互动,回复网友的消息。同时,小冰团队为钱江晚报优先开放了测颜值、测关系、读心术等有趣的人工智能小应用,升级了微信号的活动玩法。从此人工智能微信客服上岗——她24小时在线为你解答问题、陪你聊天,同时她自带流量,受年轻人追捧,说话风趣,还偶尔“卖萌”。数据显示,在小冰入驻钱江晚报官方微信后的第一个月,用户留言数量就从过去的2000条左右上至1万多条,粉丝活跃度与黏性大大提升。
小冰作为机器人记者,她的日常工作之一便从全网收集选题。客户端4.2版本发布后,读者可以直接在“浙江24小时”官方网站的小冰专区里,看到全天候不断刷新的新闻卡片。而小冰直接生成的数百篇新闻成品稿件中,又以“预测新闻”为主要亮点。以2017年奥斯卡颁奖礼报道为例,在颁奖礼开始前,小冰就预测出几乎所有小金人的归属,并写成新闻稿件《机器人记者小冰预测:<爱乐之城>获8座小金人》。小冰最终成功预言17座小金人。背后的原理,是小冰将微软研发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全网可用数据,挖掘专家和大众的喜好,并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得出预测结果。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已被越来越多用户认可。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APP在4.2版本中加入了个性化推荐功能,而承担这一任务的,正是机器人小冰。通过手机用户行为数据,客户端能够告诉小冰用户常规的偏好选择、停留时长、阅读文章比例、是否收藏转发、是否在阅读过程中有过评论、收藏、点赞的意愿。小冰自己也会观察,用户是否偏爱阅读某一位记者的稿件,或者在不同稿件的评论中写了什么。基于以上这些,机器人记者小冰完成了文章特征标记和用户画像勾勒,然后去匹配内容和用户。
(摘编自冯怡、张颖《机器人记者能为媒体做些什么——以钱江晚报“记者”小冰为例》)
材料三
图1:2012-2016年中国报纸、杂志、电视、用户到达率(百分比)和接触时长(分钟)变动表

图2:我国RTB(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亿元)

图3:美国报业与谷歌广告收入对比

(摘自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
材料四
人工智能无法给新闻业带来什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直接事实可以交给机器来完成。比如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历史情况,体育赛事中的比赛结果、参赛队员、比分情况、以往战绩等,这类信息新闻写作机器人可以通过数据抓取和套用板块快速完成。但是,相对复杂的事实以及事实之间的关联,很难被机器所捕捉和分析,因为这些“有意义脉络的事实”需要现场的调查突破、背景的调查分析。以调查性报道为例,机器无法看到表明事实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无法像调查记者一样找到谁施害、谁造假、谁是复杂事件后的作恶者,机器也无法有效获知事实背后被遮蔽的事实并形成基于多重事实的价值判断。
新闻机器人并不能完全具备人类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只能靠现成的数据、设定的程序和固定的模板记性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制造。机器人能呈现关于事实的信息,却无法深度解释事实,尤其针对那些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来进行的分析、运用默会知识来总结的经验、依据社会阅历来进行判断,还要靠人来解决。与机器人写稿相比,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这是记者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机器人所没有的能力。
(摘编自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
【小题1】下列关于互联网对传统新闻业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电视的日到达率为70.5%,较2012年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日均收看时间也减少了半个多小时,相比报纸和杂志,电视的用户流失量较多。
B.网络广告份额持续走高,新型的网络广告模式不断兴起。我国RTB广告市场规模不断提升,从2012年的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12亿元,发展速度惊人,同比增长率在迅猛增长后,回落也迅速,这反映,广告商对网络广告的重视和依赖在逐年降低。
C.从2012年到2016年报纸、杂志、电视的用户到达率和消费时间双双下滑,传统新闻业正面临用户大量流失的境况。
D.谷歌广告收入在2011年全面超过了美国报业的广告收入,可见,美国报业发展面临着销量下滑的困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机器人写新闻”,是机器人通过数据抓取和套用板块快速完成新闻写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机器完成对新闻事件深度的调查。
B.机器人小冰作为人工智能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为用户解答问题、陪用户聊天,同时她自带流量,受大众的追捧。
C.机器人小冰无论是“预测新闻”,还是对新闻内容个性化推荐,都需要网络大数据的支持。
D.人工智能可以带来动态新闻却无法揭示真相,因为真相并非简要事实,而是掩藏在事实背后的复杂事实,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职业记者调查者的角色。
E. 机器人小冰将微软研发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全网可用数据,挖掘专家和大众的喜好,并通过不断优化算法的方法,成功预测了2017年奥斯卡奖项所有“小金人”的归属。因此,人工智能预测新闻具有前瞻性和准确性。
【小题3】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带来的变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

罗张琴

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棵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

母亲也种过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菜有关的岁月。

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

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菜敏感,也不让父亲吃。

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

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

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心菜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菜。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沾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子。

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子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剿灭一空。母亲惴惴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粹的荤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

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莱,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

(选自2018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这句话的内涵。
【小题4】文章以“岁月里的空心菜”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本报评论)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看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乐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绑上美国反导“战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8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日子”将随之而来。去年7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二
(本报记者 倪浩 魏辉)“中韩经贸关系倒退10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2016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10年前的2006年中韩双边留易额是1300亿美元。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硬着陆”。也就是说,减少1000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10年前”。
(选自环球网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三
(湖北日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
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02月23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萨德入韩”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萨德入韩”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B.材料一认为此次“萨德入韩”会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封杀“乐天”,从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
C.相比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消息报道,材料一虽然属于新闻评论,但是对“萨德入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D.三则材料都对“萨德入韩”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暗示读者,对该事件的妥善解决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三段材料不一,有报纸,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则材料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B.相对而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料二和材料三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C.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料三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可见,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民。
E. 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需求,三家媒体在用词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语言风格严肃,更为恰当。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此次“萨德入韩”对韩国有哪些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慷慨掷此身
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自学,用五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时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
1929年12月,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讲授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明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有了他的提携,我才有今天。”
华罗庚曾说,早年在抗战时期虽然遇有劫难,条件艰苦,为数学读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的劫难却使他“图书馆也不让进,十几年看不到文献”,因为无法割舍对数学的热爱,文革中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这成为此后20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心甘情愿下基层,甚至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生命的最后几年,华罗庚到英、美、港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
(节选自《文史参考》)
【相关链接】
①“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
②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辍学后,华罗庚用五年的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课程。
B.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后,被熊庆来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从此有了一个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高端平台。
C.一篇论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数学年鉴》收录,使得包括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内的人心悦诚服。
D.文革以及此后的20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以“牢记把方法教给群众”为指导思想,深入基层,投入到数学的普及工作中。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广为人知的数学家。
B.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
C.华罗庚在人生中遇到前两个“劫难”时,仍然能学习和研究心爱的数学,但文革带来的第三个“劫难”,却使他难有作为。
D.从华罗庚所写的诗和《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的语言来看,身为数学家的华罗庚,在诗文上的功底也非同一般。
E. 从自学数学课程到成为清华教授,直至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仍然创造了令人感奋的人生。
【小题3】华罗庚热爱数学的执着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