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参机省,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B.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C.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D.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臣死去,也可用于皇帝嫔妃及皇子公主,后泛指官员之死。
B.“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乐》为“六经”。
D.“入”“出”,指朝廷内外,在朝内做官为“入”;离开朝廷到外地做官为“出”。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宁崇尚儒学。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与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卓有成效,他甚至还用官府费用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他的外甥王国宝巴结会稽王道子,害怕不被范宁所容,挑拨他和皇上的关系,使他被皇上疏远。
D.范宁勤于治学。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⑵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8 10:4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是从汉代开始出现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其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C.司空,是三公之一,西周始设立,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管理官。隋唐虽有设置,仍为三公之一,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
D.武帝,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蜀汉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B.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同类题2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再婚。②烝烝:淳厚。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小题1】下面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2】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刘氏,躬亲抚养  躬:亲自
B.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强取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夙:早时
D.齐桓得管仲而霸 霸:称霸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李密敦厚和孝顺的一项是
①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②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
③有暇则讲学忘疲 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⑤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⑤⑥D.③⑤⑥
【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籍虽不拘礼教,然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
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
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文多不录。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选自《晋书·阮籍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B.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C.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D.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老》,是庄子和老子的并称,也指庄学与老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学说。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B.崩,也做驾崩、山陵崩,是表示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天子之死的称法还有“崩殂”“晏驾”等。
C.九锡,本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后来接受九锡成了权臣夺取政权的代名词。本文中晋文帝辞让九赐之封,即指推辞做皇帝。
D.归宁,又可称为做客、返外家,古老的传统婚俗,流行于南北广大地区。指已嫁女子,回娘家归问父母之行动。起源很早,《诗经》已有“归事父母”之记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相貌出众,志气远大,卓尔不群。晋文帝任命阮籍做从事中郎,后来又做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B.阮籍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晋文帝想与阮籍联姻,不料阮籍不买帐,大醉六十天,不省人事。这就是醉酒避亲。
C.阮籍不拘于礼教,但是天性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后来阮籍居丧不守礼,得到裴楷的理解。
D.阮籍外表坦荡而内在至诚,蔑视礼法。文章对阮籍“为嫂子饯行”和“酒醉时睡在女子旁边”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对其“不拘礼法”的个性印象深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2)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绰,字兴公。博学善文,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尝鄙山涛,而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礼门为龙津,则当点额暴鳞矣。”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邻人谓之曰:“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恐永无栋梁日耳。”绰答曰:“枫柳虽复合抱,亦何所施邪!”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询将北面矣。”绰重张衡、左思之赋,每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也。”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荣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宫商。”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扬州刺史殷浩以为建威长史。会稽内史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著作郎。时大司马桓温欲经纬中国,以河南初平,将移都洛阳。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并知不可,莫敢先谏。绰上疏。桓温见绰表,不悦,曰:“致意兴公,何不寻君《遂初赋》,知人家国事邪!”寻转廷尉卿,领著作。

绰少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年五十八,卒。

(节选自《晋书·孙绰传》,有删改)

(注)龙津:即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博学善文属:写作
B.辞致甚工:擅长
C.恐此金石非中宫商宫商:泛指音乐
D.著作郎领:暂时担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鄙于绰 告诉不许
B.五经鼓吹也   受物汶汶者乎
C.绰上疏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D.绰少文才垂称能 足音辨人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B.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C.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D.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绰博学善文,志向高洁。他在会稽十多年纵情山水之间,写下《遂初赋》,并种上一棵松树来表达自己志向高洁渴望成才。
B.孙绰性格直率,言辞犀利。孙绰瞧不起“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认为他非吏非隐,说他如果想鲤鱼跃龙门,会被点额晒鳞的。
C.孙绰忠于国家,直言进谏。桓温欲谋划中原,将移都洛阳;众臣不敢异声,孙绰慨然上书,桓温不高兴,认为他已忘却当初写《遂初赋》高远之志。
D.孙绰才华冠绝当世,为时所重。温(峤)、王(导)、郗(鉴)、庾(亮)等人去世,一定要孙绰撰写碑文,然后刻在石头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óng司马颙),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请帝谒庙,帝不许。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

时豫州刺史刘乔,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xiāo)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颙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方屯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

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其亲信郅zhì辅具知其谋矣。而缪播等先亦构之,颙因使召辅,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 ”辅曰:“尔。”颙曰:“遣卿取之可乎? ”又曰:“尔。”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颙以辅为安定太守。

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司马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B.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C.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D.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稽首是指臣拜君,空首指国君回礼臣下,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B.“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称"谒庙"。“谒”是拜见、谒见,“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家庙、宗庙、太庙。
C.“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D.“檄”又称檄文,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后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文中是指“羽檄”,即遇有紧急军情,檄书插上标志加快传递的羽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出身卑贱却很有才能。因为勇猛善战而为当时的河间王司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后被任命为京兆太守。
B.张方做事非常有主见。他看到军士横行抢掠,就不想留在洛阳,打算要西迁,但仍然隐瞒着西去的意图,想等惠帝外出的机会,趁机劫持惠帝西去迁都于长安。
C.张方受奸人挑拨诬陷而被杀。张方曾欺辱毕垣,因此被他怀恨在心,毕垣暗中撺掇郅辅在司马颙面前承认张方谋反,最终被缪播等人杀害。
D.张方交友不慎轻信于人。张方与郅辅一向亲密无间,当司马颙派郅辅去杀张方时,张方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就被郅辅杀害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
(2)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