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主体人格意识下的积极入世、主体价值追求下的批判自省、主客体和谐关系下的大同情怀等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模型。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很难达致,却可以不断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主体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过程,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进取精神在积极入世中高扬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自省自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自觉。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

主体与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则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主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存续”。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这种“和”,从微观的个体层面而言,是一种“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修身立德志向,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是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情怀。

(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与我同类”体现一种主体人格,追求自身存在意义、主体功能的自觉发挥。
B.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在实践中体现为积极进取和动态完善,虽不能至,心神往之。
C.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旨在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真我”“大我”。
D.“和”是高度的哲学本体性理念,使中华文明从人与人的“和”发展为国与国的“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总分结构,分析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主体人格意识下的哲学性格。
B.文章以各家言论为依据,来论证入世、批判、和谐这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C.文章在论证分析中华文化的哲学性格,彰显出这种哲学性格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D.关于“和”的哲学理念,文章最后一段强调了个人修身立德和国与国之间的大同情怀。
【小题3】对于“中华民族哲学性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积极入世、批判自省、“和”等民族哲学性格。
B.主体人格特质可以有效激发主体的经世致用精神,让人们为当下和时代更好地服务。
C.批判自省性格可以有助于培育出成就“本我”的自省认知和成就“大我”的道德律令。
D.先“积极入世”、再“批判自省”、最后达成“大同情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0 09:0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小包袱

单冬花开始整理她随身携带的小包袱。儿子张孝德常笑话她的小包袱,说里头不一定都装着针头线脑,一定还有什么秘密宝贝,无论是到弟弟家住还是到北京住,一直不离她身。

女儿张小梅从乡下来接母亲回家,瞅着一个傍晚单冬花和菜市场认识的老乡告别的机会,悄悄打开了包袱。包袱里包着包裹,打开里面发现是一个一个信封,信封上缠着红红绿绿的线,缠绕得严实。信封里装了内容,有厚有薄。张小梅猜想是钱,神秘地说:“妈的包裹里放了钱。”张孝德说:“姐,你没事闲着,妈每天看她的包,你动了她准知道。”

看着母亲的小包袱,里面有四十多个信封,都是自己早年当兵时给家里写信用过的牛皮纸信封,封面的字迹还清清楚楚。张孝德忽然觉得应该给母亲的小包袱拍个照,他用手机拍下了包袱和包袱里的信封,把图发到微信群里并写下一段话:深刻的亲情是不能被浅薄的快乐填满的,一想到城市生活那些背后的空洞无物,我就惶恐不安。看着母亲的小包袱,我想起了童年、成长和对母亲的感情,我好痛恨自己不能用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意。

天快黑的时候,单冬花回来了。她直奔自己的卧室,打开灯,掀起枕头发现包袱动过了,信封没有动。她明白是闺女张小梅动了,单冬花不喜欢闺女,再孝顺的闺女也是人家的媳妇。单冬花一时不想揭穿闺女的把戏,她知道闺女是心焦包袱里的钱,可包袱里的钱不心焦她。

终于到了回乡的日子。单冬花紧紧抱着她的小包袱,看着小梅和孝德大包小包的提着。包多手少,张孝德建议把小梅的一个小提包和母亲的小包袱捆绑在一起。正捆着,公交车来了。夜色迷蒙,路灯朦胧,张孝德架着单冬花上了车,小梅提着大小包包随后上车。

公交车行驶了四十分钟到达火车站。下车后开始清点行李,单冬花说:“把我的小包袱给我,拿惯了,手里空空的,总觉得少了什么。”

包袱不在了。

张小梅以为单冬花拿着,单冬花以为是张小梅拿着,都急得团团转。

单冬花说:“出门时我拿着,上车时孝德说要和小梅的提包系在一起,我明明知道小梅从我手里接走了包袱。”

张小梅说:“妈的包袱啥时候舍得叫旁人拿,我还有福气拿?我是真没有见。”

单冬花腿软得不由得要往地上坐,哽咽着说,两万多块钱呢。

短暂的沉默后,大家开始回忆当时的细节。孝德想也许是忘记把那个包袱带下车了,立即拦下一辆出租车,向公交汽车下一站追去。半个小时后,孝德回来说车上没有。孝德说我快发微信,或许可以帮上忙。

人流拥挤着开始进站,单冬花腿上是一点儿气力都没有了。张孝德仿佛感受到了母亲此时的痛苦,搀扶着,在一旁反复安慰母亲,说破财免灾,只要您健康长寿;更何况,如今的社会还是好人多,大都不在乎您这点钱,人家捡到后一定会给咱送回来;放心回家,不等火车到家就会有好消息,城里的派出所神速着呢。

安顿她们上车后,张孝德立即给家里外甥的银行卡打了一万五千元,并让外甥告诉姥姥说警察当天上午就找到捡包的人,要回了钱,剩余的钱作为感谢费送给好心人了。张孝德再三叮嘱不要说漏嘴。

回到家,在给母亲的电话里,张孝德说:我们自己不小心,包袱丢到车上了,被一个好心人捡着,他通过派出所找到我们,包袱里的东西都完好着呢。

单冬花还是不信,说,包袱里的东西你都清点了?

张孝德说,清点了,零票都换成整钱了。

单冬花说,我那些信封里还有东西呀,千万不敢丢了,你可放好了?

是什么东西呢?张孝德一时语塞,假装手机信号不好,说,妈,你说啥,听不清楚你的话。

单冬花大声说,我那些信封里一多半不是钱,是你的信呀,是你当兵时寄来的信。我百年后要带给你爸的,也好叫你爸知道我是怎么养大他的儿子的呀。

张孝德拿着手机流泪应着,都在,妈,钱在信也在。

张孝德回家找出一沓旧稿纸,坐在桌前,他在想,二十多年前给母亲写过的信里都是什么内容呢?那些内容他是彻底忘记了。

张孝德提笔写下一行字:妈,我在部队想家了。

接下来呢?文字还能在一个人的疼痛中生长吗?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用了不少笔墨写单冬花的小包袱,突出小包袱的重要性,给读者一种神秘感,制造了悬念,增强了小说的魅力。
B.小说中环境描写着墨不多,但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作用,如“夜色迷蒙,路灯朦胧”就为下文小包袱的丢失埋下了伏笔。
C.小说开头张孝德“不能用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和结尾“那些内容他是彻底忘记了”相呼应,说明他对母亲的关心和爱已经远不如当年。
D.小说结尾以两个问句作结,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既是对孝德进行叩问,也是启迪读者,引人思考。
【小题2】小说以“小包袱”为线索叙事写人,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如果续写小说结尾,这里提供两种方案:一是小包袱找回来了,二是小包袱找不回来了。你认为哪个结尾更有魅力,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峰。从1G到4G,移动通信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但是5G的通信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机器、甚至机器与机器之间。因此,5G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要求更高。

网络速度提升,才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与感受,对网络速度要求很高的业务才能被广泛推广和使用。5G基站的峰值速度要求不低于20Gb/s,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但速度并非固定不变,所以很难确切说清5G的速度到底是多少。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业务才可能无所不包。以前少有人生活的高山峡谷,不一定需要网络覆盖,但是如果能覆盖5G,可以大量部署传感器,进行环境质量甚至地貌变化、地震监测,这就非常有价值。另外,5G的到来,可把我们目前生活中网络品质不好的区域,如卫生间、地下停车库等,都做很好的网络覆盖。分布广泛的网络,是5G体验的一个根本保证。

所有物联网产品都需要通信与能源,今天的通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但是能源的供应都要依靠电。如智能手表,每天甚至不到一天就需要充电。若能量消耗大,物联网产品就很难被推广使用。5G网络能大大降低功耗,来满足物联网复杂应用的需要。

传统的人与人通信,对时延的要求并不高。而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工业自动化,都是高速度运行的,还需要在高速中保证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及时反应,这就对时延提出了极高要求。在网络构建中,5G能够达到1毫秒的时延,甚至更低。

传统通信中,终端是非常有限的。固定电话时代,电话是以群体应用来定义的。而手机时代,终端数量有了巨大爆发,手机是按个人应用来定义的。到了5G时代,终端不是按人来定义,因为每个人或每个家庭可能拥有数个终端。通信业对5G的愿景,是每一平方公里支撑100万个移动终端。未来接入到网络的终端,除了手机,还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产品,如眼镜、衣服等生活用品,以及井盖、电线杆、垃圾桶这些公共设施等。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能接入网络,5G可以让这些设备都成为智能设备。

(作者:项立刚)

(材料二)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频谱资源却是非常有限的,用户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共同使用一段频谱。因此,大家一直都在苦心孤诣地琢磨,怎么才能在有限的频谱资源内容纳更多的用户,同时让每个用户传递更多的信息。就像拓宽道路并不能解决拥堵问题,而是要想怎么能提升现有道路的利用率。这就涉及无线通信中最重要的三大复用技术。

频分多址是利用不同的频率将总频段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复用技术。就好像一条划分了多个车道的大路,你可以将一段完整的信息分成很多份数字信号,装载在不同的卡车上,每个卡车占用其中的一条车道帮你将信息运送到道路的另一端,然后在另一端将分装在不同车道的卡车上的信息收集下来组装在一起,拼成完整的信息。

时分多址是允许多个用户在不同时间段来使用相同频率的复用技术。多用户共享相同的频率,就像很多人共用一条高速公路,每个人有一个车队运送信息,不过你可以在别人的车队中插空行驶,因为每辆车并不是前后紧紧贴在一起,中间都有空当。

码分多址就是将共享一条信道的信息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编码。我们可以理解成既和别人共用了高速公路,也和别人共用了卡车。试想,将箱子涂上不同的颜色,我们将自己的信号都分装在了绿色箱子里,别人将信号分装在了其它不同颜色的箱子里。然后在高速路的另一头,接受端将每辆车上绿色箱子里的信号检出来拼装在一起,就组成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别人的接受端取出相应颜色的箱子,拼出各自想要的信息。这样就实现了共用道路和卡车,大大提升了频谱的利用率。

复用技术推动了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其实2G、3G、4G的技术标准都应用了这三项核心技术来提升频谱效率。而5G的技术标准,是将目前各种技术的优势都结合在了一起,属于2G、3G、4G融合升级的加强版。5G技术虽然仍处在试验阶段,但是国际间的竞争却早已展开。5G技术的提前开发与利用不仅涉及商机和利益,甚至能决定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各国都在不断地加紧研发步伐,以求在国际竞争中能够获得更多优势。

(取材于:果壳网)

(材料三)5G网络的前景十分诱人,但是研究实施的过程却困难重重,且前面几代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电视剧《二十四小时》里,男主角杰克在进行手机通话的时候,恐怖分子用一套工具非法接入移动网络,监听了整段通话,细想真是恐怖。更高科技的5G网络会不会问题更甚呢?

5G网络运行速度加快的同时,黑客攻击电脑设备的速度也会数百倍地提升。基于5G的虚拟化、自动化、开源化,网络更加灵活敏捷,这也意味着网络会更容易遭受恶意攻击。这就需要先解决已知的漏洞,再提高安全处理性能。

5G网络还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安全机制的改变。前几代网络都在网络入口设置“防火墙”,来防止网络遭受恶意攻击。而5G网络要实现开放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这个“防火墙”的保护作用,需要依靠网络内部的安全机制来阻挡网络攻击。这就要求5G网络的内部要足够灵活缜密,在网络对外服务接口方面强化权限控制和安全审计。

5G网络将可以同时连接多个设备,这会增加网络设备的复杂程度及安全威胁,客户隐私可能会遭到泄露。因此要未雨绸缪,做好防御措施,比如将客户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身份建立可靠的关联。

现在网络用途颇广,联系着很多行业,许多国家开始将网络应用于军事领域,作为守护国家安全的工具。5G网络的到来意味着网络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也意味着网络攻击同样会上升一个层次。在虚拟世界越来越向现实世界渗透的趋势下,“未授权”的网络行为也许会引发严重的国际争端,网络对抗也将具有国家层面的含义。而目前的军事安全体系,还是将重点放在维护传统的安全问题上。对此,我们要建立相关机制,加强应对力量,守护国家安全。

在这个网络大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但是无数科学家、研究者并没有畏葸不前,正在为给人们营造更安全、更优质的网络环境而努力。

(作者:陈克通)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特点的一项是(  )
A.速度快B.覆盖广C.能耗低D.时延高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5G安全问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安全处理性能,就可以避免黑客的快速攻击。
B.5G网络更加灵活敏捷,也将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
C.开放的网络没有“防火墙”,要强化内部的安全机制。
D.要防止隐私被泄露,就需要避免同时连接多个设备。
【小题3】未来5G技术的应用对国家发展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和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一种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的新的社区管理形态。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社区是社区治理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是构成智慧城市的基层“细胞”。然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概念都将自身局限在某一领域。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谋划经济社会的智慧化发展。智慧社会就是将城市、社区以及其他治理单元结合起来,将整个社会作为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

(摘编自高奇琦《建设智慧社会要把握三大要素》,《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2 日)

材料二

智慧社区的基本构成图

  

(摘编自乔俞豪《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社区管理系统研究》)

材料三

智慧社区的概念源于美国,2009 年 9 月,迪比克市和 IBM 启动了美国也是世界第一个智慧社 区项目,运用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帮助居民实时监测并调整其用水量、用电量。继 IBM 之后,思科、微软等科技公司成为推动美国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2015 年 9 月,美国联邦政府将智慧 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发布了《白宫智慧城市行动倡议》;此外,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智慧 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

欧洲也是全球智慧社区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欧盟拟定相关倡议时,注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及建议。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德国慕尼黑则成立智慧社区实验室让公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规划过程。不仅如此,每个项目选取二到三个城市或街区、社区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向欧盟国家其他城市、社区推广。

(摘编自李德智《典型发达国家智慧社区的建设经验及启示》,《建筑经济》2017 年第 11 期)

材料四

目前,北京市智慧社区的建设普遍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挑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智慧社区难以推广、普及和融合。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法规,导致智慧社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的统一强制性标准。一些网络服务商以及智能安防厂商,又纷纷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设智慧社区。行业局限性和企业角度的不同,导致这些智慧社区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例如,腾讯的智慧社区侧重云服务端,奇虎 360 侧重安全智能家居,这些都不能完全满足社区智慧物管和居民智能生活的多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智慧社区的发展。社区居民还没有深入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中来,特别是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另外,智慧社区建设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但目前北京市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部分人员的素质不符合智慧社区建设要求,致使智慧社区落地应用不够好。

(摘编自梁丽《北京市智慧社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电子政务》2016 年第 8 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社区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交换、处理及展示功能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B.信息采集单元是智慧社区的基础环节,主要依赖门禁设备、火灾报警等设备采集信息。
C.在信息存储、交换和处理单元,社区通过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储、交换等为决策提供支撑。
D.信息展示单元中智慧社区各系统终端信息均可智能展示、自动传输,无需人工登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社区的概念源于美国,但发展得最好的还是欧洲,德国成立的智慧社区实验室还将经验推广到 其他国家。
B.智慧社区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社区管理新模式,同时也是构成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的 基层“细胞”。
C.北京的智慧社区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可见智慧社区的推广、普及和融合并非易事。
D.目前智慧社区的概念局限于某个领域,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要有宏观视角、整体思维,以推动智慧 社区走向智慧社会。
【小题3】我国应通过哪些举措推动智慧社区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庄的灵光
厉彦林
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坐落在沂蒙山区东部的岭膀上,三面环山。我小时候,村庄四周那茂密的树林,是百鸟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贼亮的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碰杯声、婴儿啼哭声,集体上演着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
记忆中,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位驼背的老人吧嗒着长长的旱烟袋,坐成夕阳下一道苍凉古老的黑剪影。
留恋村庄,不是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我的亲人都是农民,而是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充实欢乐的童年,那个曾经满身泥巴和草屑,在土地上滚爬摸打、学会面对风雨的童年。想起这些,我的胸口便涌动着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了我很多,我却把村庄贴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坚信,在亘古不变的传统耕作方式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任何描述都无力。我的脑海里时常闪现这样一幅画面:皮肤黝黑的农夫,佝偻着腰,迎着正在升起的朝阳,在空旷的山地上开始步履蹒跚地耕作。刚刚翻过的黑油油的鲜土上,留下一行沉重的深脚印。
当我们凝望无垠的田野,领略绿油油的麦浪,观赏金黄的油菜花的海洋时,的确能从中感受到一份诗意,那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奇迹,也是人类的杰作。但经营这份美丽靠的是艰辛的付出。秋收季节,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硕果,场院上机器在脱粒,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到了深夜便合奏起甜美的鼾睡声。
土地和家园是乡亲们灵魂的永久住所。站在村头向远处眺望,在沟壑纵横的山套里,住着许多人家。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了几十年,留下神秘的生命基因和互为亲人的缘分。农民与土地生死不离,庄稼一茬茬地被播种收割,农民在一茬茬地轮回。有人站起来,有人倒下。站在山顶喊一声爷爷、奶奶,山谷里会响起久久的回声。在这广袤而干瘦的土地上,一辈辈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他们辛劳地耕种,用执着与沉重支撑着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
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它虽然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虽然原始却自然真实,虽然贫瘠却纯粹安谧,承载和创造着农业文明史。现代工业文明正在冲破农耕文明和传统道德的栅栏,更替田园牧歌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村庄里的路,有宽,有窄;有牛羊吃草行走的羊肠小路,有拉运庄稼粮食的沙土路,有通向集镇的柏油路,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路。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一幅卷藏在记忆深处的水墨长卷,一次次地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地描摹;就像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地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一缕风、一朵云、一滴露,都闪动着生命的灵光,蕴含着淡淡的乡愁。心有千结,情有万缕。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即使被踩在脚下,也依然坚韧、博爱。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一个人最幸福、最感人的时刻,就是思故乡、忆童年的时刻,对于游子来讲,这种想念更真切、更深刻、更幸福。唇齿相依的城乡血肉相连, 城市人享受眼前的现代生活,思绪却时常被农村那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牵引。蓦然回首,发现一棵树、一条狗、一眼井、一座破庙, 甚至连挂不上嘴的逸闻趣事原来都那么珍贵,青山绿水涵养着刻骨的乡愁,拴系着生命的根脉。
乡村情结依然盘扎在我的心坎上,像开春的白杨树般蓬勃向上。建筑、服饰、饮食、传统习俗这些与泥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的乡村文化符号,放射着命运的灵光。静心思念这朴素原始的村庄, 我的耳边传来报春鸟轻轻的鸣唱, 养心暖人,亲切悠长……
(摘自《春天住在我的村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怀念沂蒙山区小乡村,因为那是他的故乡,是他成长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充实欢乐的童年。那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散发出温暖的灵光,也放射出命运的光芒。
B.乡村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他的快乐所在和情感所系,他感谢它的恩赐。但作者也很惭愧不安,因为他在城市的繁华喧嚣中把故乡遗忘了。
C.一辈辈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他们辛勤地耕作,因为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必须由他们来支撑。
D.现代工业文明在改变、更替着农业文明,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在作者的心中,村庄依然是人类生命的图腾,是人生的坐标系。
E. 文章将农村与城市对比,突出朴素的村庄散发出的人性的魅力与灵光,表现了很多城市人在享受现代多样的物质生活时却难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
【小题2】村庄带给作者的感悟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结合文本及自身体验,探究并简要概括出现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已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是一种无视禁忌、“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不会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C.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从而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更认可韩非子“侠以武犯禁”的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武士和骑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