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炊烟小记

①小时候有一种奇怪的爱好——看炊烟。就是到现在,还是很留恋,老是想把那种飘飘渺渺,如入仙境的感觉写出来。老婆说,你去年写了一篇蹬在茅坑上看日出的文章,害得同志们至今想起来还觉得臭烘烘。炊烟有什么好看的,灰蒙蒙、黑湫湫,远看似一条恶龙,近看如一方破布,还玷污空气,破坏风景,十足的坏蛋一个!否则,不会挨家挨户都去买一只脱排油烟机,把它毫不留情地消灭。

②可我总是忘不了那美丽的炊烟,尤其是晚炊。那时候红日西下,天边山脚一片绯红,黄昏悄悄地降临了,各家的屋顶上几乎同时飘起了炊烟,烟是乳白色的,很轻盈、很温柔,似翩翩舞起的长袖,如一路狂奔的马尾,又像点头哈腰的芦花。倘是无风的天气,那烟便如初学步走路的孩子,好容易摇摇晃晃地站直了,说不定一个惊吓又会仆地倒下,……。唉,那烟的轻柔无骨,万种风情,确实是很迷人的啊。

③不过,那时候倒并不欣赏它的婀娜多姿,而最关注的是它们的存在,是它的升起和降落。孩子们在山坡上,牛背上、树丫枝上尽情玩耍的时候,眼睛总是瞟着远方的炊烟。他们能在此起彼伏、互相交错的烟雾中,毫不费力地辨认出属于自家的那一缕,还能从它悠悠飘扬的时间和疏密浓淡上,准确算计出那灶上熬着的夜粥的稠稀,并不失时机地赶回去哧溜哧溜地喝个满头大汗。那个时候,炊烟是大家的希望,炊烟飘扬,心中不慌;炊烟不灭,生命不息!要是哪一家的烟囱忽然像烂泥菩萨一般静静地蹬着,不冒烟了,你想想,那份惊慌,那份悲哀,有多严重!啊,爹亲娘亲不如炊烟亲!

④炊烟慢慢地飘呀飘,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它是收工的号子放学的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老了,炊烟也老了,最近几年,它的喘息变得愈来愈短,愈来愈没了力气。

⑤炊烟老于城里,想当年,城里的炊烟也是很活跃的,城里的炊烟像足球一样被一张旧报纸追赶着,在窄窄的胡同里滚来滚去。城里的炊烟虽然也熬稀粥,但更多的是炖猪爪或是煎中药。城里的炊烟由于太多的油腻,好像沾了柴油的蝴蝶,永远也飞不高,总是在城里人高高挺起的胸膛上撞来撞去,远没有乡下的站得高看得远。所以城里人很不喜欢它,在用上煤气灶电饭锅以后,城里人便把炊烟永远地抛弃了。

⑥城里的炊烟难成气候,消灭了更好,没有人会去怀念它。当城里人把那些丑陋的煤球炉子扔进垃圾车的时候,也许体现的是一种进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开始。

⑦乡下的炊烟实在是田园风光之一景色,它无论是挂在树梢,还是浮在山脚,都有一种变幻莫测的美丽,它的美丽在于朦朦胧胧,任你想象。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茫茫飞雪,滔滔白浪,也可以把它想象成女郎的长发,新娘的婚纱,或是大明星们飘曳不定的裙裾。可惜的是这种过去每天都有的仙雾飘渺的胜景,如今却真的需要去凭借想象了。在现时的农村,虽然青山绿水依旧,炊烟却已很不容易看到了。这倒不是说所有的农民兄弟都已富得流油,都改吃面包夹香肠。而是他们也同城里人一样,挨家挨户用上了煤气灶和油烟机,而这种 “天天做饭没油烟”的玩意儿怎么能将变幻莫测的炊烟送到树梢上去呢。

⑧飘扬了成千上万年的炊烟眼看将要永远地消失了,留恋吗?当然有一点。但由于这次炊烟的消失竟不同于困难时期的不举烟火,那份恐慌心情是不会有的。或许,这将意味着人类将由此进入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世界了呢。

⑨何处再有炊烟?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写老婆以及他人对“炊烟”的厌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连用三个比喻写炊烟“似翩翩舞起的长袖,如一路狂奔的马尾,又像点头哈腰的芦花”,意在表现炊烟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特征(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小题3】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小题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的炊烟是田园风光之一景,有着变幻莫测的美丽。
B.“炊烟飘扬,心中不慌”透露出人们衣食无忧的幸福感。
C.“炊烟老于城里”,写出了城市和乡村炊烟的不同特征。
D.在作者的笔下,炊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生活的烙印。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何处再有炊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2 10:48: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蛰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注)①节选自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是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③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1998年大兴安岭火灾,她跳神求雨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营造了一个神秘、诱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与大自然剧烈冲突时表现出来的忧患之情。
B.“我”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回忆的主体;文章的第一人称,不仅增强文章的可信性,而且使叙事更自由与方便。
C.安草儿的为人与他的笑容一样纯洁质朴,最后只有他和祖母留了下来。他是祖母的后继者,也是一个弱小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希望。
D.本文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回忆、历史穿插于现实之中,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情节略显凌乱。
【小题2】小说第一段颇具妙处,请简要赏析。
【小题3】对“我”留在山上的选择,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小说予以评价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与文明共生。文明多样性主要指以城市为场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与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分划及其空间共在,即专门化、专业化的管理、宗教、谋利、交易等功能在城市中或者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首先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在科特金看来,考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抛弃”。一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文明、多样的城市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
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对已有多样文明的聚集,多样文明在城市中会发生碰撞、竞争、融合、整合,并可能进一步多样化。韦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以不断发展的分工为特点的经济多样性,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从道德社会、礼俗社会向理性社会、法理社会转换的重要力量。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看来,以多样性为特点的城市在为人们带来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离,并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文明多样性这个维度揭示城市性离不开对文明本身的历史反思、哲学批评。这种以多样性为目标的研究,对推翻当代帝国霸权以及影响仍然深远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当然意义重大。但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是否仅仅是一部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把不同文明的平等性单纯地等同于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符合历史本身?是否会导致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城市性研究、文明性研究应该深层化。对城市社会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对文明多样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揭示多样性本身的结构、本质、转换;另一方面,在揭示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也需要从城市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的角度,具体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共同性,揭示城市社会作为地方共同体、区域共同体、全球共同体的特点、趋势和走向。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就产生了城市,城市与文明共生。
B.能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成功的城市。
C.文明多样性体现为专门化、专业化的管理、宗教等功能在城市或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D.韦伯和帕克都认同文明的多样性是城市的特点,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探讨城市社会与文明多样性的关系后,指出文明共同性是发展的必然。
B.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详细阐述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C.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D.文章以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为前提,从专业化、专门化两个维度论证文明多样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考察成功城市的三个关键因素中的其中一个式微,城市就会淡出,城市文化也随之消亡。
B.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多样性、共同性及特点、趋势和走向,是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
C.如果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等因素共存,城市文化就会兴盛。
D.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明共同性的历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近年来,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虐待生命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不管是自杀、校园暴力还是残害动物,都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我国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具体地说,人的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第二,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就教育而言,最基本的是要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然而遗憾的是,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忽视了具体实在的生命教育,难以使孩子们养成对具体生命,对大自然、家人、邻里、同学等的爱心与同情,也无法收获爱心所带来的真诚回报。

如果说生命价值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是倡导生命教育的内在依据,那么生命意识的彰显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就宏观而言,人类在享受自身发明创造的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益枯竭、贫困、疾病和犯罪等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销蚀着人的生命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就微观而言,一方面,孩子、中青年人甚至老人都生活在追求成功的沉重压力之中,而成功并不一定使他们有幸福感;另一方面,人们在就业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面前,有一种受伤的感觉。这些都使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适从感。

国外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人类要幸免于难,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即从生命教育做起。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路,生命才有所皈依。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日本于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所谓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它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第二,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三,死亡教育。让学生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死亡对亲朋的伤害,使学生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与其他教育一样,生命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它的实施与开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摘编自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青少年学生虐待生命的现象,折射出他们情感上存在的荒漠,以及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B.以往一味重视应试教育,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导致青少年自杀、校园暴力和残害动物现象的出现。
C.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带来的精神压力,使人们常常缺乏安全感、稳定感和幸福感。
D.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和基础性,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从内在依据和现实背景分析重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后者又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B.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引证的论证方法,以阐述生命教育的意义以及推行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
C.文章指出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和死亡,保存生命和发展生命。
D.文章论证关于生命教育的论题,是按照摆现象、析原因、谈意义、提办法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类要幸免于难,生命要有所皈依,就必须抓好生命教育,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B.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C.只有重视具体实在的生命教育,才能养护青少年对生命的爱心,进而收获爱心带来的真诚回报。
D.生命教育这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与开展只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们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就足够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中笔香墨犹酣
现在和年轻人提起焦菊隐来,大约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毫无争议,作为一位戏剧大师,一位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先行者,焦先生的名字是应该载入中国艺术史和中国话剧史史册的。2002年,在庆祝北京人艺建院50周年的时候,老导演苏民写下了一副对联——现实主义让观众能懂且感到美,民族风格为我院之长遂觉得亲。这副对联道出了北京人艺的根本,即现实主义加民族化,而这正是和焦菊隐先生无法分开的。如他的老朋友于是之所说:“焦先生留下的治学精神,我们要学一辈子,丢了它,就丢了北京人艺!”
焦先生原名焦承志,生于天津。他自幼家庭贫寒,但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后来被学校保送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毕业以后,1931年受人之托,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大胆采用了新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毕业的学生中有傅德珠、宋德珠、李和曾、王和霖、王金璐、李金泉、李玉茹、侯玉兰、陈永玲、高玉倩等一大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而且,在此期间焦先生曾经拜名优曾心泉,冯惠麟为师,学习小生戏;向鲍吉祥先生学习老生戏;还向王瑶卿、陈墨香两位大师求教戏曲艺术。同时,他阅读了许多戏曲剧本和有关戏曲史方面的资料。
1935年,焦先生到法国的巴黎大学攻读文科学士,他非常珍惜时间,热衷吸取各种知识,学习和观摩了西方古典和现代的许多文学、戏剧作品及演出。同时,还有系统地整理他过去所研究的中国传统戏曲方面的知识。后来写出的博士论文就是《今日之中国戏剧》。1938年,焦先生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他就任江安国立剧专的话剧科主任,教授导演、表演、舞台美术和剧本宣读等课程。同时,他在大后方和北平先后导演了话剧《日出》、《原野》、《桃花扇》以及《上海屋檐下》。北京解放前夕,焦先生又把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京剧《铸情记》,并亲自作导演。这是在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次把莎翁的剧本搬上京剧舞台。新中国成立,焦先生在参加创办北京人艺以后,“为了创造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中国话剧”又导演了《龙须沟》、《虎符》、《明朗的天》、《三块钱国币》、《茶馆》、《蔡文姬》、《胆剑篇》、《关汉卿》等一系列名剧经典。
焦先生几十年以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潜心执意于解决中国话剧民族化的课题,而且成就卓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焦先生多次提出了自己的审美主张,即戏剧观:“欣赏者与创造者共同创造。”这是中国民族戏曲的基本特征。没有观众的参与,没有观众与演员的共同创造,戏剧演出就无法完成,这是个总开关。这里,如何对待和认识观众是话剧民族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其根本之所在。所谓共同创造就是充分调动出观众的想象空间,调动得越多、越大、越深就越是成功。在此理念之下,焦先生还谈到了一些具体方法,比如:“通过形似达到神似,主要在神似。通过形使观众得到神的感受。关键不在形,但又必须通过形。”这些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张的舞台就是“四堵墙”的戏剧观是很不相同的。一个是主张演员和观众在同一个空间里,进行共同的创造,一个是要把演员封闭在四堵墙里,当众孤独地与观众隔离。事实证明,只有推倒四堵墙,才能实现欣赏者与创造者共同创造,也只有实现欣赏者与创造者共同创造才能使话剧真正地做到民族化。
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曾说:“他以半生的精力研究、实验中国戏曲和中国话剧的意象与内在的美感。他创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京剧人才。他在法国潜思冥想,研究中国戏曲与话剧的异同和内在的联系。他不断思索与实践,专心致意地琢磨构思,沉迷于他所理想的戏剧境界。他的一切创造,都立足于中国文化丰沃的土地上。他为北京人艺开拓新的艺术境界。在艺术道路上,他不断地探索、追求、创造,从不因袭自己,不抄走过的旧路,总在开拓新的天地。他在北京人艺尽心致力于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创造,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他创造了富有诗情画意、洋溢着中国民族情调的话剧。他是北京人艺风格的探索者,也是创造者。”
焦先生,一位博学多能,才气纵横又硕果累累的当代中国戏剧大师,在1975年8月28日,人生度过70岁时,悄悄然地走了。苏民咏诗曰:“苦味青果嚼后甜,斯人已去感斯言。胸横意气凌绝顶,学贯中西取他山。《虎符》露布民族化,《茶馆》虹飞世界传。师友情深忆身教,梦中笔香墨犹酣。”
(选自《中国戏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焦菊隐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文科学士时,学习和观摩了西方古典和现代的许多文学、戏剧作品及演出,为后来中国戏剧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B.焦菊隐吸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经验,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审美主张,即戏剧表演者要在舞台上充分调动出观众的想象空间,调动得越多、越大、越深就越是成功。
C.焦菊隐之所以导演了《龙须沟》、《茶馆》、《胆剑篇》等系列名剧经典,是为了创造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中国话剧,而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是中国民族戏曲的基本特征。
D.焦菊隐在排戏时,要求演员和观众在同一个空间里,进行共同的创造,而不是把自己封闭在舞台里与观众隔离:惟此才能实现欣赏者与创造者共同创造,使话剧做到民族化。
E. 本文通过记述焦菊隐创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北京人艺并致力于中国戏曲教学改革的曲折过程,主要展示了他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也表现了他在话剧导演方面的成就。
【小题2】焦菊隐为什么能够成为当代中国的戏剧大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著名传记家、历史学家卡莱尔曾说:“写得精彩的传记几乎像活得精彩的一生那么难求”。
你认为本传记是否精彩?请从形象塑造手法的角度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沧,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 亡国和王天下。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懑。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文章题目表明他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 《大学》 《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最后是以正心为本。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 “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即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又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梁启超的《痛定罪言》一文既呼吁人们要看清政府的无能,又唤醒人们应作深入的自我检讨,他认为要雪国耻,关键在于要自我修正。
D.顾炎武、梁启超在社会危难时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其中梁启超在顾炎武观点的基础上又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振兴与危倾,都有责任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的思想根源来自孟子,顾炎武、梁启超在论述自己的这一观念时就很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了孟子的议论。
C.孟子认为人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即拥有天下情怀。
D.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后世广泛流传,他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不应自惭形秽,而要有主人意识,只要我们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就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人。
B.“正人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纣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人类生存的世界,小到个人修养大到社会的兴衰,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