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厚夫

我心依然

1986年夏,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大体有眉目后,路遥决定去南方的广州逛几天。

5月31日至6月29日,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北美洲的墨西哥举行。路遥是个狂热的足球迷, 今年,他却不能尽情地享受这长达一个月的世界级足球盛宴。

当许多人为足球而彻夜狂欢之时,路遥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弟弟王天乐悄然南下广州城体验生活去了。他小说中有在农业社时期游离土地的“二流子”“逛鬼”王满银,因受不了生产队的苦,跑到广州倒贩廉价的电子表……而现在,路遥和王天乐就像“王满银”一样,漫无目的地在广州城的大街小巷中游荡。每天晚上回到旅馆,路遥就把自己的见闻与观感写到笔记本上。笔记本写满了,他对王天乐说:回吧,犁地的绳子等着我哩……于是, 他们又回到西安。

回到西安后,路遥又对校园生活进行现场体验:他在一群男女大学生的帮助下,在较短的时间里熟悉了学校教学、生活起居、课程安排、建筑布局等基本情况。然后,跟踪了解学生二十四小时活动的全过程,并与同学们座谈,交流思想、学习、生活、恋爱等方方面面的 问题。

登上中国文学的最高领奖台

1991年元月,我国作家所期待已久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到了终评阶段。“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最高的文学奖,能获此殊荣,意味着能获得国家文学体制的表彰。3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一则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揭晓消息:《平凡的世界》不仅获奖,而且排名第一。

颁奖大会定在3月30日在北京举行。路遥既要代表获奖者致辞,又要接受新闻媒体的专题采访。路遥非常看重这个致辞,认为它既不能过于张扬,又必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文学主张。路遥谦虚地说:这并不意味着我的作品从此就是文坛的最高水平,也并不意味着没有获奖的作品就不够获奖的资格。他长时间沉默后说:我的创作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我要很好地总结一下,然后进入创作积累阶段。

崩溃的边缘

进入1992年的路遥,身体变得更坏,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忧郁了。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但他本人却浑然不知。

《陕西日报》记者刘春生去路遥家串门,路遥让他买了足够吃两个月的“护肝片”。“护肝片”是肝区轻微炎症的缓解药,它治标而不治本。而路遥得的是实病,这种“自欺欺人”的治疗方式,只能导致某一天身体突然崩溃。为什么才能过人的路遥却如此糊涂,这后来令许多朋友与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路遥向刘春生谈起如何办好《延河》文学杂志,以及筹备省作协换届会议的情况等。短短的一个小时里,路遥谈得最多的是怎样改善作家的生活与办公条件……

刘春生心里感慨:看样子,路遥早已把自己的疾病抛到九霄云外了……

路遥甚至拖着病体饶有兴致地与朋友长时间聊天,也许这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下海作家申晓与王作人去路遥家,几个月没见,路遥明显瘦了,脸色铁青,胡子拉碴,人显得很憔悴。他指着书房桌子上一尺多高的文稿说:“昨晚四点多才把文集的稿子整理完,现在心里轻松得多了。”

看到路遥凌乱而毫无生气的家,看到路遥无精打采、愁容重重的神色,申晓开门见山地问:“你咋成这样子了?是身体有啥毛病?”路遥说:“没啥事,累,乏困。”

路遥原来可不是这样的人,他是典型的文坛硬汉。这两位朋友并不知道路遥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身体已经走向崩溃的边缘。

 (选自厚夫《路遥传》有删改)

(相关连接)

(1)评委蔡葵解读《平凡的世界》:“像《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听众来信达两千余封,创中央台‘小说连播’节目听众来信量历史之最。此后,许多省又重播了这部作品,都收到了轰动效应。”

(2)创作完《平凡的世界》,路遥说:“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放弃了观看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是因为在他的生命里,创作是生命的全部,一切都须无条件给创作让路。
B.路遥和弟弟王天乐南下到广州城,是为了亲自体验和感受小说中“王满银”的活法,从而感到生活的自由自在。
C.《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毕生的著作,代表着路遥的最高文学奖项,不仅轰动文学界,更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青睐。
D.路遥疾病缠身,情绪忧郁,其实并不是他不知道自己病入膏肓,而是创作始终占据他生命的第一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南下广州城,又深入到西安校园生活进行现场体验,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取材于生活,从不虚构、编造。
B.获得“矛盾文学奖”的路遥,一方面对自己作品充满着自信,另一方面又担任起作家为创作而创作的责任。创作是路遥毕生的追求。
C.路遥身体变坏,情绪变得忧郁,长期吃药,因而显得凌乱、邋遢,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
D.不管是身边的朋友、读者,还是路遥本人,谁都不知道路遥病情的严重性,也无法理解路遥的心情。
【小题3】古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02:1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 ,它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综合、直观、凝练是其主要特征。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以原著文本为载体,这些评点语言通常简短却又切中肯綮,与原著融为一体,促进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价值,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D.传统意义上的“评点”是以用笔书写的文字为主要外在形态,近现代以后,随着视听艺术的蓬勃发展,其影响在文艺评论领域逐渐式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重新焕发生机,甚至还可以通过一些评论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影响。
D.“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评论者,他们产生于互联网,同时借助互联网实现评论的价值。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进而使评论以全新的高度成为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重要环节。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就目前而言,“弹幕”说到底只是一种技术,隐藏在技术背后的文字内容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相信日后“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发展,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捉太阳
袁省梅
当一张张捡拾的广告纸糊满了墙壁时,女人望着花里胡哨的小屋子,眼里潮潮的。
屋子,是工地旁边简易的工棚,一间小小的青砖垒的房子。男人在城里的工地干活,在工地食堂吃饭,吃不好,还花钱。女人就来了,还带着孩子。男人不让她来,说工地里干活的人多了,没有媳妇撵着屁股来的。女人说,我心疼你。女人一句话,男人就不说话了。女人扯着三岁的儿子,提溜着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地来到了工地。
女人到了哪里,哪里就是家。
糊好最后一张纸后,女人看看还在睡的儿子,从门后的包里抽出一大把红红绿绿的三角布,这些原是拉在商店饭店门前的“小旗子”。女人已经用这些布缝了一个圆圆的坐垫套,装了一个裁剪的圆圆的纸板,放在纸墩子上,厚实又好看。女人还给儿子缝了个小书包,一道红一道蓝的三角布拼凑在一起,鲜艳的如儿子的涂鸦。女人看儿子还在睡觉,就用三角布裁剪着,准备给儿子缝个小老虎小金鱼小老鼠。女人的手很巧,想着儿子挎着小书包,捉着小鱼儿小老鼠玩得开心,女人先乐了。
妈妈,妈妈。儿子醒了。一醒来,就从床上哧溜下来,两眼迷迷瞪瞪的还没睁开,就蹒跚着向女人跑了过来。跑到女人跟前,也不看女人手里的活,就往女人怀里钻,贴着女人的胸脯,抓住妈妈手上缝了半截的小老鼠,不让妈妈缝。
女人把儿子的小手含到嘴里,轻轻地咬住,你这个小坏蛋,你这个小坏蛋。说着话手就悄悄地钻到了儿子的腋窝下,儿子咯咯咯咯笑着,温软的身子像条虫子在女人怀里扭来扭去。
女人抱着儿子回到屋子,把小书包挎在儿子小小的肩上,让儿子站在面前,问,好看吗?好看吗?还没等儿子说话,她就哦哦地欢叫着,咯咯咯咯地笑,你这个小坏蛋,你这个小坏蛋啊。
儿子绕在她的怀里,在包里掏着,掏来掏去什么也没掏出,就撅着嘴跟女人要小汽车小手枪。
女人没有小汽车小手枪给儿子玩,女人有缝好了的小老虎。女人举起来,给儿子,啊呜啊呜,小老虎来了小老虎来了。女人学着老虎的模样圆瞪着眼睛,举着双手,张大着嘴,啊呜啊呜地吓着儿子。儿子高兴了,咯咯咯咯笑着学女人的样子,也举着手张着嘴啊呜啊呜地叫。可是不一会儿,儿子甩了小老虎,哼闹着又要手枪要汽车。女人又喵呜喵呜地学猫叫,给儿子讲小猫钓鱼的故事。可儿子嚷嚷着,泪花闪闪的不听,拽着女人的手要手枪要汽车。
儿子眼里的泪如一片片闪着寒光的玻璃碎片,一下一下地割着女人的心。女人抱起儿子,一边哄,一边在屋里寻找好玩的给儿子。女人看见了墙上的小圆镜子。
女人放下儿子,拿上镜子,说,我们玩捉太阳好不好?
儿子立刻兴奋了起来,欢跳着。
女人的心里悄悄地疼了一下,就乐了。女人拿着镜子来到屋外,抬头看看阳光。她把镜子对着阳光,然后,斜斜地用镜子将阳光折射到阴暗的屋里。屋里有了一片小小的圆圆的阳光。小小的阳光长了脚般蹦跳着,欢腾着,一下子跑到了儿子的胸前,一下又蹦到了他的脚上。儿子咯咯咯咯地笑着,撅着屁股笨拙地追撵亮亮的光斑,扑来扑去。
一会儿的工夫,儿子的小脸通红,直挺挺地站住,呵呵地喘气,看着屋里的太阳跳到了被子上,贴在了锅上,也不去追了。女人知道,儿子累了。女人悄悄地把太阳光投到儿子的手上,伸手就可以抓住,喊,看啊宝,看啊宝。她看儿子正准备抓时,又让光斑哧溜溜走了。儿子不看妈妈,也悄悄地转着眼睛寻找那块圆圆的太阳光。他先是缓缓地,然后,猛然扑了过去,将手按在“太阳”上,大声叫,我捉住太阳了我捉住太阳了。
儿子咯咯笑个不停,儿子的笑声可真是好听啊,如眼前的太阳一样让女人的心里暖融融的。女人看儿子紧紧地握着拳,她喊,宝啊,松开手看看,太阳就在你的手心里。
儿子缓缓地摊开小小的手掌,哦,手心里躺着一个小小的“太阳”,亮亮的,暖暖的,一动不动地躺在他的手心里呢。儿子又咯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女人举着镜子的手一动不动,看着儿子,眼里含着泪。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插叙男人与女人的对话,交代了人物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首尾两次提到女人的眼泪,让作品在明亮温暖中内隐着一份辛酸的无奈。
C.小说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精细描写,展现了女人温柔勤劳、心灵手巧的形象。
D.小说善用叠词描写场景,母亲的慈爱、孩子的活泼跃然纸上,晓畅朴实而又亲切灵动。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小说标题“捉太阳”的含意。
【小题3】这篇小说以农民工进城为题材,构思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来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小题1】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
【小题2】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
【小题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小题4】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
【小题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文后各题。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小题1】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④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黄河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小题4】文章结尾强凋“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