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肉羹汤和韭菜花

①对很多华北人来说,咸味从韭菜花中来,是最正常的念头,正类皇帝认知中的肉与饭。名与实之间,常常是有距离的。很多时候,说话和听话的人,多是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述;异时异地,那意思便不容易明白。学历史的人,每为此揪心,甚或超过看中国足球。

②话说以前有位皇帝,听臣子奏报说天下大饥,老百姓没饭吃,甚感奇怪,问曰:他们何以不吃臊子肉做的羹汤?后来有红军到了华北,经常缺盐。有同情红军的贫下中农也甚感奇怪,问曰:他们何以不放韭菜花?

③古时的皇帝是名 其实的“肉食者”,生于深宫长于深宫,臊子肉做的羹汤,乃是日常的供奉。故对他而言,肉与饭基本就是同义词。其所表述,正是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实话实说而已。现在的电视剧颇好演义皇帝,剧中的皇帝越来越像革命文艺作品中的政委。即便如此,我们仍很少看见他们年少吃喝时,会被提醒说外面的人并不如此吃喝。

④一般人听到“韭菜花”,直接想到的是某种蔬菜,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惟对华北一带的很多人,那就是一种用韭菜花制作,味出于盐而几乎咸于盐的佐料。  若听到有华北一带人告诉你什么名小吃不用放盐,切勿往味道偏淡方面想,那多半就是要用韭菜花的;其咸的程度,也不让其他的北方菜肴。

⑤两例其实相近。对很多华北人来说,咸味从韭菜花中来,是最正常的念头,正类皇帝认知中的肉与饭。然而那皇帝被定位为不知民间疾苦的典型,传述于我们认知的历史之中。或者今天的史家已更宽容,我就少见有人抨击当年华北的贫下中农不识我军疾苦。

⑥名与实之间的距离,也反映在其他方面。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个名为《海外赤子》的电影,似乎是表彰留学生爱国的,一度颇有影响。一些没出国的同事之间,逐渐流行“子到海外必赤”之说。那里面,当然有些怨而不怒的意思在。的确,从那时起到今天,从公文到媒体,我们说到留学生回国,几乎总有“放弃高薪聘请”一类的话头,甚少例外。而民间也自有对应,即以为凡回国的留学生,必然是在外国混不下去了;其流行的广度,恐怕还超过官方的高薪说。实际的情形,固可能两皆有之,然也可能是两皆未必。出现这样的状态,也正因生活经验的不同,遂生出差异不小的联想。

⑦有时候,时空的不同,也可能造成名与实的疏离。如所谓“圣诞”,在中国本指孔圣人之生日。在清季学塾里,圣诞亦节,与端午、中秋等同为放假的日期。今则改为西洋之 birthday of Jesus Christ的意思了,且送礼的圣诞老人(Santa Claus)越来越扮演着主角,成为大多数人关于圣诞节的第一联想。  我们毕竟是礼仪之邦,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常经过一番选择和改造。有人类学眼光的人便会注意到:外国人逢圣诞节,必回家团聚;我们如今也过圣诞节,却是大家都外出。城里人那天晚上若碰巧在外,想回家还真要费点周折。这样借其名而用之,反其道而行之,真是充满了创意!如此这般的创意,连我都觉得我们真是“太有才了”,不能不自我佩服。有不少人爱说中国人缺乏创造性,实在是冤枉得很呢。

⑧过去山东鼓词说《孟子》“齐人一妻一妾”章,里面齐人之妻对其夫说:“人生在世,不过是个虚脸。家里的好歹,谁家见来?属驴屎蛋子的,全凭外面光。”不管家里是否穷,只要与场面上的人来往,便有身份。“可知人不在富贵,全在创!创出汉子来,就是汉子。”

⑨“创出汉子来,就是汉子”,此语真是精妙绝伦。历来释《孟子》此章者,无出其右。这里的“创”,颇疑既有本义,也有谐音的“闯”字之义,大体是在“闯”中“创”,以“创”促“闯”,终成“汉子”。一旦成了“汉子”,别人也往往以“汉子”待之。在决定人的行为方面,有时认知的作用超过实际。一般世人,便常常循名而不计实际。可惜现在一些学者和研究者,也不免落入这一窠臼。

【小题1】根据第③段中的拼音填写汉字
名fù 其实
【小题2】根据文意,在第④和第⑦段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举了肉羹汤和韭菜花为例后,为什么还要举“子到海外必赤”之说的例子?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历史的人,揪心人们误解了肉羹汤和韭菜花的意思,甚或超过看中国足球。
B.作者说电视剧中的皇帝越来越像革命文艺作品中的政委,意在表达对如今的电视剧不尊重历史事实的不满。
C.对于“少见有人抨击当年华北的贫下中农不识我军疾苦”的现象,作者不赞同。
D.第⑦段举圣诞节的例子是为了体现中国人并不缺乏创造性。
【小题5】简析以“肉羹汤和韭菜花”为题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03:3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意象

胡晓明

①《富川山居图》中有8个人物,分别为士人、渔父、樵子。其实在中国画中,此种分别是不重要的,这都是士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化身”。

②富春江文学传统中核心的人物,即严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钓者;而富春江上的钓台,也是历代文本化山水中最重要的钓台。写到富春江的诗歌,几乎没有不写到严子陵和钓台。这不等于说,《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画的就一定是严子陵。中国山水画有渔父樵子,则是极其常见普通的事情;而且,画家写意,绝不可能将山水画中的人物,指实为某某人。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富春山居图》出现了“渔樵”就是写严子陵的故事。

③但是,有趣的是,黄公望的《画山水诀》,很奇怪地解释了一个有关水的名词:濑。《画山水诀》“画水”云:山下有水潭,谓之濑,画此甚有生意。

    

⑤因此,换一个角度想,由于富春江严子陵故事的文学影响力太强,黄公望心目中如果反而没有这个文学传统的影响,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不妨认为,《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渔樵”,正是他们共同享有的重要文化符号。因此,很自然,后人在有关《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不约而同地,仿佛解读一样,常常提到严子陵及其相关的辞语。先来看有关《富春大岭图》的题跋,譬如:

黄公手比愚公强,富春移来咫尺长。子陵之居在何处,千载烟云长渺茫。((明)祝允明《题富春大岭图》)

泖塘卜筑严陵客,富春正筑南楼墨。((清)翁方纲《题富春大岭图》)

⑥再如有关《富春山居图》仿本和黄公望其他作品的题跋:

粉本大痴山,高风子陵里。玉圃积琼葩,不数孤山美。((清)叶绍本《富春梅隐》,《白鹤山房诗钞》卷十七,清道光七年本)

我们看乾隆在子明卷《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也有这样的联想:自富阳至桐庐,胜甲浙右。子陵高风,与山水同远。丙戊(1766)癸卯(1783)冬初,自盛京谒陵,回跸至夷齐庙,俯仰山川,清风斯在。悠然有会于子陵桐江之间。因书此卷。以志一时。

⑦由此可见,将《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文学传统相联系,不是我们今天的新发明,古人正是这样鉴画的。伟大的艺术家、普通的诗人、收藏家甚至身为异族统治者的皇帝,都与此一大文化心灵相通。然而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的主流解读却完全撇开了此一传统。

⑧再联想到黄公望的名字,不妨另下一解。一般人都过于相信志书与画史上所说他的父亲“九十得子”,“黄公望子久矣”,以得名。然而,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云:师古曰:望,谓太公望,即吕尚也。钓于渭水。文王将出猎,卜之,曰:所得非龙、非螭、非豹、非羆,乃帝王之辅。果遇吕尚于渭阳,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曰太公望。(班固《汉书》卷一百上)

⑨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典故,黄公望的父亲为他取名,不可能不知。为什么志书与画史皆不提?细思之,太公望著《六韬》,“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史记》);又,太公望不是一般的帝王师,而是助文武夺取天下的人物,此种身份,恐怕完全不合于蒙元统治时期的一般汉族读书士子之人生规划,或因此而易于遭忌受害,故一般人缄口不提,或代以九十老夫之说,就合理自然了。然而,黄公望之得名,其父必知《汉书》此典,因而赋此名也必有重大期望,则是可能肯定的。而公望一生,亦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决然在《山居图》中,借渔人开头与结尾都循环而行,自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这或不是偶然。

(有删减)

(注)①严光,字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帮助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黄公望,元代画家,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化身”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光是富春江文学的代表人物。
B.“钓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贤者渴望被赏识的心理。
C.“文本化山水”是指诗意的山水。
D.富春江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严光的故事。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1)毕竟,这个水名太有名了。
(2)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严陵濑、子陵濑、七里濑。
(3)江南的水名,有很丰富的名词,但黄公望其他什么都没有说。
(4)而且,“画水”一共只有两条,这句话就占了一条。
A.(2)(1)(3)(4)B.(1)(2)(4)(3)
C.(3)(4)(2)(1)D.(4)(1)(2)(3)
【小题4】简析第⑤⑥段引用题跋的作用。
【小题5】下列说法与文意相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中“渔樵”意象必不可少。
B.中国山水画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中的“渔樵”是“二而一”的关系。
C.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对《富春山居图》的主流解读忽视了富春江文学传统这一视角。
D.志书与画史都不提“黄公望”名字与“太公望”典故的关系,是因为作者怕遭忌受害。
【小题6】根据文意,概括《富春山居图》中“渔樵”意象的象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的雨雾
赵丽宏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地向上爬着,莫干山,它那迎面扑来的一片绿色,使我的整个身心都沉醉在一种未曾有过的清爽之中了。到达山顶的荫山街,安排好住宿,已经是黄昏,细细观赏这秀美的山林,只能留待明天了,那一晚,枕着幽幽的林涛声睡去,梦境,也仿佛是一片绿色……
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把我从梦中唤醒了。推开窗,飘然飞进来一片透明轻柔的白羽纱——哦,是雾。向窗外望去,只见白蒙蒙、混浊浊一片,看不见选山,看不清近处的树林,更不用说朝霞旭日了,只有那如烟如纱的雾,淡淡的,轻轻的,在清晨湿漉漉的空中飘来飘去……
雾,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笼罩了群山,我不禁一阵失望,这扫兴的天气!然而几位同伴却兴致不减:“走,雾中游山,别有风味呢!”
走出宾馆,是一片幽深的竹林,飘忽的雾慢中,看不清竹林的深度,只听见竹叶在晨风里絮语:沙啦啦,沙啦啦……一颗水珠滴落在我的脸上,凉丝丝,怪惬意的。抬头望去,一族水灵灵的竹叶,含着一颗颗晶莹闪烁的露珠,像一团碧绿的翡翠,在我的头顶颤动着。这一团翠绿,仿佛点亮了我的惺忪的眼睛:从轻悠悠流动的雾中,恍恍惚惚地闪出淡淡的绿来,一星星,一团团,一片片,就像有人在雪白的宣纸上轻轻泼洒下一片绿色,慢慢地化开、化开……沿曲折逶迤的石板小径走着,越走,这绿便显得越真切,越浓都,竹叶上的水珠,不时地滴下来,落到我的脸上,手上,流进我的颈子里,似在撩拔着游人的兴致,同伴们的头发都被雾气打湿了,眉毛和睫毛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小水珠。
走出竹林,山道开阔了,雾也变得更为透明,而且流动得更加迅速,此时的雾中山色,随着轻绡羽纱似的雾气悠然流动,远山近峦时时显露出淡青色的,隐隐约约的、飘飘忽忽的曲线,使人在神奇之中感觉到一种亲切,我似乎不怎么讨厌这雾了,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探宝者,正在这茫茫雾海中寻找着稀世的珍宝,不时地为一些突然的发现而惊喜得叫起来一当一座精巧的建筑闪烁着缤纷的色泽,突然从雾幔中探身而出的时候;当一块奇异的岩山突然横在眼前,挡住你的去路的时候;当一丛野花摇曳着露珠莹莹的花瓣,突然出现在路边的时候;当一汪清亮的泉流发着叮叮咚咚的声响,突然涌到你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在艰难的攀登之中,突然发现峰回路转的时候……真的,这真是一种很难得的乐趣,就像人们在生活中的追求,那些被追求的目标,往往不是可望可即、一清二楚的,但它们存在着,并且永远在那里等待着,只要你不懈地寻觅,它们总会突然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出其不意地送给你一种成功的快乐。
“哗哗哗,……”一阵阵深沉雄壮的流水声,仿佛从极其遥远的地方,穿过雾的封锁传了过来。
“快到剑池了!”同伴们又是一阵惊喜,很想远远地眺望一下这莫干山中的第一名胜,然而不行,雾,依然把一切罩得严严实实,云雾弥漫的山谷显得空溟缥缈,只有那一阵阵深沉的流水声,不停地从山中飘来,与乳白的雾气搅和在一起,形成一片神秘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很自然地想起了关于莫干山的那些神奇的传说。当年,莫邪和干将就在这山中铸剑。在氤氲的团雾之中,我仿佛看见他们正在剑池旁磨剑,在炉火旁炼剑。莫邪,这美丽而又勇敢的女子,为了炼出宝剑,纵身跳进了熊熊妒火,她的衣裙,是绿色的……
哗哗的流水声越来越响。终于,一道喷溅着雪白的水花、迸发着震耳的喧响的瀑布,从雾中显露出来,就像一柄硕大无朋的宝剑从天外飞下来,直插进一个绿森森的深潭之中,整个雾中的世界,都因之而颤动起来……
离开剑池踏上登山石径时,竟下起雨来,弥漫的晨雾转瞬间都凝成了雨珠,亮晶晶的雨珠滴在竹叶上,飘在泉潭中,发出许多轻微悦耳的声音。一些游客撑起了彩色的雨伞,于是,青苍苍的雨雾里,便绽开一朵朵耀眼的小花……
到达山顶,雨停了,云隙里,射下来一缕缕金黄色的阳光。登上宽阔的观日台极目四望,绿色的远山、绿色的竹林、绿色的湖泊,一切都历历在目了。刚才还漫山飘飞的雾和雨,仿佛都已溶化在这一片清新的绿色之中。
但愿这绿色,能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一九八0年秋,莫干山一上海
(选自《赵丽宏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细腻生动,兼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既写出了作者游山的所见所闻,也写出了作者游山的所思所感。
B.文章插入干将和莫邪铸剑的神奇传说,与剑池流水声、雾气形成的神秘气氛相交融,既增添了莫干山的神秘色彩,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文章多处运用不同形式的叠音词,如缓缓、白蒙蒙、淡淡的、隐隐约约、一缕缕等,使文章洋溢着和谐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
D.文章以作者游览莫干山的行踪为线索,采用换点定景的写法,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朦胧曼妙的雨雾图,让人如临其境。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对“绿色的雨雾”,作者的情感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的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而《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仁”“智”“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仁”,未达无忧;“智”,未达无惑;“勇”,未达无惧。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情感”“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这种人性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说,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是同类,因而同自己一样也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并且自己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的文明生活。在后一种意义上,人性自觉包含着对他人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对他人的责任感,才会有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识。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

⑤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践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天下归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⑥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儒家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仁”“智”“勇”》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从“无惑”“无忧”“无惧”三方面衡量,孔子尚有欠缺,不是真正的君子。
B.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C.有了对他人的爱和因此产生的责任感,才会有和他人共创人类文明的道德意识。
D.特定实践条件下,君子的“为仁”转化成“为圣”,君子境界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①段明确了君子文化在儒教文化中的地位,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关键词:君子文化。
B.文章②③段中,作者结合《论语》,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重新解读了孔子对君子的评价标准。
C.文章④⑤段中,作者具体阐释了儒家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的本质内涵。
D.文章大量运用对比论证,从“君子”“小人”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深刻地揭示两者不同本质。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对“君子”人格的界定,《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具体的描述。
B.《宪问》“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
C.儒家学说倡导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因此君子和圣人是没有区别的。
D.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为人处事层面上,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苦作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的突破。不少作品,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对这些作者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愈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但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要在变幻的生活流中做出深层艺术真实的发现,更需要仰仗思想的穿透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背朝天”式的写作,往往局限于思维或材料的自身,难以超拔而出,给人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神震撼和思想提升。

回头看,没有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新时期文学;向前看,新世纪文学的辉煌同样离不开思想的支撑。对作家来说,生活的“黄土”永远是文学的源泉,但必须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才有可能产生“天高地厚”的文学经典。每一次对生活的新发现,每一次艺术上的新突破,都以思想上的突破为先导。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摘编自江岳《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如果有生活的丰厚积累,就不会再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
B.对曾经的文学政治化的反感,是导致当下文学创作思想贫乏的唯一原因。
C.作家想要让自己创作的作品成为经典就必须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
D.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只要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就会产生伟大文学经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摆问题、析原因、树观点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史上创作的反思。
C.文章将现代作家的创作与鲁迅作品进行对比,论证了思想性之于文学的重要。
D.文章在上文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生活永远是文学的源泉”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的文学创作者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缺乏的是思想深刻的文学大师。
B.当下文学创作的“过度娱乐”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安适相背离。
C.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写作同样具有精神震撼。
D.思想上的解放让每位作家对生活都会有新发现,且在艺术上会有新突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竿冷

简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

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嗥、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蝉嘶、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暴雨;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涵意。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水比山深谙随势应变的道理,烈雨只会丰沛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有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是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道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

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是一群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当山以洪钟形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问答。

“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会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 “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江万川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座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的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子民的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他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幻灭是唯一能洗尽他们脸上的油脂,教他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水答。

“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狂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辰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升烟。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 张开绿荫,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愿意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就算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位置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的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能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释你啊!”

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的泪属于水。

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蓑衣戴笠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候,他只为了问安, 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准确生动,清新典雅,情感鲜明,富有韵味。
B.本文托物言志,将深刻的思考和形象的描绘有机结合,融情理于一体,笔法活泼,形象鲜明,含蕴深刻。
C.题目“一竿冷”暗寓柳宗元独钓寒江的孤寂清寒的氛围,山水无言,寒江独钓,柳宗元在山水的领悟方面独有心得。
D.本文结构上层层递进,开篇由柳诗引入,再以山水形象铺垫,接着进一步展开山水对话,最后以独钓画面卒章显志。
E. 作者在文中充分阐明了山水所隐喻的人生态度方面的区别,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表达对两者不可兼得的喟叹。
【小题2】文章采用了山水对话的形式,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4】结合全文理解文末塑造一位抛出“不丝之竿”的钓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