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溢,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默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

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悬购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悬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悬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谬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谬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
B.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谬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
C.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谬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
D.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谬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古官名。辅佐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B.除服,服丧期满,脱去丧服。古代通常为父母服丧三年。
C.季父,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D.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B.聂政与母亲和姐姐在齐国生活,严仲子多次登门拜访,聂政都没有答应他,因为聂政只想以屠夫为职业,过隐居生活。
C.严仲子仇恨韩相侠累,虽然侠累的地位高,宗族势力大,所居住的地方防备很严密,但是严仲子仍想派人刺杀他。
D.文章歌颂了“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为严仲子而刺侠累,是一个下层人物被某个上层人士所“知”,从而去为之奋死不顾。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2)此人暴虐吾国相,王悬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
【小题5】把下面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04:1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景帝时,历任北边七郡太守。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今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馅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至莫府,广谓其魔下日:“广姑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摘编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B.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C.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D.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共骑/且尽/中费人走广广日/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射击,是古代六艺之一,李广家世代传承,其他五艺是礼、乐、御、书、数。
B.二千石为汉官秋,是汉郡守(最帝更名为太守)通称,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C.元狩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元狩是汉武帝使用的第一个年号。
D.刀笔之吏,古代指“审判员"兼“记录员”;刀笔是指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将门之后,善于骑射。他的先祖李信是秦时著名将领,李广对射击颇有研究与见识,且其射之技艺不逊色于“匈奴射雕者”。
B.李广不置产业,一身清廉。李广生做二千石俸禄的官 共四十多年,但是家中却没有多余的财物,有时得到赏赐与部下共同享用。
C.李广深谙兵法,虚实兼济。在与匈奴军对阵、敌强他弱的情况下,他佯装诱敌,又借两轮射杀敌军优势,终迷惑敌人,化险为夷。
D.李广闻名遐迩,憾死军中。李广一身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是匈奴敬畏、百姓爱戴的将军,面对“刀笔之吏”威逼无力自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2)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梁,魏国的都城),欲见犀首。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厌事,厌于事,有很多事做)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 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事其。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舃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舃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舃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富贵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 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余,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剌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剌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剌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剌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剌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B.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C.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D.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指秦惠王,战国时秦国的国君,那时其他国家的国君也称呼“王”。从秦王嬴政开始,称呼国君为“皇帝”。
B.闾巷,乡曲,都是指县城,“乡曲”是较小的县城。
C.从亲,合纵相亲。指战国时除秦之外的六国合纵结为联盟
D.乘,古代称一车四马为一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在秦王面前中伤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随便地来往于秦楚之间,应当为国家外交工作。如今楚国却不曾对秦国更加友好反而对陈轸亲善,足见陈轸为自己打算的多而为大王打算的少啊。秦王当时还真的相信了。
B.魏国的犀首在魏王手下不被重用,陈珍替他出谋划策,使他得到重用,甚至,魏、赵、齐三国宰相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
C.庄子剌虎的故事很生动。这个庄子不是写《逍遥游》的庄子,他看到两只老虎吃牛,就耐心等待它们吃,等待它们争斗搏杀,最后“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D.文中陈轸计谋多,会说话,特别能旁证博引。他先在秦国,后来又到了楚国,再又回到了秦国,秦王几次怀疑他,都被他巧妙化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周《逍遥游》)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①。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②。
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疑者则阙不传。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
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胥靡:禁锢。②王:指鲁恭王刘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B.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C.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D.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令:官名。始置于秦,为九卿之一,掌宫廷侍卫。汉初沿置,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
B.明堂: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选士、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进行。
C.鲁邸:邸,侯王或朝见皇帝的官员在京城的住所;鲁邸,即鲁王在京城的公馆。
D.博士:指博学多才的儒生,从事立书著说研究等工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公治教严谨,在做太子刘戊的老师时,由于过于严苛,使得刘戊不爱学习,憎恨申公,乃至做了楚王后,还报复申公。
B.申公教授《诗经》,只讲解词义,而无阐发经义的著述,凡有疑惑处,便阙而存之,不强作传授。
C.申公年高望重,弟子向天子推荐他,天子派使臣备重礼,驾“豪车”前往迎接,而弟子坐着普通的车跟随。
D.申公弟子众多,其中十多个弟子被封为博士,如孔安国、周霸、夏宽等,这些弟子治官治民品行廉洁有节操,他们的好学精神深得世人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2)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划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畏陛下不能尽封, 此属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B.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C.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D.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中国古代封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自先秦时始设;秦以后各朝代亦设此爵位,其所属等级大同小异。
B.拜,古代指授予官职。另外,辟、除、察、举、征、迁等也指授官,而左迁、左除则指降职。
C.布衣,古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衣服。权贵人家穿绫罗绸缎,平民穿麻、葛之类的廉价衣服,所以现代干脆以“布衣”指称平民百姓。
D.天子,顾名思义,指上天之子。历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权神授”,说他们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虽无战场厮杀之功,但却凭着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逐渐深得刘邦信任,从而被封为侯。
B.刘邦先封赏自己的亲友,引起了未被封赏的有功将领的不满,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
C.未受封赏的诸将私下活动,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谋臣张良询问原因并寻求积极的对策。
D.张良进谏善于因势利导,先以危言耸听以引起刘邦重视,再适时指出刘邦在封赏中的失误,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属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B.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C.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D.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因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指逃跑,在古汉语中,行、走、趋、步。四个词,均与行走有关,但意义不尽相同。
B.世禄是指官吏们世世代代享有国君所封土地及赋税收入。文中指鲍叔子孙享受齐国国君的赏赐。
C.仓廪,指储藏各种物品的仓库。中医上也喻指脾胃受纳运化之功能,本文取前者的意义。
D.卒,古代士大夫死曰。“卒”天子死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臣死曰“薨”,士死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鲍叔最了解他。管仲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是他贪财,而是生活贫困所迫。
B.管仲被鲍叔牙举荐,而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C.管仲出任齐相后,施行的一系列政策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同时仙汴葷民生,以民为本,尊重百姓意见。
D.管仲富贵得可以跟齐国的公室相比,拥有几处设置华丽的高台,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