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墨池记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①,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    

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③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④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①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
【小题1】第①段方框内应该填入的虚词是( )。
A.乎B.也C.哉D.邪
【小题2】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隐然而高:________ 虽一能不以废:___________
【小题3】对“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后世人书法不如王羲之,难道是学习比不上他么?
B.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的,难道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吗?
C.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哪里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呢?
D.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怎能使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呢?
【小题4】“教授王君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间的目的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7 12:4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34分,共7小题)
离魂记
唐陈玄祐
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
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寮之选者(有位优秀的幕僚)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何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
既至,宙独身先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有潜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祖,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选自《太平广记》卷三五八,略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寤寐:醒着睡着,时时
B.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跣足:光着脚
C.倍道兼行,数月至蜀倍道:离开大路
D.在舟中见:通“现”,现今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倩娘对王宙情深意重的一组是( )
①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     ②女闻而郁抑
③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④覆载之下,何颜独存
⑤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   ⑥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倩娘和王宙长大以后,暗中相恋。张镒却言而无信,应允了他人提亲。
B.王宙因为意中人倩娘被张镒另许他人,心生不满,借故远走京城。临行前与倩娘密约私奔。
C.当舟中倩娘与闺中倩娘合为一体,衣裳也重合,始知当初追随王宙而去的乃是倩女离魂。
D.小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幻,情节曲折,倩娘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
【小题4】请把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3分)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分)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3分)

同类题3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梟,麦陇朝雊,斯之不远,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主维白。

(选自《王右丞集》)

(简注)
①故山:旧日所居之山,指王维“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②玄灞(bà):就是灞水。玄,形容水色深青。③春这里指捣米。④轻鯈(tiáo):轻捷的鯈鱼。⑤朝雊(gòu):清晨野鸡鸣叫。⑥因驮黄檗(bò)人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因,趁。黄檗,也作“黄柏”,一种落叶乔木,可供药用。
(阅读指要)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山中与装秀才迪书》是王维隐居蓝田山中时写给他好友裴迪的信,也是抒情的名篇。本文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赏鉴之情。文中具体描绘了作者寒冬月夜在山中的见闻,又以欢快轻盈的笔调描绘来年春季山中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他对与裴迪一同春游的渴望。作者善于在寻常的景物中发现美,也善于把他当时那种欣喜的心情融入景物描绘之中,这样作品便处处荡漾着诗情画意,时时洋溢着浓郁激情。此文语言清新秀丽,明了畅快读来朗朗上口。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故山殊可(__________) (2)北玄灞,清月映郭(__________)
(3)多思曩昔,携手賦诗(__________) (4)能从我游乎(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步”与“步仄径,临清流也”中“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B.骐骥一跃,不能十
C.故不积跬,无以至千里D.诸人徒见操书言水八十万而各恐慑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足下方温经,狠不敢烦    ②岂能以此不急之务
B.①当待春中,草木蔓 ②是故草木之如蒸气
C.①步仄径,清流也 ②后生家每事辄曰吾不会做
D.①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    ②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小题5】简述本文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小题6】结合本文,阅读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滠。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闲适心境和与友人的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① 祥刑:同“详刑”,是说慎用刑法。②方命圮族:违抗命令,毁害族类。③祉:福,引申为喜欢。遄:快,迅速。沮:停止。④已乱:制止祸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其爱民之深    何其:多么
B.所以广恩也 所以:……的原因
C.罪疑轻 惟:只,只有
D.而爵禄不足以也 劝:劝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待天下君子长者之道也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所以弃其旧开其新 侣鱼虾友麋鹿
C.故孔子犹有取  积土成山,风雨兴
D.是故疑举而归之于仁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切入,接着第二段引用体现先王赏罚之道的事例进行剖析,第三段从劝不善和赏善两方面论证,深化主旨。
B.苏轼认为赏罚应以忠厚仁爱为出发点,实行赏罚的最终目的在于劝善惩恶,劝善是为了使人善始善终,惩恶是为了使人弃旧图新。
C.文章反复说明当赏罚难以确定时,应该做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宁可奖励过当,也不要惩罚失宜,这样才能不违背忠厚仁爱之道。
D.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
(2)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可 以 赏 可 以 无 赏 赏 之 过 乎 仁 可 以 罚 可 以 无 罚 罚 之 过 乎 义 过 乎 仁 不 失 为 君 子 过 乎 义 则 流 而 入 于 忍 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客    属:致意,引中为劝酒B.渺渺兮予怀   怀:心中的情思
C.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D.而未尝也   往:去,前往
【小题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文中的“壬戌之秋”的“壬戌”使用了干支纪年法。
B.“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满为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同样的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朔”。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D.“九州”指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秦国居雍州,其他八州分别是青州,充州、冀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造苦、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于是饮酒乐”,情不自禁地“扣弦而歌”模拟的是屈原《湘夫人》《思美人》中诗句的骚体形式,抒发了诗人对天各一方的“美人”的情思。
C.作者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意象,阐明了事物皆具有“变”与“不变”的二重性,作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水月是不值得人类羡慕的,要及时行乐。
D.本文所写的景物,不仅仅停留在客观对象的简单再现上,而且结合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升华为具有独创性的中美意象,使本文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