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 “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国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宫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上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小题2】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8 09: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的性格

曹聚仁

①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和记者谈到鲁迅先生的性格,说:“他这肺病,本来在十年前,就已隐伏着了;医生劝他少生气,多静养;可是他的个性偏偏很强,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静养更没有这回事,所以病状就一天一天的加重起来。说到他的思想,起初可以说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很深,就是树立个人主义,希望超人的实现,可是最近又转变到虚无主义上去了。因此,他对一切事,仿佛都很悲观。……他的个性不但很强,而且多疑,旁人说一句话,他总要想一想,这话对于他是不是有不利的地方。他在上海住的地方很秘密,除了舍弟建人和内山书店的人知道以外,其余的人,都很难找到。”记者的笔录,也许有点走样,大致该和周先生所说相符合,以启明先生的博学多识,益以骨肉之亲,这些话该是十分中肯的。

②但由站得比较远一点的我看来,启明先生的话不无可以商量之处。

③“为了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这样的人,古之人曾有过伯夷,孟子称之为“圣之清者也”。说个性很强只是“圣之清者”的特征,却不十分妥当。因为柳下惠式的“圣之和”,伊尹式的“圣之任”,孔丘式的“圣之时”,都非有很强的个性不可。个性不强,就变成乡愿式的“德之贼”,当然非启明先生所许与的。鲁迅先生生前,曾写信给我,说:“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成仇的人,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这话,正如启明先生所说的相反;换句话说,鲁迅先生并不是伯夷式的人物,他若是伯夷式的人物,他也不会以上海的环境于他很适宜了。

④启明先生有点近于柳下惠式的“圣之和”,鲁迅先生则有点近于伊尹式的“圣之任”。孟子说伊尹将以道觉斯民,自任以天下之重,但一面又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⑤这才是鲁迅先生人格的写照。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的分野正在于此,胡适先生爱以他的学问地位“待价而沽”,鲁迅先生则爱受穷困的磨折,并不曾改变过他的节操,至死还是“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见《遗嘱》)。

⑥说到鲁迅先生的对一切事都很悲观,也只说了一半。他的幼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壮年以后对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幻灭,无疑的使他变成虚无主义者;这幻灭的影片,如《好的故事》所写的,的确够悲观了。但鲁迅先生在《自选集》的序文,已经提到他自己意识的转变,说:“我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又知道,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极其有限的。”他自悟:“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所以对于热情者们时常有同感,不断为热情者呐喊几声以助威。鲁迅先生在近十年间,努力克制个人主义的成份,要和为社会舍身的战士们的步骤相一致,或者应该这样说罢,他是渐渐远离了虚无主义,投入社会主义中去,对于革命事业的完成,并不和先前那样悲观了。

⑦启明先生也说鲁迅“多疑”,这倒是很有趣的。“多疑”和“非常透彻的观察事物”正是相反,既说他“多疑”,又说他“观察得非常透彻”,这两句话,不知怎样合得逻辑。以医病为例,断症既明,则开方自易,不必犹疑了。鲁迅先生有一回,说:“……有些更重目前之益,为了一点小利,而反噬横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只是现在却因为年纪渐大,精力就衰,世故也愈深,所以渐在回避了。”

⑧照这话看来,住址的秘密,想一想旁人所说的话是什么用意,只能说是“野兽”的生存本能的反应,难道定如羔羊的等着受宰割才算是“镇定不惑”吗?

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对于“多疑”二字的正面驳斥,已经一见不一见,他决不料死后还要蒙“多疑”二字的冤枉的。

⑩我和鲁迅先生间的交谊,自然不及启明先生之“亲”而且“切”。本不必“谬托知己”。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轻轻放松一件事一句话,要彻底想一想的人,和启明先生所见的会有这么多的差距,倒是值得仔细吟味的。

(选自《鲁迅先生纪念文集(上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作人认为,鲁迅个性很强,很容易生气,而且多疑,他的思想起初深受尼采的影响,后来又转变到虚无主义上去了。
B.在作者看来,鲁迅变成悲观的虚无主义者,是源于其幼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壮年以后对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幻灭。
C.从第⑦段“但我总如野兽一样……也不过呻吟几声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鲁迅在当时隐忍苟安的性格。
D.本文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给作者的书信及其文章中的话,来剖析自己对鲁迅人格、个性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述周作人在北平和记者的谈话,交代了周作人对鲁迅病情和思想性格的看法,是本文写作的缘起。
B.本文通过自己与周作人对鲁迅性格的不同看法的比照,还原了真实的鲁迅形象,让读者不为偏见蒙蔽。
C.鲁迅在上海住的地方很“秘密”,但萧红和其他“一些人”却经常到鲁迅家里做客,这既是鲁迅的一种自我保护,也是鲁迅政治立场的一种表现。
D.作者认为自己与周作人对鲁迅的看法“会有这么多的差距”,是因为自己与鲁迅的情谊,远不及周作人与鲁迅的骨肉之亲,而自己在“谬托知己”。
【小题3】在曹聚仁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个体性与普遍性为哲学的重要论题,作为心与理统一的具体形式,王阳明良知论体现了联结个体品格和普遍规定的哲学意向。

从哲学史上看,最早提出良知概念的是孟子。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里的良知,主要指先天的道德意识。王阳明将这一范畴引入其心学体系,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并主要体现在良知与“心即理”这一命题的沟通。心即理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为心,另一为理,“心”更多地侧重于个体性的方面,“理”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普遍性的原则,包括天道意义上的普遍法则与人道意义上的普遍社会规范。在王阳明看来,个体之心与普遍之理并非截然分离,两者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关系,而良知便是心和理统一的具体形态。王阳明一方面注重个体在评判是非善恶中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赋予判断的准则以普遍的内涵,个体性与普遍性在王阳明那里内在地结合在一起。

在理智与意志关系的辨析方面,王阳明一方面对个体的意志非常重视,认为“志”如同船之舵,提供了个体的行动导向、规定了个体走向何方:“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意志的作用则表现为一种坚忍不拔的力量,赋予行为以坚毅性。另一方面,王阳明又肯定,意志在总体上受到内在理性的制约。在王阳明的心目中,意志总要受到理智的引导。如果缺乏这种引导,“志”就会演化为个体的意气之私,蜕化为一种私人化的意向。王阳明一再提到在行为过程中应该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里的“当”即“当然”,引申为普遍的规范。按王阳明之见,行为取舍应该以当然之则、普遍规范作为依据。对个体意愿和普遍规范的双重肯定,从另一个层面展开了良知之中个体性的规定和普遍性的内涵。

具体到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往往会面临群和己、个体和群体、个体和整体等关系。孔子区分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为己”的特点在于以自我完成、自我充实为学习过程和道德涵养的目标,“为人”则仅仅是学给他人看。王阳明所注重的“为己”,这里不难注意到他对个体、自我的关注。但与仅仅从个体意愿的层面强调个体性有所不同,成己、为己已开始将个体性落实到一个现实的社会层面。王阳明提出了无我的观念,无我侧重于认同社会、认同整体的价值,反对因个体利益的追求而否定、消解对群体的责任。

王门后学以对个体性方面和普遍性方面的不同理解展开而衍化为不同流派。到了明清之际,在黄宗羲那里,王学的内在二重性开始在理论上得到某种扬弃。黄宗羲他一方面强调个体自身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黄宗羲又提出“为天下”的观念,即出仕、做官,不是为君主一个人,而是为整个天下。这一思想表现了把个体性与群体性重新加以沟通的趋向,这是王门后学演化的积极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国荣:《王学的内在张力与王门后学的衍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最早提出了良知的概念,即先天具备且不需后天理性的道德意识。
B.心即是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善恶评价,网民持心公正起决定性作用。
C.当止则止,即个体通过对普遍规范的理智认知,对个体意志进行制约。
D.肯定个体价值又强调“为天下”,这是个体性与群体性重新沟通的趋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论证了王阳明良知论的内在二重性特征。
B.孔孟先贤、王氏心学的经典言论并非一成不变,这是作者论证的前提。
C.本文系统阐释了王阳明良知论的具体内涵及后世演化,论证通俗形象。
D.个体性、普遍性两个层面以及其内在联结,贯穿全文每一个论证段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心与理、“当”与志的联结,体现了王阳明良知论个体与普遍内在统一的特点。
B.意志既能给人行动方向,又能予行为以坚毅性,是一种永恒积极的精神力量。
C.在具体社会中,王阳明虽然关注个体,但仍提出无我的观念对个体进行否定。
D.王阳明良知论内含个体性与普遍性的内在张力,这是王门后学分流的理论内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B.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C.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D.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于中华大地,也必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B.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并论证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C.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
D.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B.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袪魅与建构。
C.虽然***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
D.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做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小题3】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同类题5

   在宋代,国家信用集中表现为朝廷的官方信用,通常借助政权的力量来经营金融机构以体现之。史料记载的宋代官方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抵当库、便钱务、交子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榷货务主要职责是“掌鹾、茗、香、矾钞引之政令,以通商贾,佐国用”、“掌折博斛斗、金帛之属”、“掌受商人便钱给券”,相当于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它除了对政府禁榷物品进行专卖管理外,还可以通过便钱和兑付交引等信用证券的活动发挥信用功能。市易务基于市易法设立,“凡货之可市及滞于民而不售者,平其价市之,愿以易官物者听”。可见,其主要职责是平抑物价、以通货财。除此之外,市易务也可召人抵当借钱出息,提供信用。

检校库类似今日的信托机构,代管户绝没官财产和官员的孤幼应获之父母遗产,收益供被检校户的孤幼享用。抵当所、抵当库同属官营借贷机构,在北宋神宗、哲宗时多称抵当所,而徽宗以后至南宋末多称抵当库,其主要职责是“掌以官钱听民质取而济其缓急”(《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便钱务是在京都设置的钱币汇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商人在京师的入钱,简化入钱手续,提高效率。交子务是负责纸币流通印制的机构,后改称钱引务。宋代国家信用的提供,既有皇权保障、调控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提高效率的积极一面,也有衙门作风、违背经济规律、欺压百姓的弊端。

与此同时,宋代民间信用继续发展,私营高利贷业务、民间赊买赊卖、以物质钱、货币兑换等活动非常普遍,一方面满足了相关主体自身获得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信用的不足也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可以说,宋代信用的繁荣,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交子是北宋四川地区的店铺为了解决当地铁钱流通给交易带来的不便在发达的商业信用基础上借鉴飞钱的原理自由发行的,其实质是信用票据,以后纸币的职能是在此基础上演进的。交子的产生发展与信用的发展关系密切。其次,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宋代赈贷赈恤的推行、赊买赊卖预付款的实施,减少了影响生产连续性的不确定因素,化解了买卖双方的支付矛盾,促使生产顺利进行。第三,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禁榷制度、货币供给的有限性、货币割据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交引、交子、会子等大量创新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些不利因素。第四,解决了财政困难、增加了财政收入。财政困难时,宋政府就大力发行各种信用票据,增加纸币的投放量,迎合财政的需要。当因此而引起尖锐的矛盾时,又通过调整信用的措施平息。

——王芳《宋代信用的影响和特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朝廷的官方信用体现了国家信用,其通常是借助政权的力量,经营多种金融机构来体现国家信用。
B.榷货务享有对掌鹾、茗、香、矾钞引等专卖管理权,还可以通过便钱和兑付交引等信用证券发挥信用功能。
C.对于可以交易或滞于民不愿出售的货物,市易务能平抑物价,以通货财,另外,它还可以抵挡借钱出息,提供信用。
D.抵挡所、抵挡库相继出现,同属官营借贷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以官钱听民质取而济其缓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检校库负责代管户绝没官的财产和官员的孤幼应获之父母遗产,收益供被检校户的孤幼享用;便钱务负责管理商人在京师的入钱,简化入钱手续,提高效率。
B.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等官方金融机构,在行驶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皇权保障,调控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来发挥其国家信用功能。
C.宋代国家信用表现出的违背经济规律、欺压百姓等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在民间信用的私营高利贷、民间赊买赊卖、以物质钱、货币兑换等业务中得到弥补。
D.宋代信用的繁荣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交子,实质是信用票据,以后纸币的职能是在此基础上演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官方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抵挡库、便钱务、交子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榷货务相当于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
B.交子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宋代信用的繁荣,早期的交子是为了坚决四川铁钱流通给交易不便,借鉴飞钱的原理自由发行的,但当时还不完全具备纸币的职能。
C.宋代赈贷赈恤的推行、赊买赊卖预付款的实施,在促进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下,减少了影响生产连续性的不确定因素,自然也化解了买卖双方的支付矛盾。
D.交引、交子、会子等大量创新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政府的禁榷制度,货币供给的有限性,货币割据等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