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

义田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之田千亩,号曰义田,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生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只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鸣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注)①义田:指官府建立以其收入救济灾民的田产。②齐侯:指齐景公。齐是侯爵,所以称它的国君为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负郭常之田千亩 稔:庄稼成熟,丰收
B.昔晏平仲车赢马 敝:谦辞,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C.稍之充 廪:粮仓
D.操壶瓢为沟中者 瘠:通“胔”,指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养济群族之人 常身翼蔽沛公
B.而时共出纳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C.贫终其身 弃甲曳兵
D.是皆公之罪人 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文正公在没有显贵发达的时候就有了施与贫者贤者的愿望,但很多年之后才能付诸实践,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他的志向,继续经营义田。
B.文章先叙后议,层次清晰的叙述写出了范仲淹的仁心与无私,纵横捭阖的议论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在引古叹今的大开合中波澜起伏。
C.文章善用反衬来刻画人物,以晏子之行反衬范仲淹,以达官显贵“享万钟禄”与范仲淹“贫终其身”构成对比,以此突出范文正公的贤能和义行。
D.作者通过选取范仲淹设置义田悉心尽力一事,以小见大,既彰显了事件的意义,更赞美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族之聚者九十只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2)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9 10:4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
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绷:布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写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由远及近,明暗配搭和谐,颇有朦胧感,紧扣题意,破题功夫相当老到。
B.首联前半句“画桡两两枕汀沙“中的“枕”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富有朦胧感,后半句颇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D.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延伸到河外,虽然跳跃变化很大,却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异样感受。
E. 尾联借景抒情,诗人借写可惜眼前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一般的美景,来抒发自己对水村虽有美景,但是无人欣赏的遗憾,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京城深切的思念之情。
【小题2】本诗颔联和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都在写鸟,但在内容和手法上却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庄公与齐战于长勺,两军相望,此为何时!而“听讼用情”对曹刿之问战,何其迂阔而远于事情耶!彼曹刿遽一战许之,意者刿亦迂儒曲士之流欤?观从庄公战,以我之盈,乘齐之竭;以我之整,逐齐之乱。机权韬略,与孙武、吴起并驱争先。使庄公之言,诚迂阔而不切事情,岂足以动刿之听耶?所以深赏而亟许之者,必有说也!

马之所以不敢足者,衔辔束之也;民之所以不敢肆意者,法制束之也。衔辔败,然后见马之真性;法制弛,然后见民之真情。困之不敢怨,虐之不敢叛者,于法制耳。大敌在前,抢攘骇惧,平日之所谓法制者,至是皆涣然解散矣。法制既散,真情出……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乱,子羔走郭门,刖者守门,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曰:“吾亲刖子之足,此子报怨之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君治臣也,先后臣以法,欲臣免之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夫人在缧绁之中,锱铢之施,视若金石。子羔特一有司耳,徒有哀矜之意,无哀矜之实,人犹且报之若是,况庄公君临一国,小大之狱皆必以情,人思报,岂子羔比耶!狱,死地也;战,亦死地也。昔居死地尝受其赐,今安得不赴死地以答其赐哉?民既乐为之死,则陷坚却敌,特馀事耳

吾尝论古人之言兵,与后人之言兵不同。盖有论战者,有论所以战者。军旅形势者,战也;民心者,所以战也!昔晋士蒍尝曰:“礼乐慈爱,战所也。”当时之论兵者,每如此。柳宗元论长勺之役,乃谓:“徒以断狱为战之具,吾未之信。”乃历举将臣士卒地形之属。宗元之所言,皆所谓战,而非所以战也。乌足以知之

(取材于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说也 殆:恐怕
B.马之所以不敢足者 肆:放纵,放开
C.于法制耳 劫:约束
D.礼乐慈爱,战所也 蓄:蓄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听讼用情”对曹刿之问战  彼曹刿遽一战许之
B.君治臣也 人思报
C.真情出   此子报怨之时也
D.观从庄公战 所以深赏而亟许之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其迂阔而远于事情耶
为什么他不合时宜而且离事实真情很远啊
B.先后臣以法,欲臣免之于法也
先后(都是)依法来(处置)我,希望我(能)免于法律的(制裁)
C.则陷坚却敌,特馀事耳
那么攻陷坚强的防卫打退敌人,只不过是小事罢了
D.乌足以知之
怎么能够明白这事呢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②徒以断狱为战之具。
【小题5】鲁庄公的哪条理由让曹刿认为“可以一战”?请用《曹刿论战》中的原句回答。
【小题6】文中举子羔为卫政的例子,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