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新晴
刘攽(bān)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径开门户又翻书。
(注)①梦余:梦醒之后。
【小题1】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二句写了雨后初晴,诗人从梦中醒来见到的生机十足又宁谧生动的图景。
B.诗人午睡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雨后的绿树青苔,但可以想见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
C.青苔满地,表明已阴雨多时,此时天放晴朗;诗人白天进入梦乡,睡醒后发现四周无人,只有浓浓的绿荫。
D.南风和暖,吹入房中,诗人倍觉亲切,索性携书推门迎接。
E. 诗人的情感有久雨初晴后的喜悦,有四周无人的孤独,亦喜亦忧,复杂跌宕。
【小题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03 10:0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鲁山山行①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①鲁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西南边境。仁宗康定元年(1040),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两句按时间顺序应为倒装, “千山高复低”是“山行”所见, “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
行”所感。这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
B.颔联进一步写“山行”。 眼中的“好峰”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诗人独行幽径,因为无人结伴而行,以致在“千山高复低”中迷路了,心情受到影响。
C.“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 熊“自在”,鹿“自在”,人也“自在”,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D.尾联巧妙的运用了反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E. 纵观全诗,首句中“野情”二字是全诗诗眼。峰峦起伏变化,山间小路幽静,使人迷乱;
【小题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试结合诗歌情感作具体的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临年四十以大理寺丞致仕,居吴兴城西。一日,浮屠晓容来谒,公欣然接之。是时,二子行中、久中秋赋不利,皆在侍下,公强使冠带而出。容一见行中,惊起贺曰:“后举状元也!老僧自此不复更阅人,往杭州六和寺求一小室寄迹,待科诏下,乃西游耳。”公初未之信。后三年春,久中偶至六和,容叩伯仲行期,久中告之,师曰:“某是日亦当离杭矣。”

是秋,二朱至京,开宝寺,容寓智海。相次行中预荐,明年省闱优等,唯殿试病作,不能执笔。是时,王氏之学士人未多得,行中独记其《诗义》最详,因信笔写以答所问,极不如意。卷上,神宗爱之。行中日与同舍围棋,每拈子欲下,必骂曰:“贼秃!”盖恨容许之误也。未唱名前数日,有士人通谒,行中方棋,遽使人却之。须臾,又至,且曰:“愿见朱先辈。”行中叱其仆曰:“此必省下欲出关者耳!”同舍曰:“事不可知,何惜一见?”行中乃出,士人附耳而语曰:“某乃梁御药门客,御药令奉报足下,卷子上已置在魁等,他日幸相记。”行中唯唯而入,再执棋子,手颤不能自持。

行中念容,独往智海,道梁氏之事。师喜甚,为命酒留款,且曰:“吾奉许固有素,只一人未见尔,当邀来同饮。”烛至,师引寺廊一丐者入,相与饮酒斗余,不交一谈。师徐曰:“此子当唱第,先生能一留目否?”丐者曰:“尔云何?”师曰;“可多士否?”丐者摆头曰:“第二人。”师行中足,使先起,密征其说,但曰:“偶数多。”

明日出门,遥见余行老亦入寺,师不觉拊髀惊叹,谓行中曰:“始吾见子以谓天下之美尽此矣不知乃有此人昨夕闻偶多之说今又睹此人兹事可知也。”及听胪传,行老果第一,行中次之。行中释褐了,往谢师,师劳之曰:“子福人,今日日辰,以法推之,魁天下者官不至侍从。”其后,行老止领郡而已。

(选自《泊宅编》,有删节)

(注)①王氏之学:王安石主持编著的《诗义》等书,因受皇帝信任,一度代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宝寺 舍:住宿
B.可多士否 冠:位居第一
C.师行中足    蹑:使……放轻
D.子福人 诚:实在,的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又作“致事”“致政”,即出仕为官。
B.浮屠:又作“佛陀”,文中指和尚、出家人。
C.伯仲:原指兄弟间排行的次第,文中指兄弟。
D.足下:对对方的尊称,旧时常作为交际用语。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吾见子/以谓天下之美尽此矣/不知乃有此/人昨夕闻偶多之说/今又睹此人兹事/可知也
B.始吾见子以谓天下之美/尽此矣/不知乃有此人/昨夕闻偶多之/说今又睹此人/兹事可知也
C.始吾见子以谓天下之美/尽此矣/不知乃有此/人昨夕闻偶多之/说今又睹此人兹事/可知也
D.始吾见子/以谓天下之美尽此矣/不知乃有此人/昨夕闻偶多之说/今又睹此人/兹事可知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士人通谒,行中方棋,遽使人却之。
(2)师引寺廊一丐者入,相与饮酒斗余,不交一谈。
(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
【小题5】从文章看,当时科考和官场有哪些不良现象?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