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绝代勇将张自忠

张秋铧

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

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

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

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

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

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月16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上午11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

不久,蒋介石为张自忠题词:“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

***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
B.小说在构思上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
C.“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既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的决心,也暗示他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
D.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而***则着重于褒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0 03:4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个寂寞的黄梅人

读过那么多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后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谈风格》,汪氏直言其风格受到废名的影响。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以前只是感觉到汪曾祺先生作品深受南朝《世说新语》的影响,现在突然出来废名这么个人来,我先是吃惊和好奇,接着便是满怀惭愧。原来废名是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我从书城买回一本废名的作品,才发现废名竟是我的湖北同乡,是黄梅人。

读过废名的短篇小说《柚子》、《半年》、《枣》、《桃园》、《竹林的故事》、《菱荡》、《阿妹》,感觉文本确是怪怪的     ,其作品写的几乎都是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的鲜明主旨和思想深度。和汪曾祺的小说一样,废名的小说写得都像散文;与汪氏不同的是,废名的散文又写得像小说。读到汪氏的《受戒》、《詹大胖子》中的汉语文字,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母语的缱绻之爱,感觉语言被净化了,字里行间诗象疏朗清逸。废名的字句带给我们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莫名的情愫。当我们奔波在现当代作家的文本之中,深感审美疲劳的时候,读到废名的一段段文字,犹如一个孕妇吃到了心仪的酸李,那种愉悦感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

废名写他熟虑的生活,写生活的欢乐和辛苦、寂寞和沉郁,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里,他灌满自然而然的诗绪。《柚子》里的柚子、《桃园》里的王老大和阿毛、《半年》中的新婚妻子芹等人物,个个写得形象鲜明,     ,没有一丝粉饰。文中的人物哀乐,一草一萼,天然妥帖,真似走进了意蕴其中、韵流弦外之妙境。这种“天然”既不同于我们感受到的日常现实生活里的事实碎片,也别于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他文中的世界是从他心中自然流淌出的别有洞天的秘密,《菱荡》中的人物与天籁之间简直到了相呼应的境地,整个篇章就似天青色的树叶一样纯静天然。

我们阅读经验中的故事逻辑在废名的小说中是缺席的,所以,我们读完他的一篇小说,视野的尽头都没有“故事”的影子。无怪乎当时的评论文章说他的小说:“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很少觉得是在讲‘故事’。”读他的《桥》时,读者还可以走进作品里,而读到《莫须有先生传》时,就明显感到文字的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是那么的 ,生涩得难于前行,耐着性子读完一段,有些不知所云了。如此看来,废名确实是寂寞的,他的文本究竟想说什么或者欲把他的读者引入到哪里去呢?我虽然困惑,但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我因着阅读的惰性,逼近他的文本已感到太困难了,他的“ ”(鲁迅评语)难道真像是一座“孤绝的海岛”?

停留在合肥,一种想去看看废名的愿望疯狂地催促着我。驱车几百公里,终于来到湖北黄梅他的孤独的坟墓前,没有绿荫匝地的诗意,没有喈喈的鸟叫,也没有晚风悠扬的浅吟或低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就像走进“林茂无鸟声”的虚空里,有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闲静和伤感。

你生前寂寞,死后也寂寞,但我们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生命之水在汩汩地流淌。你为了学术上的分歧和朋友熊十力论争得扭打在一处,第二天,又和熊十力坐在昨天扭打的老地方继续辩论;你在北大跟你的学生上课,直指鲁迅作品之间的优劣……这些可贵的学风令现代人汗颜。你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潜心儒释道研究,你的小说里充满着静寂的意境,这种特殊的小说美学特征是你留给后人的一座富矿。

你把冯文炳这个真名废了,废了名字就叫“废名”,你的名字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你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将是我们永远崇敬的。你留下来的文字是鲜活的汉文化元素,是留给岁月的珍贵遗言。在历史的无限的河流里,你永远也不会寂寞的。

【小题1】在选文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写四字格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影自怜 栩栩如生 不同寻常 隐晦深奥
B.不同寻常 顾影自怜 栩栩如生 隐晦深奥
C.不同寻常 栩栩如生 隐晦深奥 顾影自怜
D.顾影自怜 不同寻常 隐晦深奥 栩栩如生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本文从废名的文学创作、生活习惯、个性爱好等方面入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性格特征鲜明的作家的形象,给人生动亲切、如在眼前的感觉。
B.废名的小说写得像散文,不注重故事性,没有鲜明的主旨和深刻的思想。有评论文章说,读他的小说“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
C.废名是上个世纪初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他的“怪”表现在小说的取材、写法、语言等不同于他人,他的小说有自己独到的视角。
D.因为废名的小说的文字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隐晦深奥,所以,读者很难走进他的作品中去。
E.作者以废名的作品为切入点,来解读其艺术创作的特点,触摸并刻画其独立的人格,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个性作家。
【小题3】本文主要写的是废名,而作者却在前两段用较多笔墨写汪曾祺,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小题4】废名的创作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小题5】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寂寞的黄梅人”,而文章最后却说“你永远也不会寂寞”,这样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国宝启功

曹可凡(以下筒称曹)上海电视台及东方卫视主持人,上海慈善基金会形象大使、中国十佳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

爱新觉罗·启功(以下简称启),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大师。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采访时为93岁高龄。1933年,辍学后的启功遇到了自己人生的航标灯——恩师陈垣。

曹:启先生,您现在的这一切是不是跟您的恩师陈垣先生有关?

启:那是当然。我没有学历,我连高中毕业都没有,我那会儿跟一位老先生读书,“四书”念过,“五经”没有全念过。陈校长就把我拉到辅仁中学,后来一直在辅仁大学教书。我为什么写字那么注意呢?就是说你批改学生作业,人家一个字写成什么,你要改他的字,比如说他少了一笔,你改的是多一笔,但是你这个字写出来,比学生还难看,这个就不行了。

曹:那陈先生的治学的态废,应该说对您影响也挺大的。您后来在鉴定方面,在文献考据方面花了很大的工夫,这个也是受陈校长的影响。

启:那当然了。

曹:我听说您在辅仁教书的时候,有一位教授想请您去当官,当一个科长,当时也是陈校长劝阻你了是吗?

启:那是这样子的。日本投降在南京签署投降书,他们请国民党从重庆给北京打电报,让这位教授做北京市教育局长。他就想收录我,做北京市教育局的一个科长。我去问陈校长这怎么办?陈校长说你的母亲什么意见?我说我母亲说不懂这个,让我来请示老师怎么看。他说,你要是做科长给你的是委任状,学校给你的是聘书。说委任状你是委派的职员,聘书是聘请你为学校的导师。说你当导师是摇摇摆摆,你做那个科长你是低头哈腰,你是委派的职员。我就明白了。我写了封信谢绝了。我走一步都去问一下老师。

曹:所以当时你去做了科长,我们就少了一个好老师,少了一个好学问家。

启:什么叫好学问家咱不配说,反正总算没走弯路,没走弯路

曹:陈校长不仅在为人治学方面,对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生活上也对您很关心是吗?

启:那就更多了。所以后来我在香港开了一回画展,十张画加二百多条字,卖的钱捐作励耘奖学助学基金。163万。 我卖画的钱我一眼也没看过全捐了,励耘是陈老先生的书斋名。

曹:在上世纪1980年陈老先生一百周年纪念的时候,听说会标就是你写的。而且家里面又特别拥挤,您是跪着一个字一个字,花了一上午给他写完的。

启:是,那都是后来的事了,当时我有幅挽联我不敢写,那时候还是“四人帮”最嚣张的时候,我就没写,后来在陈校长一百周年纪念,我在文章里面写出来了。

曹:启先生,我前两天读您的《启功丛稿》,里面有一篇谈鉴定的文章,就是书画的鉴定三议,您提了几个有趣的观点,您说这个鉴定书画,要有一定的模糊度,这怎么说呢?

启:是,比如说这有一幅画,确实是一幅古画,本来没有题款,但是有人在上面题了“范宽”两字,以为可以自抬身价,“范”是姓,“宽”是说他宽宏大量,是个绰号,他真的自己签名,他怎么写绰号呢?所以应该是一幅假画,但要说它假,这张画年代久远,笔墨精湛,又确实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作品,说真的也行,说假的也行,所以是模糊。

曹:我听说您鉴定有一个原则,国家单位让您去鉴定您鉴定,如果个人的藏品您概不鉴定,是吗?

启:我只能这么说了。你说要是社会上都拿来,让你看真假,那我一天就给人看这个,这也累死了,什么事都不能干了。

曹:还有您也知道,现在市场上您的书画的赝品挺多,可是您一直持一个不打假的观点,您特的宽容,但是有一点不宽容,就是仿您的字用在一些古画上,如写一个鉴定或者是批语,是吗?

启:是,我宽容有一定的原则,潘家园有一天我早晨去了,有一个老太太在那里收拾摊儿,她认得我,她说你是启功,你真好,我说我怎么好?她说你不捣乱,我说人家辛辛苦苦写的,那个价也不是真的价钱,我说破了与我有什么好处?与卖的人也没好处,反正算了,那个老太太的摊位,是他先生的还是他儿子的就不知道了,现在更有意思,据说有的人把一个条贴在门口,说是专写启功的字的,你们谁要来买,我在那儿说过话没有?何必呢?算了吧。

桑榆晚景,为霞满天,93岁的启功依然一丝不苟,不愿服老,无论到什么时候,他留给我们的永远都是那张慈祥的笑颜。

摘选自《可凡倾听》

【小题1】启功先生说他“‘四书’念过,‘五经’没有全念过”“五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开头部分提到“启功遇到了自己人生的航标灯——恩师陈垣”,陈垣对启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和______方面。
【小题3】对话中启功说“反正总算没走弯路,没走弯路”,这句话表明了启功的_____情感态度;“没走弯路”具体指_____和_____。
【小题4】根据谈话中启功的性格,推测他在遇到下面这些事时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一个地产商准备好了笔墨纸砚,非让启先生给自己的楼盘题词。启先生把脸一沉:“你准备好了笔,我就一定得写吗?那你准备好棺材,我还往里跳啊?”
B.一次,启先生来到专写自己赝品的铺子,一件一件看得挺仔细。有人问:“启老,这是您写的吗?”启老连连摇头:“唉,世风日下啊!”
C.启先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每当此时,他就会哈哈大笑:“我是‘拨倒’,拨就倒,一驳就倒。”
D.以启功体为源的电脑方正启体点画活泼,体势清朗,随处可见,启先生对此微微一笑:“我就差公厕没写字了。”
【小题5】启功在对话中谈到鉴定书画要保持一定的“模糊度”,这与文末提到“93岁的启功依然一丝不苟”,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小题6】从本文对话看,曹可凡身上体现了一个优秀采访者的哪些专业素养?

同类题3

   王禹偁没有发生多少作用;西昆体起来了,愈加脱离现实,注重形式,讲究华丽的词藻。梅尧臣反对这种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诗体,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他对人民疾苦体会很深,用的字句也颇朴素,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庐仝那里学了些手法,五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不过他“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例如聚餐后害霍乱、上茅房看见粪蛆、喝了茶肚子里打咕噜之类。可以说是从坑里跳出来,不小心又恰恰掉在井里去了。再举一个例。自从“诗经”“邶风”里“终风”的“愿言则嚏”,打嚏喷算是入诗的事物了,尤其因为郑玄在笺注里采取了民间的传说,把这个冷热不调的生理反应说成离别相思的心理感应。诗人也有写自己打嚏喷因而说人家在想念的,也有写自己不打嚏喷因而怨人家不想念的。梅尧臣在诗里就写自己出外思家,希望他那位少年美貌的夫人在闺中因此大打嚏喷:“我今齐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这也许是有意要避免沈约“六忆诗”里“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那类套语,但是“朱颜”和“嚏”这两个形象配合一起,无意中变为滑稽,冲散了抒情诗的气味;“愿言则嚏”这个传说在元曲里成为插科打诨的材料,有它的道理。这类不自觉的滑稽正是梅尧臣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

【小题1】请概括梅尧臣的诗歌风格。
【小题2】如何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从材料看,怎样才能摆脱西昆体“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毛病?

同类题4

请阅读以下报导,并回答下列小题:

周五看蓝月 错过要等到2018年

2015.07.29 记者○○○报导

“蓝月”并不是指蓝色的月亮,而是指一个月内的第二次满月。月亮绕地球公转轨道周期约29.5天,而国历一个月为30或31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个月两次满月的现象。

上次发生蓝月是在2012年8月31日,今年则是7月2日与31日都有满月,下次的蓝月将是2018年1月31日,发生周期约2~3年。

这次蓝月的月出时间为下午6时23分,想欣赏蓝月者,可在6时30分以后朝东南方观看。此外,8月2日下午6时3分月亮通过轨道上最接近地球的位置,当天若是在月出后不久观赏,会有「月亮错觉」效应,月亮看起来又圆又大。

那么,月亮到底会不会散发蓝光?月亮确实可能看起来闪耀着蓝色光芒。1883年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层,其颗粒大小恰好使红光不易通过,导致原本反射至地面的白色月光剩下偏蓝色的光芒,此状况持续两年。

――改写自《联合报》

【小题1】关于“蓝月”的讯息,下列何者本文并未提及?
A. 名称的由来    B. 周期的间隔    C. 观测的时机    D. 实际的定义
【小题2】根据本文,可推论出下列何者?
A. 本文可能刊登在星期二
B. 闰年的二月可能出现蓝月
C. 蓝月可能只是一种“月亮错觉”的效应
D. 火山灰颗粒大小可能左右月亮看起来的颜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圣

孙海龙

这天,因为写大字的事厂办高主任犯了愁。

干了多年厂办主任,敢说没有多少事能难住高主任的。要说发怵的就是要他自己动手写大字儿,一拿带毛的笔,手就直哆嗦。但他并没有因此误过事,因为他可以找小季写,只要打个招呼,小季就会把写大字的事给他办的妥妥帖帖。

小季是会计,不属于高主任管。但小季毕竟还是本厂职工。更重要的是小季会写大字,且蝎子㞎㞎独一份,人戏称“书圣”。有了他,高主任不会写大字儿又怕甚。厂办主任也不是要个个会写大字儿。

说小季的大字儿是全厂独一份并不确切,确切的是厂里会写大字的还有一人。谁?老季。老季是业务主任。但老季很谦虚,任谁去求字均不写,说些写不好,拿不出手,惭愧呀惭愧之类的话。但有人见过老季的字,在厂长家高主任也见过。字咋样叫好?高主任不大懂,但看起似乎比小季的更顺眼。然而别人顺眼没用,老季自己瞧不顺眼。老季怕人见笑,死活不拿毛笔,别人终是说不出个啥。日子久了,也就再没人去找老季提写字儿的事了。

小季则与老季大相径庭,到底人年轻,年轻有时就不大会谦虚,就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有人找小季写字,叫声“书圣”,小季瞅着你手中纸的双眸就会炯炯发光,会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两手去接那纸。铺开,润笔,倒墨,问所写内容,开写,一气呵成。之后,就会执着笔从头至尾仔仔细细一番过目,很陶醉,很自得的样儿。

可是,小季休假了。

小季没上班,是因为媳妇要生孩子。你说他媳妇也真会添乱,干嘛非赶这时候生孩子!高主任正眉头紧锁,厂长见了,笑:“咋的啦,一副苦瓜相?”

高主任说:“厂长,你笑,我可笑不出。今儿个这任务我是抓了瞎。”随即,高主任把事儿一二三四讲了一番。

厂长不笑了,也皱起了眉:“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还真叫这点小事难住了哈。检查组说话就到,你这该写的字还没着没落,叫人看着咱厂没人是不!这小季……他媳妇不是还没生么,你没再找找他,让他先别休假?”

“找过。”高主任摊开两手,一脸无奈,“人家说,媳妇生孩子跟检查组要到一个样,都是说话就来的事,没个准头。万一,要是……谁负责!所以……”

“自负有两把刷子,要架口哪!”厂长挺气,“现在的年轻人……好,不说他。没那个鸡蛋,还真做不成蛋糕了?我就不信!你,去找老季。”

“老季?”高主任瞪大眼,“厂长,老季你又不是不知道……”

“嗨,我说你这个当主任的,你没去,咋知……”厂长一下子打住话头。原来,老季不知啥时已站在一边。老季说:“厂长,你们是在商量写大字的事吧?我来试试怎么样?我的字虽然不大行,但这节骨眼上……得为领导,为咱们厂分忧不是?!”

厂长上前握住老季的手,先对高主任说:“瞧着没,关键时候,还是老同志……”又对老季道:“那就辛苦你啦!”

“哎,哪里哪里。”老季脑袋摇的拨郎鼓儿似的。

检查组走后,恰逢年底评先,厂长很自然的讲起了老季“应急”这件事,老季成了先进。也有人提到小季,却被厂长一句关键时刻方能看出英雄本色所驳回。这一切,小季当然并不知晓。小季一如既往地工作,为找他写字的人写字。又有人去找老季,说老季才是真正的书圣,那字实实在在胜似小季。

老季笑道:“言过其实,言过其实。咱那字只是能应个急,跟猪急了能上树、狗急了会跳墙差不多。小季后生可畏,不能比。”

说这话时,老季两只手一齐在胸前轻轻摇动,一脸的真诚。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季的字不如老季的字好,却贪图“书圣”的虚名,爱表现,关键时刻又摆架子,最终在评先时被否决。
B.小说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塑造小季形象,突出了他的字写得好、热心助人的特点。
C.小说情节围绕“真假书圣”展开,在真与假之间展现了不同人对名利的态度,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D.小说对老季似褒实贬,对小季又似贬实褒,用正文反作手法,寄寓褒贬,揭示了社会中的投机逢迎的现象。
【小题2】小说中的老季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试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