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药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磷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还寻阳。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頮:huì,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磷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B.磷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C.磷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D.磷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呼字以表示礼貌。
B.诗书,文中指诗作和书法。文中的“通诗书”指李白善于写诗,书法亦有较深的造诣。
C.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D.赦,指减轻或免除刑罚。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时,通常会赦免一批罪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受到赞赏。苏颋为益州长史时,看到李白,认为他是不同一般的人;李白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
B.李白慷慨豪爽。他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客居任城时,同孔巢父等五人居于徂徕山,整天酣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C.李白放荡不羁。他陪玄宗饮酒,喝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他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D.李白才华横溢。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玄宗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李白酒醉稍醒后,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1 06: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左:淮河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B.礼部:六部之一,掌管考试、学校教育、礼乐、祭祀、宴会食品、铸造印符、册封,全国的佛、道教事务, 少数民族的册封、招待以及全国的工程、工 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等。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宣传部、文化部、民委、食品监督部门、新 闻出版总署、宗教局、等部门的综合。
C.丁忧:源于汉代,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母死,为母守丧称“丁母忧”。
D.判:高位兼低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小题2】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B.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C.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D.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比较宽松。
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
(2)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D.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
B.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
C.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
D.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故事”有多种含义,可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南面”本文专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C.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洛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十八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检举自己的弟弟韦纁,当时人们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宪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延赏,中书令嘉贞之子。大历二年,拜河南尹,充诸道营田副使。延赏勤身率下,政尚简约,疏导河渠,修筑宫庙,流庸归附,邦畿复完。
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庐室,已其逋债,百姓遂安。以故,岁凶而无怨者。
数年,改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建中四年,西山兵马使张朏以兵入成都为乱,延赏奔汉州,将戍将讨之。是月,斩朏及同恶者。先是兵革屡扰,自天宝末杨国忠用事南蛮,三蜀疲弊。其后崔宁复侈靡,故蜀土残弊。延赏薄赋约事,动遵法度,仅至庶富焉。建中末,驾在梁州,倚剑南蜀川为根本。
贞元元年①,以宰相刘从一有疾,诏征延赏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延赏与李晟不协,晟表论延赏过恶,改授左仆射。初,大历末②,吐蕃寇剑南,晟领神策军戍之,旋师,以成都官妓高氏归。延赏闻而大怒,即使将吏令追还焉。晟颇衔之,形于词色。
三年正月,会浙西观察使韩滉来朝,滉尝有德于晟,因会讌说晟使释憾,遂同饮极欢,请晟表荐延赏为相,晟然之,于是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延赏当国用事,晟请一子聘其女,延赏拒而不许。晟谓人曰:“武人性快,若释旧恶于杯酒之间,终欢可解。文士难犯,虽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内。今不许婚,衅未忘也!”无几,延赏果谋罢晟兵权,时议非之。
贞元三年七月薨,年六十一,赠太保,赙礼加等,谥曰成肃。史臣曰:延赏博涉经史,达于政事,然以私害公,罢李晟兵柄,非守正中立者也。
(选自《旧唐书》)
注释:①贞元元年:公元785年 ②大历末:公元779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简约 尚:崇尚
B.又何于彼也  限:限制
C.晟颇之 衔:怀恨
D.因会宴说晟使释 憾:遗憾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B.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C.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D.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延赏关心百姓,堪为能吏。他在河南尹、各道营田副使任上,同情流离失所的百姓,为百姓着想,因此百姓生活安定。
B.张延赏能于治乱,文武兼备,在成都任上,面对张朏的兵乱,他奔赴汉州,率部讨伐。张朏及同党被斩杀后,合理安排善后事宜,蜀地成为皇帝的依靠。
C.张延赏与李晟关系不睦。最初,李晟表奏张延赏的过失使张延赏被降职,导致二人关系紧张。而李晟携官妓回师、张延赏派人追回的事使二人矛盾再度升级,势同水火。
D.张延赏心胸不够宽广。李晟在韩滉劝说下真心与张延赏和解,而张延赏却没能展现一任宰相的胸怀度量,甚至谋夺了李晟的兵权,被时人和史家视为不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词语。
(1)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庐室,已其逋债,百姓遂安。
(2)文士难犯,虽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内。今不许婚,衅未忘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古代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B.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 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 ,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小题4】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