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
王者,一国之主。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这里说的“辟王”,就是周天子。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务的周行人问他的名号,说是叫“卫侯辟疆”。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卫侯不得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见。
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璧是献给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戉。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戉之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字的构形是由器具“戊”的象征指代而来的,“戊”像斧头之形,其锋刃向下,就衍生出了“王”的字形。
B.“辛”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戊,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但是一些学者将它认倒了,把它当做一把三面有刃的小刀。
C.“辟”字的甲骨文写成了用戊砍掉一个人的头,而下达或执行砍头刑罚的主体是王,所以“辟”字又可以用来代称王。
D.“璧”是献给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时借用了代表天子的“辟”字,然后在字下加上了玉字,于是就是成了“璧”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方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而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
B.古人造字仅从斧头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形成了字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人造字的童趣。
C.卫侯参见周天子,更改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用法,有明显限制,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字取名。
D.判定文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文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用出土文物进行佐证,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示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主刑杀,但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力。
B.作为斧形的器物,“戊”有石质、青铜质和玉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证明“戊”字的出现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
C.作者引用《大雅·棫朴》中“辟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王的代称,这一结构和“戊”代称王是一样的。
D.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璧形戊,证实了璧是王权的体现,所以璧和戊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7 08:4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此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中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文革”结束后,“归来”的“右派”作家,批判“文革”、反思历史,将历史的伤痕展示于众。以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为主题的伤痕文学成为新时期的文学主潮。展示伤痕的同时,作家们不忘记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一致,将作品的主题归到“赦免个人,搁置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团结一致向前看”上面。
“文革”结束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更多是通过回忆性叙述,书写知青的困惑与迷茫,以及暴露知青岁月时的伤痛与阴暗。这些创作可以归入伤痕文学的大类里,也有些学者将这些作品及之后的知青文学作品归入反思文学。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面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来自创新的新文化的冲击。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寻根文学是知青作家面对现代主义冲击的自然反应,但同时也是他们追踪现代主义的结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寻根’可以从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退下来,回到熟悉的民族本位,甚至再回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乡村生活,而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这是中国作家豁然开朗领悟到的一个境界。”
在新世纪的今天,知青文学已经成为历史。知青文学与政治意识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厚度与反思的力度有限。很多知青小说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没有反思人性,更没有反思中国人在那个时期应该承担的责任。随着文学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知青文学所秉持的隐晦的价值受到消解,而知青文学也响起了丧钟。总的来看,知青文学是中国特殊时期政治话语的文学表达。当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变成稳定的社会意识时,知青文学便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
(节选自2014年1月《文化观察》,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953年文坛就已经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在新中国历史上,1953年可以看作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
B.知青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统一鲜明,而且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C.“文革”结束以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有人把它们归类为伤痕文学,也有人把它们归类到反思文学里。
D.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多的是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革”结束以后,伤痕文学虽然在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但作品的主题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了一致,搁置了“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
B.由寻根文学的出现可见,中国知青作家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冲击,同时也在追踪现代主义。
C.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
D.陈晓明教授认为中国作家已经领悟到:寻根文学可以从追踪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下来,撤下来也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致使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B.已成为历史的知青文学的厚度与反思力度是有限的,这正是因为他始终与国家的政治意识紧密相联。
C.文学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而且稳定的社会意识成为了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知青文学所奉守的隐晦的价值也就被消解掉了。
D.从知青文学到伤痕文学,再到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很容易受到特殊时期的政治话语权影响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启超的寂寞身后事
刘再复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告别了这个曾给他带来许多烦恼又让他恋恋不舍的世界,享年五十六岁。
古人云“盖棺论定,入土为安”。但梁启超却是例外。
梁启超对国民政府侧目而视,国民政府对梁启超自然也不肯放过,北平市党部做了一个针对“三一八”惨案的议决案,认为梁启超与此案曾有牵连。当时,梁启超正在协和医院治病,为说明真相,以正视听,梁启超的侄子梁廷灿指出:“家叔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入春以后,忽罹重病,于三月八日入协和医院,……(十六日手术〕十七、十八两日皆昏迷,不省人事,十八日下午五六时始渐苏醒……以十六日正受麻药剖腹卧病之人,是否可以参预十八日上午发生之任何事件,此真不值一辩矣。”
梁启超逝世后,京沪两地公祭现场,都见不到国民党方面的人,也少有他们送的挽联。当时,杨杏佛曾对徐志摩说,国府对于梁启超不能没有表示,并准备去南京找蔡元培等人商议,要在国府会议上正式提出。但是,由于国民党立法院院长胡汉民等人的坚决反对,此案也只能不了了之。直到梁启超去世13年之后,国民政府才颁布了褒杨梁启超的明令。
这是因党见、政见分歧而导致的对于梁启超的轻视和冷落,虽然涉及到很少一部分人,但其影响却是长久深远的,尤其当国民党本握话语权之 后,在以叙事建构晚清民国历史时,故意贬低梁的作用和贡献,甚至用忽 略和遗忘的方式,使他不存在,这些都是梁启超身后遭遇中最令人痛心的。
同为清华教授的吴宓对于梁氏身后的寂寞大为不解:“梁先生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无闻,未能比于王静安先生之受人哀悼。吁,可怪哉!”说怪其实不怪,王国维先生只在书斋里讨生活,与社会几乎不发生关系;梁启超则不同,几十年风雨进退,几度出入政治、学术间,无论人事还是国事,都牵扯到方方面面,各色人 等,说好说坏都不容易,很多人说他“善变”,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梁启超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确实很难。
谭人凤是老同盟会员,他在《石叟牌词》中指责梁氏“惜乎反复无 常……人格、天良两均丧尽”。这是来自敌对阵营的看法。
湖南名士李肖聃曾是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时的秘书,他也认为梁氏“巨人长德,曲学阿世……不惜低首于群儿,逐响于众好。而中国之文气日衰,圣风愈塞矣”。他的意见大约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而胡适就从另一面指责他的“善变”,在一篇日记中胡适写道:“他晚年的见解颇为一般天资低下的人所误,竟走上卫道的路上去……此皆林宰平、张君劢一班庸人误了他。”
这种言人人殊、各持己见的情形,只能说明梁启超太庞大了,以至于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从某一角度出发去认识他的时候,看到的可能都是一个侧面。郑振铎与上述几位就完全不同,他说:“梁任公最为人所恭维的——或者可以说,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是“善变”。他如顽执不变,便早已落伍、退化了,与一切的遗老遗少同科了;他如不变,则他对于中国的贡献与劳绩也许要等于零了。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郑振铎与梁启超不深,却可以说是梁的知音。
梁启超身后的寂寞寥落,又似乎和他的门生故旧往往早夭有关。蔡锷过早去世,已是很大损失;范源濂等亦先于他过世,徐志摩、丁文江、蒋百里更在其死后不久便陆续辞世。
梁启超身后所受冷遇的根本原因,就隐藏在这里。也可以这么说,他的思想和主张在那个时代让很多人感到隔膜,不可避免地采取疏离的态度,而且,他的救国方案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与其说他受到某些人的冷落,不如说那个时代冷落了他。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逝世后,北平、上海同时举行公祭活动,但是见不到国民党方面的人,也少有他们送的挽联。这也正是梁启超身后寂寞在政府方面的表现。
B.梁廷灿关于梁启超生病住院的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梁启超没有参与 “三·一八惨案”,结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可以看出,当时的梁启超是站在执政府立场上的。
C.王国维逝世后备受哀荣,梁启超身后事寂然无闻,与二人的性格、社 会生活参与度、人事关系及对国事的热心度不无关系。
D.无论是敌对阵哲,还是梁氏故旧,均对逝世后的梁启超有所贬损,可见,历史上的梁启超确乎在伟大之中略有瑕疵。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山于梁启超对国民政府的侧目,国民政府对梁启超也不肯放过。在针对“三一八"慘案的议决案时,故意指摘梁启超与此案曾有牵连。
B.作为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时的秘书,湖南名士李肖聃对梁氏的指责代表了当时并不少见的固守传统文化不肖妥协的那一部分人的看法。
C.郑振铎和梁启超交往并不深,伹却对梁启超的“善变”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只有郑振铎才算是梁启超的知音。
D.梁启超逝世后,出现各种正面、负面的评价,其原因在于他太丰富, 太复杂,人们无法全面认识他,只能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去认知。
E. 国民党在建构晚清民国历史时,故意贬低梁启超的作用和贡献,甚至用忽略和遗忘的方式,使他不存在,这是因为他的救国方案是不合时宜的。
【小题3】阅读全文,请概括梁启超身后寂寞和备受冷落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奇人辜鸿铭
陈 彰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只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他家里有一个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日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客登门,几无法分辨。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释道:“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年)归国。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摘自《古今名人传记》,台北古今谈杂志社出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辜鸿铭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13个博士学位。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第一个将许多典籍译成英语,传播国外。
B.辜鸿铭归国后,把他在西方所学的精华,用来发扬中国的学术,但是最后却又像儒家一样,亲自实践,远不是当时一般只靠听说来治学的人可比拟的。
C.辜鸿铭用西文翻译的我国多种古籍,真实、通顺而又典雅,晚年,曾在日本主讲“东西文化”,达十几年之久。
D.辜鸿铭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敢于当面讥笑怒骂,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反映了他过人的胆量。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王亮畴中肯地评价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 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小题3】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大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 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