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①,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B.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C.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D.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彼有自当还   生孩六月,慈父
B.非望不见也   朝菌不知晦
C.慰祖辞不     臣具以表闻,辞不
D.令后世知吾有素业也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 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崔慰祖家庭殷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给了自 己的族人,虽然一些家用器物流散各地,但他都不再索回。
C.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的朋友曾经向崔慰 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 释,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6 07:5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祖廉之,治书侍御史。父翼之,州辟.不就。谐之初辟州从事主簿,临贺王国常侍,抚军行参军,晋熙王安西中兵参军,南梁郡大守。以器局见称。邵陵王南中郎中兵,领汝南太守,不拜。左军将军,不拜。

世祖屯盆城,使谐之守寻阳城,及为江州,复以谐之为别驾,委以事任。文惠太子镇襄阳,世祖以谐之心腹,出为北中郎征虏司马,爵关内侯。在镇毗赞,甚有心力。建元二年,还为骁骑将军,转黄门郎,领羽林监。永明元年,转守卫尉。明年,加给事中。三年,迁.散骑常侍。

谐之风形瑰润,善自居处,兼以旧恩见遇,朝士多与交游。六年,迁都官尚书。上欲迁谐之,尝从容谓谐之曰:“江州有几侍中邪?”谐之答曰:“近世唯有程道惠一人而已。”上曰:“当令有二。”后以语尚书令王俭,俭意更异,乃以为太子中庶子,领左卫率。

谐之兄谟之亡,谐之上表曰:“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与今亡第二兄臣谟之衔戚家庭,得蒙训长,情同极荫,何图一旦奄见弃放,吉凶分违,不获临奉,乞解所职。”诏不许。

八年,上遣谐之率禁兵讨巴东王子响于江陵,兼长史行事。为子响所败,有司奏免官,权行军事如故。复为卫尉,领中庶子。谐之有识计,每朝廷官缺及应迁代,密量上所用人,皆如其言,虞悰以此称服之。十年,转度支尚书。明年,卒,年五十一。赠右将军、豫州刺史。曰肃。

(节选自《南齐书•胡谐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B.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C.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D.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二年”,年号纪年法,古代纪年法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B.“除”指君主召见并授予其官职,它与文中的“徙”“辟”“迁”等意思相同。
C.“给事中”,古代官名,给事中因侍从皇帝左右,参议政事,执事于殿中得名。
D.“谥”,指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被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谐之才识气度卓越。他曾被任命为邵陵王南中郎中兵、汝南太守,又被任命为左军将军,但他都没有接受任命。
B.胡谐之亲情观念很重。胡谐之兄弟之间情感深厚,他的哥哥胡谟之去世之后,他向皇帝提出辞职,皇帝没有准许。
C.胡谐之受世祖器重。文惠太子镇守襄阳时,世祖把胡谐之当心腹看待;后还将胡谐之提拔为散骑常侍及江州侍中。
D.胡谐之对政事有见地。每当朝廷官员缺额应提拔或替代时,他都能暗中预测出皇上想要任用的人,虞悰很佩服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屯盆城,使谐之守寻阳城,及为江州,复以谐之为别驾,委以事任。
(2)为子响所败,有司奏免官,权行军事如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瀹(yuè),字义洁,陈郡阳夏人也。祖弘微,宋太常。父庄,金紫光禄大夫。
瀹年七岁,王彧见而异之,言于宋孝武。解褐车骑行参军,迁秘书郎,司徒祭酒,丹阳丞,抚军功曹。世祖为中军,引为记室。齐台建,迁太子中舍人。以母老须养,出为安成内史。还为中书郎。卫军王俭引为长史,雅相礼遇。除黄门郎,兼掌吏部。寻转太子中庶子,领骁骑将军,转长史兼侍中。瀹以晨昏有废,固辞不受,世祖敕令速拜。
迁司徒左长史,出为吴兴太守。长城县民卢道优家遭劫,诬同县殷孝悌等四人为劫,瀹收付县狱考正。孝悌母骆诣诉称孝悌为道优所诽谤,横劾为劫,一百七十三人连名保征,在所不为申理。瀹闻孝悌母诉,乃启建康狱覆,道优理穷款首,依法斩刑。有司奏免瀹官。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服阕,为吏部尚书。明帝即位,瀹又属疾不视事。后上宴会,功臣上酒,尚书令王晏等兴席,瀹独不起,曰:“陛下受命,应天顺民,王晏妄叨天功以为己力。”上大笑解之。座罢,晏呼瀹共载还令省,欲相抚悦,瀹又正色曰:“君巢窟在何处?”晏初得班剑,瀹谓之曰:“身家太傅栽得六人。君亦何事一朝至此。”晏甚惮之。
初,兄朏为吴兴,瀹于征虏渚送别,朏指瀹口曰:“此中唯宜饮酒。”瀹建武之初专以长酣为事,与刘瑱、沈昭略以觞酌交饮,各至数斗。世祖尝问王俭,当今谁能为五言诗?俭对曰:“谢朏得父膏腴,江淹有意。”上起禅灵寺,敕瀹撰碑文。加领右军将军。兄朏在吴兴,论启公事稽晚,瀹辄代为启,上见非其手迹,被问,见原。转侍中,领太子中庶子,豫州中正。
永奉元年,转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其年卒,年四十五。赠金紫光禄大夫。谥简子。
(选自《南齐书·谢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B.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C.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D.瀹又使典药吏煮汤/失火/烧郡外斋南厢屋五间/又辄鞭除/身为有司/所奏诏并赎论/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化中对官员任职情况有些固定的说法,如“解褐”,是指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丧服。
B.文中出现的“世祖”,为皇帝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C.谢瀹的谥号为“简子”。谥号,为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美称,始于西周。帝王的溢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子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D.《南齐书》属于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之一,与《北齐书》《旧唐书》《辽史》等合称“二十四史”;其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瀹被封为太子中庶子,领骁骑将军,转长史兼侍中,但他因为这样早晚不能侍奉母亲,所以坚决请辞不接受,直到世祖亲自下诏令他赶快上任。
B.长城县民卢道优家遣劫,诬同县殷孝悌等人,孝悌的母亲骆氏上门伸冤,谢瀹听说后亲自重审此案,最终卢道优理屈词穷俯首认罪。
C.谢瀹心高气傲,不畏权贵。他看不起尚书令王晏的行事,无论在皇帝面前还是私下都丝毫不给面子,他的刚正不阿反而让王晏忌惮他。
D.谢瀹在建武初年唯独喜好饮酒,与友人觥筹对饮,一次能饮数斗酒。此时他早已美名在外,由王俭推荐被皇帝下诏为禅灵寺撰写碑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军王俭引为长史,雅相礼遇。除黄门郎,兼掌吏部。
(2)孝悌母骆诣诉称孝悌为道优所诽谤,横劾为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文季,字仲达,吴兴武康人,父庆之,宋司空。文季少以宽雅正直见知,孝建二年,起家起家主簿,征秘书郎。晋平王休祐为南徐州,帝问褚渊须干事人为上佐,渊举文季。休祐被杀,休祐被杀,虽用礼,僚佐多不敢至,文季独往省墓展哀。司徒褚渊当世贵望,颇以门户裁之,文季不为之屈。世祖在东宫,于玄圃宴会朝臣。文季数举酒劝渊,渊甚不平,启世祖曰:“沈文季谓渊经为其郡,数加渊酒。”文季曰:“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岂如明府亡国失土,不识枌榆。” 后豫章王北宅后堂集会,文季与渊并善琵琶,酒阑,渊取乐器为《明君曲》。文季便下席大唱曰:“沈文季不能作伎儿。”隆昌元年,复为领军将军,侍中如故。豫废郁林高宗欲以文季为江州遣左右单景隽宣旨文季口自陈让称年老不愿外出因问右执法有人未景隽还具言之延兴元年,迁尚书右仆射。明帝即位,加领太子詹事,增邑五百户。建武二年,虏寇寿春,明帝以为忧,诏文季领兵镇寿春,文季入城,止游兵不听出,洞开城门,严加备守,虏军寻退,百姓无所伤损。王敬则反,诏文季领兵屯湖头,备京路。始安王遥光反,其夜,遣三百人于宅掩取文季,欲以为都督,而文季已还台。明日,与尚书令徐孝嗣守卫宫城,戎服共坐南掖门上。时东昏已行杀戮,孝嗣深怀忧虑,欲与文季论世事,文季辄引以他辞,终不得及。事宁,加镇军将军。文季见世方昏乱,托以老疾,不豫朝机。兄子昭略谓文季曰:“阿父年六十为员外仆射,欲求自免,岂可得乎?”文季笑而不答。同孝嗣被害。其日先被召见,文季知败,举动如常,登车顾曰:“此行恐往而不反也。”于华林省死,朝野冤之。

 (节选自《南齐书・沈文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豫废郁林/高宗欲以文季为江州/遣左右单景隽宣旨/文季口自陈让/称年老不愿外出/因问右执法有人未/景隽还具言之/
B.豫废郁林/高宗欲以文季为江州遣左右/单景隽宣旨/文季口自陈让/称年老不愿外出/因问右执法有人未/景隽还具言之/
C.豫废郁林/高宗欲以文季为江州/遣左右单景隽宣旨/文季口自陈让/称年老不愿外出因/问右执法有人未/景隽还具言之/
D.豫度郁林/高宗欲以文季为江州/遣左右单景隽宣旨文季/口自陈让/称年老不愿外出/因问右执法有人未/景隽还具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去世。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桑、梓,桑树、梓树。古人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人常借指父母。
C.仆射,官名。始于秦,汉代时职权渐重,分左右仆射;魏置时期相当于宰相职位。
D.掖门,一般指中国古代言殿正门两旁的边门。如《汉书・高后纪》:“入未央宫掖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文季年少知名,颇重情义。他少时便以宽雅正直而闻名,晋平王刘休祐被杀后,很多臣僚都不敢前往吊唁,而沈文季独自到墓前致哀。
B.沈文季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司徒褚渊颇以门户高低看待他人,沈文季不为所屈:在豫章王的集会上他离席大呼不做艺伎,借此嘲讽褚渊。
C.沈文季为国分忧,不辱使命。建武二年,敌虏进犯寿春,明帝深为忧虑,他奉命镇守;王敬则谋反,他率领军队驻扎湖头,防守京路。
D.沈文季明晓时势,处变不惊。东昏侯行杀戮时,徐孝嗣想和他谈论世事,他引用他人言辞搪塞;被害当天,他明知失败,但举动如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季入城,止游兵不听出,洞开城门,严加备守,虏军寻退,百姓无所伤损。
(2)文季见世方昏乱,托以老疾,不豫朝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善明,平原人,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年四十,刺史刘道隆辟为治中从事。父怀民诵善明日:“我已知汝立身,复欲见汝立官也。”善明应辟,仍举秀才。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春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应之。时州治东阳城,善明家在内,不能自援。伯父弥之起义背文秀。善明密契收集门宗部曲,得三千人,夜斩关奔北海。文秀既降,除善明为电骑校尉,出为海陵太守。郡境边海,无树木,善明课民种榆槚杂果,遂获其利。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明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翔将军、巴西梓渡二那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溢固请,见许。朝廷多哀善明心事。元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沈攸之反,太祖深以为忧。善明献计曰,“沈攸之暗于兵机,人情离怨。贼之根本既灭,枝叶岂久?”事平,太祖召善明还都,谓之曰:“卿策沈攸之,虽复张良、陈平,适如此耳。”仍迁散骑常待,领后军将军、太尉右司马。齐台建,为右卫将军,辞疾不。司空褚渊谓善明曰:“高尚之事,乃卿从来素意。今朝廷方相委待,证得便学松、乔邪?”善明日:“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戮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太祖践阼,以善明勤诚,封新途伯,邑五百户。善明身长七尺九寸,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床榻几案,不加划削。建元二年卒,年四十九,遗命薄殡。赠左将军、豫州刺史,谥烈伯。

(选自《南齐书・刘善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戮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昧于富贵矣
B.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戳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C.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戳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D.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戳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古代的科举考试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文中指刘善明院试中榜。
B.郭,本义是指在城市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中国古代把内城称为城,外城称为郭。
C.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D.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后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即位、登基。亦作“践胙”“践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善明少有オ气,淡薄功名。刘善明年少时就有名气,但拒绝刺史见面的要求;后来又以生病为借口推辞右卫将军的职务。
B.刘善明事母至孝,深得同情。刘善明因为母亲被北虏迁到桑乾很是悲衰,获得同僚理解,后来他流泪推荐田惠绍出使赎回母亲。
C.刘善明熟谙敌情,分析准确。刘善明对沈攸之叛乱一事分析透彻,判断准确。在乱事平定后,太祖认为张良、陈平再世,也不过如此。
D.刘善明决策果断,生活简单。青州沈文秀叛乱时刘善明果断带领门宗三千人连夜出关;他对生活要求不高,住的舍很简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秀既降,除善明为电骑校尉,出为海陵太守。
(2)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明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