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巨川,字下己,陇右人。国初十八学士道玄之后,故相逢吉之侄曾孙。父循,大中八年登进士第。
巨川乾符中应进士,属天下大乱,流离奔播,切于禄位,乃以刀笔从诸侯府。王重荣镇河中,辟为掌书记。时车驾在蜀贼据京师重荣匡合诸籓叶力诛寇军书奏请堆案盈几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籓邻无不耸动,重荣收复功,巨川之助也。及重荣为部下所害,朝议罪参佐,贬为汉中掾。时杨守亮帅兴元,素知之,闻巨川至,喜谓客曰:“天以李书记遗我也!”即命管记室,累迁幕职。
景福中,守亮为李茂贞所攻,城陷,以部下数百人欲投太原。入秦,为华军所擒。巨川时从守亮,亦被械系。在途,巨川题诗于树叶以遗华帅韩建,词情哀鸣,建欣然解缚。守亮诛,即命为掌书记。俄而李茂贞犯京师,天子驻跸于华。韩建以一州之力,供亿万乘,虑其不济,遣巨川传檄天下,请助转饷,同匡王室,完葺京城。四方书檄,酬报辐凑。巨川洒翰陈叙,文理俱惬,昭宗深重之,即时巨川之名闻于天下。昭宗还京,特授谏议大夫,仍留佐建。
光化初,朱全忠陷河中,进兵入潼关。建惧,令巨川见全忠送款,至河中,从容言事。巨川指陈利害,全忠方图问鼎,闻巨川所陈,心恶之。判官敬翔,亦以文笔见知于全忠,虑得巨川减落名价,谓全忠曰:“李谏议文章信美,但不利主人。”是日为全忠所害。
(选自《旧唐书·文苑》)
【小题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车驾在/蜀贼据京师/重荣匡合诸藩叶力/诛寇军/书奏请/堆案盈几/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
B.时车驾在蜀/贼据京师/重荣匡合诸藩叶力/诛寇军书/奏请堆案盈几/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
C.时车驾在蜀/贼据京师/重荣匡合诸藩/叶力诛寇/军书奏请/堆案盈几/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
D.时车驾在/蜀贼据京师/重荣匡合诸藩/叶力诛寇军/书奏请/堆案盈几/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刀笔:古时书写于竹简,有错讹则刀削笔改重写;这里借指文职官员。
B.记室:中国古代官名,指掌管文书之官,掌章表书记文檄,又称记室参军。
C.驻跸:帝王外出途中暂停小住;这里指皇帝逃离京师,暂住华州。
D.书檄:书是指书简,檄是指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书檄泛指文书。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川凭自己的文才为王重荣所器重,尤其是在王重荣收复京师过程中,巨川草成文书,传播四方,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从而帮助重荣立下不世之功。
B.巨川依附守亮后,守亮因李茂贞进犯而逃亡,终为韩建所杀,巨川以树叶题诗呈韩建而获释,后任其掌书记,因起草檄文之功被皇帝特授谏议大夫之职。
C.敬翔言“李谏议文章信美,但不利主人”,意为李巨川所写的精美文章对主人朱全忠的确不吉利,使朱全忠感到恐惧,这是李巨川被害的主要原因。
D.这篇传记主要选取了李巨川与地方藩镇主帅之间的故事,注重事件的叙述以及主次人物的结合,勾勒出李巨川才华横溢、为文精美的才子形象。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及重荣为部下所害,朝议罪参佐,贬为汉中掾。
(2)巨川指陈利害,全忠方图问鼎,闻巨川所陈,心恶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3 06:0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张镒节度凤翔,署营田判官。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至是,云光谋请皋为帅,将劫以臣泚。别将翟晔伺知以白皋。云光惧不克,率众出奔,至沂阳,遇泚奴使皋所,谓云光曰:“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许之。皋迎劳,先纳奴,伪受泚诏。皋曰:“大使固善,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明日,置酒大会,奴、云光与其下至,皋伏甲左右庑,酒行,尽杀之,以其首徇。贞元初,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初,云南蛮羁附吐蕃,其盗塞必以蛮为乡道。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五年,东蛮断泸水桥攻吐蕃,请皋济师。皋遣精卒二千,与蛮共破吐蕃于台登。顺宗立,诏检校太尉。会王叔文等干政,皋遣刘辟来京师谒叔文曰:“公使私于君,请尽领剑南,则惟君之报。不然,惟君之怨。”叔文怒,欲斩辟,辟遁去。皋知叔文多衅,又自以大臣可与国大议,即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笺太子,暴叔文之奸,且劝进。会大臣继请,太子遂受禅,因投殛奸党。是岁,皋暴卒,年六十一,赠太师,谥曰忠武。皋治蜀二十一年,始,皋务私其民,列州互除租,凡三岁一复。皋没,蜀人德之,见其遗象必拜。凡刻石著皋名者,皆镵其文尊讳之。

(选自《新唐书·韦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B.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C.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D.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狩,指打猎,又可用于帝王巡视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也可婉指帝王逃亡。文中指德宗逃亡到奉天。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在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
C.受禅,指接受禅让。禅让是指古代帝王把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D.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避讳指帝制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皋足智多谋,诛杀叛逆。韦皋假意接受叛贼朱泚的伪诏,诱骗牛云光解除武装,第二天在廊下设伏,一举诛杀牛云光等叛贼。
B.韦皋交好南夷,平定西南。云南与吐蕃交好,吐蕃在入侵时,必以云南作为先锋,韦皋离间云南与吐蕃,联合云南,大败吐蕃。
C.韦皋巴结权贵,反目成仇。王叔文专政,韦皋派刘辟去巴结,因出尔反尔被王叔文拒绝,于是转投太子门下,弹劾王叔文弄权。
D.韦皋治蜀有功,备受尊崇。韦皋治理四川时,属下各州都相互免除租赋,每隔三年,便豁免一次赋税,老百姓因此十分爱戴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
(2)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尝短皇甫惟明义北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于上以记之烟罢却纳若遭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天宝四年四月,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蓄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蓄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皇甫惟明义北王昱   短:说人坏话
B.希望即奏   闻:使……听到
C.当者无不辟易 辟易:因畏惧而退缩
D.战马蓄息   蓄息:繁殖生长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玄宗其兵家子 忠嗣乃所部策马而前
B.当无不辟易 者大半
C.让朔方、河东节度   知一死生为虚诞
D.林甫忌忠嗣 忍而攘诟
【小题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诏问以攻取之略
B.计之上者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客有吹洞箫者
【小题4】下列对又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B.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D.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禁,指禁令,法规:也指宫禁,帝王的住处,宮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文中即是后一义。
B.三司,唐时指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个部门,文中“三司推讯”即指三者协同审理案件,表明对此案的重视。
C.量移,唐宋时,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此处衣明王忠嗣遇赦后官职得到了提升。
D.兵部,官署名,是六部之一,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核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最高长官是尚书。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忠嗣深受皇恩。皇上因为王忠嗣父亲的缘故,曾将其养于禁中多年并是他姓名。
B.王忠嗣具有武略。玄宗和他谈论兵法,他能自由应付,玄宗认为他以后会成为良将。
C.王忠嗣治军有方。他把率军维护边疆稳定作为要务,他在军中一直享有很高的威望。
D.王忠嗣目光长远。他在攻占石堡城一事上做出准确的预判,又在购买战马上高瞻远瞩。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裴耀卿字焕之。数岁能属文,擢童子举,稍迁相王府典签。王即帝位,授国子主簿,累迁长安令。旧有配户和市法,人厌苦,耀卿一切责豪门坐贾,豫给以直,绝僦欺之敝。及去,人思之。为济州刺史。会天子东巡,耀卿置三梁十驿,科敛均省,为东州知顿最。封禅还,次宋州,宴从官,帝欢甚,谓张说曰:“前曰出使巡天下,观风俗,察吏善恶,不得实。今朕有事岱宗,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至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戒,此其爱人也。”俄徒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徒官耀卿惧功不成,弗即宣,而抚巡饬厉愈急。堤成,发诏而去。济人为立碑颂德。迁京兆尹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耀卿曰:“请置仓河口,以纳东租,然后官自顾载,分入河、洛。三门迫险,则旁河凿山,以开车道,运十数里,西仓受之。度宜徐运抵太原仓,趋河入渭,更无留阻,可减费巨万。”天子然其计,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乎章事,充转运使。天宝初,进尚书左仆射,俄改右仆射,而李林甫代之。上日,林甫至本省,具朝服剑佩,博士导,郎官唱案。礼毕,就耀卿听事,乃常服,以赞者主事导唱。林甫惊曰:“班爵与公同,而礼数异,何也?”耀砰曰:“比苦眩,不堪重衣。又郎、博士纷泊.非病士所宜。”林甫默然惭。
(节选自《新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B.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日/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C.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D.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巡,指天子巡视东方。最有名的是秦始皇东巡,留下了泰山刻石等一系列文物,最后秦始皇死在巡游路上。
B.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C.京兆尹,中国古代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之一,《张衡传》中“游于三辅”的“三辅”就包含京兆尹。
D.博士,古代学官名。战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设太学博士、太常博士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耀卿为政有方,受到人民的尊敬。他担任长安令时,改变以前的配户和市之法,杜绝了欺瞒运费的弊端,他离职后,人们还思念他。
B.裴耀卿劝谏皇帝,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在皇帝东巡时,他上书几百字,皇帝将其中几句当作座右铭。
C.裴耀卿为官能为民着想,而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得失。他在宣州任职时,亲自监督河防工程,工程未完,朝廷将他调离,他却等大堤建成后才离开。
D.裴耀卿行事低调。他改任右仆射上任时,为警示李林甫,只穿平常的衣服,由赞者主持导引唱案,让李林甫默然惭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
(2)比苦眩,不堪重衣。又郎、博士纷泊,非病士所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陟,字殷卿,少聪敏,颇异常童。陟自幼风标整峻,独立不群,父尤爱之。陟始十岁,拜温王府东阁祭酒,加朝散大夫,累迁秘秘书太常丞,有文彩,善隶书,辞人、秀士已游其门矣。开元初,丁父忧,居丧过礼。自此杜门不出八年,与弟斌相劝励,探讨典坟,不舍昼夜,文华当代,俱有盛名。历洛阳令,转吏部郎中。陟好接后辈,尤鉴于文,虽辞人后生,靡不谙练。曩者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后为吏部侍郎,常病选人冒名接脚,阙员既少,取士良难,正调者被挤,伪集者冒进。陟刚肠嫉恶,风彩严正,选人疑其有瑕,案声盘诘,无不首伏。每岁皆赎得数百员阙,以待淹滞,常谓所亲曰:“使陟知铨衡一二年,则无人可选矣。”陟门地豪华,自以才地人物,坐取三公,颇以简责自处,善诱纳后进其同列朝要视之蔑如也如道义相知靡隔贵贱而布衣韦带之士恒虚席倒屣以迎之时人以此称重。李林甫忌之,出为襄阳太守。十二年入考,在华清宫。右相杨国忠恶其才望,恐践台衡,乃引河东人吴象之告陟与御史中丞吉温结托,欲谋陷朝廷。陟坐贬为桂州桂岭尉。陟早有台辅之望,间被李林甫、杨国忠所挤。及中原兵起,天下事殷,陟常自谓负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日:“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因遘疾,上元元年八月,卒于虢州,时年六十五,赠荆州大都督。
(节选自《旧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诱纳后/进其同列朝要/视之蔑如也/如道义/相知靡隔贵贱/而布衣韦带之士/恒虚席倒屣以迎之/时人以此称重
B.善诱纳后进/其同列朝要/视之蔑如也/如道义/相知靡隔贵贱/而布衣韦带之士/恒虚席倒屣以迎之时人/以此称重
C.善诱纳后进/其同列朝要/视之蔑如也/如道义相知/靡隔费贱/而布衣韦带之士/恒虚席倒以迎之/时人以此称重
D.善诱纳后/进其同列朝要/视之蔑如也/如道义相知/靡隔费贱/而布衣韦带之士/恒虚席倒以迎之/时人以此称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隶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由楷书演变而成,字形扁宽,左右分展。
B.主司指主管某项工作的官员或部门,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文中指科举的主试官。
C.三公是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在不同的朝代,三公所指并不相同。
D.河东指今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黄河流经山西省境,由北而南,故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甚(   )
A.韦陟聪明敏捷,幼年享有盛名。他自幼风度端庄严正,卓越出众,十岁就担任温王府东阁祭酒,有很多德行才艺出众的人造访他。
B.韦陟遵守礼仪,学习夜以继日。父亲去世时,他守孝的礼仪超过常礼,并因此而长达八年不出家门,与弟弟互相勉励,不舍昼夜地学习古代典籍。
C.韦陟声名卓著,善于选拔人才。他的文章享誉当时,并擅长鉴别文章的优劣;他选拔人才,先索取考生以前的文章,在知其特长后,再让他们参加常规考试。
D.韦陟仕途坎坷,接连遭受排挤。他门第高贵,为人高傲,为此得罪了李林甫,被调出京城;宰相杨国忠憎恨他,诬陷他与人勾结颠覆朝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陟刚肠嫉恶,风彩严正,选人疑其有瑕,案声盘诘,无不首伏。
(2)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小题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B.太子詹事,中国古代内侍职官之一,秦朝起设立,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事务。
C.再迁,再提升。古代升官职称为“迁”,“左迁”才指贬官。
D.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也指中书省或秘书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皇上也听从了他的建议。
C.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2)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