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尝短皇甫惟明义北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于上以记之烟罢却纳若遭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天宝四年四月,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蓄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蓄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皇甫惟明义北王昱   短:说人坏话
B.希望即奏   闻:使……听到
C.当者无不辟易 辟易:因畏惧而退缩
D.战马蓄息   蓄息:繁殖生长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玄宗其兵家子 忠嗣乃所部策马而前
B.当无不辟易 者大半
C.让朔方、河东节度   知一死生为虚诞
D.林甫忌忠嗣 忍而攘诟
【小题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诏问以攻取之略
B.计之上者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客有吹洞箫者
【小题4】下列对又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B.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D.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禁,指禁令,法规:也指宫禁,帝王的住处,宮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文中即是后一义。
B.三司,唐时指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个部门,文中“三司推讯”即指三者协同审理案件,表明对此案的重视。
C.量移,唐宋时,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此处衣明王忠嗣遇赦后官职得到了提升。
D.兵部,官署名,是六部之一,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核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最高长官是尚书。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忠嗣深受皇恩。皇上因为王忠嗣父亲的缘故,曾将其养于禁中多年并是他姓名。
B.王忠嗣具有武略。玄宗和他谈论兵法,他能自由应付,玄宗认为他以后会成为良将。
C.王忠嗣治军有方。他把率军维护边疆稳定作为要务,他在军中一直享有很高的威望。
D.王忠嗣目光长远。他在攻占石堡城一事上做出准确的预判,又在购买战马上高瞻远瞩。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6 06:08: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罗士信,齐州历城人。隋大业时,长白山贼王薄、左才相、孟让攻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兵击贼。士信年始十四,短而悍,固请自效。须陀疑其不胜甲,少之。士信怒,被重甲,左右鞬,上马顾眄。须陀许之。击贼潍水上,阵才列,执长矛驰入贼营,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眙惧无敢抗。须陀乘之,大破贼。士信逐北,每杀一贼,辄劓鼻纳诸怀,暨还,验以代级。须陀叹伏,遗以所乘马。凡战,须陀先登,士信副,以为常。炀帝遣使画须陀、士信战阵之图,上于内史。
后须陀为李密所杀,士信与裴仁基归密,署总管,俾统所部讨王世充。身被重创,见获于世充。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后得密将邴元真等,故士信稍稍疏斥。士信耻与伍,率所部千余人来降高祖,拜陕州道行军总管,因谋世充。
士信行则先锋,反则殿,有所获,悉散戏下有功者,或脱衣解马赐之,士以故用命。然持法严,至亲旧无少贷,其下亦不甚附。师次洛阳,攻千金堡,堡有恶言诟军,士信怒,夜遣百人载婴儿啼噪堡下,若自东都出奔者,既而佯悟曰:“非也,此千金堡耳。”因散去。堡兵开门追掠,士信伏入,屠之无类。贼平,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
从秦王击刘黑闼洺水上,得一城,王君廓戍之,贼急攻,溃而出。王语诸将:“孰能守此?”士信曰:“愿以守。”乃命之。士信已入,贼悉众攻之甚急,方雨雪,救军不得进。城陷,黑闼欲用之,不屈而死,年二十八。王隐悼,购其尸以葬,谥曰勇。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B.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C.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D.初士信为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至是/如所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一是用于皇帝的庙号,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李渊。另一层意思是指曾祖父的父亲,而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是玄孙,即曾孙的儿子。
B.秦王:是指李渊的儿子李世民,也就是后来“贞观之治”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而炀帝是指唐朝皇帝杨广。
C.劓:此处为“割掉”的意思,原指中国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古代“割裂肌肤,残害肢体”的刑罚手段有墨、劓、刖、宫、醢、焚、刳、剔等。
D.道:唐贞观元年全国分为十个道,相当于汉代的州,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宋朝时的“路”和今天的省大致相似,如广西路、湖北路、陕西路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士信年轻气盛。他年仅十四岁就主动请缨,要反击正在攻打齐郡的长白山贼寇,为了向张须陀证实自己的实力,身披双层的铠甲骑上战马。
B.罗士信作战不退缩。只要是与张须陀一同作战,罗士信便经常做张须陀的副将,冲锋陷阵。皇帝还派画师将他们作战的场面描画出来并上报给内史省。
C.罗士信为人心胸狭窄。他在被王世充收降后曾被其重用,但是王世充后来收降了邴元真后便疏远了罗士信,因此罗士信一心想与唐高祖密谋杀死王世充。
D.罗士信赏罚分明。他能够将战利品和朝廷的封赏赏赐给手下有功劳的人,也不吝惜于自己的战衣和战马,但是处罚起来也绝不会宽容最亲近的部下。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被重创,见获于世充。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
(2)士信已入,贼悉众攻之甚急,方雨雪,救军不得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注①梠:野果。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禄山陷京师 陷:攻陷
B.信者效其忠 效:效仿
C.自棹舟迎甫而还   自:亲自
D.官盛则近谀 盛:大、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谒肃宗于彭原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严挺之乃有此儿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与田畯野老相狎荡   是谁之过与
D.既至而可适卒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一夕而卒于耒阳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
C.谋动干戈于邦内
D.中之以孝悌之义
【小题4】下列文中加点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如“天宝”。
B.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常以“布衣”称百姓或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今天仍有人学习这六艺。
D.“旬”是计时间的单位,一旬就是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年。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2)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路嗣恭,京兆三原人。始名剑客,历仕郡县,有能名,累至神乌令,考绩上上,为天下最,以其能,赐名嗣恭。历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关内副元帅郭子仪副使,知朔方节度营田押诸蕃部落等使,嗣恭披荆棘以守之。大将御史中丞孙守亮握重兵,倔强不受制,嗣恭称疾召至,因杀之,威信大行。永泰三年,检校刑部尚书,知省事。大历六年七月,为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在官恭恪,善理财赋。贾明观者事北军都虞候刘希暹鱼朝恩诛希暹从坐明观积恶犯众怒时宰相元载受赂遣江南效力魏少游承载意苟容之。及嗣恭代少游,即日杖杀,识者称之。大历八年,岭南将哥舒晃杀节度使吕崇贲反,五岭骚扰,诏加嗣恭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嗣恭流人孟瑶、敬冕,使分其务:瑶主大军,当其冲;冕自间道轻入,招集义勇,得八千人,以挠其心腹。二人皆有全策诡计,出其不意,遂斩晃及诛其同恶万余人,筑为京观。俚洞之宿恶者皆族诛之,五岭削平。拜检校兵部尚书,知省事。嗣恭起于郡县吏,以至大官,皆以恭恪为理著称。及平广州,商舶之徒,多因晃事诛之,嗣恭前后没其家财宝数百万贯,尽入私室,不以贡献。代宗心甚衔之,故嗣恭虽有平方面功,止转检校兵部尚书,无所酬劳。及德宗即位,杨炎受其货,始叙前功,除兵部尚书、东都留守。寻加怀郑汝陕四州、河阳三城节度及东都畿观察使。至京师卒,时年七十一,废朝一日,赠左仆射。
(选自《旧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明观者/事北军都虞候刘希暹/鱼朝恩诛希暹/从坐/明观积恶犯众怒/时宰相元载受赂/遺江南效力/魏少游承载意苟容之/
B.贾明观者/事北军都虞候刘希暹/鱼朝恩诛/希暹从坐/明观积恶犯众怒/时宰相元载受赂/遺江南效力/魏少游承载意苟容之/
C.贾明观者/事北军都虞候刘希暹/鱼朝恩诛希暹/从坐/明观积恶犯众怒/时宰相元载受赂/遣江南效力魏少游/承载意苟容之/
D.贾明观者/事北军都虞候刘希暹/鱼朝恩诛/希暹从坐/明观积恶犯众怒/时宰相元载受赂/遣江南效力魏少游/承载意苟容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古代一般三年一考绩,一般三考决定官员黜退或升进。
B.擢,提升官职,《陈情表》中“过蒙拔擢”一句里即此用法,类似的词还有加、拔、陟等。
C.征,指皇帝征召,官府征召称“辟”。“征辟制”是汉代开始推行的自下而上选拔官吏制度
D.废朝,停止朝会。封建社会君王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停止朝会,比如有重臣去世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嗣恭历仕郡县,政绩卓著。他剑客出身,却能够在政绩考核中得到上上的评价,在天下宫员中取得第一的成绩。
B.路嗣恭忠于职守,有勇有谋。在任上他不畏辛苦,又用计策骗杀大将御史中丞孙守亮,使得自己威信大大地树立起来。
C.路嗣恭为官恭恪,不畏权势。他任职期间虽然大多恭敬谨慎,却仍能冒着触怒宰相的危险,即日杖杀作多端的恶人。
D.路嗣恭贪污财物,施行贿赂。他没收商舶之徒家中的财宝多达数百万贯,并全部中饱私囊,靠贿赂杨炎得以追论前功。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瑶主大军,当其冲,冕自间道轻入,招集义勇,得八千人,以挠其心腹。
(2)代宗心甚衔之,故嗣恭虽有平方面功,止转检校兵部尚书,无所酬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今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货,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剌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臣闻国家大典,在于赏刑,古先圣王,惟刑是恤。天下太平,应用尧、舜之典。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于岭外。显庆四年,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B.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C.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D.水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就是京城,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的称谓。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与“中宫”可借指“皇后”同理。
C.岭外泛指南方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南、岭表。古时岭外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称为“蛮夷之地”。
D.刺史是官职名,汉代始置。刺,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御史。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体恤民情,仁德爱人。他任万泉县丞时,让一些囚犯暂时回家春耕,这些囚犯感激他宽容体恤,果然全都按约定时间回到狱中。
B.唐临生活俭朴,宽以待人。他在朝为官,家财丰厚,但生活节俭,不建第宅,并且十分宽谅下人,家仆几次出错他都宽厚处之。
C.唐临执法公正,明于断狱。任主管刑法的大理卿时,执法宽严适度,他判处案件,使罪犯心服而无怨,得到高宗皇帝的赞赏。
D.唐临刚正不阿,敢于谏言。在萧龄之量刑一事上,皇帝看到群臣的奏议而要对萧龄之处以重刑,唐临直言奏告,使萧龄之被依法判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2)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