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后劲,都取决于包括科学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地不断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需要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能工巧匠,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广大民众是基础和支撑。没有公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大军,难以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实力。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在公民科学素质。创新型人才深深植根于综合素质高、科学素质好的国民群体之中,植根于激励有章、赏罚得法的良好体制机制环境之中,如果没有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宏大公众群体,就不可能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利于促进科普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有利于培育理解支持创新的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公民科学素质也是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

本课题组针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答题的方式,题目包含三个领域: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能力。调查结果如下:

各地区分领域答对率

(资料来自《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2015-2016)》)

材料三:

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购食盐风波,这凸显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而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传传闻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人理所当然地相信了缺乏科学依据的谣传。

(摘编自《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紧迫任务》)

材料四:

新时期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和挑战依然严峻。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水平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发达省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远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城镇居民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远高于农村居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妇女和少数民族是最薄弱的短板。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高,基础条件薄弱,发展不均衡,机制体制不健全,科普能力发展不平衡。科普产业弱小,科普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脱节。科普经费投入不足,各级财政投入偏低,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同材料一)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与调查的各省市公民在三个领域的答对率都超过了60%,答对率较高的是北京市和陕西省。
B.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能力三个领域中,参与调查的各省市公民的答对率都呈依次递减的趋势。
C.从参与调查的公民来看,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呈正比例关系:科学知识越丰富,科学思想就越突出。
D.图表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其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高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省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后劲,提升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迫在眉睫。
B.当前,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这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C.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虽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公民的科学素质普遍偏低、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且目前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D.我国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高于农村居民,这说明在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上,城镇的科普经费投入足,各级财政投入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6 03:4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唐文宗下《禁弋猎敕》“保兹怀生,下遂物性”。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后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换言之,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不难理解,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以古代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见的。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饮食传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倾向。
B.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不同,素食的范围包括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
C.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关怀。
D.素食作为一种饮食传统,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主流思想的一种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钓鱼而不用大网,射箭但不射杀幼鸟,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体现了对自然仁爱的态度。
B.孟子的“不忍见其死”“不忍食其肉”是一种恻隐之心,体现了古代中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思想。
C.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戒食动物,并对未来世界的饮食习惯做山了某种预判。
D.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B.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C.动物权利说认为,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且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
D.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一直以来坚持从爱惜、同情这两个意义上对关怀动物进行相关论述,并取得一些成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 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有着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小题2】贾大山常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读了此文,你从莲池老人身上学到了哪些“好”?
【小题3】有人说:“生活中多一些‘莲池老人’,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联系现实,依据文本对这句话的含意进行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

乐祥涛

①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

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⑩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个妇女配合。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特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虽说树桠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⑭雪天里的日子,不全是代表寒冷的一面,有时,也会有温馨的事情发生。

⑮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开始时,是榨木籽油。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的物质。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好原料。

⑯“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⑰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日的乌桕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泊从容。
B.第⑨自然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绚丽多姿。
C.结尾部分描写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了温暖的气息。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桕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⑩自然段的文字。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许 小 胆

罗贤慧

许小胆是我的小学老师。这当然不是他的大名,可是大家都这样喊他,就连我们这群小毛孩儿在背后也这样喊。天长日久,他的大名竟像被人忘记了。

许小胆的“怕”有点奇怪,因为他最害怕的并不是什么具体的人或事,而是一个无比虚妄的东西——“万一”。

许小胆18岁那年,高考考了全区第一。填志愿的时候,好多人都劝他报一所好点的学校,可他提着笔想了半天:“算了,还是稳妥一点。万一……”最后只填了本省一所师范院校。

本以为凭他的成绩被那所大学录取是木板钉钉的事。哪晓得一等再等,直到那些比他考得差的同学都去大学报到了,他的录取通知书却杳如黄鹤。班主任关心得意门生,私下里帮他一打听,竟然早就有个同姓同名的考生去学校报到了!有人给他支招,让他去教育局闹一场,大不了大家都读不成。许小胆闷了一会儿:“算了吧,万一……”劝他的人讨个没趣,只好望着他的背影叹一声:“没出息!”

暑假的最后一天,许小胆家里来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高中班主任,来劝他复读,争取明年报考名牌大学;另一个是村支书,村里小学一位老教师要退休,正愁找不到新老师,村支书一想,村里现成放着一个状元郎呢,这不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老师?两个人都坐在屋檐下,单等许小胆一句话。

许小胆看看墙角码得整整齐齐的课本,又看看屋里咳得掏心掏肺的老爹,然后低下头,一双眼睛死死盯着脚下那一小块泥地,仿佛要用目光把那块地灼出个坑来。最后还是村支书忍不住了,捞起旱烟管在鞋底上磕了磕:“我说你这娃究竟咋想的,倒是给个话啊!”许小胆这才嚅嗫了半天,像只蚊子似地回了一句:“老师,我还是不复读了。万一……”班主任素来了解他的性子,只好失望而归。

就这样,许小胆成了村里的一名代课教师。那时候,村小的老师多半是“半边农”,虽然当着教师,可依然是农民身份,家里还有一份土地。遇上农忙,学生们都想帮他家干点农活儿,但他从不应允,每次都说:“学校有规矩呢,万一……”于是我们常常见他满眼血丝地走进教室,就知道他为了赶农时,晚上打着火把抢种抢收。

许小胆最风光的时候是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因为他的班必定拿第一,而且甩出第二名老远!有传言说,教育局领导看中了许小胆的业绩,要直接给他转正。老师们私下里向他打听,嬉笑着要他请客。他涨红着脸:“八字还没一撇呢,万一……”

一天,教育局领导来视察,点名要听许小胆的课。课上,当他讲到成语“胆小如鼠”时,莽娃在后面忽然冒了一句:“耗子才不胆小呢!我家的耗子呆在谷仓里,拿响篙撵都撵不走!”听课的领导忍不住笑了,问:“那依你说,什么最胆小呢?”莽娃俏皮地做了个鬼脸,用手一指许小胆:“他!”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那堂课因为莽娃搅局,领导很不满意。后来,关于许小胆转公办教师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许小胆和邻村一个姑娘结了婚。师娘样子很娇俏,脾气却比三伏天雷公山的火闪还厉害。那时正值一场下海潮席卷全国,师娘嫌代课老师工资太低,撺掇许小胆辞职去南方挣大钱。许小胆又是那句话:“还是算了吧!万一……”师娘银牙一咬:“怂蛋!一片竹叶子落下来你都怕把脑壳砸起包!”说完转过背不再理他,第二天一早就收拾包袱出了门,从此再没回来。

一天傍晚,放了学,许小胆正要回家收菜籽:路过双龙桥,见河里一个孩子一上一下直扑腾,眼看就要没入水底。他顾不得多想,纵身跳下河去。许小胆从小怕水,连堰塘都没下过,何况是河?许小胆挣扎着扑腾过去,一看,正是莽娃。他拼出全身力气,把莽娃托上岸时,再也无力上岸。原来莽娃趁放了学到河边掏黄鳝,一不留神栽下水去。莽娃瘫在岸边,吓得扯着嗓子干嚎。附近的村民听到哭声赶过来,一起捞起了许小胆的尸体。

下葬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赶来,送葬的队伍排了两里多地。莽娃捧着灵牌走在队伍最前面,一路泣不成声。在那块灵牌上,人们终于看到了许小胆的大名——许大成。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许小胆怕的并不是什么具体的人或事,而是一个无比虚妄的‘万一’,这是他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和‘师娘’出走再也没有回来的原因。
B.许小胆最大的失误是没有采纳高中班主任劝他复读考名牌大学的建议,假如他及时回校复读,他的贫穷境遇或许会得到彻底改变。
C.莽娃课堂搅局,打破了许小胆转为公办教师的希望,增加了故事波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主人公的厄运又向前推进一步。
D.小说结尾描写全村男女老少不约而同为许小胆送葬的场面,通过许小胆在广大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从侧面塑造许小胆的高大形象。
【小题2】这篇小说是怎样塑造许小胆这个人物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人们在谈到这篇小说时,有人认为许小胆确实胆小,有人认为许小胆并不胆小,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刘倩
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精神至上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种思想模式,它需要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才能形成。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而言,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鲁迅的精神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的。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心学模式。心学模式在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深入人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逻辑,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等,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由于这种思想模式是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因而他本人没有清醒地察觉或是干脆没有察觉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对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密切关系视而不见。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直接导致鲁迅独立人格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
B.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是精神至上观,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与儒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C.作为鲁迅思想模式的“精神至上观”,是在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转化和思想的训练中积淀而成的。
D.我们可以清楚梳理“精神至上观”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围绕着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的原因,深入剖析了儒家文化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论证鲁迅“个人”的内涵,先后从“尊个性而张精神”“ 评判历史文化的价值标准”“没放弃思想启蒙”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C.文章论述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是基于他看准了精神独立是善于改变人的思想。
D.文章最后论证了鲁迅的精神结构中深深融入了“突出人的心智功能”这一思想,因此他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所强调的人的精神,既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
B.鲁迅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不断变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他反对的一般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C.鲁迅从小接触的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在本质上,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
D.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模式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延续着,鲁迅对此没有清醒地察觉或干脆没有察觉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