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局外人
何君华
我刚把早报扔进垃圾桶就听见有人敲门。我说:“请进。”
“你好,我是市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有人打电话向我们报告,说我们几个月前逃跑的一只大猩猩跑到了你们这里。我们是过来核实的。”来人亮明目的,并出示了一张工作证。
我接过工作证,朝来人看了一眼,坚定地说:“我们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大猩猩,你们肯定是搞错了。”
“不可能搞错,”来人肯定地说,“我们有举报人拍的照片。虽然照片是用手机拍的,很不清楚,但我肯定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大猩猩。”
来人递给我一张用针式打印机打印的彩色图片。我接过来一看,发现画面中的确有一只大猩猩,它正安静地坐在一间狭小的格子间里。
这个城市到处都是写字楼,写字楼里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办公室,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格子间。来人当然不能因为这样一张毫无说服力的照片就断定他要找的大猩猩在我们这里。
我摊开双手表示不解:“这能说明什么呢?”
来人显然明白了我的意思,跟身后的人说了一句:“叫举报人进来。”
只见我们楼层的一位保洁工走了进来。她看了我一眼,然后指着办公室西侧最后一个格子间说:“艾经理,它就在那里。”
我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发现果然有只大猩猩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看起来,它已经在那里呆了很久了。
大猩猩听见我们走近的脚步声,慢慢抬起头。很快,它就认出了熟悉的动物管理员的橘黄色工作服。它低下头,挥起大掌极其愤怒地拍了两下桌子,然后极不情愿地站起来,垂头丧气地跟穿橘黄色工作服的人走了。
我对我们办公室闯进来一只大猩猩竟然无人察觉这件事感到震惊不已。我恼怒地逼问所有正在低头噼里啪啦打字的职员:“你们成天都在干什么,屋里闯进来一只大猩猩居然都不知道?”但是除了离我最近的两个职员站了起来,其他人几乎毫无反应,他们仍在低头噼里啪啦地敲击电脑键盘。
其中一个站起来的职员跟我说:“艾经理,我正在处理一份报表。”
另一个跟我说:“我正在打印一份重要的文件。”
其他人似乎根本不知道我正在咆哮,就像不知道刚才市动物园来人带走了一只大猩猩,而他们已经跟它共处了很久一样。我只好气咻咻地质问保洁工:“你怎么搞的?发现了大猩猩也不向我汇报?”
“艾经理,你总是很忙。你知道的,我去过你的办公室,但是你一直没有抬起头。”保洁工无奈地说。
“你是怎么发现它的?”我继续问道。
“那天我低头拖地的时候,发现一双赤脚。抬头一看,发现是一只大猩猩。我想起市动物园登的广告,便立即向你汇报,但是你根本没有理睬我。我只好打电话通知了动物园。”保洁工说,“他们记下了我的报告,但是并没有立即派人来。他们说,有太多市民给他们打电话了,他们得一个一个核实。”
“你发现它多久了?”我问道。
“三个月了。”
“三个月了?”我大吃一惊。
“是的。我等了些日子,动物园一直没有联系我。我想他们恐怕一时半会儿不会派人过来。因为,就像他们说的,实在有太多市民向他们报告各种线索了。我只好拍了张照片作为证据寄给动物园。这次,他们终于派人过来了。”保洁工不紧不慢地说。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是一个紧急通知,让我立即起草一份函件。我陷进椅子里,像所有人一样头也不抬地忙了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保洁工看似不起眼,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小说中她不是“局外人”,她发现格子间里的大猩猩并报告动物园,与其他人构成对比。
B.小说开头“我”把早报扔进垃圾桶这一细节寓意深刻,报纸是人与外界联系的媒介,“我”把早报扔进垃圾桶,暗示“我”对外界无力关心。
C.小说划线部分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城市里办公室、格子间全都一模一样,暗示的是现代城市生活单调乏味,呈现出典型的现代城市生活背景。
D.小说中“我”虽然很关心大猩猩事件,想弄清来龙去脉,但当电话铃响起以后,“我”不知不觉又“陷进椅子里”,故事戛然而止但发人深省。
【小题2】小说中刻画的“局外人”群像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刻画“清洁工”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2 09:3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最具有中国美学意义的艺术。作为文字,它的基本功能是记录语言;然而它又可以成为艺术,它像绘画、舞蹈一样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现今世界上,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并列的书法能够独立作为一种艺术,除了汉字就没有别的了。
书法艺术从现象上看近于绘画,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说。但就其内在本质来看,书法与绘画则大相径庭。绘画的功能主要是再现,大体上都离不开为客观事物造像。象形是绘画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段。书法很难做到像物。书法也有再现、象形功能,但比起绘画来,不啻小巫见大巫。而且,书法是以表达情感为功能的,它是表现艺术。书法的表达情感是大致的,模糊的,象征性的。仅就这一点看,它近于音乐。音乐也是以表达人的情感为主要功能的,它之表达人的情感也具有模糊性、象征性、多义性的特点。但书法的存在方式又根本不同于音乐。书法是造型艺术,是静态的存在,音乐是音响艺术,是动态的存在。书法是空间的存在,音乐是时间的存在。
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这线条绝不同于西洋油画中的线条,也不同于硬笔写出来的线条。谈到书法艺术不能不谈到它特殊的制作工具——毛笔。毛笔是软笔。据专家考证,甲骨文骨板上曾经发现有朱笔书写而漏刻的痕迹,好像是用毛笔书写的。如果这一推断不错,那至少在殷代就有了毛笔。甲骨文亦应算书法艺术,当然它与直接用毛笔书写在纸上的书法艺术还是有所差别的。至于铸在青铜器内壁或底部的金文,专家已经断定,是先用毛笔写在青铜器胚胎上然后铸的。中国的书法艺术家就是通过对毛笔的操纵,或轻或重,或疾或徐,或润或涩,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既具观赏价值又耐人品味不已的书法艺术来的。
战国末期出现小篆字体。大、小篆字体其基本风格是圆婉,只是大篆不及小篆规整。汉代通行隶书,因字形“似八字势,有偃波”,故命名为“八分”。汉代又产生了新的书体——楷书、行书和草书。其中,草书的产生最具美学意义。在所有的书法字体中,草书最能自由抒写书家的思想情感,最能见出书家的创造个性,最具审美情趣,因此,草书可以说是书法艺术的代表。晋代书法艺术繁荣,其总体风格尚韵,就书法中阴柔风格一派言之,晋代达到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最高峰,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晋代书法堪为晋代的艺术标志,犹如诗之于唐,词之于宋。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第十七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成为书法艺术,既保留了作为文字的记录功能,又能给人以艺术审美的享受。
B.书法的功能重点不是再现和象形,书法并不需要通过为客观事物造像米反映生活。
C.书法与音乐的主要功能相同,所表达的情感特点有重合之处,但他们存在方式不同。
D.作为软笔的艺术,书法家对毛笔的使用技法,直接体现出书法所具有的审美艺术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分析并阐明了汉字书法作为纯艺术的审美特性。
B.第二段通过书与画、书法与音乐的比较,分析并归纳出书法的特质,有较强逻辑力。
C.第三:段作者借用专家对甲骨文的考证与金文铸法的推断断定商周文字也算是书法。
D.最后一段以述为主,兼有议论,介绍了汉宁形体的演变,客观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语等字母文字虽具有记录功能,但它们不能像我们汉字书法一样成为一种纯艺术。
B.从外在形式看,书画同源是有道理的,但从内在本质看,书法比绘画更具艺术魅力。
C.铅笔等硬笔书写的文字也很优美,但是不能将它们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混为一体。
D.相对其他朝代,新书体更多产生于汉代,其中的草书可以算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烂灿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手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给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小题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小题2】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哪一种说法与文意不符( )
A.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产生了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小题3】下列对文章论述主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料一: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新焦点,是信息产业高速增长的新引擎,将引发各领城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以数据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正在蓬勃发展。

我国主要的大数据交易平台分布在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是国内最早规划并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地区。中西部地区生态气候条件好,以及稳定的地质条件为信息网络设备提供了较高的“安全系数”。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高地,科技水平高,市场潜力大,为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大数据时代,企业的云计算使用需求显著增多。但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之下,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却远远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无法满足数据交易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拥有大量数据的主体,如政府、互联网、企业运营商以及科研机构等,缺乏进一步开放共享数据的理念。

数据交易平台的定位深刻影响着数据交易的发展,而确定交易平台的市场定位是关键之举。目前我国大数据交易平台定位不明确,大数据交易要更好地发展,离不开交易平台自身的完善。我国大数据交易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目前还没有任何机构制定跨区域、跨行业的大数据交易标准,各大数据交易平台的交易规则也存在差异。我国的数据交易规则有适用范围小等缺陷,并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数据交易平台进行推广的条件。

大数据专业人才匱乏是阻碍大数据交易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园素。大数据作为朝阳产业,其价值则需要由专业的大数据人才经数据挖掘、统筹而获得。因而,应用数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相关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成为大数据人才市场热门。

(摘编自齐爱民、胡丽《大数据交易产业创新与政策回应—中国大数据交易合规性调查报告》)

材料二:

图一:2011-2016我国在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及增速

图二:2014-2020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易观国际数据)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大数据系列推进政策将密集出台,国家将从政策层面为今年大数据产业的快速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相关业内人士预计,我国大数据产业将从起步阶段步入黄全期,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

正在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庆市,2018年新年伊始,便在大数据领域“大动作“不断,频频布局。1月21日上午,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北园正式成立,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共计34个项目入驻,总投资达183亿元。1月22日,重庆市荣昌区政府与九次方大数据、阿里巴巴答著三方合作协议,在荣昌构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助力荣昌区生猪产业转型创新。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农业单品产业链大数据中心。

2月5日,城市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在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将成为以时空信息融合城市大数据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构建城市大数据联盟,引领大数据行业的发展。

1月26日,重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大数据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5年,重庆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该市经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共有大数据产业企业约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90家。2017年,该市大数据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3500亿元,同比增长30%左右。

(摘编自《重庆大数据战略再添“大动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新焦点和信息产业增长的新引擎,大数据发展前景广阔,将对社会各领域和人们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B.与过去一般意义上的数据不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还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C.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整体形势良好,2015全球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突破千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万亿美元大关。
D.伴随着2018年大数据推进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大数据产业将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数据资源有望位居世界第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虽不如东部地区,但在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起步较早,且具有地理区位优势,使其和东部一道成为我国主要的大数据交易平台聚集地。
B.2011-2016年6年间我国大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和增速均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6年增速大幅度提高,接近世界增速水平。
C.从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成立荣昌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的建立,到城市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成立,重庆的大数据产业在2018年年初发展迅猛。
D.重庆的大数据产业面临较好的形势,不但企业数量多,产业销售收入增速高,而且政府将大数据产业提到空前高度,必将有力推动大数据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述我国应在哪几个层面助力大数据产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匠心

杨一凡

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200年?没人说得清。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我要去废园。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朦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小题1】下列句子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爷爷替师傅守着一座荒废的园子,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
B.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修复,亭子的匾额该如何开,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徘徊在亭台楼阁间的“我”,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
D.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

同类题5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义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又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 “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遒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B.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C.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D.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义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D.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C.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D.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