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

谢云

①在这座城市绵缠了好几天的雨,总算停了。雨其实是好雨,不仅退去了持续已久的酷暑高温,还将城市里一向灰蒙昏暗的天空,洗得干干净净、朗朗阔阔的,连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温润。晚饭后在滨河广场散步,妻突然指着西北天际,那一江大水流来的方向,惊喜地说:看,那儿的山!

②循着她的手指望去,就看到了那一带依稀的远山。层峦叠嶂,嵯峨相拥,仙人列阵般,远远地站在这座城市的西北方向,宛若一道屏风,又似一堵城墙。雄伟,壮观,又带着些隐约的超尘脱俗的俊逸之气。

③那其实是我们都熟悉的山,川西北的山,是岷山和龙门山系的余脉。以前,每次从山里出来,经过江油,都能从车窗外看到它们沉默、敦厚的身影。

④那些山,曾经像某种标志和象征一样,站在我们的视野里。

⑤但是妻一再感叹:我怎么从来就没看到过呢?神情里满是惊异和不解。我知道,她所说的“从来”,是指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这段时间。我也知道,以前没能看到,不过是因为那些山被高楼大厦挡住了,被城市里的灰尘雾霭遮蔽了。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就将它们给淡忘了。

⑥这样的感叹,我早有过。虽然在这座城里生活还不到一年时间,但每日里骑着自行车匆忙来去,眼睛里只有红绿灯和人流车流,委实没多少空闲的时间和心境去旁顾其他。而究竟忙出了些什么名堂,却是连自己也说不出的。只知道,这一年里,别说远处的山峰,便是头顶的天空,也难得专注地去看上几回。

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必然的丧失,但我知道,许多现代都市人都经历着这样的丧失,尽管他们不一定有这种感受。其实,岂止是高天和远山。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丧失掉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远方,比如说梦想,比如说神圣,比如说洁净……宏大的事物正被我们淡化和遗忘,崇高的激情正从我们的心灵中消退和衰竭。我们可怜的灵魂,自然只有在物质和商业气息的包围下,一天天变得简单而脆弱,甚至,连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也越来越渺茫,越来越稀薄。

⑧智者乐水,仁得乐山。可是现在,山,这种曾被古人视为生命依托的事物,早从我们的心灵中自觉不自觉地潜逸了,隐遁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样诗意、禅意的美好心境,在我们的生活,自然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⑨但是,山站在那里。不管我们需不需要,也不管我们在不在意。它只是站着,远远地站着,静静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地站着,以便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它,呆呆地看着它,想一想什么,或什么也不想,发两句感叹,或者像它一样,沉默无言。

⑩ 望着那些山,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在我心里慢慢地苏醒,并像水一样盈漾开来。我知道,那是属于过去,属于记忆的——在那些远山的更里面,在那座四面被山簇拥的小城里,我生活了整整九年时间。九年里,我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那片土地上,我把自己的感情和梦想,放逐在了那片土地上。而那些山,也如铭如刻一般,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液和灵魂里。

⑪记得,那小城的北边,有一座人称“北山”的,是我寓居小城时时常光顾的。山不险峻,也不崔嵬,所以无甚大的名气。但无名又自有无名的妙处:人迹稀少,山也便闲且静,雍容沉稳;极适宜独旅漫步,游目骋怀,迩想遐思。我在那里消磨掉了无数的周末和黄昏,充分地体悟到与山悠然相对时,内心平静、散淡、安祥有致的况味。像《圣经》里说的:“让我们把头转向群山,群山会给我们以帮助。”

⑫然后离开它,到了现在这座城里,在车流人流中奔波忙碌,无悲无喜,无忧无乐,渐渐就忘却了那些与山有关的日子。没想到,山却仍是站在那里,让我在不经意间,又暖暖地想起,想起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一段与山有关的日子,想起自己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美好的生活。

⑬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就像天空,一直都那么旷阔地空在那里。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小题2】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第⑪段所写“北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山”虽然不大,作者却把它看成寄寓情感寄托梦想的妙处。
B.“北山”的闲静雍容使作者忘情其中,内心平静没有烦恼忧伤。
C.“北山”中留有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融进了作者的血液和灵魂。
D.作者写对“北山”的独特情感,使得文章的抒情真实而不空泛。
【小题4】从全文看,“一直都站在那里”的山有哪些特点?
【小题5】本文标题颇有意味,结合“其实”、“一直”、“站”等词语对其进行赏析。
【小题6】综观全文,作者看山得到了哪些收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10:4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邻居

秦之欣

改革开放的东风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子子孙孙在农村居住的田舍郎纷纷住进了城市的高楼大厦,成了市民。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一个小区里的住户来自天南海北,住三五年不认识对面邻居的怪现象比比皆是。这不,家住康泰小区32号楼中单元一楼东户的高仁上已经来此居住两年多了,也不知是工作忙,还是别的缘故,还不认识其他住户。

这天早晨,太阳刚刚露出半个笑脸,高仁上到小区公园里散步,遇到了一个中年男子笑容可掬地向他打招呼:“高处长,出来散步啊?”高仁上觉得他面熟,一想,哦,原来是与自己住在同一个楼洞的文若可,至于他是干什么的,家里有几口人,他是一概不知。

眼下人家很有礼貌地打招呼,高仁上也不好装作不认识,于是跟文若可凑近拉起呱来。文若可问:“你家嫂子身体是不是不太好?”高仁上叹了口气说:“是呀,她生孩子时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每到下雨变天,她的左腿就胀疼得站不起来,这些年吃了不少药,打了不少针,就是不见效果,快愁死我了!”文若可说:“我岳母以前也有关节炎,挺严重的,后来得了个偏方治好了,十几年也没犯过!”高仁上忙问是什么妙方,文若可说:“用天麻炖羊肉,一般吃一个月就有效果,两个月就可以除根,不过一定要用黑山羊,秦岭上放养的最好;天麻需要野生的!”高仁上一听,连连摆手说:“这个方子恐怕不行,我老婆从来不吃羊肉,要是闻到羊肉的膻味,也恨不得把肠子呕出来!”

文若可说:“没关系,这个方子不行,我再给嫂子寻一个方子,一定把她的关节炎治好!”说完就走了。看着文若可的背影,高仁上有些感动,心说:“真是一个好心的邻居呀!”

高仁上回到家里,就把此事告诉了老婆。老婆说:“你呀,瞎感动吧,忘了你的身份吗?他肯定是有求于你!”原来高仁上是食品监督处的处长,因为手中有点权力,很多有求于他的人都跟他套近乎,备献殷勤。

老婆这么一提醒,高仁上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心里的疑问就算解开了。

第二天一早,高仁上散步时,又遇到了文若可,或者说文若可正在那里等待他的到来。一见高处长到来,文若可就兴奋地说:“高处长,我昨天打听到马家河子有一位名老中医,距咱这里一百来里路,最善于配置药酒,对关节炎特别有效,据说已经治愈了上千名患者,要不,你带着嫂子去看看?”高仁上又连连摆手说:“你嫂子对酒过敏,不光滴酒不沾,就是闻到酒味也呕吐不已,为此,我把酒都给戒了!”

文若可一听,显得非常尴尬。高仁上瞥了文若可一眼,咳嗽一声,打起了官腔:“兄弟,你一定有事需要我帮忙吧,远亲不如近邻,嗯,如果有困难,说出来就是,嗯,这个这个……我还能不尽量帮忙吗?”文若可眼睛一亮,说:“大哥,其实,我的要求也不过分,如果大哥答应我,我一定尽力帮助嫂子打听药方,治好她的关节炎!”

高仁上把眼镜往上一托,做了个请讲的手势,文若可于是吞吞吐吐地说:“我想……我想……嫂子能不能不吃中药?”高仁上说:“那可不行,我老婆吃了这位中医开的中药觉得挺有效果,正准备再拿十几副呢!”文若可忽然激动起来,说:“你们也太欺负人了吧,你这不是要活活熏死我们吗!”

高仁上弄不清他为什么这样说,显出怔怔的样子。文若可接着说:“你只知道你老婆闻到羊肉味、酒味就呕吐不止,可你知道吗,我老婆闻到你那里散发出来的中药味也呕吐不已;不光我老婆,楼西户的李奶奶、四楼东户的张阿姨闻到中药味就头痛啊!你们熬中药时,整个楼道都充斥着浓浓的中药味。我老婆已经搬到娘家住了好多天了!”

高仁上目瞪口呆了半天,然后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来:“啊?”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若可在小区公园里与散步的高仁上热情打招呼时,高仁上立即跟文若可拉起呱来,表现了高仁上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B.文若可在小区的公园里一见到高仁上便问道:“你家嫂子身体是不是不太好?”表现了文若可事事为他人着想的性格特点。
C.作品善于抓住高仁上和文若可的典型语言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暗示出好邻居的重要条件,即多多为其他邻居着想。
D.文若可的老婆、李奶奶、张阿姨等人对高仁上老婆制造的中药味的影响宁可回避,也不吭声,表现了她们较高的个人素质。
【小题2】作品中的高仁上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了解决整个楼道都受中药味之苦的问题,文若可是怎样做的?你怎样评价文若可的做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定义是: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国民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并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而是把提高考试分数作为首要目的。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学生劳动实践、适应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甚至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材料二:

图1 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男女生身体形态分布图(%)

图2 全国城乡四年级和八年级视力状况分布图(%)

图3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分布图(%)

图4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锻炼习惯城乡分布图(%)

——摘自《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

材料三: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的责任,目前已有24个省份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应该明确,学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被视为过重的学业负担。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

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因此,不能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的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

减负还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教育部要求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要进一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

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出超标难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

——摘选自2019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而“应试教育”则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B.《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反映出的问题与我国长期盛行的“应试教育”有关联,应试教育片面地把提高分数作为学习首要目的而忽略提高身体素质。
C.我国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切实减除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积极开展体育锻炼,还学生充足的睡眠,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D.针对中小学“减负”,各级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负实施方案,其中《中小学减负措施》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减负工作的文件。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国抽样调查看,中国学生体型超标情况严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超越正常值的比例均超过20%。
B.针对我国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视力状况普遍不如低年级学生,城市学生不如农村学生。
C.从睡眠时间分布图看,全国八年级学生中有一半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且呈现越往高年级越睡眠不足的趋势。
D.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八年级相对四年级有锻炼习惯学生的比例均呈递减趋势,农村学生尤其缺乏锻炼习惯。
【小题3】针对中小学“减负”这一热点话题,结合三则材料,请阐述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实现“科学减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窗的猫

玉伟锋

林老太这次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

两只小猫,通体雪白,相互依偎,趴卧在对面六楼的窗沿上。

林老太揉揉眼睛,没错儿,是两只小猫,猫耳朵支楞着,像是在倾听楼下的什么动静。几个小时过去,它们依然趴在窗沿上,一动不动。

这让林老太感到好奇。她费劲儿打开纱窗,两只手支撑住身子,努力往楼下张望。除了进进出出的人和车,什么也没有。

林老太是早上在客厅里看电视的时候,偶然望见这两只小猫的。

说是在看电视,其实跟听电视也不差多少。林老太守寡多年,将儿子拉扯大,自是吃了不少苦。长年累月地操劳,加上走投无路时深夜里的悲泣,林老太的眼睛,早就不行了,看东西总像隔了层什么。

用林老太的话说是:我与这个世界,只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幽默归幽默,毛玻璃之外的现实世界依然是坚硬的。

对林老太来说,现实的问题就是,儿子还没女朋友呢。谈了几个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成,林老太总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儿子,便越发小心地不给儿子添麻烦。

中午,外面起风了。风很大,在楼宇间穿梭,发出低沉或尖利的呜呜声。林老太赶紧上阳台收拾衣物,又把窗子都关严实。

这么大的风,两只小猫怎么样了?林老太不时朝对窗张望。两只小猫仍然待在窗沿上,几乎半个身子探了出来。万一风把猫刮下楼——林老太心里不由打了个寒战。

她甚至感觉听到了猫的叫声,凄然而又无助,一声一声,如百爪挠心,挠得林老太站起来又坐下去。终于,她下决定给儿子打个电话。

电话接通,儿子觉意外,母亲很少在他上班时给他打电话,他警觉地问她出了什么事。林老太怕儿子担心,就装作很随意的样子,说起了对窗的两只猫。几番对话下来,儿子释然了,又觉得莫名其妙,有些不耐烦地说:“什么猫啊狗的,我一上午忙得够呛,资料还没整理完呢。老妈,除了猫的事——你真的没其他事?也没有不舒服?有事你别瞒着我。”

林老太无语,挂断了电话。但她越越坐不住,打开防盗门准备下楼——得想办法提醒一下对窗。

就在下楼时,一心想着猫的林老太不慎滑倒,顺着楼梯滚落了下去……

好在伤得不重,右腿和左臂轻度骨折,但需要住院治疗。儿子赶到医院时,林老太已经被邻居送进医院,打上了厚厚的石膏和绷带,躺在病床上轻声哼哼。

看着匆匆赶来的儿子,林老太满心的歉意。但还是没忍住,说了猫的事,坚持要儿子回去一趟,提醒一下对窗。

儿子了解母亲,母亲见不得别人受难,今天要不把这件事了了,老大太怕是要睡不着觉了。儿子叹了口气,让母亲放心,自己先打车回家,取了母亲住院所需的衣物,然后气喘吁吁爬上对面的六楼,敲响了厚重的防盗门。

很长时间,不见开门。对门儿倒是有人出来,狐疑地打量了他良久。儿子硬着头皮说出事情原委,那人说,里面住着一位老人,是自己一个人住,平常这个时间肯定在家的。

儿子心里突然有不好的预感。他下楼找到物业,给老人打电话,但电话始终没人接。还好,有老人一个女儿的电话,女儿在外地,一听也急了,但一时难以赶来,就在电话里千恩万谢地拜托物业打电话报警,说自己尽快赶来。

警察打开门进去,众人这才发现,老人赤身裸体,倒在卫生间里。白瓷砖上,是一滩暗红的血迹。人已昏迷,所幸尚有呼吸。

老人被送上救护车后,儿子忽然记起两只猫的事,走进阳台,一望之下,不禁哑然失笑。

哪里是两只猫,分明是一双雪白的鞋子。包着卫生纸的鞋帮高高竖起,可不就像猫的两只耳朵嘛!

回到医院已是夜半时分,儿子轻手轻脚走进母亲病房,替她掖了下被角。林老太忽地睁开眼睛,盯着儿子。儿子将手机伸到林老太面前,打开按键给她看。屏幕上,是两只雪白的猫在沙发上嬉戏,亲密无间,一个赛一个漂亮。

林老太满意地笑了。她眨了眨眼睛,顿觉困意袭来,暂时忘却腿上的疼痛,打了个大哈欠,很快便响起了均匀的鼾声。

(选自《品读》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即交代林老太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既吸引读者读下去一探究竟,又自然地引下文对林老太和猫之间相关故事的叙述。
B.林老太平常不愿意给儿子添麻烦,但是因为担心对窗的猫在大风中有危险而犹豫再三后才给儿子打了电话,这更加突出了林老太细心的特点。
C.儿子知道母亲担忧的两只猫其实是一双鞋子后,为解除母亲的担忧,给她看了两只雪白的猫的视频,美丽的欺骗体现了他的体贴、孝顺。
D.小说行文细腻,比如前文写儿子明白不把猫的事解决好,老太太可能睡不着觉,结尾写林老太满意后很快睡着,前后照应,严谨细致。
【小题2】小说交代林老太时着意突出其眼睛不好使,此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对窗的猫”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诺贝尔文学奖:那些年的“意外”与“遗憾”

中新网10月5日电 当地时间10月5日下午,2017年诺贝尔奖结果将揭晓。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发给了百余位优秀作家,褒奖他们“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不过,百余年历程中,诺奖也难免遇到不少“意外”和“遗憾”。

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评委将他比作像荷马一样的“最伟大的在世诗人”,认为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他的歌曲甚至被评委赞美为“献给耳朵的诗篇”。

佩戴“桂冠”的人从作家突然变成了歌手,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这一决定确实令人意外。有评论称,评奖委员会的决定只是为了“取悦群众”。苏格兰小说家韦尔什则表示:“我是迪伦的粉丝,但音乐与文学截然不同,我感到愤怒。”

尽管面对争议,但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达尼乌斯表态称,文学奖委员会成员对把奖项颁发给迪伦的看法“极度一致”。“迪伦享有偶像地位。他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

事实上,这不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出现“意外”。1953年,另一个文坛“圈外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就曾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此外,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颁给已去世的人,不过文学奖中却曾出现过一次例外: 1931年,该奖追授给了去世的瑞典作家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这名瑞典诗人生前曾是颁奖方瑞典学院的成员,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去世当年终获该奖。

每年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时,都无法避免有关诺奖“遗珠”的讨论。从托尔斯泰、易卜生、哈代、契诃夫、卡夫卡、高尔基、左拉、乔伊斯等文坛名家,到仍活跃在赔率榜上的多位当代著名作家,

在这些“遗珠”中,最常被提起的就是村上春树了。29岁以《且听风吟》声名鹊起,几年后《挪威的森林》风靡全球,多年来,村上春树在诺贝尔文学奖各大赔率榜上,都无一例外地处于前列位置。然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与诺奖失之交臂。

上世纪末,米兰·昆德拉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作品为世人所熟知,在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昆德拉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但直到目前,也尚未被授予这一光环。

另一位公认的诺奖“遗珠”是以色列作家奥兹。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奥兹发表了多部小说,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曾获包括德国“歌德文化奖”、西语世界最有影响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弗兰兹·卡夫卡奖等多个奖项。

此外,被誉为“文学活神话”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中国诗人北岛同样常常被看作获得诺奖的热门人选,不过,由于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刚刚颁给了美国人,中国作家莫言也在5年之前获得了诺奖,他们的“遗珠”历程可能仍将持续下去。

但“文学奖做得再好,不如文学好”,他们的作品依然流芳后世,风姿不减。

(选自2017年10月5日“中国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诺贝尔文学奖基本上授予了那些“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作家。
B. 诺贝尔文学奖自设立已经历了百余年,已有百余位优秀作家获得了该奖项。
C. 以《且听风吟》声名鹊起、作品《挪威的森林》风靡全球的村上春树成诺奖“遗珠”。
D. 美国、中国及日本都有诺奖热门候选人,种种原因,他们的“遗珠”历程仍将持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是最伟大的在世诗人,他的歌曲被赞为“献给耳朵的诗篇”。
B.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达尼乌斯认为,迪伦获奖并无不妥,是评奖委员会成员的一致看法。
C. 有评论称将诺贝尔文学奖探予歌手是评奖委员会“取悦群众”,并对此“感到愤怒”。
D.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人们都热衷于谈论丘吉尔、北岛等仍活跃在赔率榜上的“遗珠”。
A.昆德拉至今未获诺贝尔文学奖,尽管他多次获国际文学奖,多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
【小题3】有人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等人是一种“意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看法上的差异?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