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圾垃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民将迎来被称为垃圾分类“最严执法”大考。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意义非凡,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并写入十九大报告。根据测算,国人平均每天产生垃圾约1.2公斤,且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垃圾总量每年持续增长。以上海为例,2015~2018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依次为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984.3万吨,增长十分惊人。实行垃圾分类后,既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节省资源;亦可将有害物及时处理,防止次生污染发生。垃圾分类也有经济意义。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一部分,垃圾分类投放只是第一步,后续还包括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多个环节,而不同的垃圾,其后续运输和处理,也将形成完全不同的产业链条。有业内专家预计,一旦垃圾分类实施,全国垃圾处理行业将很快形成万亿以上的市场规模。

(摘编自《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杜会的标志》)

材料二:

日本:规矩近乎“严苛”

日本从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等。看起来如此麻烦的事情,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喝完一瓶可乐后,他们会洗净饮料瓶,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把它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桶中。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美国:垃圾分类深入生活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在纽约,垃圾处理被称为“垃圾管理”。只要在大街上走一趟,就可以看到马路的两旁,堆放着一些黑色或深褐色的垃圾集装箱,上面写着:垃圾管理公司。

瑞典: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

在瑞典,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一位瑞典家庭主妇说:“吃完饭后,我们把吃剩的食物放进食物垃圾纸袋。我通常在早晨骑车上班时,顺便把纸袋扔进食物垃圾箱……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摘编自《细致到近乎“严苛”的日本垃圾分类》)

材料三:

2013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约4835吨/日,较上年增长3.3%,预计到2020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将增长到约7200吨/日。从垃圾组成来看,近几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以厨余类为主,占生活垃圾组成的50%~70%。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被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同样地,一些试点小区产生的有害垃圾(主要是电池)要么存在小区里无人收运,要么混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

(摘编自《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调研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管理在我国的推广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由上海率先试点,从46个重点城市到其他地级城市逐步推进。
B.垃圾分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
C.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它可以让许多传统意义上:“废物”得到再利用,让各种“有害物”得到及时处理。
D.垃圾分类会带动垃圾处理行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个不同的产业链条,从而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总量迅速增长,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B.在纽约,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更体现出了政府的深度参与和监管意识。
C.日本和瑞典的经验都表明,公民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垃圾分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D.从调查数据来看,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日益增长,现有的垃圾收运设施已无法容纳厨余垃圾的处理量。
【小题3】成都市中心城区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相关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31 11:2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中国文化道的大传统与术的小传统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厘清,除了有助于还原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认识到该文化的整体有机外,亦对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可否认,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的一大误区,就是重视大传统而忽视小传统,对在术名下的小传统视为不入流的、细枝末节和雕虫小技的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而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之中。

但是,二者的互为因果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却决定了,无论是道的大传统还是术的小传统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故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厚此而薄彼,而是既要重视大传统,又要重视小传统,更重要的,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就中国文化的“下学上达”“心以身显”和“即用显体”的性质而言,“以小见大”非常重要。

事实胜于雄辩。当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经历表明,今天外域民族开始接受乃至崇拜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一般是通过诸如中国烹饪、中国武术、禅定、中医这些人们更为喜闻乐见并可切身体会的术的形式得以实现的。例如,正是通过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使外国人在大快朵颐之中切实地体验到并沉醉于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味道”。例如,20世纪西方中国文化热的出现,其直接导源于李小龙、李连杰的中国武术功夫在西方观众中的风靡。也正是在其静若止水动若霹雳的一招一式中,使观众领悟到讲求“一阴一阳”“大道无形”的中国文化大化之道的神奇。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素被西医视为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然而,美国神经医学专家的课题研究却发现,在专家指导下练习太极拳,在延缓该症的发展上可以达到与服用药物同样的疗效。这一案例使西方医学界不能不领略到“中国功夫”在强身健脑方面令人称奇的奥妙。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一如古人所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旅固然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其具体举措却要求我们应从术的文化小传统起步。正是经由这种切身的践履之术,不仅可以让我们自下而上地跻身于形上之道的至境,也可以使我们由近及远地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之伟途。

(张再林 《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中的“道”和“术”互为因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B.当今的中国人重“道”轻“术”,的确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存在着误读。
C.中国烹饪、中国武术、中医、禅定这些传统形式,有助于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
D.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也离不开术的文化小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阐明了厘清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作用。
B.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和“术“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C.本文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一般是先“术”后“道”。
D.篇末引用名言,总结全文,昭示中国文化发展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以小见大”这一说法,正是体现出中国文化从“道”中体现“术”的特点。
B.对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不入流的、雕虫小技的东西,不能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
C.练习太极拳可以攻克连西医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可见中国功夫有令人称奇的奥妙。
D.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厚“道”薄“术”,就可以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伟途。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原创缺失的深层原因

①我国科研原创缺失,在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我国现在是且仍将是一个旁观者,尚未进入世界科技进步的先进行列;至今未拿下一块诺贝尔科学奖牌。这是多方面深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政府好近功。好人喜功是秦始皇以下历代皇朝的一大政治特色。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大辱,使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和政府正派官员,把目力和功夫绝对地置于当下现实问题的政治解决上。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的情状及同世界发展进程的巨大差距,激发着国家领导者一天等于20年的“大跃进”情怀和必在若干年内赶超欧美的雄心。即便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跃进”遗风还依旧难散。强烈的“政绩”观念,又令一些届别和层级的政府.把功夫用在目下的“数字政绩”上。在依然是政府主导型的科研体制下,政府好近功对科技进步的历史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不愿意或舍不得在基础研究这个不能立竿见影的事业上下大本钱;另—方面,它也势必要求科技界在短期内“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科学技术和学术事业,是长期累积方有创新和突破的事业,政府如果没有起码的支持强度和足够的支持时间,原创性、突破性的大成果又从何而来呢?

③国人官瘾重。学而优则仕,猎官摸金,这在俺中国真可谓“刻骨铭心”。陈独秀写道;“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销,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这种陈腐观念和现存“官本位”制度之疾的结合,使得科技人员竞相谋官,能有多少大创造和真学问呢?官有官道,学有学路。爱因斯坦说得好:“企图兼有智慧和权力,极少能获得成功。”

④梁启超皇皇巨著,是他远离官场潜心著述的结果。梁氏深察旧中国官场“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懒惰与巧滑”,“很容易堕落”,“现在政界万万不可多与为缘”。劝诫子女们莫做官,只做学问。梁家走出了梁恩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位国家级院士,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文化事件,发人深省。

⑤体制积弊多。从科学技术体制看,影响科研创新的主要弊端有三方面。在立项选题上,“长官意志”过重偏浓,自由自主选题立项得不到应有的价值重视和有规制依据的经费支持,使得跟踪、追风、低水准重复研究层出不穷。在□□□□上,有限的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上的配置极不合理,忽视基础研究的历史倾向长期得不到实质性改进。在□□□□上,我国科研“量化”管理大受青睐并大行其道后,鉴定、评价和奖励标准重数量轻质量之流弊,鼓励了短平快成果的成批生产,扼制了原创性、独创性成果的孕育和生发。

⑥社会缺宽容。科学往往是极少数人推翻所有人的观念才能前进。科学的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理性的否定、创造性的破坏和历史性的超越之过程。投有怀疑、批判、解构精神,没有超常、超凡、超我,超群、超前的卓识和胆略,就不会有原创性、独创性的科研成果。科学、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的、社会的理性宽容。坚决排斥那种蛮不讲理的所谓“大批判”和政治性的裁决。爱因斯坦认为,追求真理和科学知识,应当被任何政府认为神圣不可侵犯;——,尊重追求真理和科学知识的人的自由,应该作为整个社会的最高利益。学术活动及其成果应当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应努力创议“我不问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坚持自己思想之权利”这样一个社会宽容环境。

【小题1】综观全文,作者从政府到_________________,从科技体制到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对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作了全面周到的分析。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政府好近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好大喜功是秦始皇以下历代皇朝的一大政治特色。
B.无数志士、官员为洗雪民族的耻辱,致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C.新中国同世界发展进程的差距,激发着领袖赶超欧美的雄心,
D.一些届别和层级的政府,把功夫用在目下的“数字政绩”上。
【小题3】从文章内容看,第⑤段的空格内应填入的内容是□□□□、□□□□。
【小题4】第③段引用陈独秀与爱因斯坦的话,其用意分别是:
(1)引用陈独秀的话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用爱因斯坦的话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联系上下文,为第⑥段画线处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1)然而 (2)而且
选项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
【小题6】“科学、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的、社会的理性宽容。”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霍金 布鲁诺   巴金   蔡元培 老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大师潘天寿若泉下有知,这件事一定会令他欣慰——在他辞世13年后,1984年,长女携弟妹将他120多幅、时值4亿多元人民币的画作无偿捐赠给国家。
潘天寿先生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人被斗,家被抄。去世前,在从老家宁海押回杭州的路上,大师在烟盒纸上写下最后的诗句:“莫嫌笼狭窄,心如天地宽。是
非在罗织,自古有沉浮。”他还曾留下遗愿:我的画属于国家、属于民族,应该全部捐给国家。
画作捐赠后,他的长女赶回普陀山,朝着普陀佛顶山三步一磕头三步一磕头地前行。
为什么竞用这种最古老最艰苦、只有圣徒才可能忍受的方式呢?
因为普陀山隐修庵里有她的儿子朱仁民,有她受苦受难的儿子朱仁民。
母亲用这种方式,除了虔诚、祈祷,还有对儿子的万般歉疚。
朱仁民1 949年出生,4岁随外祖父潘天寿学画,1 0岁获舟山市全市美术一等奖,1 4岁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美院附中,却因出身问题被拒于校门外。1979年,30岁的他在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中一举成名——他的国画作品《在公海上团聚》获奖。朱仁民,一颗艺术新星冉冉升起。但悲剧发生了——1980年年底,朱仁民在创作巨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腰椎神经损伤。医生断言:再也站不起来了!
朱仁民的父亲解放后失去工作,全家五口仅靠母亲每月30元的工资维持生计,朱仁民初中毕业被迫辍学自谋生路,开始织网、出海、打鱼,还刷过漆、打过铁、代过课、做过游泳池救生员。瘫痪后,他付不起每月2.4元的房租,母亲便托学生找到普陀山上倒闭破败的隐修庵让儿子栖身。
面对瘫在破庙里的儿子,母亲泫然泪下,深感欠儿子太多太多……其实,如果卖掉父亲的一幅画,就可以解决家庭困难。
但是,当因“历史问题”受尽贫寒、屈辱的朱仁民的父亲,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仍要他“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当他有能力让老母从旧房搬出,却被老母一次次执拗地拒绝,只希望他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朱仁民最终不仅理解了母亲,理解了亲人们的传奇之举,自己也凤凰涅槃。
就在那座破庙里,他决意破解命运的偈语,开始与屈原对话、与贝多芬对话、与卢梭对话……在对话中,他进一步认识了贝多芬,认识了人与命运的抗争,体会到了一个伟大心灵的悲痛与反抗;还进一步认识了莫扎特,从莫扎特的灵魂中看到了中国人文的最高境界:物质生活的匮乏与精神折磨的巨大,都不能压抑来自心灵深处的欣悦。
灾难使朱仁民绝望,但如果不是这场灾难,若非亲自体验,他显然很难真正理解《华严经》及其哲学意义。能透彻地认识苦难,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体验到周围的一切,帮助朱仁民选择了走向内心,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和洞察力,让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他也并不是执意地向内心走去。他在孤独、寂寞、贫困中,继续创作。这些经历和储备,让朱仁民终身受用。
终究命运还是眷顾他的,若干年后他竞能神奇地站起来了。重获健康后的朱仁民怀揣着梦想开始了他全新的探索: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学科——“人类生态修复学”,提出“用艺术拯救生态,拯救人类”的新学说。1996年开始,朱仁民在曲解、嘲笑、麻木、中伤、无奈中,在普陀买下荒蛮的莲花岛,从设计到运、拉、背、扛、凿,亲力亲为,建立起世界上唯一的海上大地艺术品,将小岛打造成生态文脉理念的禅宗艺术公园,并在海岛入口花岗石上郑重刻下:“永久免费参观”。后又在沙漠中设计修建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在舟山海岛裸崖上设计建造“海上布达拉宫”。
(摘编自《朱仁民:大苦难与大情怀》)
相关链接:
①有着诸多社会头衔的朱仁民曾20余年免费教海岛儿童、渔民绘画,辅导民间艺术创作;在国内外一些大学任教,带出了数以千计的学生;他还为有才气的清贫文学艺术创作者提供杭州潘天寿艺术沙龙、莲花岛国际艺术家工作室、菱湖艺术家村三个艺术创作基地免费使用,并为他们解决基本宿食问题。而他本人,还住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三餐也常常在路边小店解决。(摘自《“三绝”朱仁民》)
②这个时代不缺智慧不缺金钱,缺的是思想,是精神,一种大国文化精神,一种奉献精神,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会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做不了脊梁,做根鱼刺也罢。(朱仁民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潘天寿虽然身处逆境,但对国家和民族的挚爱之情不变,他在烟盒纸上留下的诗歌绝笔就深切地抒发了这种赤子情怀。
B.10岁获舟山市美术一等奖,14岁随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美院附中,朱仁民的优异表现客观上强化了母亲内心的歉疚之感。
C.朱仁民的母亲舍小爱而成就大爱之精神,不仅体现在她代父亲向国家捐赠画作上,也体现在对待儿子让她搬出旧房的多次拒绝上。
D.朱仁民虽然经历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苦难,但是他依旧成就了自己的伟大,“用艺术拯救生态,拯救人类”的新学说得到广泛实践。
【小题2】对朱仁民来说,“苦难”具体指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朱仁民经历了“大苦难”,也有着“大情怀”,朱仁民的“大情怀”指什么?并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大苦难”和“大情怀”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袁运生让美术拥有“中国芯”
柯 萍
袁运生,是著名画家董希文的学生,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揣复兴中国艺术的梦想。1982年他去了美国,1996年回国后,全身心地投入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理论研究。从2002年起,袁运生教授带领学生,考察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市的古代雕塑情况。2005年,他提出“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的科研课题,获得首届文化部创新奖,成为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
我们的近现代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由西方引进的,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教材一直沿用的是希腊雕刻,这在百年前的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到了20世纪后期,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在这种教育体系的培养下,学生远离中国传统艺术的根基,逐渐丧失本民族的审美与价值观,找不到传达自己文化精神的依托。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它体现的应当是中国精神文明的优秀传统和当代艺术发展的新的可能性。正如张光直先生所指出的,“用整个的西方文明的理论体系,无法解释中国文明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通过10年的考察和研究,袁运生提出从中国青铜器和传统雕塑复制入手,以取代一直沿用的古希腊、古罗马的石膏雕像,以中国美术经典为主体走向基础课堂,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逐步建构起中国独特的造型和审美理念。这对于美术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改变我国近百年来以西方雕刻为唯一范本的不合理结构,更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和雕塑艺术的发掘整理和再认识,对于我国传统艺术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文化身份的确立,以及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袁运生不仅提出重建体系的思路,自己还身体力行。至2012年,他率领的课题组已顺利完成了第一期文物考察和复制工作,其中包括山西南涅水博物馆的北魏雕刻24种,山东省诸城博物馆的北朝石刻造像17种,共计41种。
袁运生说:“中国雕刻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体系,它不是一种样式的重复。和希腊雕刻相比,中国传统雕刻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体系,具有自己独特的品格、高超的艺术性与魅力。”
考察中,袁运生发现青铜器是石雕之外的又一个精彩的造型系统,有着独特的艺术性,从实质上讲,它是一种最彻底的抽象性的艺术创造,具备强烈的精神性的内涵。作为礼器,它是沟通人与天的一种象征性器物,是极具观念性和精神性的独特创造,它的抽象性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艺术发展的精神性特征,对后来石雕艺术品和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中西艺术发展脉络的重大差别所在。因此,将复制的青铜器艺术作品作为基础课教材是对基础课内容的一次重大提升,也是课题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所以,第二期的考察工作除了继续考察相关省份的博物馆,有目的地选定第二批复制对象,完善教材选择工作外,袁先生带领课题组已经开始启动青铜器的复制工作,并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目前,第一批的青铜器复制工作已经开始。
在实践方面,2012年9月,袁运生率领的课题组开设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基础教学高级研修班,邀请八大美院基础部教学骨干,共同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观念及表现方法如何进入素描教学。学员们对教学及考察活动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语言的探索中。
【相关链接】
袁运生说,不同地域石质的不同,使雕刻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复制山东与山西的雕刻应用于基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中国古代雕刻的多样性与卓然成就。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光直认为,用整个的西方文明的理论体系,无法解释中国文明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提出了重建体系的思路。
B.袁运生从中国青铜器和传统雕塑复制入手,在教学中逐步建构起中国独特的造型和审美理念,让中国美术经典走进了基础课堂。
C.中国近现代美术基础教育教材一直沿用希腊雕刻,让学生远离中国传统艺术的根基,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求。
D.袁运生带领课题组将开启青铜器的复制工作,并开设“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基础教学高级研修班。
【小题2】下面对袁运生性格特点与青铜器特性的分析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袁运生志向高远。他从小就怀有复兴中国艺术的梦想,回国后就投入到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理论研究中。
B.袁运生具有开拓创造精神。他只身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观念及表现方法如何进入素描教学,建构起了独特的造型理念。
C.袁运生做事踏实,认真,身体力行。他从2002年起,带领学生考察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市的古代雕塑情况。
D.青铜器作为礼器,它是沟通人与天的一种象征性器物,它的抽象性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艺术发展的精神性特征。
E. 中国青铜器是一个与别的国家雕刻完全不同的庞大的造型体系,中国石雕又是一个精彩的造型系统,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小题3】为何有人说,我国美术教育基础教材不应该一直沿用西方雕刻范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揽纳考论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同时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国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交,牟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赋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田赋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交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处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贯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谁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候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要交纳船税,要支付牵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B.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赋和上供物料,田赋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些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文章在第2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的原因。
C.揽纳户从税户、解户那里兜揽时对他们额外勒索,从监察御史邓真“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的言论中,可知他们的贪得无厌。
D.文章前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文章在最后一段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钱粮物料征办地到京城,从揽纳户到仓场官吏员役,揽纳活动地域广阔,参与人数众多,运作形态多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B.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但即便如此,揽纳依然风行不衰。
C.揽纳户极大地增加了解纳者的负担,“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连明神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明确指出这是揽纳最大的恶果。
D.揽纳户在兜揽代纳过程中,或揽而不纳、以次充好,或多收少交,手段不断翻新,其最终目的是牟取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