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天文、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平衡、吉祥、美满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也就是办公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并且特以九、六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幸福、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此外,天坛的高度、坛面石块、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龙凤呈祥的意蕴。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大多用了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内廷多用偶数,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易经·乾卦第一》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宫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

(节选自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建筑由于融入了数的元素才具有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创造。
B.《周易·系辞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的古建筑思想,对故宫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阳奇阴偶”观念认为,奇数象征吉祥与美好,偶数含有阴冷、不祥之意,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
D.九、五为帝王之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天安门城楼及故宫的房间数都暗含“九五至尊”之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论证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B.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论证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数理意蕴。
C.文章选取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故宫、天坛、天安门等来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写到乔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证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常用数字表达美好愿望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来表达人们对审美、和谐、等阶的价值追求。
B.古建筑构造中多出现数字“六”“九”的元素,这与“六”“九”在易学中是阴阳的代表有一定关系。
C.故宫前朝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布局体现奇数特征;内廷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则多用偶数。
D.从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对数字“九”“五”的广泛运用,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被赋予的等级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1 07:0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画像石、泥俑、古墓壁画刻画的形象多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形象,然而汉代艺术就在这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气势之美。

在汉代艺术中,力量、运动、气势就是它的本质。在汉代艺术品里,动物形象狂奔乱跑,活泼跳跃,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人物形象虽然有时形态是静止的,却包含着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来表现他存在价值的。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力量、运动和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之后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势和内在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正因为是靠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不需要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力量、运动、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是构成这种气势美不可分割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笨拙,也就很难展示出那外在动作姿态的力量、运动、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力量、运动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浑然一体。

如果拿汉代艺术品与后代艺术品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力量、运动、气势,就愈显优越和高明。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汉代艺术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画面总是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然而,它由给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实显得拙、粗、重。它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它因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力量、运动感而具有浪漫风貌。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汉代艺术呈现出来更多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那么汉代艺术则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代艺术品中的动物、人物形象均以运动姿态出现,表现出强烈的力量、气势之美
B.汉代艺术品表面上呈现出幼稚、简单与粗糙,实际上正是一种成熟与完美的表现。
C.与汉代艺术风格相比较,后代轻、细、巧的艺术风格显得过于写实没有浪漫气息。
D.与唐代艺术不相同,汉代艺术突出地体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以及整体性的民族精神
【小题2】(小题2)汉代艺术品中的形象是如何表现出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之美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拜访他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类似,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记载周代诸礼仪式的《仪礼》和记载理想国官制体系的《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细读之就能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C.《礼记》一书以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主要采用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有助于读者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相应的要求。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他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虚心恭听,一定不能插嘴,先生有所询问,不可抢答,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D.《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继承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礼记》教导我们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与尊长相处,如何得体拜访他人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堪称人生准则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可以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让人受益终生。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字最早见于《神农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据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的著作)一书。到了唐代,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茶叶在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代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缓解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成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联结中国和世界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现在的池上茶园),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他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间,日本佛教高僧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了日本茶道,并促进其发展。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西方的大门。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1900-1995,英国人)称茶叶是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茶馆的最早记载见于唐代开元年间的《封氏闻见记》,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之一是“客来敬茶”。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 “以茶雅心” “以茶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小题1】下列对“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联结中国和世界的纽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日本僧人最澄从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现在的池上茶园),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B.宋代,日本佛教高僧来我国攻研佛学,回国时将浙江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了日本茶道,并促进其发展。
C.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西方的大门。
D.近代,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 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茶叶就已经开始在我国被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B.从西周到西汉时期,茶叶曾先后被当作祭祀用品、烹饪菜食、治病药品,并成为主要商品之一。
C.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因为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所以佛家利用饮茶缓解坐禅瞌睡。
D.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雅心”“行道”,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文明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神农本草》和“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两部古籍的存世,可以证明我国是茶的故乡。
B.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因对中国茶叶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而被尊为日本茶祖,他开创了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
C.在我国茶馆广布,清朝以后,人们在茶馆或饮茶或聊天或打盹,或欣赏民间曲艺,可见茶馆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精神更愉悦。
D.古代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还以诗咏茶,诗茶共雅,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便是典型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