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论做作
朱自清
做作就是“佯”,就是“乔”,也就是“装”。苏北方言有“装佯”的话,“乔装”更是人人皆知。“三分模样七分装”是说女人,男人也短不了装,不过不大在模样上罢了。装得像难,装得可爱更难;一番努力往往只落得个矫揉造作!所以“装”常常不是一个好名儿。
贫和富也可以装。贫寒人怕人小看他,家里尽管有一顿没一顿的,还得穿起好衣服在街上走,说话也满装着阔气,什么都不在乎似的。有钱人却又怕人家打他的主意,开口闭口说穷,他能特地去当点儿什么,拿当票给人家看。这都怪可怜见的。还有一些人,人面前老爱论诗文,谈学问,仿佛天生他一副雅骨头。装斯文其实不能算坏,只是未免雅得这样“俗”罢了。
有能耐的人,有权位的人有时不免“装模作样”“装腔作势”。马上可以答应的,却得“考虑考虑”;直接可以答应的,却让你绕上几个大弯儿。论地位也只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见客就不起身,只点点头儿,答话只喉咙里哼一两声儿。谁教你求他,他就是这么着!可是,装得恰到分际,过犹不及。为了抬举自己,装别人;装不像别人,又不成其为自己,也怪可怜见的。
装欢笑,装悲泣,装嗔,装恨,装惊慌,装镇静,都很难;固然难在像,有时还难在不像而不失自然。“小心陪笑”也许能得当局的青睐,但是旁观者在恶心。可是“强颜为欢”,有心人却领会那欢颜里的一丝苦味。假意虚情的哭泣,像旧小说里妓女向客人那样,尽管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也只能引起读者的微笑。——倒是那“忍泪佯低面”,教人老大不忍。佯嗔薄怒是女人的作态,作得恰好是爱娇,所以《乔醋》是一折好戏。“假意惊慌”似乎是旧小说的常语,事实上那“假意”往往露出马脚。镇静更不易,秦舞阳心上有气脸就铁青,怎么也装不成,荆轲的事,一半儿败在他的脸上。淝水之战谢安装得够镇静的,可是不觉得意忘形摔折了屐齿。所以一个人喜怒不形于色,真够一辈子半辈子装的。
“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有些事大概还是装聋作哑的好。倒不是怕担责任,更不是存着什么坏心眼儿。有些事是阿姑阿翁该问的,值得问的,自然得问;有些是无需他们问的,或值不得他们问的,若不痴不聋,事必躬亲,阿姑阿翁会做不成,至少也会不成其为阿姑阿翁。“不闻不问”,有时候该是一句好话;“充耳不闻”“ 闭目无睹”,也许可以作“无为而治”的一个注脚。
郑板桥最能懂得装糊涂,他那“难得糊涂”一个警句,真喝破了千古聪明人的秘密。还有善忘也往往是装傻,装糊涂;省麻烦最好自然是多忘记,而“忘怀”又正是一件雅事儿。
(选自朱自清《论做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分模样七分装”是说女子在生活中“装佯”的作用大于“模样”。 |
B.贫寒人装阔气,有钱人装穷,都有各自不得已的苦衷,都怪可怜的。 |
C.有权位的人“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就是故意教你求他。 |
D.“小心陪笑”“强颜为欢”同样都是装欢笑,但两者的内涵却不一样。 |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了大量成语俗语,针对生活中诸多“装”的现象进行分析,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
B.《乔醋》是昆剧《金雀记》中的一出,是表演晋时潘安仁惧内故事,文章引用此例,主要论证女子“佯嗔薄怒”恰到好处的可爱,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
C.文章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警句作结,意在说明“装”的精髓,使得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
D.作者以一种平和闲雅的心态对“装”进行议论,既有机智的嘲讽,也有真挚的同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