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焉。太子逢迎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偻行见荆轲,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其逆鳞哉 批:触犯
B.乃焉 造:到……去,拜访
C.行为道,跪而拂席   却:但,表转折
D.太子席而请 避:离开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穷困:走投无路
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灭口:杀死
C.愿太傅幸而图之 幸而:有幸
D.太子跪而逢迎 逢迎:迎接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亡秦燕 何厌
B.谓太傅鞫武曰    吾还也
C.愿太傅交于田先生      人之力而敝之
D.兵临易水,恐其祸至 日尽矣
【小题4】与“奈何以见陵之怨”一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丹终不迫于强秦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小题5】用“/”线给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小题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于秦,即到秦国当人质。古代诸侯国之间为了表示履行盟约,确保协议的可信度,常常将太子去对方国家作人质。
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始于西周,直接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C.“跪”,在古代礼仪中,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胸前相合表敬意。
D.《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是他们实战演习手册。
【小题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丹心系国事,令士忠诚。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田光,田光觉得年老而无能,就推荐荆轲。
B.鞫武熟知局势,献计谋策。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结盟,在南边与齐、楚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设法对付秦。
C.太子丹礼贤下士,情系部属。为了国事,他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并和田光商量国事。听到田光死了,双腿跪行流涕。
D.田光有勇有谋,一片忠心。田光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但举荐荆轲,还劝说荆轲一定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小题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02: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竞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诏以下博士。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说法。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廷,历数国家的种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成年后教授后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在奏疏中,他赞美同僚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让博士之位于他们。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2)《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C.秦王还柱而走
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C.使使以闻大王 使:使者
D.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道谢
【小题3】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敢兴兵拒大王
A.次进
B.而乃手共搏之
C.箕踞骂曰
D.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小题4】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士皆瞋目,发尽指冠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踞以骂
B.又而为歌
C.乃朝服,设九宾
D.太子之,疑其有改悔
【小题5】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使毕使于前 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
②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绝,挣断。
D.剑坚,故不可立 拔坚:坚固、锋利。
【小题2】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秦武阳色变振恐B.轲既取图奉之
C.图穷而匕首见D.使工以药淬之
【小题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B.不得持尺兵
C.不及召下兵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小题4】简述文中第一段中的“顾”“笑”“前”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