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芦芙荭/文

先是一声。

接着是两三声。

老人抬起头在门前的树上瞅了半天,也没寻见鸟的踪影。老人以为他又出现幻听了。这样的事,以前也常常发生在老人身上。

过了几天,老人从庄稼地里回来时,突然发现房前屋后到处都闪烁着鸟的飞影,像风裹动的树叶,在眼前飞舞着。寂静的黄昏一下子律动了起来。

这一次,老人听到了鸟儿们那潮潮的叫声。

老人耸耸鼻子,是的,春天的味道越来越浓烈了。

老人走进屋里,再出来时,他的手上多了一把木勺。木勺里是金灿灿的麦粒。老人抓起麦粒,一把一把地向道场上扬去。金黄的麦粒在黄昏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后,就在道场上砸出了一声声鸟的叫声。

啾。

啾啾。

啾啾啾。

老人坐在门前的那块巨石上,一脸慈祥地看着那些鸟儿叽叽喳喳地抢食着地上的麦粒,好像那些鸟儿是他的孩子。

一年四季,老人最喜欢的就是春天了。春天的黄昏,老人就喜欢坐在门前的这块巨石上,看家家户户房顶上升起的炊烟;看村里的男人们从地里收工赶着牛羊回家;还有那翅膀上挂着水珠的鸭子,一摇一晃不紧不慢地从面前走过。

这样的日子多好呀!

可这一切,对于老人来说,似乎成了回忆。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那个时候,这个村庄多美呀,人还没到村庄,老远就能感受到那热闹的氛围。不说村庄,你就是走在村子外面的小路上,忽然,路边的庄稼地里就会蹿出个人来,吓你一大跳。

老人记得,那时他还年轻。也是在春天的一个黄昏,他到了这个村庄。

他本来是路过这个村庄,去另一个村庄的。可走到这个村庄时,天就要黑了。因此,他走得有些急,就出了事。他的一只脚在迈出时,不小心踢起了一粒小土块,那土块就像一只鸟一样飞了出去。他根本没有想到,在他前面不远处有个姑娘也正走在黄昏的路上,那土块好像长了眼一样,不偏不倚正好砸在前面走着的那个姑娘。

在这个美丽的黄昏,他和姑娘结缘,之后他就成了这个村庄的人。

他对姑娘说,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他都要守着这个美丽的村庄和她好好地过一辈子。

可现在,当老人在春天的黄昏里坐在这块巨石上时,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狗的叫声没了,鸡的叫声没了,连同孩童的嬉闹声也没了。

老人每天只能看着自己房顶上的炊烟一缕缕升起,再一缕缕飘散。

村庄还是先前的村庄,只是再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村子里的人陆陆续续地都搬走了。许多人都来劝他,让他和他们一起走,搬到河川去,那里有宽阔的大马路,出门就能买到想要买的东西。可他就是不走。没有人知道他不走的原因。只有他心里清楚,他是在坚守着几十年前那个黄昏他对她的承诺。几年前她就去了,她就埋在当年他们相会的那棵树下。那棵树现在也已成了老树,将来,他要和她一起在这棵树下守着这美丽的村庄。

鸟儿们吃净了地上的麦子,一只只地飞走了。场院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老人从巨石上站起身,天还没完全黑。他开始动身向村外走去,慢慢地,他走到了几十年前他和她相见的地方。几十年了,这里几乎没什么变化。说没变化也不对,路边的那些树都长大了变粗了。只是早些年又被人砍掉了。这两年,老人又在那地方种上了小树。老人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心血来潮,他的心突突地跳了几下,然后,他像当年那样在路上走着。估摸着差不多了,他脚下一用力,一个小土块就飞了起来。那土块像一只鸟儿一样向前面飞去。老人想在空中找到那土块的身影,却什么也看不见,他只好竖起耳朵想听听土块落地时的声音。

他等呀等,黄昏却是一片寂静。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6年第1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鸟声鸣叫入笔,打破了只剩老人一人居住的村庄的安静,用以动写静的手法渲染了一种空寂的氛围。
B.因为老人年龄大了总有幻觉,所以老人抬起头在门前的树上瞅了半天,也没寻见鸟的踪影,就以为他又出现幻听了。
C.小说用词形象生动,如文中“砸出了一声声鸟的叫声”中的“砸”,传神地写出老人高兴用力抛掷麦粒后鸟儿欢腾情景。
D.小说结构严谨,多处照应。如前后都有踢土块的情节,对比中突出老人回忆中的美好和如今一人在小村坚守的执着和落寞。
【小题2】文章对于老人的形象并没有刻意清楚的描绘,可给人印象还是很深刻。请结合文本对老人的形象特点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他等呀等,黄昏却是一片寂静”。有什么意味和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5 12:4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

②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③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④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文书科的人说,你是越级,学校要有处置,我说,“蔡先生到北大是来办教育,不是来做官。我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下级,有什么越级不越级的。”我一笑置之。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及社会一般人都知道,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来做官的,当校长并不违反他的“三不主义”(“三不”的第一“不”是不做官)。

(节选自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蔼然仁者”是指和善仁爱的气象,也就是比什么言都有效的不言之教。
B.“春风化雨”原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在文中用来比喻良好的教育。
C.“一介寒儒”原指门第低微的读书人,照应蔡先生不要排场,不摆架子。
D.“萧然物外”是指蔡先生的内心凄凉寂寞,对当时的社会失望而超脱世事。
【小题2】第③段的画线词语“没有”反复出现,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作者评价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而文中所选取的材料却很平凡,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头上的桄榔树
佚名
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我向研究所的领导请了假,便风雨兼程回家。
母亲原来住的那座泥屋,已经改建成一座二层的砖屋。原来的泥屋坐北朝南,现在的砖屋坐西朝东。母亲住在二层,凭窗可以看到东边山头上的那两棵挺拔的桄榔树。树下绿草如茵,野花盛开。
“长锁,”我的乳名叫长锁,“娘死后,你要把我埋在桄榔树旁!”
“主葬?”
“不是。埋盒子,不起坟头。你爹回来时,知道我在那里就行。”
父亲叫榕生,1948年秋天被抓壮丁,1949年冬天去了台湾。那时我仅3岁,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供我上大学。
1996年11月,我陪母亲到泰国旅游。一天晚上,正赶上水灯节,夜色越浓,灯火越明,天上星光,水上烛光,交相辉映。
“咱也做一盏水灯吧!” 母亲提议。
附近小贩群集,可以买到做水灯的材料。
母亲用芭蕉叶做了一盏莲花形的水灯,学曼谷市民的样子,明烛点香,把水灯放到水面上,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这湄南河,流到哪里去?”母亲问我,我答:“这湄南河,往南流,流到泰国湾。水灯绕过中南半岛,就漂到了海南岛,再往东北方向漂,就漂到台湾岛……
1999年11月,我陪母亲到马来西亚旅游。一天晚上,我们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一个超市里购物。有游客在买棕榈糖果、小瓶装棕榈食用油。
母亲想买,我心里纳闷儿。
母亲说:“我问过导游小姐,她告诉我,桄榔树也属于棕榈树……”
我在家乡小住三日。一天上午,我走上东边山头,看见一对青年在桄榔树下烧香、磕头,不解其意。下山后,到了旭日小学,向谢校长请教。
谢校长笑着问我:“那桄榔树是啥样的?”
我说:“是挺拔的。”
“有没有枝蔓?”
“没有枝蔓,一心向上。”
“这就对了——它没有枝枝蔓蔓,说明它一心一意。男女青年拜桄榔树,是希望自己的配偶像桄榔树那样对待自己——一心一意,没有技蔓。”
我按照母亲的遗愿,把她的骨灰盒深埋于东边山头上的桄榔树旁。
父亲从台湾回到了大陆。
父亲问:“这改建的房子,怎么坐西朝东?”
我答:“这是按照母亲她老人家的意思改建的。她想看到东边山头上的桄榔树……”
父亲默默地走上东边的山头。
“你娘的骨灰盒存放在哪里?”
“就在这桄榔树旁。”
桄榔树修长的树干,直指高远的天幕。太阳和月亮挂在天幕上。
【小题1】文章第2段的描写看似闲笔,但极具匠心,说说其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桄榔树也属于棕榈树……”,母亲由“棕榈树”突然想到“桄榔树”,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小题3】母亲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文章通过哪几个细节刻画母亲的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就在于,它不仅以宗教的方式达到了对绝对的觉悟,而且从周代开始也以思想的方式追问与思考绝对者问题。这是一次更大范围的觉醒,也是一次更系统的觉醒。这次思想觉醒之所以也可以被视为一次“人文觉醒”,是因为它是通过更深入地追问、揭示人性本身来理解与朝向绝对整体者。也就是说,这次觉醒是通过探究人自身的内在存在来通达超越于人的绝对者,通过发现与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来肯定与见证整体者的绝对性。在这个意义上,这种“人文觉醒”可视为一次“人文的宗教觉醒”。因此,先秦诸子既是一种人文思想,也都是一种“神学”。这次觉醒之所以被认为更具系统性,就在于它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大觉醒:

首先,它不仅是发现、承认与确信有一个绝对者,而且自觉地以更多的环节、事件来叙述、展示绝对者,甚至以更多的概念与分析来指示绝对者。在近代学者的研究中,通常会罗列出“天”或“道”的多种含义,比如根据儒道法墨文献中有关“天”的论述而把天分解为神圣的主宰之天、义理(伦理)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等,并以此论说人文觉醒的去神化乃至无神化。而实际上,在先秦的这些人文论说中,天的多重含义恰恰是被用来申述天的绝对性的不同环节:不管是义理之天,还是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甚至所谓物质之天,都可被归到作为神圣绝对者的“上天”之下,绝对之天据此获得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因此,在这里的天并不因被分解、分层而失去了绝对性与统一性,倒是因获得了更丰富的统一性而获得了更生动具体的绝对性。

其次,在重新确认与确信绝对者之为万事万物与一切美善之源头,因而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的同时,发现并确立了人在与绝对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在诸如“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真人”能无待而任“自然”等这类论说里,都隐含着从人与绝对者的相互性关系角度来理解绝对者,理解人本身在这个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人本身的绝对性存在的哲理。在这个意义上,这次人文觉醒既是对绝对者的觉悟,也是对人自身的觉悟。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次人文觉醒之所以为人文觉醒就在于它在宗教启示下通过自觉到绝对者而发现、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

第三,发现并申述了绝对者以人类能够认识并加以遵循的某种原则来体现、实施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意志或意旨,因此,人类的现实生活并不只是一种世俗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神圣的生活。不管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群体(国家),生活并不仅仅只是满足各种自然欲望,更不是只按自然欲望行事而为所欲为,而是首先要遵循与担当一些来自上天启示给我们的原则,比如通过圣人作则而垂示给我们的规范,或者通过上智者之先觉而显明给我们的仁爱法则。因此,人类的生活并不只是活着,不只是享受各种感性欲望的满足,而首先是要贯彻、遵循某种神圣原则,成就某种神圣事业。

因此,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实质上是深化了对绝对者的觉悟与论说。在这个意义上,正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神学一样,周代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也是一种神学。如果说周代之前的宗教觉悟启示了人文思想,那么后者则深化并增强了关于绝对者的觉悟与信念。就此而言,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不仅不是如近代学者推断的那样削弱甚至取代了对天或神的绝对性信仰,相反,倒是加强深化了这种信仰。

(摘编自黄裕生《中国文化具有“本原性”在文明相遇中成就自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的思想觉醒发现与肯定了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是 “人文觉醒”,也是“人文的宗教觉醒”。
B.近代学者研究中对人文觉醒去神化的论说,在于它们把“天”分解分层而忽视其绝对性与统一性。
C.先秦诸子关于“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的论述,强调了人在与绝对者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D.周代之前的宗教觉悟启示了周代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深化并增强了关于绝对者的觉悟与信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论述了先秦诸子思想既是一种人文思想,也都是一种“神学”。
B.本文指出近代学者研究中人文觉醒去神化论说的不足之处,论述了先秦思想中“天”的统一性和绝对性。
C.文章主体部分引用大量论据,层层深入,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诸子在人文思想上的宗教觉醒,说理透彻明白。
D.文章最后把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进行类比,强调了先秦诸子思想中的神学性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经》中的“天之威,无不正”与《论语》中的“天丧予”,两处的“天”在作者看来都是绝对者。
B.理解了先秦诸子关于“绝对者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我们才会明白封建统治者为什么总喜欢自称为“天子”。
C.人虽然不是绝对法则之,却可以通过认识绝对法则而行之来获得自己存在的绝对性,因此人的生活也是神圣的。
D.被视为“人文思想”的先秦诸子,其兴起同时也是宗教信仰精神的深化与加强,因此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 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的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边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的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骛,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会步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②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小题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小题3】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五样松

季羡林

我对家乡的名胜古迹已经非常陌生了。我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五样松。在司机的指引下,我们都要去看这一棵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奇松。我们的车立刻沿着田间小径开到古松下。

我看到古松,一下子就想到杜甫的《古柏行》中的名句: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跟如石;

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这棵古松是否有四十围,我没有去量。但是,一看就能知道,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它老得已经空了肚子。据说,农村的小孩子常常到它肚子里去打扑克。下雨的时候,就到里面去避雨,连放牧的羊也可以牵到里面去。这就可以想见,古松的肚子有多么大了。

天下的名松,我见过的不知道有多少了。泰山的五大夫松,黄山的迎客松、送客松、盘龙松、蒲团松、黑虎松、连理松,以及一大串著名的松树,我都亲眼看到过。翻开我国历代的地方志和名山志,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名山,都有棵把有名的古松。古今很多文人写过不知多少篇有关松树的脍炙人口的绝妙文章;而许多画家更喜欢画松树。孔子还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松树给了很高的评价。可见松树在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但是,五样松这样的松树我却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我见到的那一些名松哪一棵也比不上它。我对生物学知识极少,一棵松树上长两种叶子,这个我是见到过的。三种、四种的就不但没有见过,而且也没有听说过。现在一棵树上竟长上五种不同的叶子,岂不是有点“骇人听闻”吗?

这棵古松之所以不寻常,还不仅仅在于它长着五种叶子,而且也在于它的年龄。据说,这一位老寿星已经活了二千年。我没有根据相信这种说法,也没有根据不相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它就占了五分之二。它站在这个地方,一动不动;但是,我相信,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它总在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观察着。不管春、夏、秋、冬,它的枝叶总是那样浓绿繁茂,它好像从来没有睡过觉。谁能数得清,它究竟亲眼看到了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呢?它一定看到过汉末的黄巾起义,起义士兵头上缠的黄巾同它那苍郁的绿色,相映成趣。它一定看到过胡马北来、晋室南渡的混乱情景。它一定看到过就在离开它不远的大运河里隋炀帝南下扬州使用宫女拉着走的龙舟,想必也是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它一定看到过隋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滚滚狼烟。它一定看到过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大运河中南来北往的上千上万的船只,里面坐着争名逐利的官员,或者上京赶考的举子,有的喜形于色,得意洋洋;有的愁眉苦脸,垂头丧气。它当然也一定看到过宋景诗起义和太平天国北伐,刀光火影,就闪亮在身旁。它一定看到过这,一定看到过那,它看到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数也数不清。这个老寿星真是饱经沧桑,随着中国人民之乐而乐,随着中国人民之忧而忧,说它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不是很恰当吗?

然而,正如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一样,这一棵古松的经历也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过去那样漫长的时间不去说它了,据本地的同志说,就在几年以前,松树肚子里忽然失了火。它的肚子本来已经空成了一个烟筒。现在火在里面一燃起,风助火势,火仗风威,再加上烟筒一抽,结果是火光熊熊,浓烟弥漫。人们赶了来,费了很大劲,也没有把火扑灭。后来什么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湿泥巴在松树肚子里从下面往上糊,终于把火扑灭了。人们在松一口气之余,都非常担心:这个老寿星已届耄耋之年,它还能经受起这一场巨大的灾难吗?它的生命大概危在旦夕了。然而不然,它安然度过了这一场灾难。今天我们看到它,虽然火烧的痕迹赫然犹在,但它却仍然是枝叶繁茂,黛色逼人,巍然矗立在那里,尖顶直刺入蔚蓝的天空。

我的眼前一晃,我恍惚看到,这个老寿星长着五种不同叶子的枝子,猛然长了起来,长到我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一个枝子直通到本县的首府临清,一个枝子直通到本地区的首府聊城,一个枝子直通到山东的首府济南,一个枝子直通到中国的首都北京,还剩下一个枝子,右边担着初升的太阳,左边担着初升的月亮,顶与泰山齐高,根与黄河并长。因此它才能历千年而不衰,经百代而常在。时光的流逝,季候的变换,夏日的炎阳,冬天的霜霰,在它身上当然留下了痕迹。然而不管是春秋,还是冬夏,它永远苍翠,一点没有变化。看到它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无穷的精力在心里汹涌,傲然面对一切的挑战

对着这样一位老寿星,我真是感慨万端。

我将永远作松树的梦。

1982年12月16日

(选自《季美林散文》,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交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见到古老的五样松,一下子就联想起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读者由此也可以想象出这棵古树巍然矗立的风采。
B.说到古松的年龄时,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手法浓重彩地展现了老寿星的风采。表现了对五样松的仰慕、崇敬之情。
C.与天下名松相比,五样松很独特,一棵树上竟长出五种不同的叶子,实在是有点“骇人听闻”。作者眼里那些名松都比不上它。
D.古松理遇火灾后竟然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这让作者真正明白了:这个老寿星,经百代而常在,它就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见证者。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请简要概括“五样松”的特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