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太傅虑之     更:改变
B.光与子相 善:友善、交好
C.光不敢以国事也 乏:荒废、耽搁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灭口   ②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①愿先生得交于荆轲     ②左手把秦王之袖
C.①光言足下太子 ②燕王拜送
D.①彼大将擅兵于外内有大乱 ②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古代的交际用语。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顿首: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2)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04: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史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次:次序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C.而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
D.乃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荆轲性格特点中的耿直刚烈的一组是()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③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④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⑤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A.①③⑤B.①②③C.①②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原打算等待自己的一位朋友到来和他一起去刺杀秦王,可燕太子丹认为等他朋友来到就太晚了,所以想让他马上就出发。
B.荆轲前往刺秦,太子等人都到易水来为他送行,荆轲的歌声感染了前来送别的人,然后荆轲登上车离开,始终没有回头。
C.荆轲到达秦国之后,拿着一千斤金子贿赂了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经他引荐秦王非常隆重地在咸阳宫接见了燕国使者。
D.荆轲追逐秦王时,殿上的大臣们仓促之间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扔给秦王一把剑,秦王才得以拔剑击伤了荆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渐离击筑,荆轲而歌 和:唱和,同声相应。
B.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C.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D.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仆所以留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燕使者咸阳宫
C.终已不     计不知所出耳
D.嘉先言于秦王曰 谁大王为此计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B.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D.“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柯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柯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柯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卿”,古代高级官职或爵位的称谓。文中称荆轲为“荆卿”是对他的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也用以称君主。
D.“长者”,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对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称“长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将军就显得头脑简单,无勇无谋,轻信人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荆轲刺秦王》中节选的几段文字,完成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谦辞,旧时交际用语,可译为“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
B.长者,今义指年长之人,古义是指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
C.戮没,杀戮和没收。文中指秦王对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D.偏袒,文中指袒露一只臂膀。现代汉语指偏护一方,保护一方不受伤害。古今意义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问题的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B.燕太子一句“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婉转含蓄。荆轲在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C.荆轲推心置腹,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的荆轲形象跃然纸上。
D.节选部分叙述了荆轲行刺缘起和准备信物的内容,通过荆轲与燕太子、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侠士荆轲和武将樊将军的形象。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顾谓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请为二三日惭之。”出谓诸发曰:“大王有命,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今大国其命冠则见以礼,不冠则否。假令大国之使,时过弊邑,弊邑之君亦有命矣。曰:‘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于大国何如?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梁王闻之,被衣出以见诸发。令逐韩子。《诗》曰:“维君子使,媚于天子。”若此之谓也。

注释:①诸发:战国时越国的大夫。②天子之封:天子所分封的土地。③海垂之际:接近海边的地区。④以像龙子者:用来模仿龙王的子孙。⑤避水神:使水神逃避。⑥维君子使,媚于天子:君子出使,会受到天子的宠爱。

【小题1】“维君子使,媚于天子”一句引自《诗经﹒大雅﹒卷阿》。《诗》中的风、雅、颂是按(   )来划分的。
A.不同的地域B.不同的时期C.音乐的性质D.篇幅的长短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
有以一枝梅 (______) ②以列国之君 (______) 
③客则以礼见(______) ④愿冠以见 (______)
【小题3】“梁王闻之,被衣出以见诸发”中的“被”与下列哪一句的“被”意思相同(   )
A.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B.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送东阳马生序》
C.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D.翡翠珠被 《招魂》
E.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小题4】 翻译“请为二三日惭之”。
【小题5】诸发为什么要对魏国的大臣说“剪发文身”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