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夷、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依次有卿、士、大夫三级。
C.伯、叔:古代兄弟排行。伯指排行老大,叔指排行老三。亦有孟、仲、季之说。
D.王子:帝王的儿子。嫡长子多会作为皇位继承人被立为太子,又称皇储或储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感到欣慰,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小题4】把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7 07:4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出右北平:咸击匈奴。匈奴右贤王当卫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天子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馀人,益封青六千户。”而封青子伉为宜春侯,青子不疑为阴安侯,青子登为发干侯。青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天子曰:“我非忘诸校尉功也,今固且图之。”
其秋,匈奴入代,杀都尉朱英。 其明年春,大将军青出定襄,斩首数千级而还。月馀,悉复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馀人。右将军建、前将军信并军三千馀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馀,汉兵且尽。前将军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匈奴诱之,遂将其馀骑可八百,奔降单于。右将军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大将军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闳、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馀,士尽,不敢有二心,自归。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於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遂囚建诣行在所。入塞罢兵。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小题1】下列文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于是引兵而还    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
B.与战一日馀,汉兵且尽    且臣少仕伪朝
C.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自归而斩之 而霸说我以明威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侯爵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侯”古代也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
B.元朔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在本文指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
C.裨将,副将。禆,古代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引申为次等。“得右贤裨王十馀人” 中的“裨王”也是指的地位次等的王。
D.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将军、游击将军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青带领军队出其不意围攻匈奴右贤王,右贤王趁夜逃跑,轻骑校尉郭成追出几百里,没有追到,俘获的右贤王的裨将等十多人,还俘获了大量男女和牲畜。
B.卫青坚持推辞皇帝封赏他的三个儿子做侯爵,说战争获得胜利是因为仰赖皇帝的英明,也是诸位校尉奋力拼杀的功劳。
C.周霸建议卫青杀了苏建,从而在军队中树立威信。正闳、长史安认为,苏建凭借几千兵力抵挡单于数万兵力,奋力战斗一天多,士兵全部战死,他一个人回来。如果斩杀了苏建,是警醒后来的士兵不要造反。
D.卫青认为自己享受皇帝恩宠,并不敢擅自于汉地之外诛杀将领,他要把苏建带回长安,让皇帝自己决定苏建的生死,以表示卫青自己不敢独断专权。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因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於是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十二乘,重耳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馀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於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畏杀,因谢,不敢入 固:坚持
B.重耳之     :安于享受
C.而来此     :贫穷
D.重耳不敢当 :辞谢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
①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  ②饥而从野人乞食  ③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  ④醉重耳,载以行  ⑤过曹,曹共公不礼  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逃到蒲城,被追杀时又逃到狄;惠公即位后,又被追杀,只得逃往齐国。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十二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杀人不能举 ②沛公起
B.①刑人如恐不 ②沛公不杯杓
C.①哙即带剑拥盾军门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
D.①其常在沛公也    ②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且”理解为“那么”的一项是
A.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D.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不同的一项是
A.今日之事何如?B.客何为者?C.沛公安在?D.为之奈何?
【小题4】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B.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田疏属:田氏远房亲族)也,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莒、即墨:齐国的两座城市)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僇:侮辱)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史记•田单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纵:排成纵队。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u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田单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让牛群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D.田单善于谋略,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土/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土/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鼻涕,而“泗”指眼泪。
D.赵高,指秦朝著名的宦官,“指鹿为马”这一成语与他有关。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责备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室,德泽惠及子孙表示惊异,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C.刘邦因患病躺在宫中,不见群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的故事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