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温一壶月光下酒

林清玄

①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

②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③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④有一次与朋友住在狮头山,每天黄昏时候在刻着“即心是佛”的大石头下开怀痛饮,常喝到月色满布才回到和尚庙睡觉,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最后一天我们都喝得有点醉了,携着酒壶下山,走到山下时顿觉胸中都是山香云气,酒气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这样的境界。

⑤有时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让我们感知,有时候实体的事物也能转眼化为无形,岁月当是明证,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但是,这些消逝于无形的往事,却可以拿下酒,酒后便会浮现出。

⑥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和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⑦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⑧当然,诗词也可以下酒。

⑨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⑩这个故事也能引用到饮酒上,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11)喝纯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别掺物事也自有情趣。范成大在《骏鸾录》里提到:“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茉莉未开者,着净器,薄劈沉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我想,应做茉莉心香的法门也是掺酒的法门,有时不必直掺,斯能有纯酒的真味,也有纯酒所无的余香。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酿酒时以秋天桂花围塞,酒成之际,桂香袅袅,直似天品。

(⒓)我们读唐宋诗词,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当看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的话:“从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在秦楼酒馆饮酒作乐,这是格调,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风趣,也是性灵,其中是有几分天分的。

(⒔)《维摩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是菩萨为总经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在菩萨与弟子之间遍洒鲜花,散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像粘黏那样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仙女说:“观诸菩萨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敌死,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⒕)这也是非关格调,而是性灵。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觉得,喝酒到处几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

【小题1】简析写第①、②段的用意及表达效果。
【小题2】用文中的实例解释第⑤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
抽象的事物
实体的事物
【小题3】说说第⑩段画线句中“喝”与“读”的关系。
【小题4】比较第⑦段与第(13)段在表达方法及效果上的不同。
【小题5】下列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喝酒要有些“情趣”,要讲究点“意境”。
B.所谓“无物不可下酒”,是指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能成为下酒菜。
C.饮酒有下乘、中乘、上乘的喝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D.“格调”与“风趣”的区别在于饮酒者境界的高下不同,是有无“性灵”所致。
【小题6】“温一壶月光下酒”颇有情趣,联系全文,请从意境(主旨)和写法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9:0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教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智”“仁”“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智”,未达无惑;“仁”,未达无忧;“勇”,未达无惧。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情感”“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也就是说,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只是其“成人”的外延有大小之别——在圣人境界中,“成人”的外延扩展至全天下,其“成人”是“成天下之人”,然其实质还是为了使包括自己在内的天下之人都脱离动物界而以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或者说使天下之人都摆脱野蛮状态而进至文明境界。

⑤要之,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踐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天下归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⑥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智”“仁”“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君子”这个概念更多地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
B.《宪问》中“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表述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
C.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个境界,只在形式上存在一定区别。
D.君子为人处事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这种文明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就明确了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奠定论述基础。
B.文章主体部分按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了儒家“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的异同
C.文章最后分析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强调“文明人”“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从“君子”“小人”两方面进行说理,揭示它们的不同本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无惑”“无忧”“无惧”三个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尚未达到真正的君子标准。
B.从现代心理学的“认知”“情感”“意志”角度说,君子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C.“为仁”者体现的境界有两个: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
D.只有“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时,它才能成为圣人的治理境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活儿
袁省梅
儿子的任命书刚下,准备去参加干部培训时,接到父亲根爷的电话,说要趁闰月,把活儿做了。“活儿”是羊凹岭对棺材的叫法。人死了,得要装在“活儿”里。羊凹岭讲究在闰月给老人做口活儿,说是给老人添寿增福。
儿子不同意,说爸你还没七老八十到做活儿的年纪吧?就是你百年后还怕我买不下好的?再说我在城里给你买了房子,一百多平米哩,眼看着就装修好了,你和我妈都到城里住。
听着儿子的话,根爷脸上立马落下一层暗灰,电话里就吼开了,我哪儿也不去就住我这土院,院小安心,一砖一瓦都是我自己的,一个柴棒棒都是我自己的,踏踏哪个角角摸摸哪个边边,心里都坦坦荡荡的,谁也不敢说半句不是!根爷知道儿子现在别说买一套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就是买一栋楼也能买得起。当然也不是儿子能买得起,是儿子头上的帽子手里的圆坨坨买得起。
根爷撂下电话时.也狠狠地撂下一句话,给你老子做活儿,你不怕人骂就甭回。
其实儿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根爷还不到必须要准备棺材的年龄,况且也不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况且现在棺材铺光羊凹岭街上就有四五家,松木柏木的,想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时候拉.就什么时候拉。
可谁也阻挡不了根爷做“活儿”,撂下电话就跑到街上买木料去了。
儿子赶回时,院里已堆了好几根粗大的木料。
根爷看着儿子急火火的模样,偷偷笑,本性没变,孺子可教。脸上却淡淡冷冷的,吩咐他割肉买酒请木匠。
儿子还没抬脚,屋里了一屋子人。根爷认得,都是镇上和村里的头头脑脑。那些人一,就问啥时候动工请了哪个木匠要雕刻多少花,你一句他一句,人人脸上都是软软柔柔的像刨花般好看。说着话,就从包里掏东西,烟酒堆了一桌子了,还在掏。
根爷把儿子拉到一边,悄悄地,给你老子做个活儿是你当娃的本分,你唤这么多人,不怕人笑?
好说歹说儿子把那些人哄走了,木匠也进了儿子踢一脚木料,嫌不够粗嫌疤痕多,要重买。根爷不让。根爷说,你忘了你太爷爷装的啥活儿了?一张破席子一裹就埋了。你爷呢?条件好了些,也不过是一个松木薄板。我就记得你爷抚着那松木薄板说,人都有一死哩,活着安心,不做亏心事;死了,也落个安然,不要让人戳着坟头骂。再好的活儿,松木也好柏木也好,还不是三尺宽六尺长个木盒盒?活着时能对得起头顶的日头地里的祖先手上的饭碗比啥都强。
根爷的话说得不重但掷地有声。儿子觉得爸的话里有话,抬眼看根爷时,果然看出了老
人眼里有一些跟做活儿没关系的东西。
解板,刨光,合缝,木匠不停歇地做了五天,刨花开了一院木香漾了半巷,根爷的活儿做成了。一口平常的棺材,没有雕花刻鸟,也没有加檐子底座。五天里,根爷把大门锁了,人把门拍得雷响也不开,也不让儿子出门。单位有事,儿子就在电话上安排。羊凹岭的风俗,县里的领导同事都清楚,没有人怪罪根爷儿子。
根爷抚着棺材叫儿子进去。还是羊凹岭的风俗,老人的棺材做好了,子女要躺进去暖暖棺材,给老人祈福,帮老人驱邪,求得老人长寿。根爷说,虽是些老讲究,我觉得还是有些个说道的。不是古话说的“不见棺材不落泪”吗?现在的人见了棺材都不落泪哩。你进去,躺一躺,看看有啥感觉?
儿子进去了。儿子刚躺到棺材里,根爷就把盖子盖上了。黑洞洞的棺材里儿子急的“爸、爸”地叫唤,唤着唤着就默了声。老伴急得骂根爷,看憋坏了娃。根爷点了支烟,悠悠地咂着,留着缝哩,哪能憋坏了娃。
儿子从棺材里爬出时,跟爸要了旱烟包,卷卷去卷不成。根爷嘎嘎笑着卷了根粗大的旱烟,递给娃。
儿子猛地吸了口,缓缓地吐出—团白雾,不看根爷,盯着棺材说,躺在棺材里,爸,三尺不到的棺材里,我一下全明白了。
根爷拍着他的活儿,对这次“培训”似乎很满意。
(选自2011年第14期《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根爷让儿子为自己做“活儿”的真正用意是教育儿子,文中有哪些暗示?
【小题2】爷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暖棺”这一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儿子怎样的心理?请简要说明。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小说以“活儿"为题的作用?

同类题3

材料概括分析题
曾国藩说,读书看书不同,“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阙,亦不可混。”读书道理,本来如此。曾国藩又说:读书强记无益,一时记不得,丢了十天八天再读,自然易记。此是经验之谈。今日中小学教育全然违背此读书心理学原理,一不分读书,看书,二叫人强记。故弄得学生手忙脚乱,浪费精神。小学国语固然应该读,文字读音意义用法,弄得清清楚楚,不容含糊了事。至于地理常识等等,常令人记所不当记,记所不必记,真真罪恶。譬如说,镇江名胜有金山,焦山,北固山,此是常识,应该说说,记得固好,不记得亦无妨,以后听人家谈起,或亲游其地,自然也记得。试问今日多少学界中人,不知镇江有北固山,而仍不失为受教育者,何苦独苛求于三尺童子?学生既未见到金山,北固山,勉强硬记,亦不知所言为何物,只知念三个名词而已。扬州有瘦西湖,有平山堂,平山堂之东有万松林,瘦西湖又有五亭桥,小金山,二十四桥旧址,此又是常识,也应该说说,却不必强记。实则学生不知五亭桥,万松林为何物,连教员之中十九亦不知所言为何物。今考常识,学生曰,万松林在平山堂之西,则得零分,在平山堂之东,则得一百分,岂不笑话?卫生一科,知道人身有小肠大肠固然甚好,然大肠明明是一条,又必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又是无端添了令人强记名词,笑话不笑话?弊源有二:一教科书编者,专门抄书,表示专家架子。二教员不知分出重轻,全课名词,必要学生硬记。学生吓于分数之威严,为所屈服,亦只好不知所云的硬记,由是有趣的常识,变为无味的苦记。殊不知过些时候,到底记得多少,请教员摸摸良心自问可也。何故作践青年精神光阴?
【小题1】简要概括“看书”“读书”的含义。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反映了当时中小学教育的哪些现状。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你觉得应该如何读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归隐田园而闻名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不单单因为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还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
B.庄子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并由此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C.汉代,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没有生存的空间,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注重现实功利的初期特征。
D.隐士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古代社会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隐逸思想升华了他们的人格,丰富了他们的社会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文章开篇提出隐逸文化的话题,接着从隐逸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衰落方面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通过解说孔子思想里隐含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由孔子的“道”发展而来,论证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在孔子。
C.为了证明庄子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文章侧重从庄子的隐逸理论及其作用方面展开论述。
D.文章通过列举不同时期隐逸文化的特点,从而揭示出特定社会环境使得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具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唐代的中隐,宋代的酒隐,明清时期的则是壶天之隐,可见传统隐逸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它们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由此可见,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张志丹

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 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使得时代物化程度再度加深。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本来的温情与淳厚。于是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至于交际物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进行探究。

④首先是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物成为人类的控制物而无所不在,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今天,“见钱不见人”的情况比比皆是,“以物为本”的幽灵支撑的唯增长论、发展主义的肆虐,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实在”、“实际”、“实效”等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其次是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传统的社区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沉渣泛起,兴风作浪。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人性遭遇到空前的物化。如今,挣钱相当程度地失去了其精神性的维度,只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只是为了物欲的满足,但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物欲满足的结果永远是不满足。人性物化必然逻辑是,在交际过程和交往规划之中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⑥面对物化社会的滚滚尘烟,面对交际物化的“滑铁卢地形”,有人因失望而望而却步了。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拷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的“孤独的人群”,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包裹着我们的物化世界,摆脱难填的物欲之   (hè),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的话不无道理:“只因没有希望,希望才给予我们。”

【小题1】填写空格中的字:史无前____;物欲之_____(hè)
【小题2】“人际关系物化”的主要危害可以概括为:
(1)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文中加点语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尘世如同冰窟”主要表现世界就像冰面上的洞穴,易陷入信任危机。
B.“遮蔽”形象地写出尽管现代社会被严重物化,但人文精神仍然坚实。
C.“滑铁卢地形”比喻交际的物化和人化两股力量比较均衡,难分上下。
D.“孤独的人群”是指在物化社会中内心仍然坚守交际“人化”的人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差钱》 《非诚勿扰》 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C.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小题5】分析结尾处引用霍克海默话的作用。
【小题6】作为物化社会中的“孤独人群”,需要持存、守望什么?联系全文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