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的二手消费

①一个好的学者做研究时,往往应当“上穷碧落下黄泉”,穷尽与题项相涉的重要研究材料,可惜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文学者都没能做到;一个好的读者阅读时,应当抛开书评人、批评家、专业学者这些知识的二手贩子,直接阅读原著,以求直达原作者的心灵和思想的中心,以求更好地靠近那些伟大的魂灵,但是我们时代的绝大多数读者没能做到。毕竟,这已不是书籍的时代了,正经的学问也逐渐变得边缘化了。于是,人们不需要变成知识分子,而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蜕变成“知道分子”。

②我们身处媒体的时代,有了太多的娱人娱己的方式,不再像18、19世纪书籍时代的读者一样,只能在书山跋涉中去寻求快乐的指引和心灵的成长。现今的读者更易受传媒的影响而阅读。媒体是这个时代的王者,它凭借其自身的强大力量影响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阅读原本是生活中非常私人的事,但是像央视“百家讲坛”却试图说服一般的读者:你应当阅读于丹、易中天、袁腾飞等人的书。于是,没“读”过的人会少了许多谈资,在一个群体之中,他渐渐会觉得自己变成了时代的新文盲。终于,在畅销书这一个舞台,来来回回,粉墨登场了许多二手贩子

③像今年非常红火的梁文道就是一例。梁文道的书在大陆火起来也仅仅是2009年的事。作为凤凰卫视的评论员,他开讲“开卷八分钟”一栏,给观众介绍书籍。那些介绍书籍的讲稿,最终汇编成册。今年梁氏的书卖得很火,出书的风头甚盛,四本书换了三个出版社。第五本书《梁文道:我读》在年关将至时,又换上了上海三联书店于2010年1月出版。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老牌出版社,历来以质量著称,但是自从中华书局为于丹出书以来,其他出版商也同样为生存而降格以求。不知2010年上海三联出版的这本《梁文道:我读》算不算得上是一种降格呢?

④但无论如何,这本书还有可取之处。毕竟都市生活节奏非常之快,人人时间有限,而出版业的繁荣又使读者误以为书籍那么多,如何读得完呢?何况,知识本身就是无涯无际的。从这两点出发,书评家有了它的存在位置,梁文道的存在位置也正在于此。“道长”要做这个读书的群氓时代的引导者,普度一般的读者,所以《梁文道:我读》的好处在于为一般的读者作一导引,如何读好一本本“流行书籍”。试看《我读》中所选的书,大部分是国内外的热门书,涉及人物和书籍有:王小波和《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被消费的革命者切·格瓦拉和《切·格瓦拉之死》,2009年凭《小团圆》借尸还魂的张爱玲,作品被误读为青春小说的村上春树和随笔集《当我淡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言辞激进者陈丹青,于丹和讲《论语》的杂书,畅销的《沉思录》和《道德情操论》等,几乎已将最近几年的文化热点一网打尽。出版者的这个如意算盘打得精明之极,所以《梁文道:我读》也必将畅销一时。读者也可借此获得多点谈资。

⑤本书首篇开宗明义,即问:“为什么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文中,除有主张扩张阅读面之外,观点大有为自身开脱之嫌,即虽然是将知识二手倒卖,但是这本书还是有可读之处的。“倘若读者不能一上来就读《论语译注》,当然是读《于丹〈论语〉心得》。”同样的逻辑,倘若读者不能一上来就读《 》,当然是读《     》。然而,这种逻辑的不足之处在于,此书所介绍的书,几乎都是畅销书,虽触及了今日的文化热点,但是读者难免会被牵着鼻子走,不读其他更为“正经”的书。那么,那些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经典,肯定是没有时间再读了。

⑥我们翻开《梁文道:我读》,大半观点仍不外是拾人牙慧。这样的书,会让一般的读者自以为自己读完这些书,懂得了不少知识,殊不知这样的盲从,本身也就很说明那些没有主见的读者,仅是新时代的“文盲”而已。冷饭炒过几次,味道再好,也是有限。何况,既是冷饭,又是他人嚼过的,营养如何,想想更是可知。当然,精明的读者并不需要他人的介绍,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体系和辨别能力。至于一般的读者,大概翻读一遍,即可抛开。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二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意,填写第⑤段的空白处,将句子补充完整。
【小题3】文章第⑥段中划线句表达效果是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引用“上穷碧落下黄泉”这一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做研究一样,都应该抛开他人的评论,直接阅读原著。
B.第①段划线句的含义是,只有在“书籍的时代”,“正经的学问”才能成为主流,暗含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无奈与失望。
C.第②段的划线句形象地说明了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许多书评人、批评家、专业学者的书籍走上了畅销之路。在结构上本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第④段作者运用“繁笔”,不厌其烦地罗列了《梁文道:我读》中介绍的作者和书   籍,目的是为了说明这本书还有可取之处。
【小题5】请联系全文,概述“阅读的二手消费”产生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3 12:5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影评类自媒体越来越多,打破以学院派评论、媒体影评等为主的评论格局。自媒体影评以大众为目标群体,文风鲜明独特。快速、通俗是自媒体影评的特点,也是他们的最大优势。

客观、专业的影评是引领电影市场走向健康和成熟的重要推手。近几年来通过自媒体影评的口碑引导获得票房逆袭的艺术片越来越多,如2017年《二十二》上映过程中多篇10万+阅读量的影评传播,为高票房立下汗马功劳。而近期的《无双》《找到你》《流浪地球》等影片,也通过口碑传播有力扭转排片劣势,实现票房逆袭。显然,这对于当下影视回归“内容为本”是个强劲有力的引导和促进,自媒体影评对于服务观众、提振电影市场确实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自媒体影评已经深深介入电影产业。

快速、通俗也是双刃剑。自媒体影评对写作“时间”的挤压也容易造成以碎片化感受代替整体性把握,对眼球效应和高流量的追求,使得一些文章流于情绪化和不理性。一些自媒体影评成为影片营销广告投放平台,对于那些以观影指南形式或者以影评面目出现的营销软文,一般观众很难区分。这给观众了解影片信息带来干扰,也扰乱电影市场正常竞争。

这一现实境况,不但考验影评人的职业道德,也让影评写作的伦理困境放大,尤其是影评已经深度影响电影票房的情况下,影评人如何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如何在呵护产业与客观评论之间找到平衡,坚守影评的客观性和艺术性,发挥电影评论引领观众审美的功能,这些都遇到很大挑战。

(节选自丁莉丽《自媒体影评应提升公信力》,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自媒体影评的特点。
【小题2】结合材料,概括自媒体影评可以介入电影产业的理由。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影评如何保持健康发展态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B.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C.唐代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保留了策论,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D.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B.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C.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D.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B.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C.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D.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任何区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易·贲·彖》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与天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古人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中,其本质是追求内心光明,其方法论是允执厥中,呈现出独特而经典的发展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中国先民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像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两者的含义,《周易》日:“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种光明由内而外,所谓“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含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天体运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时间流逝、季节变迁、生物繁衍、粮食丰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妨举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作为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的中央邦国都城,已经是在阴阳、太极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观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观指导下规划建设的,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居中而治、掌握历法、敬授民时的权威。大量殷商卜辞、两周金文,例如西周天亡簋铭、春秋秦公簋铭、秦公钟铭等,出现了统治阶级关于天命、天、“(其)严在上”的文字。春秋战国以降,诸子百家的兴起,天命从统治者的话语权转变为民心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乃至道家学说、汉地佛学等,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摘编自《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24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个根本问题。
B.中国先民追求光明,这种光明由内而外,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C.诸子百家时代,人们对天命的认识有了变化,认为民心即天命,体现了百姓的重要性。
D.中国古代辉煌绚丽的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天人关系的联系,从先民对天象的观测中探求“文明”一词的含义。
B.第三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
C.作者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论证天体运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且被统治者利用来指导生产和生活。
D.最后一段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多种学说,证明古人在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题3】下列对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所起作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了天人合一理论和文明文化的内涵。
B.影响了个体生命精神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C.培养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研究作风。
D.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和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