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子书

[清]洪亮吉

余以年迫迟暮,不复能佣力于外,又念汝曹渐以成长;回忆毕生之事,冀弛日暮之肩。郭外有薄田二顷,城东老屋三十间,使四子一嗣孙分守之。汝曹能勤苦自持,当衣食粗足耳。

又余本中材,不敢以大贤上哲祈汝。惟早承先训,门有素风。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叠遭家难,粗识世情。“忍饿读书”,先大夫之遗语也:“禄不歆非义,福不歆非分,处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太宜人晨夕之面命也。慎之哉!惟俭可以立身,惟怨可以持己。俭则无求于人,恕则无忤于物,况以单门而处侈俗,凉德而承世业乎?无昵宴朋,无染薄俗,无是古而非今,无陟前而忘后,无爱尺璧而不爱名,莫畏雷霆而不畏清议,穷达本之于命,丰啬任其所遭,如是而已。

饴孙年过三十,处世尚不克平心,是汝之短也。惟编校故书,尚知条理,他日或当传吾记诵之学耳。今符孙弱冠已过,涉笔便伪,难成一技;学之不修,亦已焉哉!其余幼子弱孙,则尚争梨栗,无辨粟麦。他日兄率其弟,父课其子,庶几寒宗,无坠先绪。

夫功名之士,以身徇时;勤学之士,以身徇古;各有所好,强之不能,在立志何如耳。形质不能与天地争久,姓名则克与嵩华竞高。植足急流,学金石之止;影巨壑,师江海之宽。汝曹慎之哉!

又况承恩返里,已属更生。忧患备尝,庶谋行乐。每当朝晖入座,夕月洒窗,春树欲花,秋林未落,何尝不携阮孚之屐,泛渔父之舟,挈伴以出,行歌以归?但使过言子之庐,诵声不辍。斯愿足矣!今春草已绿,鬓丝不玄。素心之友,藉鬼燐而见招;同气之亲,出柏根而相望。鬼者归也,归其真宅,庶有时矣。

自念生虽无似,然不见于里闾,不见讥于长者。踪迹遍于九州,姓氏镌于五岳。官不达而齿胃以为之师,禄不加而问字丰其所贽。诗文至五千首,撰述至三十种。门生义故,百人著录,弟子三百。穷老尽气,韬精敛魂,终此天年,从亲地下。以此贻汝,不以多乎?

(选自《洪北江诗文集》,有删改)

(注)言子之庐:言子,即孔子学生言偃(字子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冀日暮之肩 弛:减轻
B.无爱尺璧而不爱名 修:美好
C.影巨壑,师江海之宽 鉴:镜子
D.然不见于里闾     屏:摒弃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评价自己为中等学识之人,不敢期盼孩子成为圣哲贤人,希望儿子能以先人的教诲为戒。
B.作者告诫儿子与酒肉朋友亲密交往,不要沾染坏风气,不要厚古薄今,不要惧怕众人评论。
C.作者认为人各有所好,不能勉强,关键在于如何立志罢了。意在告诫儿子要有志向。
D.作者认为自己一生官运虽不腾达而公卿子弟拜己为师,俸禄虽不高而传授学问得来的礼物还算丰厚。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以年迫迟暮,不复能佣力于外,又念汝曹渐以成长。
(2)他日兄率其弟,父课其子,庶几寒宗,无坠先绪。
【小题4】从文中第二段看,“先训”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3 10:0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 说

章学诚

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又曰:“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

人失其道,剥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亲也,理势不得不然也。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艾例,皆为道体所该。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苟如是者,生则服勤,左右无方,没则尸祝俎豆,如七十子之于孔子可也。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告我,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其斫取法,无异梓人之恭琢雕,红女之传烯绣,以为一日之长,拜而礼之,随行隅坐,爱敬有加可也。

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亦当生则服勤,而没则尸祝者也。古人饮食,必祭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况成我道德术艺,而我固无从他受者乎?

嗟夫!师道失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易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冁④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不见其人,而于我乎隐相授受,譬则孤子见亡父于影像,虽无人告之,梦寐必将有警焉。

(有删改)

(注)①慕:教,指点。②烯绣:绣有彩纹的细葛布,此处泛指刺绣。③昭:通“劭”,勤勉。④冁:笑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B.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月酷毛心市耐妊彰是亦不可易之师/
C.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冀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D.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古代一种文体。与“论”一样,以议论为主,都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
B.巫医,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后才分开。
C.经传,儒家典籍统称。“经”是指儒家经典;“传”,传记,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D.斧正,源于《庄子》,又称“郢正”“斧削”。属于敬词,表示对修改者尊敬和赞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韩愈的文章“未及师之究竟”,因此再作《师说》,指出老师可以分为两类,即“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
B.本文第二段用七十弟子侍奉孔子的例子,来说明对待“不可易之师”,弟子应竭力服侍,老师过世后也应祝祷祭祀。
C.本文论及三种“不可易之师”:使人获得“至道”的老师,可以传授精深专业技术的老师以及能带来强烈感发启示的古人。
D.作者认为,虽“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区别很大,但弟子侍奉老师都应该恭敬有加,都应该秉持同样的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
(2)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
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和而歌,变徵之声  为:发出
B.发尽指冠 上:向上
C.严更笑不可    抑:控制
D.佛门所谓“定劫”欤    殆:几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阔
B.所谓交相问难 难:诘问
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
D.夫子贤之     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
【小题2】下面全都属于“是己而非人”的一组是(  )
①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②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③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⑤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