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救赎

薛培政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护林员老长泰便肩扛板斧,带着猎犬“黑豹”,走在了杂草没膝的山道上。

一条盘旋在路边的花蛇,似乎听见了脚步声,昂头吐着信子望了望,“簌簌”地爬向杂草深处;卧在草丛中的野兔,支楞耳朵听了听动静后,也“嗖”的一下跃进灌木丛中;还有那群被惊动的山鸡,“咕咕、咕咕”的叫着飞向远处。

“咦……瞧恁小样儿,俺老汉又不是妖怪……”他边说边苦笑着坐在那块卧牛石上。

老长泰年轻时一身蛮力气,两三人抬不动的物件,他双手搬起走得呼呼生风;当兵练投手榴弹,出手就是百十米,枪打得也不赖,因斗字不识一升,复员回了家。饭量也大得出奇,一顿饭能吃五六个大饼子,为这家里每年开春就断粮,快三十了还打着光棍。

那年腊月,鹅毛大雪下得铺天盖地,当人们都窝在家里猫冬时,野狼血洗了生产队的羊圈,一夜之间,七只山羊命丧狼口,看着未被叼走的几只死羊,全队的人都流泪了。

望着哀哀戚戚的人群,女队长萧桂英铁青着脸发话了:“还有爷们吗?若有就给我站出来!这狼得逞后,肯定还会来叼羊,谁若能把狼打死,我一分钱彩礼不要,就嫁给他!”

犹如石破天惊,大家惊愕的目光投向了女“掌门”。

醒过神来的小伙子们,立马变得跃跃欲试,可再看那血肉模糊的死羊,又个个怂得耷拉下了脑袋。就见站在人群后边的长泰,往前挤了挤瓮声瓮气地问道:“此话当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过你要提死狼来见俺!”桂英怒眉一扬干蹦脆地把话撂给了他。

长泰一言不发回到家后,找了一根碗口粗的枣木,又到村代销点赊了五斤地瓜烧酒。入夜,他便反穿羊皮祆蹲到了羊圈边。

在冰天雪地里连守两夜后,第三天清晨,他穿着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祆,带着满身的血印,拖着死狼敲开了桂英家的门。

这下,傻大黑粗的长泰露脸了。县长为他披红戴花,奖他一辆金鹿牌自行车,公社奖他一支猎枪,大队安排他做了护林员,女队长萧桂英也没食言。

此后,长泰就像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每天身背猎枪,带着猎狗,长年巡逻在黑虎山涧。久了,他对各类鸟兽的习性,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掌,平时斩获的猎物,就连村里乡亲也没少分享。

可那年过了秋,乡邻们就见他像着魔了似的,两眼呆呆地望着远处,嘴里还不停地叨叨:“鸟兽也是有性命的主儿,也拖儿带女的啊!”

妻子桂英也觉出异常,再三追问下,长泰哭诉着道出实情。

为防野猪糟蹋庄稼,那个阴雨密布的傍晚,他在一片玉米地旁布下了猎套。翌日晨起查看时,不由得惊呆了:两头狍子幼崽在雨中围着那头被套死的野生母狍子,发出撕裂般的哀鸣。他想起了幼时爹下葬时的情景,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悸痛,懊悔地朝自己身上挥了一拳后,泪水就和着雨水流了下来。打那后,他再也没有动过狩猎的念头。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常年风餐露宿在深山密林里的长泰,在日复一日的巡山护林中变老了。村里的护林员已换过几任,老伴儿也跟着子女进了城,他却死活不肯下山,说惦记着那笔心债哩。

记不清从何时起,“野味热”像山里人打摆子一样弥漫开来,山下的镇上,远处的城里,星罗棋布的野味馆散发出诱人的浓香,安详静谧的黑虎山却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乡亲们就发现老长泰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像跟谁结下仇似的,还在巡山的路上骂起了人:“挨千刀的王八蛋,作孽吧,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

听说老长泰曾赤手打死过野狼,不断有人找上门来。那天,俩外乡人驾车找上门来,送上两箱好酒和厚厚的一沓现钞后,求他帮助猎杀一头野狼,并说事成后再加倍付款。哪知老长泰像受了侮辱似的,晃了晃手中的板斧,怒目圆睁地吼道:带上这些破玩意,给我滚蛋!”那些年,巡山的老长泰不停地与盗猎者周旋,一次次拆除对方布下的猎套、陷阱和细网,仍不时发现被网粘或绳套的鸟兽尸体。

心力交瘁的他,三番五次跑乡里、到县上找领导:“再不禁猎,黑虎山上的带毛的东西就被猎光了!”

“断人财路遭人恨呐……”老长泰说那次巡山,见一只黄羊被套住了,正要上前解绑,两支火药枪从身后对准了他:“再他妈挡道,就送你老东西上天!”幸亏猎犬“黑豹”猛扑上去,盗猎者才吓逃了。

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的黑虎山,组建了专业护林队,年近八旬的老长泰也被省政府评为护林模范。

老长泰似乎没拿这荣誉当回事,每天依然在莽莽林区中巡逻。当县里派专车进山接他到省城接受表彰的时候,却见他住的窝棚落了锁,只有眼前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8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与结尾“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形成呼应,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
B.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老长泰打狼,他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和满身的血印是实写,打狼的情节虚写。
C.老长泰当兵出身,本性淳朴善良,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死羊及人们哀戚的表情,他甘愿冒着危险去打狼,为民除害。
D.老长泰这个人物形象鲜明,文中使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他的朴质憨厚与嫉恶如仇。
【小题2】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有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请探究标题“救赎”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10:4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苏东坡一生写过许多画赞、画序、画记、画跋等题画文学,画赞如《九马图赞》《郭忠恕画赞》等,画序如《观宋复古画序》《八境图后序》等,画记如《画水记》《应梦罗汉记》等,画跋如《书蒲永昇画后》《书朱象先画后》等。这些题画文学不仅论述、评骘画家的行实和画作,还深入阐发画理、画论,像《传神记》,深化顾恺之“传神”说;《墨君堂记》,发挥“比德”说;《书朱象先画后》,表述画家创作的自主性;《文与可画竹屏风赞》,阐明绘画是画家表现个人道德修养的载体。
苏轼多方面进行着诗画艺术的会合、渗透、融通的实践和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而他在我国诗画融通史上最引人瞩目的,还在于他的理论贡献。
第一,苏轼对诗歌和绘画的艺术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逐渐认清了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为诗画通融的阐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苏轼在《韩幹马》诗里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青不语诗。”东坡用“无形画”来概括诗歌,用“不语诗”来概括绘画。绘画是造型艺术,它通过线条、色彩、笔墨、明暗光线、形象造型、布局结构等构成画面、画境,给人以直接感觉,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诗人黄庭坚说:“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与苏轼的认识如出一辙。
第二,苏轼还提出了“诗画本一律”的命题,总结出诗画艺术的共性。他认为的诗画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摹写物象”。诗歌与绘画,都是以自然界中的物与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生动具体的描绘,反映出蕴含于其中的美。二,“妙想”。诗歌与绘画同样要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将形象显于想象力之前,再将形象显于人们的眼前。三,共同的审美追求。诗人与画家,都希望在“象外”“言外”获得更为精妙的艺术境界,希望在“形似”之外,追求“神似”的意境。于是,文学界的“言外”说和画学界的“象外”说,文学界的“意境”说和画学界的“画境”说,也就应运而生,受到诗人和画家们的青睐。
第三,诗画通融的审美。苏轼认真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艺术特征,它们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进而探讨了诗画艺术渗透、会通的客观规律。诗歌与绘画存在着差异性,它们便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弥补对方的不足,相互申发补凑,达到融合会通的境地。诗歌与绘画艺术有共性,它们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生活美、绘画美与艺术美的相互转化和融合。苏轼将历代诗人、画家融通诗画艺术的创作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上,加以科学的概括总结,对我国诗画艺术和诗画融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选自吴企明《苏轼在诗画研究上的划时代贡献》2018年02《古典文学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神记》《墨君堂记》等画赞,前者有对顾恺之“传神”说的深化,后者是对“比德”说的发挥。
B.苏轼对于诗画艺术的会合、渗透、融通的实践和研究,就是他对诗画艺术的理论贡献。
C.从全文来看,诗画艺术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D.“诗画本一律”概念,实际上就是指诗画的差异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诗人郭熙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说的也是诗画的差异性。
B.诗画艺术有“妙想”,强调的就是想象力。
C.文学界的“言外”、画学界“象外”都追求的是意境美。
D.线条、色彩、笔墨、明暗光线、布局等构成绘画的“语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看来,诗画的共同性主要表现为对象共同、想象共同、意境共同。
B.懂得诗画通融的审美,我们就能够以诗入画,以画入诗。
C.苏轼所写的画赞、画序、画记、画跋等题画文学,就是形成他诗画理论的的重要实践。
D.“诗是无形画,画是不语诗”就是讲诗画的差异性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倾听风沙的低吟

孤 岛

①我又听到风沙了。

②风沙是这么突然地来临的。它那么急切而匆促地敲打我的门窗,敲打我沉睡的梦境。而现在才三月。三月,风沙就来叩响我们所居住的塞上边城了。

③我的屋子似乎被风沙所围困。望窗外,在黑沉沉的大西北之夜,作一副称臣状。

④我感到无比的孤独。我感到无可奈何。唯有忍着心去倾听这来自遥远国度之暴徒的倾诉……听着听着,一会儿如雷鸣虎啸,一会儿如雪崩龙吟;一会儿引吭高歌,一会儿低音抽泣;一会儿像跌宕起伏的鼾声,一会儿又如浑浊不清的鼻息……千百年来,这风沙从没有失过约,一如既往地降临大西北的各个村庄和城市、草原和森林,不管你乐意不乐意,欢迎不欢迎。

⑤总是在春天,这样一个短如昙花美如昙花的季节。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一溜烟似地消逝……

⑥大西北是沙的王国,也是风的领地。而花朵则只能从风的脚印里脱胎而出,一如灵魂摇曳在空旷的荒野。

⑦在春天,风沙匆匆掠过大地。

⑧我是被那样触动过的。我来自多风雨多湖海的地方,柳烟如愁,拱桥如梦。依稀中,记得“江南春来早”的意境。细若飘丝的雨溅湿黑油油的土地,春苗、树木、草在一片湿漉漉中露出勃勃生机。百鸟啼唱,春燕剪云,完成一部春的协奏曲。而这里不是,这里是大西北,首先来报春的是风沙,是它的喘息、愤怒、倾诉。它既是报春者,又是携眷者,同时又是葬春者。你看不见它,假如它没带来黄沙的话。

⑨在空空荡荡、无边无际的大漠上,你只能听见交战上空发出的金戈铁马声响,感觉到一阵阵无形无色无味的呼呼呼的气流拉扯你又冲撞你,吻你摸你打你,让你站也站不稳,逼得你屏住呼吸,想将头埋入双手里。但是你看不见它,甚至不知道它到底是谁,又是受了谁的支使的?还有,它从何而来,面目是可爱可怜还是可憎?你都不知道,你只能感觉到那种无处不见又无处不在的金戈铁马的声音在你体外的任何一个地方轰鸣着。你向空中一抓,什么也没有。而如果你向自己的胸腔一抓,倒有可能抓住一些缭绕不绝的风的余音。你看不见什么东西,可是你的脸上常有被绵里针扎的疼痛,细细的,却密密的。你一摸,却不见一滴血。然而,那疼痛几天几夜地伴随你。

⑩这无形而尖锐的力量,犹如鬼神一样深不可测。可以将草原吞没:可以摧毁家园:可以使一个女人有受孕感,或者刹那间老去十岁;还可以让正在飞驰的火车顿时变成一堆废铁。当然,也可以让一个诗人露出微笑,让一群无赖成为霸主。

11风沙,多少人渴望着它,它在北方几乎是春天的使者,盼到了风沙等于盼到了春天。风沙,又有多少人在颤栗,因为它又糟蹋着春天,蹂躏着春天。在塞上,最早开花的是榆叶梅,以鲜血喷发出红色花香,迎风沙和阳光而开,却又被风沙粉身碎骨地吹落,那初绿的柳树在风中疯狂地舞蹈,一边舞蹈一边撕扯自己的头发,仿佛正经历着伟大的内心疼痛。而风沙的确又一遍遍地扫荡天上的乌云、空气中的霉烂味、地上的虫豸。

12风沙扫荡过的地方,一切格外清新而又晴朗。而且在那一场大的“喧哗与骚动”过后。会出现大静穆,大静穆中隐含着无尽的禅意

13据气象专家称,春天的风沙显示着偷渡玉门关的东南暖流与统治塞上的西北寒流的一场全面的较量和搏斗,看谁能最终占领亚洲中心腹地这个大盆地。在双方的交战中,风沙狂舞,硝烟弥漫,蒸腾起古战场的远景。

14因为风沙的缘故,大西北的春天是躁动的,是粗暴的。这风沙曾经将万物生灵送入地下,使多少田野毁弃,多少儿女失散。然而,我们还不得不感激风沙。感激它那强悍的力量砸碎了冬天,砸碎了冰封的秩序和旧腐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许多西北男儿喝着这风沙长大,脸上刻有风的雕纹,体魄里有风沙的硬骨,灵魂里常常回荡着风沙的强音——如风电雷鸣,龙吟虎啸。我曾听说,那些在沙漠边沿嚼风沙长大成熟强悍的人,他们听惯了风沙交响的轰鸣之后,有一天突然告别了沙漠地,来到了大都市,或调到遥远的南方老家,却因为失却了风沙的低吟,而突然失眠,没日没夜地失眠。

15风沙,是天神,也是魔鬼。

(有删改)

【小题1】第④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小题2】第⑧段中作者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象,用意是。
【小题3】第12段划线句中“无尽的禅意”在本段如何理解?
【小题4】结合全文,概述作者笔下的风沙的特点。
【小题5】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必须以文化自信为现实基础。从现代文学诞生至今,中国文学的发展在不断成熟和繁荣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积淀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发展理念和理论。20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式的文学思维,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了建于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中国文学范式,成为世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但也不可否认,在这种发展流变和日益壮大的文学实践中,有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的自身建构上还缺乏原创的勇气和视野,缺乏基于中国文化自身逻辑的理论创设和延伸。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缺少了这种自信,也就会缺失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基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也就无从谈起。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不仅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且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必须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中。正如人们所知,特定的文化产生特定的文学。因此,新时代中国文学一定是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历史的积淀、过程的总结、时代的凝练,是它们相互作用、彼此呼应的结果。***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论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构成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层面累世叠加,通过不断继承和创新,积淀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这三个方面既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线性文化线索,也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必然的文化逻辑,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性和当代性总结。每一个作家都是带着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经验开始文学创作的。因此,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浸润下,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从文化还原的角度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提供丰富源泉。

(选自《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路径与秩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一直以文化自信为现实基础,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B.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文学思维,已位于世界文学之首。
C.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的力量是文化自信。缺少了这种自信,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也就无从谈起。
D.特定的文化产生特定的文学,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包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指出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取得的成就。
B.文章两处引用***的话,一处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一处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要素。
C.文章第二段中指出缺乏文化自信的情况,从反面论证了中国文学发展要以文化自信为现实基础。
D.第三段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文化自信,可能就不会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的自身建构上缺乏原创的勇气和视野。
B.要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文学作品,就必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浸润。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线性文化线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构成方面融合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份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奖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该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
2017年10月5日,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石黑一雄,著名日裔英国小说家。1954年11月8日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先后毕业于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等。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材料三

材料四
石黑一雄是一个移民,在其5岁的时候,和父母一起移民英国。或许这正是最触动诺贝尔奖评委们的地方,他是一个移民,他始终没有解决自己的民族认同问题。
石黑一雄的处女作是《远山淡影》,是一部描写日本战后民众心灵创伤的小说。而他的《上海孤儿》,则讲述了一个相当混杂的故事:主人公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闻名全国的大侦探,但是他童年时期和父母一起生活在上海,始终忘不了在上海听说的一起扑朔迷离的失踪案。
一个日本人,写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的故事,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本质,也是他迷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就全球范围内看,我们这个时代正日益受到移民问题的困扰。在2017年,全球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移民问题。不管是德国还是美国,不管是默克尔还是特朗普,都正在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移民问题,正在成为全球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跨文化的生存如何成为可能?21世纪会进入一个移民问题的倒退世纪吗?小说家又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那就问石黑一雄吧,这就是诺贝尔奖评委们给出的答案。
这个结果,显示出诺贝尔文学奖功利的一面。有人说去年的文学奖颁给了鲍勃·迪伦,显示出诺贝尔奖媚俗的一面,不管怎样,这个全球最高的文学奖项正在向大众文化妥协,颁奖给词作者。今年,可以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在媚俗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去寻求社会问题在文学领域的解答了。
但这就是诺贝尔奖评委们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说,这次颁奖不是结束(一次认证),而是一次开始。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石黑一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开始思索“移民”这一问题,不是站在英国和诺贝尔奖评委们的角度,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摘编自张丰《2017诺贝尔文学奖为何花落石黑一雄》)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39岁以下、83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获诺贝尔奖人数较少。
B.40-60岁这一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获奖人数呈递增趋势。
C.60岁以上这一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获奖人数呈递增趋势。
D.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年龄段集中在50岁到70岁之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典政府于1895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每年把基金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B.小说家石黑一雄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在文学方面创作出了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
C.石黑一雄是一个移民,他出色地解决了自己的民族认同问题,或许正是这一点,触动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
D.跨文化的生存如何成为可能?21世纪会进入一个移民问题的倒退世纪吗?阅读石黑一雄的作品或许能找到答案。
【小题3】根据材料四,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这次颁奖不是结束,而是一次开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巢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象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象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象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龙,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节选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小题1】下列对文中“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似乎”是作者对一些昆虫过着两种生活的肯定。
B.句中的“似乎”是作者对一些昆虫过着两种生活的犹豫。
C.“两种生活”是指昆虫的个体生活和有思想的群居生活:
D.这句话回答了最让我们不安的原因是昆虫过着两种生活。
【小题2】下列不属于生物智慧表现的一项是
A.蚂蚁聚焦在一起,搬运巨大的物体。B.蚂蚁分散开去,寻找合适建筑材料。
C.蚂蚁将小粒叠放,造成对称的拱券。D.黑乌鸦聚在蚁丘,数量覆盖着地皮。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B.不管怎么说,一只蚂蚁的头脑就那么几个神经元,是没有什么思想和智慧的。
C.文章表达了一个观点: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
D.作者较多运用比喻、拟人和夸张表现手法,幽默风趣地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