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进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着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15 09:0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和柳是中国文化传统辛的两个重要意象。二者都既意指优秀品德,如清高、知恩图报等;也意指卑劣品德,如轻浮与依势。因此,桃与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同义关系,正是这种同义关系,形成了“桃柳不相离”的文化传统。
然而,桃与柳的意象在文化品格上却迥然有别,它们都有俗和雅双重品格,但比较而言,桃更接近俗,柳更接近雅。柳意象有“离别不舍”“怀乡思人”“感怀愁绪”的语义指向,这三种意义指向的不是世俗的生活空间,而是高雅的艺术空间。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李叔同的“晚风拂柳笛声残”,柳意象表现的是高雅的离别。从萧绎的“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到周志蕙的“丝丝愁绪随风乱,灌濯半姿著雨妍”,游子怀乡成了文人恒久的主题。从白居易“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到程垓的“莫道絮粘泥,絮飞魂亦飞”,柳是诗人抒写世事变迁和情感坎坷的工具,是诗人托物言志的载体。桃意象恰恰缺少上述三种品格,而更多地与世俗之物联系在一起。桃在古人看来能够延年益寿,因此被赋予“仙寿”的文化意义。同时,古人认为桃乃五木之精,能镇压邪气,制服百鬼。因此,桃被赋予趋福避祸的文化意义。可见,柳与高雅的精神追求相关,而桃与世俗的物质追求相关。
桃和柳都具有生活与审美的双重品格,但比较而言,桃与生活世界接近,柳与审美世界接近。桃和日常生活的关联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桃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其成为文化意象的基础。桃可以“食之不饥”,从而成为具有神圣意义的仙桃。其次,桃与各种民俗活动相关。古人要在大年初一“饮桃汤”,在寒食节喝“桃花粥”,女子婚后如果长时间不孕,会到庙里祈福,采摘庙内“面桃树”上的桃子食用。最后,民间俗语中多有“桃”,如春水被称为“桃花水”“桃花浪”,女性的青春期被称为“桃李年”,胭脂被称为“桃花粉”,用胭脂化的妆叫“桃花妆”等。不可否认,柳在这三方面也有密切的关联,但“柳得到的美学评价週异于桃”。中国文学始终偏爱、执着于柳。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柳这一意象出现之频繁,含义之丰富,流播之广远,远超其他意象。从《诗经》中的四首言柳诗,到历代难以计数的咏柳诗和柳赋,再到元杂剧和明清小说对柳的咏叹,甚至在当代,柳也是中国文学审美世界的一个代表符号。
总之,桃与柳虽然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和文化符号,但二者具有迥然有别的文化品格。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种雅俗之别显然有高下之分。
(严小香《桃与柳的二难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桃俗柳雅,桃接近生活世界,桃接近审美世界,两者相反相成,形成了不相分离的文化传统。
B.古人认为桃能延年益寿、柳能纾解离愁,二者虽然品格不同,却都是古诗文常见的重要意象。
C.柳被陚予了比桃更多的艺术属性,故于诗文中多见之;桃则更具世俗性,日常生活中多见之。
D.寒食节喝“桃花粥”、春水被称为“桃花水”、女性食用庙里的桃,都能说明桃与民俗活动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概括指出了桃和柳在文化意象上的相同点,然后分析了它们文化品格的不同。
B.文章引用《诗经》、李叔同、萧绎等的诗句,论证了柳可表达怀乡思人之情的观点。
C.文章主体部分是阐述桃与柳不同的文化品格,行文中多处运用了引用和对比的手法。
D.文章从食药用价值、民俗活动、民间俗语三个角度分析了“桃”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是古诗文中最重要的意象,故而从先秦到明清小说,它屡屡出现,一直受到文人钟爱。
B.桃被賦予驱鬼避邪的文化功能,可能源于古人认为桃是五木之精、能够镇压邪气的观点。
C.桃与柳的意象都有双重品格,由于它们所代表的指向不同就有了偏髙雅与偏世俗的区别。
D.中国文学源头《诗经》的四首言柳诗,证明柳是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和文化符号。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小题。
犁的情结
高维生
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一望无边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人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是潜入内心深处的。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仅看他出不出力,更要看他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
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而是因它的耐苦、执着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一旁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
2004年的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那一夜,我没睡好觉,坐在火车上,回乡路上的想念消失殆尽。有故乡,而没家的人,注定是一个漂泊者。
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新生的叶子,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鸟儿唤醒了我的记忆,消除了我郁积的烦躁。凸起的山冈,挡住了外面热闹的世界。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铛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了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牛听着主人的指挥,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没一点锈迹。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我在鲁北平原,见过忙春的景象。有的人家牲口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父亲扶犁,儿女和妻子拉犁。套绳搭在肩头,弯腰弓身,一步一个脚印,留在身后的土地上。汗水湿透衣服,滴落在泥土中。人和土地的情感,不是一两句简单话说得清的。
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一个学期要有一定的课时学工学农,走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习劳动。上农业课的是个男老师,瘦高的个子,灰色的中山装,脚下穿一双解放鞋。他是工农兵大学生,下过乡,对农村生活有狂热的情结。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他们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他们还没经北方风雪的磨炼,不知苦难的滋味,对乡村事事感到新鲜:板障子、柈子垛、土炕、雪堆、屋檐下的冰溜子。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他们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一样,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他们急得不停地拍打着牛身。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掺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时注意哪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间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
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它是那么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
(选自《中华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犁的消失”的伤感。
B.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一旁被人遗忘”略感遗憾。
C.上海知青“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这里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了知青们与乡村的格格不入。
D.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
【小题2】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说“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犁”的深刻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它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接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小题1】本文节选自《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是当代散文家__________。
【小题2】节选第一段中作者引述林肯对斯佗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评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
【小题3】节选部分引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诗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分析这句诗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在物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二段中对居里夫人的外貌进行了形象的描写,目的是为后文表现居里夫人不为外形美丽所累,崇尚理性美丽作铺垫。
C.爱因斯坦盛赞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著名人物。
D.本文语言朴实,却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因为文章列举大量体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事实(甚至细节),再辅以精练又不乏生动的描写和深刻透辟的议论。
E.综观全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标题的深刻意义在于“赞扬居里夫人超越常人的美丽而庄重的形象虽经百年历史的尘封,也依然散发着迷人夺目的光彩”。
【小题5】“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这里谈到了一种“理性的美丽”,请另举一位具有“理性的美丽”的人物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本文提到的人物除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宋明教育史上,书院的地位十分突出。清末,章太炎总结中国学术与思想史,崇私学、抑官学,论定“中国学术,自下倡之则益善,自上建之则日衰”。从那时起,视私学和书院为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几乎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家之通论。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又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宋代书院之教育精神不一而足,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是其重要表征。
尊严师道,本来就是原始儒学的重要理念。汉人尊经,因而尊师。魏晋之后,师道衰落,随着经师地位的下降,儒学的价值信仰体系遭到挑战。于是,韩愈的《师说》应运而生。柳宗元曾这样评价《师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辱,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师说》开篇即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即以“仁义”为实质的儒学核心价值;“业”,即承载儒学价值精神的经典要籍;而“惑”则同时关联着经籍知识与人生道理。韩愈的尊师重道已蕴含着捍卫儒学“道统”的文化意识。时人目之为“狂人”,表明其思想与行动尚未蔚然成风。
韩愈的未竟之业是由宋儒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在宋代,“道”“道学”“学道”“道统”“道体”等时代话语日渐流行。宋儒崇道宗经,回归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通过重新诠释儒学经典,在贯通天人中,创造性地发现和提炼儒学的根本价值,此即所谓“道”和“体”。他们立此“道”、扬此“体”,具有双重实践关怀。一方面,他们要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发展重新定向,使之从汉唐以来日益沦为功名利禄之学中超拔出来,回归到追求仁道精神、实现人性尊严的内在价值上来。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程颐的“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等名言,皆昭示了这一精神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他们要以此“道”引导政治改良、转化社会风气,营造一个合乎仁道精神、体现人性尊严的社会秩序。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都是这样一种宋学精神。这是崛起于宋代、以寒门庶士出身者为主体的士大夫阶层所具有的新的角色意识和文化自觉。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有这样一段精彩论述:“唐代宰相念念不忘自己出生的政治世家,而范仲淹的理念中没有这些。他认为士人在世,自己与天下整体连在一起而存在,所以不是从门第出发,而是从作为个人的人格出发,与天下整体相处。这是宋代士人人和唐代人在理念上的不同。后来,宋代士人还提出了‘为万世天太平’的口号。他们是以一人所为联系天下国家,及子孙万世的大气概立世的。”内以圣贤自期、敦品砺行,外而得君行道以化万民、开太平,遂成为宋代有志士人的学术与人生理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认为,私学的设立实现了由下而上地倡导学术,从而促进了学术与思想的繁荣,这种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B.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教育史学家都认为,从清朝末年开始,私学和书院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
C.魏晋之后,师道衰落,韩愈的《师说》应运而生,但由于当时世人并不理解,尊师重道的思想直到宋朝才再次被弘扬。
D.宋代士人提出了“为万世开太平”,这体现了宋代士人是从个人人格出发把自己与天下连在一起,而不是从门第出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愈在《师说》提及的“尊师重道”已经蕴含着回归、捍卫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的想法,这其实已经是一种“道统”的文化意识。
B.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不仅体现了实现人性尊严、追求仁道的精神,还体现了宋代士人把自己与天下整体联系在一起。
C.宋代书院崇道宗经,重新诠释儒学经典,在贯通天人中,创造性地发现和提炼儒学的根本价值,因此宋代书院成为了“书院精神”的象征。
D.宋代士大夫阶层很少有良好的政治门第出身,他们在角色意识和文化自觉上都要比唐代的新,能够创造性地发现和提炼儒学的根本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士大夫阶层始终抱着从门第出发的理念,精神发展沦为了功名利禄之学,《师说》中就讽刺了“官盛则近谀,位卑则足羞”的想法。
B.以寒门庶士出身者为主体的士大夫阶层在宋代崛起,这说明私学在宋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C.在程颐看来,“训诂之学”、“文章之学”与“儒者之学”是有分界的,而“文章”,已与“训诂”和“异端”一起,成为“趋道”的障碍。
D.从士人的理念来看,宋代士人的胸怀气概更阔大,他们和唐代士人一样重视品行,心向圣贤,还更把天下太平作为学术和人生的理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奥威尔:从政治中来到政治中去
林贤治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作品在我国有多种译本,他的作风,当为许多读者所熟悉。但无论寓言体的《动物庄园》和《1984》,还是纪实体的《巴黎伦敦落魄记》和《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以及随笔评论之类,所有文字都为一种政治意识所浸渍。像这样的有严重的恋政治癖的作家,不要说在他所在的那个绅士的国度,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有的。
在我们的一些小雅人看来,政治是野蛮的、卑鄙的、肮脏的,至少是无趣的。奥威尔是一个现成的例子。他们会说,这个英国佬倘不是沾惹了政治,一生将过得相当顺当;连他的文学事业,也不会因为"泛政治化心态"的支配而受到破坏,变得纯粹、精致和超然得多。以奥威尔的身份,确实大可以不问政治。他原本作为英国皇家警官被派遣到缅甸,根据享有的特权,可以随意处罚异国的囚犯,生活的优越至少不下于小雅人。然而,不幸的是,他无法接受皮鞭、子弹和四周痛苦的呻吟,结果还是把这份美差给辞掉了。其实,凌辱与被凌辱,损害与被损害,宰割与被宰割,一无例外地都属于政治--这是现实直接诉诸于奥威尔的眼睛和心灵的。在奥威尔这里,政治是从生活伦理中长出来的,而非得自纯粹的观念;不管承认与否,喜欢与否,它都是一种实存。只要感觉到了政治的存在,它就已经同个人的道德感结合到了一起,因此,奥威尔声明"为政治写作"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相反,如果要他脱离政治,不跟政治沾边,除非使他失去记忆,把整个心脏、热血、所有人性的东西从他的身上给拿掉!
离开缅甸之后,奥威尔选择了自我放逐的道路。他到巴黎流浪,做洗碗工,进伦敦的收容所,在饥饿和贫困的驱赶下生活。《巴黎伦敦落魄记》所记的这段日子,使他更为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底层的不幸,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无聊的困扰和绝望的重压,但因此,也就促进了他的下倾的政治立场的形成。
西班牙内战在奥威尔的生命史上是一个枢纽性事件。1936年7月,佛朗哥发动法西斯军事政变,企图颠覆共和党政府,由此引发战争;苏联迅速介入,向共产党领导的共和军提供武器并设法加以掌控,数千名国际志愿者纷纷来到西班牙。奥威尔是作为战地记者前来的。以他的观察,阵线并不如人们所见的明朗,在左翼内部,各派势力既联合又斗争,局势复杂而多变。从《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中可以看到,对于政治问题,他是何等敏感。然而,他洞悉党派政治,却不曾避害趋利,而是恪守他的道德理想,以致于为此惨败也在所不惜。原先,他并不认同马统工党(即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战争和革命不可分离"的观点,但革命的召唤不可抗拒,他终于做了马统工党的一名民兵,在抵抗法西斯的同时,为西班牙革命而战。
这个英国佬,不像我们的学者和周围的小雅人那样厌恶革命。他把革命看作是被压迫大众的权利,是消除特权和社会不公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书中,他多次写到革命,为他所经历的革命氛围所迷恋。革命以自由的力量,解放的力量,人道主义的力量,使他既往的底层生活经验得到升华,契合于他的道义感,成为生命中最为壮丽的激情体验。《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以血的事实,见证了这段历史。
但是,在全世界都被斯大林的铁腕所震慑所蒙蔽的时候,奥威尔成了其中最早的几个清醒者和批判者之一。如果说这部书的前半部是一出正剧,那么后半部就是一出悲剧。中心情节是镇压马统工党,以革命的名义消灭革命。逮捕事件持续了几个月,政治犯多达数千人。奥威尔仔细地描写了整个社会如同一座精神病院般的恐怖情形。这个一生同政治结下不解之缘的不安定分子,在全书最后一章,给自画像匆匆留下了快速然而有力的一笔。
人类存在本身就是政治。所以,奥威尔会称他的写作是政治写作。从政治中来,再回到政治之中,这就是他写作的全部。唯有在政治和对政治的感悟中,他才获得了写作的自由。这时,他可以不必理会那些小雅人,不必讨评论家和出版商的喜欢,不必照顾种种关于"有趣"、"游戏性"、"美是和谐"之类的文学说教,--且看他在他的叙事性文本中放肆地随处插入大段大段的议论,是何等的目中无人!他所需要的,仅只是忠实于他的良知——大约也唯有如此诚实地写作,孤傲地写作,坚定地写作,才真正称得上是"个人写作"。
(选自《纸上的声音》,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幻灭之后仍然能希望——这就是奥威尔,是政治赋予了奥威尔以永无止息的热情。(《英国文学》)
②奥威尔是一个有着个人追求,而且始终如一,看起来有点近乎偏执的人。人类的自由、平等、正义,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的位置。(《〈1984〉的一个新译本》)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故意使用“有严重的恋政治癖”这样的字眼来写奥威尔,这就与其他学者的文学观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传主独特的精神特质。
B.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我们一些小雅人”,这里的“小雅人”指的是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提倡纯粹的文学,不问政治,不愿触及现实的文人和上流社会的贵族们。
C.西班牙内战在奥威尔的生命史上是一个枢纽性事件,他由一名战地记者变成为一名在抵抗法西斯的同时,为西班牙革命而战的民兵。
D.《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中心情节是镇压马统工党,以革命的名义消灭革命,如果说这部书的前半部分是一出正剧,那么后半部分就是一出悲剧。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如果奥威尔没有一意孤行地去政治写作,那么他生活的优越至少不下于小雅人,并享有各种特权,而且他的文学之路也会发展得更好,成就也会更大。
B.奥威尔离开缅甸,又选择到巴黎去流浪,甚至进伦敦的收容所,到西班牙参战,选择这种自我放逐的方式是因为他强烈的道德感促使他放弃原有的安逸生活。
C.本文在介绍乔治·奥威尔时,详细介绍了多部奥威尔的小说作品,无论是寓言式的《动物庄园》《1984》,还是纪实体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向加泰罗尼亚致敬》,都是政治小说。
D.奥威尔是一个有着个人追求,而且始终如一,看起来有点近乎偏执的人,所以他总是忠实于他的良知,惟有在政治和对政治的感悟中,他才获得写作的自由。
E. 在作者心目中,奥威尔是一个关心着人类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的有良知的作家,他自由不羁、热情无比而有意蕴深长的写作风格,深深地打动着读者们。
【小题3】文章的标题“奥威尔:从政治中来到政治中去”具有怎样的内涵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