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从维熙:聚焦“经典”

①上个世纪之尾,某省出版社出了一套百卷本的“经典散文”。从鲁迅先生开始,直到一代知青作家,可谓洋洋大观。笔者有幸也被编者纳入“散文经典”的百卷之一。初闻这个消息时,我已感到不解,待找到那本我的散文选集时,则从不解转为愕然。我不否认自己曾写出过一些骨血丰满的散文,那只是把苦难生活涂鸦于纸上;至于它是否会成为“经典”,属于后人评说作品的专利。任何学者、编辑(包括作者自身),都要对使用“经典”之词,慎之又慎。

②何谓“经典”?词典里的解释为在宗教范畴内是指其教义而言;在文化范围内是指经过时间检验、跨越了时代的优秀著作。此界定的内在含意,并不意味着权威、名家的著作,都可纳入其经典的范围之内。道理十分简单,即使是真正的“大家”,写出的文章,未必篇篇金玉,字字珠玑。因而笔者感到“经典”二字,不是当代人评定当代人作品时可以使用的词汇。文学如同酒酿一样,是需要时间的浸润和发酵的;时间老人这个最最无情的法官,它不断淘汰文字糟粕,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文字黄金。因而“经典”二字,是历经时间磨砺后的产物,一切应时小卖的吆呼,或以此壮其门面者,只能亵渎“经典”这个含金量极高的词义。

③笔者之所以将这一问题,提到如此的高度来加以解析,实因时下滥用“经典”之名,已然成风。前有车辙,后有来者,皆为营销之策划者也。记得,几年前曾有一套所谓的文学“百年经典”,堂而皇之地出版问世。后来听友人说,其中一位编者竟然不自量力地将自己及自己学生(文学界不知其为何许人也)的文章,也选编于其中,这真可以纳入时尚文坛《笑林广记》之中了!中国古人留下一句民谚:黄土冒充珠砂。笑看其自标“经典”之行径,真可谓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另一种“经典”了!

④笔者认知,凡是传留至今的诗文华章,从远古的《诗经》到唐诗宋词,一直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等都是以其自身的文字张力活到今天的,一切经典之作,都不是当时定位的结果;这些经典大书都是穿越了长长的时空隧道和密密麻麻的樊篱,而显示其为真正经典的。只因时尚文化中,商业因子太多了之故,一些应时小卖的东西,才被炒作成为自欺欺人的“经典”,并沉沦到了滥用的地步。

⑤君若不信,不妨走进书店去看看“经典”盛况:许多书籍封面上印有“经典小说”“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的标签。翻开书页细看,这些出版物大都是当代作家之手,而非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试问图书出版者,你是否是穿越时空隧道的圣者,能预测到几百年之后的事情;抑或是神灵的化身,能够点石为金使其永远金光闪闪呢?纵观中国文化史,各种能够传留下来的经典,都是时间为其定位的。比如在“文革”期间,一位权势人物把《金光大道》类型的作品,标为文学经典;但历经历史大河的冲刷,回头看看书中文字,离当时农村生活底色怕是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哩!

⑥其实,每个年代都产生时代符号,时代符号是无法与经典相接的。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有一次笔者去超巿购物,看见有些食品商,在外包装上,居然也印下“经典食品”的字样——看看时代的功利虚幻症的蔓延,真是令人感叹唏嘘。说得低俗一点,这应了“驴球戴礼帽——假充圣人”的典故。

⑦有感于斯,笔者写下《聚焦“经典”》一文。我们对当代孕生的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可以界定为名篇佳作, 不可滥用“经典”之词。这无可质疑,   无可争议。

(摘自2011年3月15日《新民晚报》)

【小题1】第①自然段中画线词语的反义词是:
【小题2】第③自然段 “另一种‘经典’”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3】联系上下文,第⑦自然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但是   也
C.却   更D.只是   因为
【小题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后来听友人说,其中一位编者竟然不自量力地将自己及自己学生(文学界不知其为何许人也)的文章,也选编于其中,这真可以纳入时尚文坛《笑林广记》之中了!
B.词典里的解释为在宗教范畴内是指其教义而言;在文化范围内是指经过时间检验、跨越了时代的优秀著作。
C.笔者认知,凡是传留至今的诗文华章,从远古的《诗经》到唐诗宋词,一直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等都是以其自身的文字张力活到今天的,一切经典之作,都不是当时定位的结果;这些经典大书都是穿越了长长的时空隧道和密密麻麻的樊篱,而显示其为真正经典的。
D.比如在“文革”期间,一位权势人物把《金光大道》类型的作品,标为文学经典;但历经历史大河的冲刷,回头看看书中文字,离当时农村生活底色怕是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哩!
【小题5】我校将在语文课堂中引进《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教材中包含《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篇章,请结合本文文意,判断、分析这些内容是否可以称为“经典”?并谈谈你对这套教材使用的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7 10:4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古人云:“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说的就是诗歌创作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节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B.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于生活,因此,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
D.诗人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
B.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
C.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D.诗人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只有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他们的诗歌才能能够感动读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要表达真善美,必须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情绪体验。
B.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还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因此诗歌创作中的语言运用十分重要。
C.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日常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的。
D.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要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而且是诗意化的,卞之琳的《断章》就是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贤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浓浓的乡愁情怀,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出自农村,即使身在异乡、异国,对于故土就有深深的眷恋和认同。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当下,他们保持着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的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

在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关注,让“风筝不断线”,让人走得再远也不至于“失魂落魄”、没有认同感,乡贤就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关键人物。乡贤大都对传统和现代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可译性”。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

在以城镇化为主要表征之一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受到冲击,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乡贤就像高压锅的“安全阀”,可以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乡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传统社会的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而且是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传统乡村,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并不太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而更加看重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我们当然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状况,但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人民日报 》,2015年09月30日07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一直深深扎根在乡村。
B.乡贤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方面,他们的影响力不能低估。
C.乡贤当中有的从乡村走出,经过奋斗取得成就后,不忘家乡,用自己的能力奉献家乡建设,反哺家乡。
D.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今天,乡贤完全靠传统的乡贤文化来保持着他们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乡村传统秩序受到冲击的当下,农村需要乡贤作为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
B.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找寻村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乡贤能将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与伦理协调起来。
C.弥合社会分歧,平稳推进乡村社会改革进展,让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乡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D.回归传统士文化,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需要复兴乡贤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贤文化要有凝聚力和感召力,需要乡贤把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变成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
B.复兴乡贤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乡贤成为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
C.生活在熟人社会的传统乡村,人们对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的重视程度远大于法律和契约的作用。
D.面对城镇化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和重视乡贤对农村的稳定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晚清文学的启蒙精神
武润亭
晚清文学的启蒙精神,是晚清文学所特有的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晚清的文学启蒙,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与之同步进行。自明、清以来,我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都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的转折,也引起了中国文学的转折。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并强行把中国置于竞争开放的世界格局之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又使人们懂得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变法图强成为中华民族谋发展、求生存的惟一的出路。而这一时期,人们又认识到“民”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是,开启民智成为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进步文学便开始脱离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羁绊,以不够纯熟和无暇雕琢的艺术方式,担当起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
晚清的文学启蒙,也和西学东渐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袁”的主张。这不仅为科学水平明显落后的中国人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突破了长期以来盘踞在国人头脑中的封闭、顽固、守旧的观念,开始接纳西方进步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实施了“师夷”、“制夷”的主张,还把单纯学习西方的军事武器扩展为“西学”。梁启超、严复等人又开始探求科学原理,力图用科学方法解释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构成与发展,使得自然科学进入哲学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也开始宣传科学道理。小说《老残游记》,揭示了在理学蒙昧主义的影响下,官吏的愚昧无能在理学蒙昧主义的影响下,官吏的愚昧无能给百姓造成的苦难。小说的第一回,还通过“危船一梦”的描述,表明了作者关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孽海花》也指出:“现在读书,最好能通外国语言文字,晓得他所以富强的缘故,一切声、光、化、电的学问,轮船、枪炮的制造,一件件都要学会他,那才算得个经济。”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开始利用文学宣传民主。“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口号的提出,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文学创作面向大众,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民众输入民主自由观念。康有为、梁启超、蒋智由、秋瑾、邹容等人的诗文,都反映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要求。与此形成互补的,是反映人性觉醒,提倡婚姻自主的“鸳鸯蝴蝶派”小说。
诚然,晚晴启蒙文学的审美价值较低。文学作品应该能够愉悦性情,给入以美感,这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功能;但文学也应该给人以启迪、教益,发挥对现实的积极影响和改造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文学启蒙的功绩不容否认。
【小题1】下列关于晚清启蒙文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开启民智是晚清时期最紧迫的任务,文学作为最合适的形式担当起这一历史的使命。
B.在开始承担思想启蒙这一历史使命的时候,晚清文学艺术方式是不够成熟和无暇雕琢的。
C.晚清文学对西学东渐有贡献,小说《老残游记》批判了理学蒙昧主义,宣传了科学道理。
D.晚清文学的历史功绩在于给当时的中国人以启迪,发挥了对现实的积极影响和改造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促使中国人改变了封闭守旧的观念,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在实施“师夷”“制夷”主张的过程中,洋务派不但重视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而且扩大了学习的范围。
C.为了使自然科学进入哲学领域梁启超、严复等人力图采用科学方法解释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构成与发展。
D.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和革命派也利用文学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夷”“制夷”主张的提出,说明晚清西学东渐的兴起源自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B.《孽海花》提出学习“外国语言文字,晓得他所以富强的缘故”,说明此书相当进步。
C.改良派、革命派的主张虽然集中于政治层面,但同时也反映了民众在人性上的觉醒。
D.文学艺术的基本功能在于愉悦人的性情,给人以美感,晚清文学在这方面尚有缺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作品选,他在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明明看到我,又装着没看到,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他说,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真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钱钟书先生和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是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平常”的具体表现。
【小题2】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医疗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对医疗领域的改造是颠覆性的。人工智能通过语音识别和疾病数据分析来诊断疾病,可以更准确、更快捷、更安全地处理病患。在医学图像的检测效率和精度两方方面,都可以做得比专业医生更快,还可以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判。人工智能能够将药物筛选的过程在计算机上模拟,极大地减少药物开发成本。

(摘编自《2016-2017年度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分析及趋势报告》)
材料二:
近年来司法系统案多人少矛盾突出,重复劳动的强度巨大,基层法官过劳死屡见不鲜。重压之下,审案质量也难免受到影响。“人工智能+法律”虽是近几年才有的新鲜事,但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去年6月,全国第一家“智慧法院”实践基地在上海海事法院正式挂牌成立。建设中的智慧法院已遍及全国。
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初衷,是替代人的重复劳动,而非人本身,智慧法院也绝非以机器判断替代人类司法。智慧法院的核心是人的智能现代化,而非以人工智能等技术替代人类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提取、文本生成、案卷分析等方面将法务人员从大量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而这一切并没有消灭任何一个法务人员在办案流程中的角色,反而呼唤一批会使用智能工具的从业者和深谙司法流程的开发者。
(《加出来效率,减不 掉人性》,《科技日报》2018年1月5日)
材料三:
人工智能带来的是福祉还是挑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过度关注,如炒作人工智能用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Alphal"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人类智力游戏高地等,无形中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是在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材料四:
当下最热门的技术,恐怕非人工智能莫属。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到底能火多久?有科学家已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在许多随意和缺乏严谨性的交流或展示中被强烈地夸大了,人们低估了相关基础理论和核心关健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目前需要将双倍的精力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性研究中去。科学家的告诫值得倾听。尽管我国在整合资源、垂直应用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基础算法、核心硬件和关键技术、领军人才等方面的软也是不争的事实。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确实会产生链式反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前景越美好,越需要清醒客观的判断和扎扎实实的努力;如果一拥而上、育目跟风,恐怕热潮很快就会变成寒潮。
(《若盲目跟风投机热潮恐变成寒湘》,《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1日)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医疗”和“人工智能+法律”都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们的出现及应用意义重大。
B.从两个图表看,人工智能+医疗技术尝试应用、计划应用占比较高;应用场景也较广泛,其应用前景广阔。
C.人工智能挑战人类记忆高手、“AlphaGo”击败人类围棋大师,无形中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D.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改变,为确保未来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清醒客观的判断和扎扎实实的努力。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工智能+医疗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它在诊断疾病、研判医学图像、辅助进行药物开发等各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
B.为解决基层法官因重复劳动强度过大而频频出现过劳死的问题,我国开展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智慧法院”建设。
C.智慧法院将法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它对法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办案过程并未发生改变。
D.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真正拥有价值观,这是由其从属于人类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
E. 材料一、二从具体领域内的应用来谈人工智能的意义和价值,材料三、四则客观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问题。
【小题5】【小题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使人工智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