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B.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C.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备感孤独。
D.“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E.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2)故事中“风雪夜归”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3)结尾一句“原来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4)夜归的大龄姑娘站在门前,犹豫之中,在心里把院里的邻居们排了一个队,并十分努力地回忆起了往日的许多细节。对于这样的写法,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是做作拖沓之笔,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7 09:5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二十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胃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肿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万历元年正月初五日,小皇帝传谕内阁提前举行日讲。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在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九又在边区远省。
(节选自三联书店《万历五十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的保卫日下首先到达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准备参加经筵仪式。
B.经筵的讲官和展书官都应出身于翰林院,并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开讲前分列书案两侧。
C.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人员只能凝神静听,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D.经筵的讲授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所以经常归结到现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第一段中鸿胪寺官员摆放书案一事来看,掌管礼仪等事务应是他们的职责。
B.经筵的仪式繁琐,也证明了万历年间朝廷的各种礼仪讲求一种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
C.讲官如果发现皇帝有不庄重的仪态,可以加以责难,故而繁文缛节已成经筵时的一种制度。
D.文章对明代的经筵内容做了清楚说明,指出了皇帝在举行经筵时也不得不遵守一些规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讲官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那必然是皇帝听讲时把腿叠放了。
B.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C.正德皇帝也没有废止对讲官所受的优礼,可以想见历史的惯性确实很强大。
D.明代举行的经筵仪式,,某种程度上带有君臣之间互相制衡的意味,皇帝和大臣各有分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院子
有个朋友写了一首诗,叫《如果,有个院子》。他在诗的左边种了几株蔷薇,右边栽了两棵芭蕉,中间留一条小径,“看阳光和风在这里停留、拐弯/像亲人从远方归来”。他说有个院子,是为了给他“寂静之美/和它虚度”。“虚度”这个词打动了我。
炊具在厨房,饭桌在餐厅,接待客人在客厅。书在书房,床在卧室,洗漱方便有卫浴,晾衣服在阳台,瞭望有窗户。一个人的业余完全可以在“家”内完成,为何你我的心里,还盼望有个院子?
在文章《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里,作家冯唐说:“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或花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每年花树开花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
林语堂在台北“有不为斋”居住时,看着自己的院子说:“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果然快哉。老舍的院子叫“丹柿小院”,因为种了柿树,他说:“院子必须很大,靠墙几株小果木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足够打开太极拳的,其他地方就都种着花草。”
叶圣陶的院子有三进,院内有一字影壁、倒座房,走廊。正房院带垂花门,内有抄手廊、坐凳栏杆,廊墙上嵌有什锦窗。正房院内的4棵树,北屋两棵海棠,南院一棵白丁香,一棵黑枣树。“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就写在这个院子里。
院子也看不少了,它都有些什么用呢?看花,花树下喝酒,看树,看树上的天和月,看柿子,院内“抄手”,闲庭信步。好像都是一些“虚”的东西,花大力气整来一个院子,就是为了“闲”后的“信步”,值吗?饭后去公园不也行吗?种花栽树喝酒,似乎都是些无用的事,都是虚度时光,这样是向上的生活态度吗?
人生该要怎样才叫不虚度?一个人的生活若是密不透风,他的心庭里一定荒芜不堪,他一定会觉得喘不过气来。一个富商让画家给他画一幅荷花,画家画了一杆荷,其余都是粼粼水纹,索银十两。富商心疼银子,央求他多画一点,他就加了一些荷叶,退给富商二两银子。富商高兴了,让他再加几杆花,画家添了三杆,退银三两。富商乐坏了,说:“您给我再添几片叶子吧!”画家把剩下的银子全部退给他,将砚池里的墨一股脑泼到纸上,说:“你拿走吧,已经满了!”填满工作和“实”的生活,就是那一纸浓墨。
生活需要留白,那些看起来无用的“虚”,就是留白,如栽花种树,如月下独酌,如庭中听箫。这些“虚”,让“实”成了图画;这些“无”,让“有”意蕴悠悠。屋子虽然具备了休息的一切功用,但它“有道理,没故事”的,它是公文式的,不像院子,院子是诗歌,是戏曲,是散文。院子是心灵的延伸,院子是屋子的留白。
院子是家与世界之间的缓冲。开门即红尘,进门即家庭,这样的句式生硬冷峻。有院子就好,进来院子,有花有树,有石桌子,桌子上画着棋盘,母親坐在矮凳上择菜,妻子正在晾衣服,孩子正在观察一只蚂蚁的去向,你就莞尔了;从家出来,院子里有落叶,菊花夜发了好多枝,叶片上的白露莹莹,一只鸟抓着树枝,好奇地歪着脑袋看着你,你就微笑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赏心乐事谁家院?一个院子隔出了神秘和传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道院墙,隔出了诗意和怀想;“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扇院门,关出了一个心灵院落。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院子是文章的标题,也是作者行文的依据,写院子里的树木、花草、人物活动,还引入古今诗文名句等相关内容。
B.文章开头引述朋友的诗歌,指出最打动自己心灵的“虚度”一词,从全文来看,“虚度”含贬义。
C.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特别紧张忙碌,可能就会心绪纷乱、压力增大,失去生活的画意,这正是作者引述富人买画故事要表达的意思。
D.作者认为院子是家与世界之间的缓冲与过渡,人们在院子里的欣赏、休闲等活动,是为了表达心灵的、诗意的生活。
【小题2】结合文章,谈谈文中“院子”的含义。
【小题3】文中有大量引文,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引文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狂狷
徐怀谦
狂狷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至圣先师”孔子对此早有论述。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但他对狂狷没有丝毫的贬义,为什么?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狷者的形象。他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虽然被后世的统治者尊为国教,但他生前周游列国时,饿得脸上呈菜色,“累累如丧家之犬”,是一个彻底的现状下的失败者,于是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除伯夷、叔齐之外,较早的狷者还有不要尧的天下的许由,逃避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的介之推等,但总起来说,这样的狷者并不多,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人都缺少狂的一面。既狂且狷,是后世出现的阮籍、嵇康、李白、李贽、徐渭等人。当代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的钱钟书,一个是台湾的李敖。
狂狷如此之少,原因有二: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代价。
清人叶燮论诗,说诗人须具才、胆、识、力。做一个狂狷者,同样需要这些本钱。第一个本钱就是才,而且须是大才。古人说“恃才傲物”,这是有道理的,没有才,想狂也狂不起来。咳唾珠玉的钱钟书则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自己也懒得去拜访。李敖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李敖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609年的唐宋两代才不过出了八大家,但是60岁不足59岁有余的李敖却是以一当八,早已超过古人今人。”
光有才,若没有胆、识和力,不过是个才子而已。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铮铮傲骨的。这身铮铮傲骨便是由才、胆、识、力经多年磨砺、淬火、凝铸而成。当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一介书生钱钟书居然据理力争,最后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这与许多儒生的嗫嚅、萎缩是迥乎不同的。
今天,我们饭后闲谈或写文章论及狂狷的时候,当然觉得痛快淋漓,但狂狷者所处当世却是并不轻松的,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死在司马昭的刀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不得不慨叹“行路难”。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于1970年和1982年两次被捉入狱,前后近十年之久。令人称奇的是,在遭受苦其心志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他都能重整旗鼓,挺枪再战,狂态丝毫不让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衡。
狂狷与杀头有时是划等号的,这一点狂狷者本人是清楚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文人中居然形成了一个狂狷的传统(尽管为数不多)?只能用老子的话解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谁都怕死,只是有值得以死相拼的东西存在,那就是道义、真理。
狂狷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究其实,却是一种本真。只是这种本真,在乡愿、好好先生、和事佬、巧言令色之徒、小人、奴才、贪官污吏等充斥的现实面前,就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比如,李敖就说:“我是真人,一切以本色相见。”他的这种本色,在“集体逃避现实”的台湾知识分子中间,就显得狂狷味十足。以身殉“日心说”的布鲁诺虽是真理的化身,在当时却被定为异教。
说到底,狂狷是本色,是学不来的。我们不必担心狂狷会成为一种时髦,也不必像呼唤崇高、呼唤圣洁一样呼唤狂狷。一个社会,狂狷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如果没有狂狷,也未必就是好事。
(摘自《华章》杂志)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狂狷者表现的一项是
A.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他的思想也不被各国的君王所采纳,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他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B.钱钟书看不起司马迁、韩愈;在“文革”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他据理力争,甚至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
C.死在司马昭刀下的曹魏名士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不得不慨叹“行路难”的李白也曾“天子呼来不上船”。
D.名士祢衡被曹操轻慢,充当一名鼓吏,他当着满朝文武赤身露体、击鼓大骂曹操,借此发泻,最终死于曹操的计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狂狷者,都有着一身铮铮傲骨,不但要有才,还要有胆、识和力。
B.中国文人形成了狂狷的传统,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都不害怕死亡。
C.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但他在遭受“皮肉生涯”之后,仍然保持着狂狷之态。
D.狂狷是本色,不会成为人人追求的时髦,也不需要大力提倡与呼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狂狷者的铮铮傲骨虽然会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B.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他认为狂狷是逼出来的,所以孔子并不认同狂狷。
C.当代社会狂狷者很少,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是李敖。究其原因,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出代价。
D.狂狷者的本真却被小人、奴才、和事佬、贪官污吏等视为异端,会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3G、4G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5G从移动互联网扩展到移动物联网领域,服务对象从人与人通信拓展到人与物、物与物通信,将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引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国际电信联盟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和海量机器类通信。增强移动宽带主要面向移动互联网流量爆炸式增长,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更加极致的应用体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主要面向工业控制、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对时延和可靠性具有极高要求的垂直行业应用需求;海量机器类通信主要面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需求。5G三大应用场景将全面支撑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与4G相比,5G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关键性能指标也更加多样化。5G最突出的三个性能指标是用户体验速率、空口时延和连接数密度。5G用户体验速率可达100Mbps至lGbps,是4G的10倍以上;空口时延低至1ms,是4G的1/10;连接数密度可达到100万连接/平方公里。

5G将在2020年左右实现商用。6G概念和需求必将建立在5G技术商用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满足2030年之后的市场需求。

6G将进一步融合未来垂直行业,衍生出全新业务,并通过全新架构、全新能力,支撑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构建,打造6G全新生态,真正实现万物智联的美好愿景,助力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了提高速率、提升容量,移动通信永远在向着更多的频谱、更高的频段扩展。5G 扩展到毫米波频段,而6G将迈进太赫兹时代。

移动通信还有一个更伟大的梦想,即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无处不在、永远在线的全球网络覆,让网络信号抵达任何一个偏远的乡村,让大山深处的病人能接受远程医疗,让孩子们能够接受远程教育。

(摘编自《5G时代:万物互联给世界怎样的未来》)

材料二:

(摘编自《5G大战爆发!“中国芯”凭什么站上世界之巅?》)

材料三: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商业5G部署的第一波浪潮的兴起,智能家居、智能安防、虚拟现实、无人驾驶等行业将受到极大的推动,而其中,效果最显著的将是无人驾驶。

由于无人驾驶需要大量的互联网接入数据才能够正常运行,庞大的数据使当前的4G网络已经无法支撑。而5G网络登场之后,得益于5G技术的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四大特性,5G技术能够对无人驾驶产生的庞大数据进行传输和处理,以及提供更精准的地图定位和更复杂的运算,从而引导实现安全稳健、高速的无人驾驶。

随着5G技术的到来,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将逐渐完善,并将加快促进道路网、传感网、控制网、能源网以及管理数据基础平台五网的融合,实现不同等级智能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的同时运行,从而达到车路协同。

我国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已与交通运输部部长达成共识,在中国公路加快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道路的标示、规则将进行智能化改造。在未来,道路标示(如“前方道路施工,请减速慢行”)、红绿灯等将能根据路况来“自主”协调控制车行、人行的通行时间。

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道路意外情况识别是智慧交通管理的重要依据。

未来的智能摄像头能对道路交通上的车辆图像进行结构化分析,在事故未发生之前就能预知车辆短时间的运行状态,减少车辆碰撞事件的发生。即通过多种手段包括人工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对高速路意外状况进行预警,从而实现道路交通事故多状态预知识别,避免自动驾驶事故。而这种预知识别能力,也是安防行业未来几年内的发展重点。

在5G、AI、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助力下,未来的智慧交通必将向“自动、主动、人性化”靠拢。

(摘编自《5G时代下的智能交通发展展望》)

【小题1】下列不属于“6G愿景”表述的一项是
A.垂直行业将进一步融合,演变产生5G时没有的业务。
B.万物智联的梦想得以实现,人工智能的时代将到来。
C.移动通信将会从毫米波频段发展到太赫兹时代。
D.处处能抵达、永远在线的全球网络覆盖将成为现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3G、4G的移动互联网是人与人通信的时代,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5G移动物联网是人与物、物与物通信的时代。
B.5G实现时,移动宽带将大大增强,5G用户体验速率是4G的10倍甚至更多,通信上超高可靠低时延,空口时延仅4G的1/10。
C.2003年到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其中2010年至2016年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占比一直维持强劲的上升态势。
D.5G的商用虽未完全推行,但对十年后的6G怎样适应当时的市场需要的研究已开始。6G比5G更智能,速率和容量更大。
【小题3】5G技术的运用会对未来的智慧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既有因社会历史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心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这一点构成了各民族文学艺术的个性特征;又有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情感方式的一般规律而形成的共同性,这是世界各民族文学艺术得以相互影响,渗透和交流的重要前提。作为揭示世界人生的悲剧性因素,丰富和发展人类情感生活的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世界各民族的悲剧艺术之间也体现着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规律。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仅以悲剧性戏曲为例)
第一,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
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第二,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有的作品还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
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选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悲剧艺术之间的差异是由中西方社会历史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心理条件的不同导致的。
B.民族精神的差异使得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和西方悲剧主人公对待现存秩序的态度截然不同。
C.中国古典悲剧讲究“悲欢离合”“苦乐相错”和“大团圆”结局,而西方悲剧则一悲到底,以死亡或毁灭为结局。
D.中国古典悲剧注重塑造贫民形象所以没有英雄形象,而西方悲剧则因为过于关注英雄形象,所以没有贫民形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中国古典悲剧和西方悲剧的比较放在中西方文学比较观下来审视,认为民族精神的差异是两者区别鲜明的关键。
B.在具体阐述中国古典悲剧和西方悲剧的区别时,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民族精神”差异这个关键因素。
C.在中西方悲剧的第二个对比中,作者从戏剧结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突出了美学思想的不同对中西方悲剧的影响。
D.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结构展开,开头两段为总写,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情感方式的一般规律而形成的共同性是中国古典悲剧艺术和西方悲剧具有共性的原因之一。
B.中国古典悲剧人物无法摆脱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性格内向,而西方悲剧人物性格则因其文化特点而显外向。
C.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决定了哈姆雷特等悲剧人物形象命运的坎坷、悲凉、苦难深重。
D.西方的悲剧主角多是神化英雄或帝王贵人,因而,如果从某些西方戏剧理论家的角度来看,一些中国古典悲剧不符合悲剧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