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他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矣,掞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藉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

②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常用其策,称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

③珙尝宴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向士璧守黄州,檄人幕,寻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宗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璧守峡州,病不果行而卒。

《宋史·杨掞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事矣,掞请行
(2)掞念置身行伍
(3)公乃顾此区区
(4)如掞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2)逾时,士璧守峡州,病不果行而卒。
【小题3】画波浪线的句子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大 将 立 功 庭 参 纳 拜 信 兜 鍪 不 如 毛 锥 子 也。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  尝其策为“小子房”
B.公顾此区区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乘生马跃 寻战功升三官。
D.由是治法征谋多咨掞    制置使孟珙辟
【小题5】杜杲评价杨掞“风神(风采神韵)如许”,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并简析其“风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5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擢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人,授平江节度推官。丁母忧,改武昌军节度判官。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未几,孝宗崩,光宗不能执丧。军士籍籍有语,变且不测。适告宰相留正曰:“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宰执用其言,同入奏立嘉王为皇太子,光宗许之。俄得御批,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之语,正惧而去,人心愈摇。知枢密院赵汝愚忧危不知所出,适告知阁门事蔡必胜曰:“国事至此,子为近臣,庸坐视乎?”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冑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汝愚请必胜议事,遂遣胄因张宗尹、关礼以内禅议奏太皇太后,且请垂帘,许之,计遂定。翌日禅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汝愚既相,赏功将及适,适曰:“国危效忠,职也。适何功之有?”除权兵部侍郎,以父忧去。服除,召至,除权工部侍郎。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侂胄欲藉其草诏以动中外,改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以疾力辞兼职。会诏诸将四路出师,适又告侂胄宜先防江,不听,未几,诸军皆败。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初,淮民被兵惊散,日不自保。适遂于墟落数十里内,依山水险要为堡坞,使复业以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凡四十七处。又度沿江地创三大堡,每堡以二千家为率,教之习射。无事则戍,以五百人一将。有警则增募新兵及抽摘诸州禁军二千人,并堡坞内居民,通为四千五百人,共相守戍,三堡就,流民渐归。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谥文定。

(节选自《宋史·叶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B.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C.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D.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表示授予官职,与“擢”、“摄”、“领”、“迁”等意思相同。
B.孝宗是庙号。中国古代在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即庙号。如太宗、高宗等都是庙号。
C.内禅是古代帝王身在之时,传位给家族内继承人的君位传承方法。孝宗禅位光宗、光宗禅位嘉王,都是这种方法。
D.垂帘,谓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皇帝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讨论政事时,在宝座后挂着帘子,女后在里面参与决定政事。后来把皇后或皇太后掌握朝政叫垂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适能识人用人。在任职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期间,他曾经向丞相推荐了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来他们都被召任,被当时的舆论称道为得人。
B.叶适有主见和担当。他在孝宗去世前后的危难时局中,挺身而出,协同宰相等人及时定下拥立嘉王、光宗内禅等计策,从根本上稳住了政局人心。
C.叶适不居功营私。赵汝愚当上宰相后,想奖赏有功的叶适,叶适认为只是尽了自己的职分。韩侂胄曾想借重叶适,叶适称病坚辞一切职务。
D.叶适谋略深远。战事开启,他先建议防守长江,韩侂胄不听。不久,诸路军队都失败了。淮民被金兵惊散,难以自保,叶适依据险要地势建堡安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
(2)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胄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权邦彦,字朝美,河间人。登崇宁四年太学上舍第,调沧州教授,入为太学博士,改宣教郎,除国子司业。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会敌兵大至,移屯南华。二帝北迁,邦彦与泽五表劝进。建炎元年五月,召还,命知荆南府,改东平府。时东州半已入金,至是围益急,邦彦誓以死守,居数月城破,犹力战不已。民义而从之,突围以出,遂奔行在。有司议失守罪,将重坐之,帝以其父母妻子皆没于敌,才贬二秩。剧盗张琪残徽州,邦彦遣裨将平之。改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以治办称。绍兴元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初,邦彦献十议以图中兴,大略谓:“宜以天下为度,进图洪业,恢复士宇,勿苟安于东南。驾御诸将,当威之以法,而限之以爵。命读讲之臣,取累朝训典及三代、汉、唐中兴故事,日陈于前,以裨圣学。又监观伤善妨贤之谗,偷安苟容之佞,市恩立威之奸,怀谖罔上之欺,听其言,察其事,则忠邪判。”吕颐浩素善邦彦,荐用之。给事中程瑀劾邦彦五罪,三疏不报。邦彦在枢密,又言:“宜乘机者三,譬奕之争先,安可随应随解,不制人而制于人哉?”寻兼权参知政事。三年,卒。无子,以侄嗣衍为后。有遗稿十卷,号《瀛海残编》,藏于家。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B.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C.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D.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 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B.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博士: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兵部: 又称夏官、武部。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赋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邦彦博学多才。 崇宁四年太学上舍及第, 担任沧州教授, 入朝为太学博士; 有遗稿十卷, 号称《瀛海残编》, 藏在家中。
B.权邦彦敢于进谏。金人围困汴京, 权邦彦和宗泽上奏劝皇帝不要北迁; 献上十条建议来策划中兴, 建议皇帝不要苟且偷安。
C.权邦彦作战勇敢。权邦彦发誓以死守城, 过了几个月城被攻破, 还拼力战斗不肯停止,最终率百姓突围出城。
D.权邦彦治政有方。大盗张琪残害徽州, 权邦彦派偏将去平定他。任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时, 因治政能干被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读讲之臣,取累朝训典及三代、汉、唐中兴故事,日陈于前,以裨圣学。
(2)吕颐浩素善邦彦,荐用之。给事中程瑀劾邦彦五罪,三疏不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益柔字胜之。为人伉直尚气,喜论天下事。补荫至殿中丞。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自泾原贬庆州。益柔讼之日:“水洛一障耳,不足以拒贼。沪裨将,洙为将军,以天子命呼之不至,戮之不为过;顾不敢专执之以听命,是洙不伸将军之职而上尊朝廷。”出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上言:“今考课法区别长吏能否,必明有显状,显状必取其更置兴作大利。夫小政小善,积而不已,然后能成其大。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虚名无实之风日起。愿参以唐四善,兼取行实,列为三等。”不行。熙宁元年,入判度支审院。诏百官转对,益柔言:“人君之难,莫大于辨邪正;邪正之辨,莫大于置相。相之忠邪,百官之贤否也。若唐高宗之李义甫,明皇之李林甫,德宗之卢杞,宪宗之皇甫镈,帝王之鉴也。高宗、德宗之昏蒙,固无足论;明皇、宪宗之聪明,乃蔽于二人如此。以二人之庸,犹足以致祸,况以文致其奸说者哉!”意盖指王安石也。益柔少力学,通群书,为文日数千言。尹洙见之日:“赡而不流,制而不窘,语淳而厉,气壮而长,未可量也。”时方以诗赋取士,益柔去不为。

范仲淹荐试馆职,以其不善词赋,乞试以策论,特听之。司马光尝语人日:“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能阅之终篇者,惟王胜之耳。”其好学类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B.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C.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D.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补荫,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荫补官员与其它途径出身的官员共同构成了官僚队伍。
B.转对指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通常每五天一对。
C.明皇,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庙号,与高宗一样都是皇帝死后在太庙被供奉时被称呼的名号。
D.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益柔明辨是非,敢于直言。尹洙被贬庆州,王益柔为其辩护,认为刘沪有违君命虽杀之也不为过,但他也认为尹洙不该一味听命于朝廷而不敢行使将军之职。
B.王益柔尽职尽责,奏除吏弊。他担任两浙、京东西转运使时,认为当时的官吏考核标准会产生诸多弊端,建言参照唐朝的四善制,依据实绩,分为三个等级。
C.王益柔以史鉴今,心忧朝政。他认为人君之难莫大于分辨正邪,他列举前朝佞相蒙蔽朝政、制造祸端的史实,暗谏皇上应谨防当朝宰相王安石以奸说祸政。
D.王益柔博览群书,致力于学。尹洙曾盛赞其文章;范仲淹举荐他时因其不善辞赋而请求以策论试之;司马光感叹能读完《资治通鉴》全篇的只有王益柔一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虚名无实之风日起。
(2)以二人之庸,犹足以致祸,况以文致其奸说者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竟发之。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集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程师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B.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C.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D.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的称谓。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一直沿用到清朝。
B.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秦汉时期,“河东”指河东郡地,唐朝以后泛指山西。
C.契丹,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源于东胡,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朝末年,迭剌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各部族,建立辽国。
D.日昃,亦称“日仄”“日侧”等,为天色纪时法。“昃”意为太阳偏向西方,“日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下午六时前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师孟有担当重实干,讲求功效。任职夔州时为了便于治理,提出搬迁治所,设置常平仓的建议,并坚持立即开仓发粮赈灾。
B.程师孟重视水利建设,造福百姓。在任所根据地貌特点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加固河堤,疏通河道,使百姓不再受洪水祸害。
C.程师孟捍卫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他坚决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面对契丹的指责和傲慢无礼,他义正辞严地进行有力回击。
D.程师孟为官能力突出,政绩卓著。历任各种职务,他都能注重实际,结合实情,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政绩在同列中堪称第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
(2)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B.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C.季弟,指最小的弟弟。一般而言,古人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
D.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