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他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矣,掞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藉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

②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常用其策,称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

③珙尝宴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向士璧守黄州,檄人幕,寻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宗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璧守峡州,病不果行而卒。

《宋史·杨掞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事矣,掞请行
(2)掞念置身行伍
(3)公乃顾此区区
(4)如掞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2)逾时,士璧守峡州,病不果行而卒。
【小题3】画波浪线的句子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大 将 立 功 庭 参 纳 拜 信 兜 鍪 不 如 毛 锥 子 也。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  尝其策为“小子房”
B.公顾此区区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乘生马跃 寻战功升三官。
D.由是治法征谋多咨掞    制置使孟珙辟
【小题5】杜杲评价杨掞“风神(风采神韵)如许”,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并简析其“风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5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

②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③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

④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注释)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不肯简涉猎(_____) ⑵士而此(_____) 
⑶是男子之事也 (_____) ⑷九龄不以职闲自(_____)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亲老道远改兴国军    九龄不职闲自佚
②士耻此 整襟正卧
A.①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相同。
B.①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不同。
C.①中的“以”用法意义不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相同。
D.①中的“以”用法意义不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不相同。
【小题3】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
⑵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
【小题5】第④段体现了陆九龄怎样的教育理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诏从之。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尽使杀其父子四人。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皇祐中,迁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元献。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不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节选自《宋史·宋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 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
C.“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庠喜好读书,文学名闻天下。他在府、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后考中进士;他到老读书也不倦怠,并善于擅长考证书中的讹谬,曾撰写过《补音》。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豪强王澥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对宰相的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澥死罪;侄儿结交奸人被奏劾时,他担责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原本宰相推荐他弟弟宋祁,但皇上一 向认可宋庠。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侵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的欠物县人死于道路一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① 觌(dí):相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受而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师潘美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这里是“又”的意思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吴越人轻舟追遗之   彬慰安之,待宾礼
B.观其取     一无
C.汝故疏我   吾功哉
D.彬总师也   上临哭
【小题3】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
B.曹彬为官清正,对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小题5】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 的缘由和情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轼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徐州知:主持,管理
C.轼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D.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狱:监狱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慨太息輮使之
B.轼能语皆出于此乎
C.祖宗仁厚治天下故为之文
D.安石笑不言取之于蓝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葉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 综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其,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其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和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这里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C.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小题5】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